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儿童空间:童年无法重来》是一本写给儿童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政府官员看的书。
作者用轻松的话,讲深刻的事。
全书处处流露“儿童”的本位思想,传达作者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儿童问题的深切关注和深刻认识。文字质朴细腻,是一本每个人都愿意去看、看得明白、看完后还能管用的书。
内容简介
《儿童空间:童年无法重来》展现的是一位儿童教育工作者、服务者及年轻的妈妈眼中看到的、脑中思考的儿童空间问题,由“儿童空间大有问题”、“谁对儿童空间负责”、“和儿童在一起”三个部分组成,重点围绕政府、教师和家长在儿童空间问题上应担当的责任、具备的资质展开讨论,同时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面临的困惑和问题给出了善意的提醒与积极的建议。本书能给家长和教师在处理儿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一些启发,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长空间。
作者简介
吴斌荣,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曾任教师,现为中国福利会出版社、儿童时代社副社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为儿童做事是一种福气
儿童空间大有问题
我们对空间的追求
“共享空间”的启示
农食住行皆空间
公交车上找位子
儿童空间现状堪忧
总不放心
老生常淡
过优不及
关注六大儿童空间
生存空间
政策空间
服务空间
活动空间
心灵空间
发展空间
谁对儿童空间负责
“儿童第一”的政府
领导和儿童,究竟谁大
小要形式主义
一个消防宜传日
儿意学艺中心
暑假生活准安排
为儿童服务的资格
务实的政府规划
“深思熟虑”的教师
好学校和好老师
自治和法治
教师之于儿童
学校之于教帅
“无人替代”的家长
资质和执照
安全为本
健康为要
心灵为重
和儿童在一起
学生工作室的故事
为了马尼干戈的孩子
“TwinBooks”双子书的故事
我们给了儿童什么
幼儿园老师对家长说
孩子对家长说
后记
精彩书摘
我们对空间的追求
我们都喜欢拥有自己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不可以很大,也不可以很小。当我们无法忍受空间的狭小或者压抑时,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要么适应它,要么忍耐它,或者克服它,或者改变它。
而我们的儿童却不能够!
我们是可以为自己的大部分生活做主的成年人,而我们的儿童要获得那些基本的、使得他们健康成长的、足以拥有快乐童年的空间,则往往要“仰仗”我们,甚至绝对要依赖我们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包括政府和社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家庭和家长,这就已经是很大一部分的人了。我们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包括我们之前、正在、将要制定的儿童政策和法律法规,我们采取延续过往、保留传统、改革创新的种种为儿童的措施,我们发布事关儿童的时政要闻、谈论儿童文化教育现象、分析儿童教育教学教养利弊得失的各种报道和评论文章,我们组织各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活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里给予儿童关心、爱护、指导和协助,所有的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空间。日积月累地成就儿童们各自的童年,最终影响他们的一生。然而常常,因为我们做得不好,不够好,于是儿童空间就有了大问题。
“共享空间”的启示
MSN是时下非常流行的网络交流平台。MSN Messager拥有亿万用户,一夜之间几乎代替了OA(办公自动化)系统,成为人际交往、商业往来的基本工具。在MSN推出“共享空间”的个人空间服务之后,更是受到人们的追捧。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多人在MSN上注册并开通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我们在“共享空间”里个性化自己的空间页面,每天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更新网络l3志,发表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真实或者不那么真实的观点,大肆张贴旅行途中的风景照片和大头贴照,粘贴、链接我们喜欢的音乐、歌曲和视频。
