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花生病蟲草鼠害》一書的編著齣版,將推動我國花生科研工作的發展和提高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技術水平;對指導我國花生有害生物防治、提高花生産量和品質、改善人民生活和擴大齣口貿易,也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我相信該書的問世將會受到從事花生生産、農業技術推廣、教學和科研工作者的歡迎和喜愛。
內容簡介
《中國花生病蟲草鼠害》為瞭係統總結花生有害生物防治科研成果,普及和提高花生病蟲草鼠害防治生産技術,促進花生生産,確保我國花生高産、優質、高效發展,我們編寫瞭《中國花生病蟲草鼠害》一書。在編寫過程中,為提高防治技術的可操作性,我們始終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原則,使《中國花生病蟲草鼠害》充分體現科學性、係統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盡最大可能包羅我國花生有史以來所發生和新發生的每一種非生物病害、生物病害與其他有害生物;較詳細地論述瞭每一種病害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分布與危害、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預測預報與綜閤防治技術。《中國花生病蟲草鼠害》經過全國從事花生有害生物及其防治工作的30多位專傢一年多的努力,完成瞭編寫、審稿和定稿工作。 全書共九章。分彆闡述瞭我國花生非生物病害、生物病害、地上害蟲、地下害蟲、草害、鼠害、儲藏期病蟲害、其他有害生物與綜閤治理技術等,並有相關技術內容的附錄。全麵係統地總結瞭我國花生有害生物與防治的科研成果與實踐經驗,將有力推動花生科技事業尤其是有害生物與防治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花生非生物病害 第一節 花生乾旱病害 一、花生子葉病 二、乾旱所緻的其他病害 第二節 花生濕澇害 第三節 花生冷熱害 第四節 花生酸害 第五節 花生鹽害 第六節 花生其他傷害 一、霜凍 二、冰雹 三、紫外綫 四、藥害 第七節 花生營養缺乏病 一、缺氮素癥狀 二、缺磷素癥狀 三、缺鉀素癥狀 四、缺鈣素癥狀 五、缺鎂素癥狀 六、缺硫素癥狀 七、缺鐵素癥狀 八、缺硼素癥狀 九、缺鉬素癥狀 十、缺鋅素癥狀 十一、缺錳素癥狀 第二章 花生生物病害 第一節 花生真菌病害 一、花生網斑病 二、花生褐斑病 三、花生黑斑病 四、花生焦斑病 五、花生莖腐病 六、花生菌核病 七、花生白絹病 八、花生紋枯病 九、花生立枯病 十、花生葉腐病 十一、花生紫紋羽病 十二、花生冠腐病 十三、花生銹病 十四、花生腐黴菌根腐病 十五、花生鐮孢菌根腐病 十六、花生根黴菌腐爛病 十七、花生炭疽病 十八、花生灰黴病 十九、花生瘡痂病 二十、花生黃萎病 二十一、花生小菌核病 二十二、花生大菌核病 二十三、花生炭腐病 二十四、花生輪斑病 二十五、花生灰斑病 二十六、花生黑腐病 二十七、黃麯黴菌侵染和毒素汙染 二十八、花生果殼褐斑病 二十九、花生白紋羽病 第二節 花生細菌病害——花生青枯病 第三節 花生根結綫蟲病 第四節 花生病毒病 一、花生條紋病毒病 二、花生黃花葉病毒病 三、花生矮化病毒病 四、花生芽枯病毒病 五、花生叢枝病毒病 第三章 花生田地上害蟲 第一節 花生蚜蟲 第二節 葉蟎 第三節 斜紋夜蛾 第四節 棉鈴蟲 第五節 花生須峭麥蛾 第六節 薊馬 第七節 葉蟬 第八節 象甲 第九節 芫菁 第十節 白粉虱 第十一節 甜菜夜蛾 第十二節 蝗蟲 第十三節 小造橋蟲 第四章 花生田地下害蟲 第一節 花生新珠蚧 第二節 蠐螬 一、危害花生的蠐螬種類 二、分布與危害 三、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四、蟲情測報與防治指標 五、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六、防治 第三節 種蠅 第四節 金針蟲 一、分布與危害 二、發生條件 三、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四、蟲情調查及預測方法 五、防治 第五節 地老虎 一、大地老虎 二、小地老虎 三、黃地老虎 第六節 蟋蟀 第七節 螻蛄 一、分布與危害 二、發生條件 三、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四、蟲情調查及預測方法 五、防治 第八節 網目擬地甲 第五章 花生田草害 第一節 花生田主要雜草種類與特徵 一、禾本科雜草 二、菊科雜草 三、莧科雜草 四、茄科雜草 五、其他科雜草 第二節 花生田雜草的分布及危害 一、草害區的劃分及雜草分布特點 二、雜草對花生的危害 第三節 花生田雜草防除技術 一、防除指標 二、防除方法 第六章 花生田鼠害 第一節 褐傢鼠 第二節 黑綫姬鼠 第三節 小傢鼠 第四節 黃毛鼠 第五節 黃胸鼠 第六節 大倉鼠 第七節 黑綫倉鼠 第八節 棕色田鼠 第九節 東北鼢鼠 第十節 中華鼢鼠 第十一節 鼠類發生與環境條件的關係 一、氣候條件 二、土壤、地形 三、植被 四、天敵與其他動物 五、人類經濟活動 …… 第七章 花生田其他有害生物 第八章 花生儲藏期有害生物及防治 第九章 花生病蟲草鼠害綜閤治理 附錄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花生非生物病害 非生物病害是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如營養、水分、溫度、光照和有毒物質等,阻礙植株的正常生長而齣現不同病癥。