中古華化祆教考述

中古華化祆教考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小貴,葛承雍 著
圖書標籤:
  • 祆教
  • 中古
  • 華化
  • 宗教研究
  • 曆史
  • 文化
  • 信仰
  • 中國古代
  • 祆教研究
  • 宗教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29358
版次:1
商品編碼:1046010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考古新視野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0-03-01
頁數:22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古華化祆教考述》根據各種文獻,對唐宋時代祆祠的分布一一考訂,並就祆祠的分布變遷與入華鬍人聚落的關係進行考察。對唐宋時代祆祠管理體製的演變作瞭較為明晰的勾勒,分析其演變的原因。
較為係統地考察瞭波斯本土與中亞地區祆神崇拜的淵源及其流變,並對唐代祆神崇拜特點作瞭初步分析,指齣當時入華祆教徒祭祀祆神畫像,明顯有悖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反偶像崇拜的傳統,是為該教在中亞地區變異的結果。到瞭宋代祆教“有祆無教”,隻留下祆神融入中國的萬神殿。
進一步考察瞭波斯本土與中亞地區祆教火崇拜的演變,並通過對祆教禮儀中的“派提達那”與鬍裔墓葬所見祭司戴“口罩”圖像的考察,對入華祆教徒的火崇拜進行瞭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文獻所見“屏息”與“派提達那”的關係進行瞭辨析。

作者簡介

張小貴,男,祖籍山東威海。1996~2000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學習,獲曆史學學士學位。2000~2006年在中山大學曆史係學習,相繼獲曆史學碩士、博士學位。2006年至今,在暨南大學曆史係任教。研究領域為古代外來宗教文化史。曾在《歐亞學刊》、《中華文史論叢》、《華學》、《西域研究》、《敦煌吐魯番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十數篇。閤譯《伊朗瑣羅亞斯德教村落》、《廣州城內》等學術著作。

目錄

緒論:祆教釋名
一 祆教:變異的瑣羅亞斯德教
二 中國襖教之有“祆”無“教”
三 祆教與祆神、祆祠、祆廟
第一章 唐宋祆祠分布及變遷
第一節 唐宋襖祠分布輯錄
一 唐前期粟特聚落中的祆祠
二 安史之亂後新立的祆祠
三 晚唐至北宋祆祠的走嚮
第二節 唐宋祆祠廟祝的漢化——以史世爽傢族為中心
一 史氏世襲祆祝
二 由薩寶開府到史氏受牒
三 宋代祆祠納入中原祭禮

第二章 祆神崇拜與唐宋祆神變異
第一節 中古粟特祆神崇拜及其源流考辨
一 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反聖像崇拜的形成
二 偶像與畫像:粟特祆神崇拜的多元化
三 粟特祆教的聖火崇拜
第二節 唐伊吾祆廟“素書”非塑像辨
一 “素書”為畫像
二 祆畫來自中亞
三 敦煌地區流行祆畫
第三節 摩醯首羅與唐宋祆神
一 摩醯首羅與祆神weshparkar混同原因試析
二 摩醯首羅並非祆神
三 宋代祆神之偶像化

第三章 “派提達那”與入華祆教的火崇拜
第一節 瑣羅亞斯德教祀火及所用“派提達那”考
第二節 粟特祆教火崇拜辨析
第三節 考古所見的“派提達那”與人華祆教的火崇拜
一 北朝隋鬍裔墓葬圖像中的“派提達那”
二“派提達那”非“屏息”辨
附:虞弘墓祭火圖像宗教屬性辨析
一 仰蓮形火壇
二 人首鷹身的祭司

第四章 瑣羅亞斯德教內婚及其在唐宋社會的遺痕
第一節 漢籍所記的瑣羅亞斯德教內婚
第二節 瑣羅亞斯德教內婚與漢族的“同姓不婚”
第三節 “火燒祆廟”的曆史分析

第五章 祆教葬俗及其在北朝隋唐的遺跡
第一節 “棄屍於山”的波斯葬俗
第二節 古波斯“不淨人”考
一 “不淨人”的身份和職業性質
二 “不淨人”非“賤民”辨
第三節 康國彆院“令狗食人肉”辨
第四節 鬍裔墓葬與人華祆教葬俗
一 “棄屍於山”與“入土為安”
二 北朝隋鬍裔墓葬的石棺與石床
三 唐代祆教葬俗蠡測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入華祆教大事記
附錄二 祆祠分布錶
附錄三 粟特移民遷徙路綫及祆祠分布簡圖
後記
圖版

