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一书的编著出版,将推动我国花生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对指导我国花生有害生物防治、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改善人民生活和扩大出口贸易,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相信该书的问世将会受到从事花生生产、农业技术推广、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的欢迎和喜爱。
内容简介
《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为了系统总结花生有害生物防治科研成果,普及和提高花生病虫草鼠害防治生产技术,促进花生生产,确保我国花生高产、优质、高效发展,我们编写了《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一书。在编写过程中,为提高防治技术的可操作性,我们始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充分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尽最大可能包罗我国花生有史以来所发生和新发生的每一种非生物病害、生物病害与其他有害生物;较详细地论述了每一种病害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经过全国从事花生有害生物及其防治工作的30多位专家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编写、审稿和定稿工作。 全书共九章。分别阐述了我国花生非生物病害、生物病害、地上害虫、地下害虫、草害、鼠害、储藏期病虫害、其他有害生物与综合治理技术等,并有相关技术内容的附录。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花生有害生物与防治的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将有力推动花生科技事业尤其是有害生物与防治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花生非生物病害 第一节 花生干旱病害 一、花生子叶病 二、干旱所致的其他病害 第二节 花生湿涝害 第三节 花生冷热害 第四节 花生酸害 第五节 花生盐害 第六节 花生其他伤害 一、霜冻 二、冰雹 三、紫外线 四、药害 第七节 花生营养缺乏病 一、缺氮素症状 二、缺磷素症状 三、缺钾素症状 四、缺钙素症状 五、缺镁素症状 六、缺硫素症状 七、缺铁素症状 八、缺硼素症状 九、缺钼素症状 十、缺锌素症状 十一、缺锰素症状 第二章 花生生物病害 第一节 花生真菌病害 一、花生网斑病 二、花生褐斑病 三、花生黑斑病 四、花生焦斑病 五、花生茎腐病 六、花生菌核病 七、花生白绢病 八、花生纹枯病 九、花生立枯病 十、花生叶腐病 十一、花生紫纹羽病 十二、花生冠腐病 十三、花生锈病 十四、花生腐霉菌根腐病 十五、花生镰孢菌根腐病 十六、花生根霉菌腐烂病 十七、花生炭疽病 十八、花生灰霉病 十九、花生疮痂病 二十、花生黄萎病 二十一、花生小菌核病 二十二、花生大菌核病 二十三、花生炭腐病 二十四、花生轮斑病 二十五、花生灰斑病 二十六、花生黑腐病 二十七、黄曲霉菌侵染和毒素污染 二十八、花生果壳褐斑病 二十九、花生白纹羽病 第二节 花生细菌病害——花生青枯病 第三节 花生根结线虫病 第四节 花生病毒病 一、花生条纹病毒病 二、花生黄花叶病毒病 三、花生矮化病毒病 四、花生芽枯病毒病 五、花生丛枝病毒病 第三章 花生田地上害虫 第一节 花生蚜虫 第二节 叶螨 第三节 斜纹夜蛾 第四节 棉铃虫 第五节 花生须峭麦蛾 第六节 蓟马 第七节 叶蝉 第八节 象甲 第九节 芫菁 第十节 白粉虱 第十一节 甜菜夜蛾 第十二节 蝗虫 第十三节 小造桥虫 第四章 花生田地下害虫 第一节 花生新珠蚧 第二节 蛴螬 一、危害花生的蛴螬种类 二、分布与危害 三、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四、虫情测报与防治指标 五、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六、防治 第三节 种蝇 第四节 金针虫 一、分布与危害 二、发生条件 三、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四、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五、防治 第五节 地老虎 一、大地老虎 二、小地老虎 三、黄地老虎 第六节 蟋蟀 第七节 蝼蛄 一、分布与危害 二、发生条件 三、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四、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五、防治 第八节 网目拟地甲 第五章 花生田草害 第一节 花生田主要杂草种类与特征 一、禾本科杂草 二、菊科杂草 三、苋科杂草 四、茄科杂草 五、其他科杂草 第二节 花生田杂草的分布及危害 一、草害区的划分及杂草分布特点 二、杂草对花生的危害 第三节 花生田杂草防除技术 一、防除指标 二、防除方法 第六章 花生田鼠害 第一节 褐家鼠 第二节 黑线姬鼠 第三节 小家鼠 第四节 黄毛鼠 第五节 黄胸鼠 第六节 大仓鼠 第七节 黑线仓鼠 第八节 棕色田鼠 第九节 东北鼢鼠 第十节 中华鼢鼠 第十一节 鼠类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一、气候条件 二、土壤、地形 三、植被 四、天敌与其他动物 五、人类经济活动 …… 第七章 花生田其他有害生物 第八章 花生储藏期有害生物及防治 第九章 花生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花生非生物病害 非生物病害是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如营养、水分、温度、光照和有毒物质等,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而出现不同病症。这些由环境条件不适而引起的病害不能相互传染,故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因子有很多,主要可归为营养失调、土壤水分失调、温度不适、有害物质、土壤酸碱度等。 营养失调:花生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氮、磷、钾、钙、硫、镁等大量元素和铁、硼、锰、锌、钼等微量元素。当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剩、各种营养元素的比例失调、土壤的理化性质不适宜而影响了对这些元素的吸收,花生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发生生理病害。 水分失调:花生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各种生理活动都必须有水分的参与才能进行。水直接参与花生体内各种物质的转化和合成,溶解并吸收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并调节花生植株的体温。水分缺乏或过多以及供给失调都会对花生产生不良影响。土壤水分供给不足,会使花生的营养生长受到抑制、营养物质的积累减少、品质降低。缺水严重时,花生植株萎蔫,叶片变色,叶缘枯焦,造成落叶、落花,甚至整株枯死,影响荚果产量。土壤水分过多(俗称涝害),会阻碍土温升高和降低土壤透气性,使土壤中氧气含量降低,植物根系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引起根系腐烂,也会引起叶片变色、落花,甚至植株死亡。水分供给失调、变化剧烈时,对植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前言/序言
