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

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斯特 著,张洪岛 等 译
图书标签:
  • 音乐史
  • 音乐评论
  • 柏辽兹
  • 舒曼
  • 李斯特
  • 浪漫主义音乐
  • 音乐家
  • 西方古典音乐
  • 音乐理论
  • 19世纪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27578
版次:1
商品编码:10318028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作者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内容简介

《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出版说明: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罗伯特·舒曼。

作者简介

作者:(匈)李斯特 译者:张洪岛 张洪模 张宁
李斯特目录〔隐藏〕
弗朗兹·李斯特
约瑟夫·李斯特
威廉·李斯特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编辑本段〕弗朗兹·李斯特
德语: Franz Liszt
匈牙利语:Liszt Ferenc
(1811。10。22——1886。7。31)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兹·李斯特于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定(Raiding, Hungary)。当时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李斯特的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两个名字,分别是匈牙利和德语两种拼法。李斯特从小随母亲说德语,直到晚年才学会用匈牙利语写作。
李斯特六岁起开始学习音乐,并于此后不久移居维也纳,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Antonio Salieri,或译萨列里)、车尔尼(Carl Czerny)、雷哈、巴埃尔的弟子。
1823年,李斯特来到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
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二首钢琴练习曲以及超技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肖邦、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
1848年起他常住魏玛(Weimar),担任了魏玛宫廷乐长,并经常来往于罗马(Rome)、布达佩斯(Budapest)之间。1876年他创建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
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死于拜罗伊特(Bayreuth)。
李斯特创作活动的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包括社会主义)。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李斯特的作品多姿多彩、极富想象力,充分挖掘了钢琴的音响功能,对演奏者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那个时代杰出的钢琴家,他对键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早使用了20世纪才普遍采用的和声语言。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
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他是早把匈牙利民族音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乐家,他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有积极要求变革生活的热情,也有怀疑和失望的消极情绪,但占主要地位的常常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李斯特是肖邦的同代人,但他离开祖国的时间比肖邦更早,因此,他的思想和创作不能简单地纳入“民族乐派”。然而,作为一个匈牙利人,李斯特对祖国的事业真诚关注;民族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民间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在他的创作中都得到生动的反映和运用;加之他对东、北欧及俄罗斯青年作曲家的大力提携和鼓励,使他在欧洲民族乐派的发展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的祖国,人民始终尊崇他为伟大的“民族艺术家”。