精彩書摘

波斯本土的瑣羅亞斯德教並無偶像崇拜,傳人中亞以後由於受到多方麵影響,祆神崇拜呈現齣多元化的模式。中古時代傳人中土的襖教流行聖像崇拜,更多地保存瞭粟特本土的風俗習慣。隨著入華日久,受中土多神崇拜的曆史環境影響,一般民眾按照自身需要塑造齣襖神偶像加以祭祀。
同源於波斯的摩尼教傳人中國後也齣現瞭偶像崇拜,但與祆教卻頗有不同。波斯摩尼教亦無神像崇拜,其傳人中亞地區後所齣現的用於宣傳的壁畫、解喻教義的插圖,不過是繼承本教形象宣傳的傳統,並沒有産生神像或偶像的崇拜。到瞭10世紀末,摩尼佛像已正式齣現在宋代的政治中心京城開封。12世紀初葉,在中國的東南沿海一帶,即兩浙和福建地區,摩尼教的教主及諸神畫像廣為民眾所接受。到瞭元代,摩尼教在缺乏統一教會組織的情況下,更嚮民間宗教靠攏,像其他民問宗教那樣,以偶像崇拜作為宗教儀式的中心,以保存本教的命脈。迄今保存在泉州草庵的摩尼光佛雕像正是華化摩尼教實行偶像崇拜的曆史見證。
祆教與摩尼教則不同。祆教雖然也齣現有偶像,但這種偶像並非正統瑣羅亞斯德教的屬神,乃民眾按自身想象而創造齣來的。其原因似乎可歸結於兩者不同的傳播方式。摩尼教從創立之日起,就緻力於嚮外傳播,現今發現的各種古民族文字的摩尼教經文殘片便是其緻力在全世界傳教的最好證明。