我们每天在“共享空间”里“工作”得非常勤快,而且乐此不疲!“共享空间”无疑成为我们的一大福音,MSN给我们提供了记录本我、展现真我、宣泄自我的新途径。我们从中获得了无无际的满足、无限的均衡、无穷的愉悦。在感激网络无限拓展了我们的空间的同时,我们却惊讶地发现儿童们正在不可思议地、逐步地失去他们的空间,失去那些使他们健康成长、拥有美好童年的空间。
这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话题,却是一个充满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这并非虚张声势,也并非耸人听闻,而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儿童问题。
衣食住行皆空间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看看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有哪一样离得开对空间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喜欢衣着合体。服装的款式是否时尚、色彩是否称心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尺寸才是最关键的!尺寸太大了不像样,太小了肯定不舒服。我们穿衣讲究的是不大不小,要正正好好,那是最高境界。这样才穿着舒服,才像样。
我们吃东西希望有多种的选择。去吃自助餐。我们希望食物的品种齐全些,再齐全些,最好食物要新鲜而且富有营养。本国的食物甜、酸、苦、辣换着口味吃,还时不时地想要尝尝异国的风味,甜酸的泰国菜、清淡的日本菜、浓郁的墨西哥菜、精致的法国菜,真是一场味蕾的盛宴。
在“住”这个方面,“宽敞些,再宽敞些!”这句话是对我们追求空间最好的诠释。我们很多人在小的时候,经常是一大家子的人挤在一小间房子里面。好多人都有和兄弟姐妹合睡一张“床”的经历。那“床”可不是咱们现在所说的大床,那是白天家里用的一个三人沙发,到了晚上可以把它翻开来,变成孩子们的一张“床”,到了第二天再把它折叠回去,成为一张沙发。小时候最盼望的是能有自己的一张床,好好睡一觉。后来,我们盼望能够有自己的房间,还要厨卫独用的那种。再后来,我们觉得家里那套三房两厅两卫的房子好像还是小了点,要是能够再多出一问书房来或多出一个活动室,那该多好。最好呢,有一个自己家的小花园。除了自己的家,我们希望办公室也是宽敞的。墙上可以有地方挂上家人的照片,让办公室显得更温馨,可以再摆放些大型的绿色盆栽,美化环境。真是越想越开心!
说说“行”吧!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挤在公交车和地铁里前胸贴后背的我们,倒是羡慕在街上自由潇洒骑着自行车和助动车上下班的人。而在大风天、大雨天、大热天里骑车上下班的人,反而羡慕公交车里“孵”空调的人,更盼望自家有个车,在心情好或者不好的时候都可以开着车出去兜个风、透个气。有时候,即使一个人骑上自行车遛一圈或者独自散步也是一件快事。
我们常常习惯对边上的人说:“你让我一个人安静一会儿!”我们总是不希望被人打搅,以找寻心灵放松的地方,获得片刻的宁静。所有的这些想法,都发自我们的内心。每一个对间的要求都是合理的,每一次的满足都使我们感到身心无限的放松和无比的愉悦。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或者努力追求的空间,也是儿童们需要的,也是儿童们正在失去的。
公交车上找位子
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很有规律。耐人寻味。
在公交车的终点站,一辆空车徐徐进站。
先上来的那个人绝对会挑拣一个单人的空座位,这是个好选择!这种单人的位子属于“动静自由”的那种,没有人可以妨碍他,他也不会妨碍到别的人。
陆陆续续接着上来的人,看那些单人的空座位都坐满了,就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坐双人的空座位。那个挑拣了双人空座的人,常会选择靠过道而不是靠车窗的那个座位。这个位子出入方便,可以顺路坐下,轻松离开,绝对是个好空间。双人座靠窗的那个位子,总给人感觉是被“关”在了里面,很不舒服。那些已经有一个人坐着的双人座或四人一排的座位,是没有人会主动先去选择坐下的。
再看那后上来的人。眼看着差不多所有的“好位子”都有人了,不得已,只能选择和别人同坐。看,他们心不甘、情不愿地移动着小步,打着招呼,一点一点挪进那个靠窗的空位子。如果仔细些,你还会发现他们会尽可能挑拣那些穿着干净、身材不那么肥硕的乘客同坐,因为那样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舒适空间。