花生现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花生产量的高低、产品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受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我国花生生产和科学研究尤其是花生有害生物与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组织全国同行专家编著出版的《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一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花生非生物与生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花生病、虫、草、鼠害与防治的学术性专著,既反映了我国花生有害生物的最新研究动态,又将我国花生上常见的有害生物与新发生的有害生物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同时,提出了科学治理对策和先进的防治技术,并注重采用经济阈值观念安全防治和无害化综合治理有害生物。该书是农业科学技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花生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花生非生物病害、生物病害、地上害虫、地下害虫、草害、鼠害以及储藏期病虫害等的分布、发生与危害、受害特点、有害生物特征与特性、发生规律和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并附相关技术操作附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一书的编著出版,将推动我国花生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对指导我国花生有害生物防治、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改善人民生活和扩大出口贸易,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相信该书的问世将会受到从事花生生产、农业技术推广、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的欢迎和喜爱。
《农事万象:耕耘者的智慧与自然之道》 序言 在广袤的土地上,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耕耘的双手在四季的轮回中播撒希望,收获满足。本书《农事万象:耕耘者的智慧与自然之道》并非聚焦于单一作物或某类病虫害的防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观的农业生产全景,深入探索农耕文明的千年传承,解析土地与生命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和谐统一的关系。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为广大热爱土地、投身农业的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一种深邃的思考,以及一些实用的启示。 第一章:土地的呼吸——土壤的生命与健康 土壤,是万物生长的基石,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本章将深入浅出地剖析土壤的构成、性质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从土壤的物理性状入手,探讨其对水分、养分和空气的调控能力,解析不同土壤类型(如沙土、壤土、黏土)的特点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聚焦土壤的生命力。微生物是土壤活力的重要载体,我们将详细介绍土壤中各类有益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的生存环境、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在养分循环、物质转化和土壤结构改善方面的关键作用。了解这些微小的生命如何协同工作,是实现土壤健康的第一步。 我们将探讨影响土壤健康的各类因素,包括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施肥、化学农药的滥用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等,并深入分析这些不当行为对土壤结构、肥力、微生态平衡造成的长期损害。 最后,本章将重点介绍土壤健康的管理策略。我们将强调有机质的重要性,讲解如何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同时,我们也将介绍测土配方施肥的理念,以及如何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减少养分浪费,降低对环境的负荷。此外,绿色耕作技术,如免耕、少耕、覆盖栽培等,也将作为提升土壤健康的重要手段进行介绍。 第二章:生灵的交响——田野中的生物多样性 农业生产并非孤立地栽培作物,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生态系统,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生命。本章旨在描绘一幅生动而丰富的田野生物多样性画卷,帮助读者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个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 我们将介绍在农田环境中常见的益虫,如瓢虫、草蛉、寄生蜂、食蚜蝇等,它们是天敌,能够有效地控制农业害虫的数量,是绿色植保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一些对作物生长有益的昆虫,如传粉昆虫(蜜蜂、蝴蝶等)在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也将审视那些被视为“害虫”的生物。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繁殖规律以及它们为何会在特定时期大量出现,是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前提。我们将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害虫爆发的原因,如天敌数量的减少、环境条件的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单一等。 