前言/序言

  祆教是源於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但其不等於瑣羅亞斯德教。其由波斯進入中亞粟特地區後,曆有年所,經與當地傳統信仰以及來自希臘、羅馬、美索不達米亞、印度等地區的文明匯聚以後,發生瞭重大的變異。以粟特人為主要載體的祆教進入中國後,又受到中國傳統文明的洗禮,逐步華化。本書即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從禮俗的角度,考察祆教在中古中國的華化形態。
  第一章根據各種文獻,對唐宋時代祆祠的分布一一考訂,並就祆祠的分布變遷與入華鬍人聚落的關係進行考察。對唐宋時代祆祠管理體製的演變作瞭較為明晰的勾勒,分析其演變的原因。
  第二章較為係統地考察瞭波斯本土與中亞地區祆神崇拜的淵源及其流變,並對唐代祆神崇拜特點作瞭初步分析,指齣當時入華祆教徒祭祀祆神畫像,明顯有悖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反偶像崇拜的傳統,是為該教在中亞地區變異的結果。到瞭宋代祆教“有祆無教”,隻留下祆神融入中國的萬神殿。
  第三章進一步考察瞭波斯本土與中亞地區祆教火崇拜的演變,並通過對祆教禮儀中的“派提達那”與鬍裔墓葬所見祭司戴“口罩”圖像的考察,對入華祆教徒的火崇拜進行瞭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文獻所見“屏息”與“派提達那”的關係進行瞭辨析。
《中土星火:早期絲綢之路上的宗教流變與文化交融》 本書導讀 本書深入考察瞭早期絲綢之路上,特彆是公元前2世紀至唐代之間,多種宗教信仰如何在廣袤的中亞腹地與中華大地之間傳播、互動與融閤的復雜曆程。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宗教史敘事,將視角聚焦於“流動性”本身——商品、人員、思想和信仰是如何穿越地理障礙,在不同的文化生態係統中産生新的意義與形式。 第一部分:絲路語境下的宗教地理學 本書開篇構建瞭早期絲綢之路的“宗教地理學”框架。作者首先梳理瞭漢代張騫鑿空西域後,中亞地區原生的宗教圖景,如原始薩滿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祆教)的早期形態、以及希臘化文化遺留下的宗教觀念。隨後,重點分析瞭佛教在公元1世紀前後,如何沿著河西走廊,由犍陀羅和貴霜帝國傳入漢地。我們探討的並非佛教教義的純粹傳入,而是其在接觸漢地文化後,如何進行“適應性重塑”(Adaptive Reshaping)。 書中對敦煌、樓蘭、高昌等早期綠洲城市遺址的考古發現進行瞭細緻的考察,揭示瞭不同信仰群體共存的社會結構。例如,在吐魯番文書(包括佉盧文、粟特文文書)中,我們發現瑣羅亞斯德教徒、摩尼教徒與佛教徒之間在經濟契約、法律事務上的相互參照與製約,呈現齣一種動態的宗教多元共存狀態。這部分內容特彆強調瞭“中介者”——粟特商人階層在文化傳播中的關鍵作用,他們不僅是貿易的載體,更是信仰的使者。 第二部分: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土的“隱秘傳播” 盡管學界對佛教在中國的興盛已有詳盡研究,但同期傳入的瑣羅亞斯德教(祆教)的影響常被低估或簡化。本書將此部分的核心論點聚焦於祆教在中土的“潛藏性”與“滲透性”。 我們摒棄瞭對純粹“祆祠”的單一尋找,轉而深入分析瞭祆教元素如何融入中土社會,尤其是在貴族階層與邊疆駐軍中的傳播。書中詳細考證瞭與祆教相關的波斯語詞匯在漢語中的音譯與藉用(如“鬍服”、“鬍餅”等生活習俗背後可能蘊含的文化挪用)。通過對唐代壁畫中某些特定儀式性動作、服飾的細緻比對,本書提齣瞭一個大膽的假設:部分在唐代被泛化為“鬍人習俗”的文化符號,其深層根源可追溯至祆教祭祀禮儀的殘餘影響。 例如,對“拜火”象徵的解讀,不再局限於宗教場所,而是擴展到對光明、太陽的世俗崇拜。書中通過分析早期道教典籍中關於“火居”與“內丹”的某些概念,探討是否存在跨文化影響的痕跡,即祆教對“明亮”與“純淨”的強調,是否在不經意間觸動瞭中國本土宗教的發展方嚮。本書緻力於展現,祆教並非一個孤立的、最終消亡的異教,而是一個參與瞭唐代文化肌理重構的活性因子。 第三部分:製度、語言與融閤的張力 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製度和語言層麵,探討瞭外來信仰如何在被接納的過程中,與本土的儒傢和道教思想産生張力與適應。 1. 翻譯工程的意識形態篩選: 佛教翻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本土概念(如“道”、“有為”)的藉用。本書對比瞭早期佛教譯者與試圖理解祆教概念的翻譯工作者所麵臨的睏難。祆教核心概念,如“善惡二元論”與“宇宙末日的審判”,與儒傢“天命”觀和道教的“道法自然”之間存在顯著的邏輯衝突。這種衝突使得祆教的係統性推廣不如佛教,但卻促使瞭部分社會階層在倫理層麵進行更激進的思考。 2. 喪葬禮儀中的文化碰撞: 絲綢之路上最引人注目的衝突點之一是處理遺體的方式。佛教的火化與土葬、祆教的天葬(棄屍於野或喂食猛禽,以示不汙染“火、土、水”)之間,構成瞭鮮明的對比。本書通過對唐代墓誌銘、喪葬器物以及少數民族簡冊中關於祭祀、祭奠儀式的記載進行交叉比對,揭示瞭不同信仰群體如何在地緣政治壓力下,妥協或堅持其關於“潔淨”與“死亡”的觀念。我們發現,在實際操作層麵,為瞭迎閤主流的“慎終追遠”觀念,外來信仰往往不得不進行一定程度的本土化修正,尤其是在對逝者傢屬的安撫上。 3. 圖像學與敘事學的共通性: 盡管教義相悖,但不同宗教在敘事結構和圖像符號上卻存在驚人的共通性。本書詳細分析瞭早期中亞藝術中,關於“神聖君主”、“英雄救贖”以及“天堂地獄圖景”的描繪方式,它們如何被藉用並應用於佛教的“佛陀本生故事”和祆教的“末世審判圖景”之中。這種圖像語言的通用性,是理解文化“可譯性”的關鍵。 結語:中土宗教版圖的動態演化 《中土星火》最終總結道,早期絲綢之路上的宗教交流並非簡單的“A取代B”的過程,而是一場持續的、多層次的“文化滲透與重組”。祆教的影響雖然沒有形成如佛教那般龐大的宗派係統,但其對光明、秩序與二元對立的強調,早已如同星火般滲透到中土文化的心靈深處,成為理解唐代社會宗教復雜性的重要參照坐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試圖從“邊緣”和“中介”視角齣發,重構一幅更為精細、更具層次感的早期中外宗教文化交融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對“本土化”過程的深度挖掘上。如何看待一個外來宗教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的“生根發芽”與“變異”,一直是學界的熱點,而這本書提供的視角非常新穎。作者沒有將祆教簡單地視為被同化的客體,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積極參與中古文化重構的“主體力量”。書中關於圖像學和儀軌細節的比較研究,非常紮實有力,那些以往被忽略的微小綫索,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重大的解釋意義。讀完之後,我對中古時期的宗教生態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它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多元和富有活力。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古中國思想史的朋友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學術密度非常高,初讀時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復咀嚼某些段落纔能完全領會作者的精妙之處。但這種需要投入精力的閱讀體驗,恰恰是高質量學術著作的標誌。它不是那種可以被隨意翻閱的“消遣讀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與之“共振”的作品。其中關於文獻來源的考證部分,尤其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獻學功底,那種對孤本、殘捲的窮盡式的梳理,令人由衷敬佩。這種對基礎工作的不懈追求,為整部書的論證提供瞭堅不可摧的地基。它不僅僅是在描述“是什麼”,更是在探究“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種對因果關係的追問,是學術研究的靈魂所在。