随着公交车的行进,车上的乘客越来越多。靠近过道坐的乘客渐渐地开始不舒服起来,那些站在他们边上拉着座位把手的乘客可能贴得他们太近,从前门上来再往后门下车的来来往往的乘客难免推搡到了他们,背着的包蹭着了他们。有时候一个刹车,人没有站稳,一下子倚靠在他们身上了,或者是拉着座位把手的人不当心拽住坐着的乘客的头发丝儿了。无论是上面哪一种情况,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这些乘客彼此空间的舒适感,受影响最大的自然是那位坐着的。要说也是,原本人家好好地坐着,“与世无争”的,哪晓得会被你们这些人弄得心里很不舒服啊!他们心里寻思着:下次可不能再坐这种位子了。可是,真等下次再上一辆空车,他们又会这样再来上一遍。
儿童空间现状堪忧
上述这一系列有趣却颇有规律的选择公交车座位的行为。每一步都将我们对空间的选择表现得淋漓尽致。
儿童空间的现状与我们的想象相差甚远,造成“小孩子,大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
我们中间有很多人,他们疯狂地、片面偏执地追求物质和利益,在这样的每一天中,在所谓“爱”的名义下,儿童空间被不同程度地压缩,再压缩。假如儿童空间逐步缩小的客观现实不引起我们所有人足够的关注,得不到彻头彻尾的改变,儿童空间即将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殆尽,当代儿童的童年将带着遗憾瞬间离去,无法重来。终究这些儿童将携带着在童年无法得到满足、无法获得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的种种“伤”和“痛”,进入社会,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痼疾”。
儿童空间现状不容乐观,每一件事情都触目惊心,后果不堪设想。
总不放心
“三鹿奶粉事件”只是掀开了政府对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的“冰山”一角,我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去哪里买、买什么东西回去弄给孩子吃,才能够吃得心安。天然、健康、安全的食物是不是只有自己播种、自己收成才是放心的?牛肉、猪肉相继出了问题,进口的和本地产的都没有逃脱。进口的感染疯牛病,本地的不法商贩会昧着良心把死猪肉当活猪肉卖,利欲熏心,哪管别人死活。那一块块看似新鲜的肉,不管是在大型超市里的,还是农贸市场里的,即便是敲了检疫合格章的,不也照样被查出是敲了造假的章?我们当然可以说,这只是一小部分人在这样做,大部分我们还是可以放心的。但是谁能够站出来保证我们今天上街去买菜,就肯定碰不到这样的不法商贩呢?
为能够卖个好价钱,为了致富,人们会做出很多让人瞠目结舌、闻所未闻的事情。比如,给黄鳝吃避孕药,这样可以让它们长得足够粗壮:用漂白剂把乌贼漂白,让它们看上去更加好看:用硫磺熏小黄鱼,让它们看上去足以冒充野生的小黄鱼;往西瓜里注射糖精水和红色素,以增加西瓜的糖分和重量:用装化工原料的废弃铁皮桶烘烧饼:用劣质和反复使用的油煎炸油条,而且为了使油条松松胖胖的,竟然往面里添加洗衣粉……
有一次,我去一家超市购买酸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秘密”:超市往往把最不新鲜的、快到保质期的产品放在货架的最外面,把当天刚生产的藏在最里面。由于当时这个品牌酸奶的左右还整齐地码放着很多其他品牌的奶制品,要不是我一心想找最新鲜的,拨开“重重包围”,伸手往里“掏”了进去,这才找到了当天生产的新鲜酸奶,不然准保上当了。儿童贴身穿的服装面料是否全棉不得而知,我们购买时往往只能凭手感和经验来判断,如仅仅凭借儿童服装标签上提供的织物成分信息,家长一定会花大价钱买到并非好质地的服装。而服装面料上是否含有甲醛,却是我们无法凭经验来判断的……所有这些安全的问题还不包括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优质水源的减少这类我们身为普通儿童教育工作者和普通家长根本无法为我们的儿童把事情完全逆转过来的大环境。
最近的一项“上海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显示:现在上海的家长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所花费的时间,小学生一共为41分钟,初中生一共为32分钟。而据我所知,我的身边就有很多家长为此花费的时间远比该调查显示的时间要多得多。原因有二,其中首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让孩子独立上学、放学,做家长的不放心。这个现象直指儿童的安全空间。现在普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延续和幸福。目前的社会治安和交通安全还没有达到一个让家长彻底放心的程度。即使有些孩子住得离学校很近,家长还是会每天接送。交通安全、人身安全始终困扰着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哪里像我们儿时脖子上挂把钥匙,就可以独自上学、放学回家那么逍遥。原因之二是很多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挤进名校,而名校不可能恰好就在家边上,于是我们不惜每天在接送孩子的事情上花费时间和精力,更是牺牲了孩子最为宝贵的睡眠时间和游戏时间,代价惨重。