此外,本章还将目光投向非虫类生物。野草,作为农田中的竞争者,其对水分、养分和光照的争夺对作物生长构成挑战。我们将探讨野草的生命力和繁殖策略,以及不同种类野草对农田生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将介绍一些在农田中扮演积极角色的非虫类生物,例如蚯蚓等土壤动物,它们对土壤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的核心在于揭示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贡献。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农田,能够更好地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形成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生产环境。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营造适宜的生境,保护和吸引益虫,鼓励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和谐共存。 第三章:自然的智慧——农时节气与耕作经验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在与土地的朝夕相处中,积累了宝贵的农耕智慧,这些智慧深深根植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中。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人如何“观天象,察时变”,制定适宜的耕作策略。 我们将从二十四节气谈起。每一个节气都蕴含着丰富的农事信息,它们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我们将详细解读每个节气的气候特点、物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农事活动,例如“春雨惊春清谷天,夏雨初过立夏前”、“秋分之后,寒露之前”等谚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的耕作技术和农具。从原始的翻土、播种、灌溉、收割,到后来出现的犁、耙、耧车、水车等,这些工具和技术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将分享一些经典的农耕经验和智慧,这些经验可能来自于口耳相传的农谚、代代相传的耕作技巧,或者是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例如,关于选种、育苗、移栽的最佳时机,关于不同作物对水肥的需求,关于如何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农事安排等等。这些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现代农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 同时,本章也将探讨传统农耕方式与现代农业生产的结合。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精细化和可持续发展,是本章思考的重点。我们将鼓励读者从传统智慧中汲取灵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耕文化。 第四章:可持续的未来——绿色农业的理念与实践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日益增长的需求,绿色农业已成为必然的选择。本章将深入探讨绿色农业的核心理念,并介绍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为构建可持续的农业未来提供指引。 绿色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发展观和价值观。我们将阐释绿色农业的定义,强调其在保护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多重意义。我们将解析绿色农业的几个重要维度,包括生态平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产品安全。 本章将重点介绍绿色农业的具体实践技术。我们将详细阐述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法等不同绿色农业模式的特点、原理和操作要领。例如,有机农业如何通过严格的禁用清单和生产规范,确保产品的纯天然性;生态农业如何通过构建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自然农法又如何以“无为”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最小化人为干预。 我们将深入探讨绿色植保的策略。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方面,我们将介绍物理防治(如诱捕、驱避)、生物防治(如天敌保护、微生物农药)以及以轮作、间作、套种等为代表的农业防治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同时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 在绿色施肥方面,我们将重点介绍有机肥的生产与应用,如堆肥、沼气发酵等技术,以及绿肥种植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将强调测土配方施肥和缓释肥、控释肥的应用,以实现养分的精准供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绿色农业的推广与发展。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激励、消费者教育等多种途径,推动绿色农业的普及。同时,我们也将展望绿色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智慧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兴模式,为读者描绘一幅充满希望的农业发展蓝图。 结语 《农事万象:耕耘者的智慧与自然之道》是一本面向所有热爱土地、关心农业的人的书。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它是一次对农业生产全景的探索,一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一次对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美好憧憬。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愿每一位耕耘者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丰盛,也收获智慧,与自然和谐共舞,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农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