這些由環境條件不適而引起的病害不能相互傳染,故又稱為非傳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因子有很多,主要可歸為營養失調、土壤水分失調、溫度不適、有害物質、土壤酸堿度等。 營養失調:花生在正常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氮、磷、鉀、鈣、硫、鎂等大量元素和鐵、硼、錳、鋅、鉬等微量元素。當營養元素缺乏或過剩、各種營養元素的比例失調、土壤的理化性質不適宜而影響瞭對這些元素的吸收,花生則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從而發生生理病害。 水分失調:花生的新陳代謝過程和各種生理活動都必須有水分的參與纔能進行。水直接參與花生體內各種物質的轉化和閤成,溶解並吸收土壤中各種營養元素並調節花生植株的體溫。水分缺乏或過多以及供給失調都會對花生産生不良影響。土壤水分供給不足,會使花生的營養生長受到抑製、營養物質的積纍減少、品質降低。缺水嚴重時,花生植株萎蔫,葉片變色,葉緣枯焦,造成落葉、落花,甚至整株枯死,影響莢果産量。土壤水分過多(俗稱澇害),會阻礙土溫升高和降低土壤透氣性,使土壤中氧氣含量降低,植物根係長時間進行無氧呼吸,引起根係腐爛,也會引起葉片變色、落花,甚至植株死亡。水分供給失調、變化劇烈時,對植株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前言/序言
花生現已成為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花生産量的高低、産品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受病、蟲、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彆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我國花生生産和科學研究尤其是花生有害生物與防治技術研究,取得瞭前所未有的成就。
山東省花生研究所組織全國同行專傢編著齣版的《中國花生病蟲草鼠害》一書,全麵係統地總結瞭我國花生非生物與生物病害、蟲害、草害、鼠害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該書是我國第一部花生病、蟲、草、鼠害與防治的學術性專著,既反映瞭我國花生有害生物的最新研究動態,又將我國花生上常見的有害生物與新發生的有害生物進行瞭詳細而係統的論述。同時,提齣瞭科學治理對策和先進的防治技術,並注重采用經濟閾值觀念安全防治和無害化綜閤治理有害生物。該書是農業科學技術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花生科學技術事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
該書全麵係統地闡述瞭我國花生非生物病害、生物病害、地上害蟲、地下害蟲、草害、鼠害以及儲藏期病蟲害等的分布、發生與危害、受害特點、有害生物特徵與特性、發生規律和綜閤治理等方麵的內容,並附相關技術操作附錄,具有科學性、係統性、先進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
《中國花生病蟲草鼠害》一書的編著齣版,將推動我國花生科研工作的發展和提高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技術水平;對指導我國花生有害生物防治、提高花生産量和品質、改善人民生活和擴大齣口貿易,也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我相信該書的問世將會受到從事花生生産、農業技術推廣、教學和科研工作者的歡迎和喜愛。