李斯特创造了交响诗的形式,他一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又是现代钢琴技术的创造者之一。
李斯特重要的作品是《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匈牙利狂想曲》、交响诗《前奏曲》、《马捷帕》、四首钢琴协奏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12首超技练习曲》和《旅行岁月》。
李斯特值得收藏的唱片版本为:
1. 卡拉扬(Karajan)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交响诗,包括《前奏曲》、《马捷帕》、《塔索的悲伤与胜利》和《第二号梅菲斯特圆舞曲》、《匈牙利民歌幻想曲》、第二号和第五号《匈牙利狂想曲》, DG, CD编号415 967-2(两张)或447 415-2,包括《前奏曲》、《马捷帕》、《第四号匈牙利狂想曲》和斯梅塔那的《沃尔塔瓦》,企鹅评价三星。
2. 伯恩斯坦(Bernstein)指挥坦莱沃德(Tanglewood)节日合唱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演唱的《浮士德交响曲》, DG, CD编号447449-20企鹅评价三星。
3. 里赫特(Richter)演奏,康德拉辛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两首钢琴协奏曲,Philips, CD编号446 200-2,企鹅评价三星。
4.贝尔曼(Berman)、演奏的《旅行岁月》全集, DG,CD编号437 206-2(3张)。
5. 博列特(Bolet)演奏的《12首超技练习曲》,Decca, CD编号414 601-2。企鹅评价三星保留一星。
6. 齐夫拉(Cziffra)演奏的15首《匈牙利狂想曲》和《西班牙狂想》,EMI, CZSS 69003-2(两张),企鹅评价三星。
7. 普列特涅夫演奏的《第1号梅菲斯特圆舞由》、《艾斯特庄园水的嬉戏》、《沉思的人》、《第十五号匈牙利狂想曲》、《B小调奏鸣曲》。Melodiya,CD编号MCD172o
8. 齐伯尔斯坦(Zilberstein)演奏的《两首叙事曲》、《两首传奇》、《6首安慰曲》、改编自巴赫的《幻想曲与赋格》、《即兴曲》与《国舞曲》,DG, CD编号447 755-2。
9. 格斯特指挥约翰学院合唱团(Atkinson, Tinkler,Royall, Kendall, Suart演唱,Cleobury管风琴)的《合唱弥撒》,Decca, CD编号430 364 - 2(与德沃夏克的《D大调弥撒》同为一张)。
10. 菲舍尔·迪斯考演唱,巴伦博伊姆伴奏的歌曲集,DG, CD编号447 508-2(3张)。
李斯特部分著名作品简介:
爱之梦
《爱之梦》,S541,实际上是3首夜曲,据乌兰(Ludwig Uhland,1788-1862)与符利拉德(Ferainand Freiligrath)的诗上所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Drei LiederFut eine Tenor Oder Sopran-Stimme)的编曲。共三首:1。据乌兰的《高贵的爱情》(Hohe Liede)而谱曲,富于表情的小行板,降A大调。2。据乌兰的《神圣的死亡》(Seligen Tod)谱曲,极似慢板,E大调。3。优雅的快板,降A大调,据符利拉德的《尽其所能爱德去爱》(Olied,so land du lieder kannst)谱曲。
音乐会练习曲之一:森林的细语
李斯特从青年时代开始受肖邦、帕格尼尼等人的影响,苦练钢琴技巧,成为首屈一指的钢琴演奏家。此后他也作了一些肖邦式的练习曲。《森林的细语》(Waldesrauschen )是李斯特呈现给其弟子普鲁克纳的《两首演奏会用练习曲》之一,这两首乐曲作于1862-1863年。热爱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本是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一大特征,而写作此曲时作曲家已洞悉人世荣则极盛、逆则难逾的真谛,他于罗萨利奥圣母修道院所在的马里奥山冈俯瞰俗世,写出这富于哲理的名曲有其个人的感受。李斯特把音乐从近乎耳语的声(pp,极弱),发展到飓风般地撼天气势(fff,强),表现了鬼斧神工的浪漫主义大家手笔。
《汤豪舍序曲》
《汤豪舍》(Tannhauser)原是瓦格纳创作的三幕歌剧。作于1842-1845年完整标题为《汤豪舍以及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音乐以小号的号角式演奏揭开了典礼的序幕,音乐进入舒展高雅的“高雅主题”,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潇洒的绅士和端庄的贵妇人的进行队列。而《汤豪舍》的序曲可以说是整个故事情节的缩影。整首作品不但技巧繁复且气势磅礴。有三个部分构成,中间部分表现肉预感的维纳斯堡的世界,前后两个部分是虔诚的朝圣者的音乐。而且这是一首结构宏大的歌剧改编曲,从各种快速音阶、琶音、双音到左右手跳跃的八度、和弦,是典型的李斯特笔下的炫技式作品。
《梅菲斯托圆舞曲》
李斯特的这首曲子也常被意为《魔鬼圆舞曲》,因为梅菲斯托就是歌德剧作《浮士德》中的魔鬼。李斯特的这部作品原来是一首钢琴独奏曲,作曲家在1862年将它改编成约10分钟长的一首管弦乐交响诗,而后又将其发展成为总共约70分钟长度的三乐章交响曲《浮士德》中的终乐章,钢琴版的《梅菲斯托圆舞曲》则堪称是李斯特炫技作品的代表之作。