評分

這本關於中古華化祆教的考述,從裝幀上看就透著一股深厚的學術氣息,厚實的銅版紙、典雅的排版,讓人一上手就感受到作者在研究上的嚴謹與投入。尤其喜歡它對於史料的搜集與梳理,資料的豐富程度遠超預期,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去親身感受文化碰撞的脈絡。書中對幾個關鍵曆史節點的梳理尤為精彩,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讓原本晦澀難懂的教義和曆史演變變得清晰易懂,即便是對相關領域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被其引人入勝的論證過程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邏輯清晰,行文間既有對史實的尊重,又不乏獨到的見解,讓人讀後深思。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個宗教曆史的簡單記錄,更像是一部社會史、思想史的側影,透過祆教在中國的流變,摺射齣中古時期中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非常值得一讀再讀。

評分

閱讀此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作者似乎並沒有急於給齣一個絕對的結論,而是更傾嚮於呈現不同的觀點和史料碎片,引導讀者自己去構建理解的框架。這種開放式的敘事風格,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求知欲。特彆是書中對一些核心概念的辨析,比如“火”的象徵意義在不同階段的演變,那些細微的語義差彆被剖析得淋灕盡緻,讓人不禁拍案叫絕。全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學術性強而不枯燥,論證嚴密卻不失文學性。其中穿插的一些曆史趣聞和人物側寫,更是為這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增添瞭不少人情味,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數字,而是鮮活的生命故事。

評分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它成功地將一個相對邊緣化的研究課題,提升到瞭一個更宏大、更具普適性的文化交流研究框架之下。作者的視野開闊,總能將個案研究(祆教在唐代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嵌入到更廣闊的絲綢之路文明圖景中去考察。行文的流暢度和結構的設計也值得稱道,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銜接,邏輯鏈條清晰可見,使得讀者在被大量史實和論證包圍的同時,始終能把握住全書的核心論點。對於希望全麵、係統瞭解中古時期東西方宗教互動史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近些年來最重要、最權威的參考書之一,它提供的洞察力是其他泛論性質的著作無法比擬的。

評分

適閤初學者和研究人員閱讀

評分

關於祆教研究的博士論文,除瞭比較薄都挺好的

評分

論述詳盡,考證精細,論據翔實,視野開闊

評分

後來者看到的隻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奇跡,而一切過往,以及萬頃碧波之下的記憶,或許隻有黃河岸邊佇立瞭15個世紀多的大佛纔一一記得。20年前,人類學傢景軍來到瞭劉傢峽下遊不遠鹽鍋峽的大川村,從村裏定居的孔傢人那裏,他發現瞭已在水麵之下曾經的大川村,以及寬闊、舒緩河麵邊緣一片廢墟中的孔廟。通過孔傢人對1960年代以來各種往事的迴憶,重建瞭水下村落與重建大川之間的脈絡,一座消失的孔廟漸漸從水邊慢慢浮現。在英文版、網絡流傳中譯版相繼流行十多年後,這段往事終於以中文版———《神堂記憶:一個中國鄉村的曆史、權力與道德》呈現在我們麵前瞭。

評分

十年之前,我從蘭州前往黃河上遊的炳靈寺石窟,沿著盤山路,自行車騎到永靖縣的劉傢峽碼頭。在這裏,我要搭乘快艇橫渡著名的劉傢峽水庫,纔能溯黃河而上,來到炳靈寺石窟。第一次見到劉傢峽水庫的我,被這萬頃碧波感動,盛夏時節,身在西北高原,卻有環湖碧綠滿山。快艇激起的水花,帶來沁心涼意,催走瞭適纔傲人的暑氣。在這湖地洞天中破浪二十多分鍾,尚未滌盡韆尺湖水,親水岸邊的炳靈寺碼頭已在眼前,碼頭背後就是石窟莊嚴。

評分

整套書質量都不錯,有需要可以都買

評分

買來備用的,需要查閱的可以聯係我哦

評分

關於祆教研究的博士論文,除瞭比較薄都挺好的

評分

適閤初學者和研究人員閱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