《農事萬象:耕耘者的智慧與自然之道》 序言 在廣袤的土地上,人類與自然共生共榮,耕耘的雙手在四季的輪迴中播撒希望,收獲滿足。本書《農事萬象:耕耘者的智慧與自然之道》並非聚焦於單一作物或某類病蟲害的防治,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宏觀的農業生産全景,深入探索農耕文明的韆年傳承,解析土地與生命之間錯綜復雜而又和諧統一的關係。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為廣大熱愛土地、投身農業的讀者提供一個廣闊的視野,一種深邃的思考,以及一些實用的啓示。 第一章:土地的呼吸——土壤的生命與健康 土壤,是萬物生長的基石,是農業生産的命脈。本章將深入淺齣地剖析土壤的構成、性質及其在農業生態係統中的核心作用。我們將從土壤的物理性狀入手,探討其對水分、養分和空氣的調控能力,解析不同土壤類型(如沙土、壤土、黏土)的特點及其對作物生長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本章將聚焦土壤的生命力。微生物是土壤活力的重要載體,我們將詳細介紹土壤中各類有益微生物(細菌、真菌、放綫菌等)的生存環境、繁殖方式以及它們在養分循環、物質轉化和土壤結構改善方麵的關鍵作用。瞭解這些微小的生命如何協同工作,是實現土壤健康的第一步。 我們將探討影響土壤健康的各類因素,包括不閤理的耕作方式、過度施肥、化學農藥的濫用以及土地的過度開發等,並深入分析這些不當行為對土壤結構、肥力、微生態平衡造成的長期損害。 最後,本章將重點介紹土壤健康的管理策略。我們將強調有機質的重要性,講解如何通過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秸稈還田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從而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同時,我們也將介紹測土配方施肥的理念,以及如何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作物需求,科學閤理地施用肥料,減少養分浪費,降低對環境的負荷。此外,綠色耕作技術,如免耕、少耕、覆蓋栽培等,也將作為提升土壤健康的重要手段進行介紹。 第二章:生靈的交響——田野中的生物多樣性 農業生産並非孤立地栽培作物,而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生態係統,其中充滿瞭各種各樣的生命。本章旨在描繪一幅生動而豐富的田野生物多樣性畫捲,幫助讀者理解不同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製約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成一個健康的農業生態係統。 我們將介紹在農田環境中常見的益蟲,如瓢蟲、草蛉、寄生蜂、食蚜蠅等,它們是天敵,能夠有效地控製農業害蟲的數量,是綠色植保的重要力量。同時,我們也將探討一些對作物生長有益的昆蟲,如傳粉昆蟲(蜜蜂、蝴蝶等)在作物産量和品質提升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也將審視那些被視為“害蟲”的生物。理解它們的生物學特性、生活習性、繁殖規律以及它們為何會在特定時期大量齣現,是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前提。我們將從生態學的角度分析害蟲爆發的原因,如天敵數量的減少、環境條件的改變、作物種植結構單一等。 此外,本章還將目光投嚮非蟲類生物。野草,作為農田中的競爭者,其對水分、養分和光照的爭奪對作物生長構成挑戰。我們將探討野草的生命力和繁殖策略,以及不同種類野草對農田生態的影響。同時,我們也將介紹一些在農田中扮演積極角色的非蟲類生物,例如蚯蚓等土壤動物,它們對土壤的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本章的核心在於揭示生物多樣性對農業生態係統穩定性的貢獻。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農田,能夠更好地抵禦病蟲害的侵襲,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形成一個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生産環境。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營造適宜的生境,保護和吸引益蟲,鼓勵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從而實現農業生産與自然和諧共存。 第三章:自然的智慧——農時節氣與耕作經驗 韆百年來,中國農民在與土地的朝夕相處中,積纍瞭寶貴的農耕智慧,這些智慧深深根植於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之中。本章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人如何“觀天象,察時變”,製定適宜的耕作策略。 我們將從二十四節氣談起。每一個節氣都蘊含著豐富的農事信息,它們不僅是時間的標記,更是指導農業生産的重要依據。我們將詳細解讀每個節氣的氣候特點、物候變化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農事活動,例如“春雨驚春清榖天,夏雨初過立夏前”、“鞦分之後,寒露之前”等諺語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本章將深入探討中國傳統的耕作技術和農具。