孩子的事情,总觉得不放心。
不是我们太操心,也不是我们瞎操心,而是社会尚缺少诚信和监管,政府的很多措施抓得不够,或者是还没有马上见效。总觉得不放心,让我们不得不多长几个心眼,因为我们若是缺心眼,苦的就是我们的孩子。
前言/序言
《童年拾遗:时光的角落》 序章:那些闪烁的记忆碎片 童年,仿佛是一本泛黄的日记,每一页都承载着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那些被时光珍藏的片段,总是在不经意间闪现,勾起心底最柔软的回忆。不是为了记录宏大的事件,也不是为了梳理深刻的道理,而是想轻轻拾起那些被遗忘在时光角落里的细微之物——一句童稚的话语,一个天真的举动,一次和小伙伴的嬉戏,一次和父母的温情对视,甚至是一片落叶,一块光滑的鹅卵石,都曾是童年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风景。 本书并非要重现某个特定的童年,因为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童年普遍存在的那些光芒:好奇、纯真、敏感、奔放,以及那些稍纵即逝的忧伤与喜悦。我希望通过这些零散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唤醒读者心中沉睡的童年,让他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重温那段无可复制的时光。 第一章:风吹过的夏天 夏天的味道,总是和童年紧密相连。那不是空调房里恒温的凉爽,而是夹杂着泥土、青草和汗水的气息。在乡下老家,夏天的记忆是爷爷扇子扑啦啦的响声,是奶奶做的凉粉端上桌时的清凉,更是和小伙伴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的酣畅淋漓。 还记得那个夏天,我们几个孩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用泥巴堆砌着自己的“城堡”。树荫斑驳,蝉鸣阵阵,汗水浸湿了衣裳,但脸上洋溢的却是最纯粹的快乐。一块破旧的布,就能变成国王的披风;一根树枝,就是我们手中无坚不摧的宝剑。我们的语言简单而有力,表情直白而热烈,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险欲望。 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那是母亲召唤我们回家吃饭的信号。奔跑在落日余晖中的身影,仿佛被染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听着收音机里咿呀的戏曲,看着满天繁星,偶尔还会闪烁着几颗流星,那是我们许下最简单愿望的时刻。这些场景,在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如同昨天般清晰。 第二章:雪落下的冬天 冬天,与夏天一样,是童年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夏天的热情奔放不同,冬天的童年多了一份沉静与温暖。最期待的莫过于一场大雪,那会彻底改变世界的颜色,也为我们的玩乐提供了无限可能。 厚厚的积雪,是天然的游乐场。堆雪人、打雪仗,是冬天最经典的活动。我们用胡萝卜做雪人的鼻子,用煤球点缀眼睛,看着自己亲手塑造的雪人,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雪仗更是考验智慧和速度的战场,躲闪、投掷,每一次成功的袭击都会引来一阵欢呼,每一次失手也换来一阵善意的嘲笑。 冬天,也意味着更频繁地蜷缩在温暖的室内。奶奶的针线活,总是伴随着我度过漫长的冬日午后。听着她絮絮叨叨的故事,看着她灵巧的双手,我常常会打盹。醒来时,手里已经多了一双刚织好的毛线袜,脚丫子瞬间变得暖烘烘的。那时候,即使是最寒冷的冬天,内心也因为这些温暖的关怀而变得柔软而充实。 第三章:书本里的奇遇 除了玩耍,书本也是我童年世界里重要的组成部分。那时候,图书不像现在这样触手可及,每一本封面有些破旧的书,都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都曾让我沉醉其中,忘记了时间和空间。 我记得第一次读到《西游记》时的震撼,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猪八戒的憨态可掬,沙僧的任劳任怨,唐僧的坚定信念,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会在脑海里一遍遍地重演那些情节,甚至模仿他们的声音和动作。 《格林童话》里的公主与王子,让我对爱情有了朦胧的向往;《伊索寓言》里的小故事,教会我浅显易懂的道理。还有那些介绍动植物、历史人物的书籍,它们像播撒在心田的种子,在我还未曾察觉时,就已经悄悄地生根发芽,为我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 这些书本,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画的集合,它们更是我精神世界的食粮,滋养着我的想象力,丰富着我的情感,也塑造了我最初的世界观。 