從原始的翻土、播種、灌溉、收割,到後來齣現的犁、耙、耬車、水車等,這些工具和技術凝聚瞭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它們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斷改進和完善,為農業生産的發展提供瞭有力支撐。 我們將分享一些經典的農耕經驗和智慧,這些經驗可能來自於口耳相傳的農諺、代代相傳的耕作技巧,或者是對自然現象細緻入微的觀察。例如,關於選種、育苗、移栽的最佳時機,關於不同作物對水肥的需求,關於如何根據天氣變化調整農事安排等等。這些經驗是寶貴的財富,能夠幫助現代農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自然規律。 同時,本章也將探討傳統農耕方式與現代農業生産的結閤。如何在傳承優秀傳統的同時,融入現代科學技術,實現農業生産的高效化、精細化和可持續發展,是本章思考的重點。我們將鼓勵讀者從傳統智慧中汲取靈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農耕文化。 第四章:可持續的未來——綠色農業的理念與實踐 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日益增長的需求,綠色農業已成為必然的選擇。本章將深入探討綠色農業的核心理念,並介紹一係列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為構建可持續的農業未來提供指引。 綠色農業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發展觀和價值觀。我們將闡釋綠色農業的定義,強調其在保護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的多重意義。我們將解析綠色農業的幾個重要維度,包括生態平衡、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以及産品安全。 本章將重點介紹綠色農業的具體實踐技術。我們將詳細闡述有機農業、生態農業、自然農法等不同綠色農業模式的特點、原理和操作要領。例如,有機農業如何通過嚴格的禁用清單和生産規範,確保産品的純天然性;生態農業如何通過構建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係統,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自然農法又如何以“無為”為指導,遵循自然規律,最小化人為乾預。 我們將深入探討綠色植保的策略。在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方麵,我們將介紹物理防治(如誘捕、驅避)、生物防治(如天敵保護、微生物農藥)以及以輪作、間作、套種等為代錶的農業防治技術。這些技術能夠有效地控製病蟲害,同時保護環境和食品安全。 在綠色施肥方麵,我們將重點介紹有機肥的生産與應用,如堆肥、沼氣發酵等技術,以及綠肥種植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將強調測土配方施肥和緩釋肥、控釋肥的應用,以實現養分的精準供給,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養分流失對環境的汙染。 此外,本章還將關注綠色農業的推廣與發展。我們將討論如何通過政策引導、市場激勵、消費者教育等多種途徑,推動綠色農業的普及。同時,我們也將展望綠色農業的未來發展趨勢,例如智慧農業、循環農業等新興模式,為讀者描繪一幅充滿希望的農業發展藍圖。 結語 《農事萬象:耕耘者的智慧與自然之道》是一本麵嚮所有熱愛土地、關心農業的人的書。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技術手冊,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它是一次對農業生産全景的探索,一次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入思考,一次對可持續發展未來的美好憧憬。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土地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農業生産的更深層次的理解。願每一位耕耘者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收獲豐盛,也收獲智慧,與自然和諧共舞,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農業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