第四章:那些关于“第一次”的记忆 童年,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段充满“第一次”的旅程。第一次骑自行车,摔得鼻青脸肿;第一次爬上高高的树,心惊胆战;第一次自己做一顿饭,虽然味道不怎么样,却充满了自豪感。 我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无数双眼睛,紧张得手心冒汗,声音都在颤抖。虽然最后没能获奖,但那种克服恐惧、勇敢站出来的感觉,却一直激励着我。 第一次被老师表扬,那种骄傲和满足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第一次和小伙伴因为小事闹别扭,然后又和好如初,我开始懂得友谊的珍贵。 这些“第一次”,或许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微不足道,但在童年,它们是重要的里程碑,记录着我们一点一滴的成长。它们教会我们勇气、坚韧、合作,以及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 第五章:成长的烦恼与小小的忧愁 童年并非总是无忧无虑,也伴随着一些小小的烦恼和忧愁。那时候的烦恼,可能是一道怎么也解不开的数学题,可能是在游戏中输给了别人,也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批评而感到委屈。 我记得有一次,我偷偷拿了妈妈的钱去买糖果,被发现后,妈妈并没有大声责骂,而是给我讲了道理。我虽然很难过,但心里明白自己错了。那份小小的内疚感,是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责任”这个词的含义。 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感到失落。比如,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不小心被弄坏了;或者,期待已久的玩具,最终没有得到。这些小小的忧愁,虽然短暂,却也真实存在。它们让我开始学会处理失望,学会从失败中站起来。 这些小小的烦恼与忧愁,也是童年的一部分,它们让童年更加立体,也为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基础。它们教会我们理解,教会我们包容,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 第六章:亲情的温暖 童年的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亲情的温暖。父母的怀抱,爷爷奶奶的疼爱,长辈的叮嘱,都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的童年。 父亲总是沉默寡言,但他会默默地为我修好坏掉的玩具,会在我生病时守在床边,会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最坚实的后盾。母亲则是一个细心体贴的人,她的关怀无处不在,从衣食住行到情感上的支持,她总是能给予我最恰当的温暖。 祖父母更是我的“免费保姆”和“故事大王”。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爱着我,用最传统的故事滋养我,为我营造了一个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童年。 这些亲情,不是轰轰烈烈的爱,而是润物细无声的陪伴。它们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永远的精神港湾。即使岁月流转,这些温暖的记忆,也永远不会褪色。 尾声:回望,亦是前行 翻过最后一页,我希望读者们能够感受到,童年并非仅仅是一段消失的时光,它更是我们内在力量的源泉,是我们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重要起点。这些散落在时光角落里的记忆碎片,虽然平凡,却蕴含着最纯粹的情感和最真实的生命力。 “童年拾遗”并非要沉溺于过去,而是通过回望,去更好地理解现在的自己,去汲取前行的力量。每一个曾经拥有童年的人,都可以从这些文字中找到共鸣,都能在自己的心中找到那片闪耀着金色光芒的童年乐园。 这并非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一首未完待续的歌。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经历,为这首歌谱写新的篇章。因为,童年,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柔软,也是最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