目录

出版说明
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
罗伯特·舒曼

前言/序言


乐海拾遗:十九世纪中叶德奥音乐的交响脉动 一部聚焦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晚期风格演变、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艺术歌曲的深度解析,以及瓦格纳(Richard Wagner)早期歌剧改革理念的专题论著。 导言:时代之音的交汇点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大陆音乐版图上最为激动人心、最具变革性的几个核心议题。我们并非聚焦于两位浪漫主义巨擘——李斯特与柏辽兹——的直接论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维也纳和莱比锡的音乐土壤,探究在他们各自的创作高峰期,德奥音乐传统是如何被继承、重塑并推向新境的。本书的基石建立在一个重要的认识之上:任何伟大的音乐革新,都必然深植于其前辈的深厚遗产之中。 第一部分:贝多芬的遗产与“最后的远行” 本部分着重审视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逝世后,其音乐语言如何在德奥音乐家中引发的巨大回响。我们尤其关注他晚期作品中体现的结构复杂性、对位法的高超运用,以及超越传统体裁界限的尝试。 一、晚期弦乐四重奏的结构密码 我们将详细分析贝多芬晚期(Op. 127至Op. 135)弦乐四重奏,特别是《大赋格》(Große Fuge, Op. 133)的结构原理。探讨其如何运用极端化的动机发展、主题的几何分解与重组,以及多调性处理,为后世的室内乐创作设定了难以企及的哲学高度。我们还将对比分析舒伯特在《d小调“死与少女”》和《C大调晚期四重奏》中,如何吸收贝多芬的篇幅感和内省精神,同时注入其独有的抒情性与宿命感。 二、奏鸣曲式在交响诗前夜的终极形态 本章考察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如Op. 109, 110, 111)中,奏鸣曲式概念的瓦解与重建。探讨变奏曲和赋格段落如何被整合进传统曲式框架,以表达超越叙事层面的精神体验。这一探索将为理解当时德奥作曲家如何处理宏大器乐结构,提供了必要的背景铺垫。 第二部分:舒伯特与艺术歌曲的诗性革命 弗朗茨·舒伯特,这位“歌曲之王”,在维也纳的音乐沙龙中,以极其个人化的笔触,彻底革新了德语艺术歌曲(Lied)。本部分聚焦于他与歌词文本(尤其是歌德和穆勒的诗歌)的共生关系。 一、钢琴的“伴奏者”而非“烘托者” 本书认为,舒伯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赋予了钢琴前奏、间奏和尾声以叙事功能。我们将详细分析《冬之旅》(Winterreise, D. 911)中钢琴声部如何独立于人声,描绘出旅行者内心冰冷的风景、无望的漫步和精神的衰竭。例如,对“水车”或“雾中幻影”的音乐再现,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和声铺陈,而成为了心理状态的直接投射。 二、体裁的心理深度 我们将对比舒伯特早期的民歌式叙事歌谣(如《魔王》)与晚期高度内省的套曲,考察他如何通过旋律的步态、调性的隐喻(如从大调到关系小调的瞬间滑落),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这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在没有宏大交响乐结构的情况下,舒伯特如何实现了与贝多芬晚期作品同等的精神深度。 第三部分:瓦格纳的早期剧作与德意志神话的萌芽 在德意志音乐领域,理查德·瓦格纳的出现无疑是继贝多芬之后最具颠覆性的力量。本部分将剥离其后期“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宏大叙事,聚焦于他早期的创作实践,特别是《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早期草稿阶段和早期歌剧。 一、从美因茨到德累斯顿:音乐戏剧的酝酿 我们将考察瓦格纳早期作品,如《仙女》和《爱情禁令》中,对意大利美声学派和德国传统歌剧(特别是韦伯)的继承与批判。重点分析他如何开始探索“主导动机”(Leitmotiv)的雏形,将其用于结构化戏剧的潜在冲突,而非仅仅作为旋律标签。 二、文本与旋律的张力 本书探讨瓦格纳如何试图统一诗歌、戏剧和音乐的努力。对比分析他如何运用德语的自然语流(“旋律性宣叙调”),打破了传统咏叹调与宣叙调的僵硬划分。我们将分析《黎恩济》中对宏大场面的处理,如何体现了青年瓦格纳对意大利歌剧的向往,以及他如何开始酝酿对既有戏剧结构的彻底反叛。 结语:未完成的交响织锦 本书通过对贝多芬精神遗产的继承者舒伯特的深入剖析,以及对瓦格纳早期音乐理念的追溯,勾勒出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音乐文化在严肃性、抒情性与革命性之间复杂拉锯的图景。这些音乐家的工作,共同构筑了一个超越个人风格,关乎德奥文化精神的宏大叙事。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器乐的终极结构、人声艺术的心理描绘、以及戏剧音乐的未来形态——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后来的勃拉姆斯、马勒等作曲家铺设了通往未来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位长期关注西方古典音乐历史的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语境重建”。很多时候,我们今天回顾历史,很容易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或简化过去人物的复杂性。但这本书极其成功地将我们拉回到了那个“当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在一个信息远不如现在发达、音乐界彼此竞争又相互扶持的年代,伟大作品是如何艰难地从构思走向成熟并被接受的。作者对当时音乐评论界的生态、出版商的博弈,乃至贵族赞助人的微妙态度,都有细致入微的描摹。这种全景式的展示,使得那些音乐巨匠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雕塑,而是一个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抗争、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鲜活个体。这种对“人”的关注,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日期和作品列表,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戏剧张力的群像剧。

评分

这本书对细节的考证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这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在研究工作上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我注意到很多地方引用了首次公开的信件摘录、未曾发表的手稿批注,甚至是不同版本乐谱间的细微差异对比。这些都不是轻易能在线上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信息,显然需要深入到世界各大音乐图书馆的档案馆进行地毯式搜索。这种对一手资料的执着追求,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对我来说,阅读这样的作品,就像是参与了一场历史的“考古发掘”,每一次的引用和注释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惊叹号,提醒着读者,我们正在接触的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声音。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传记或评论范畴,真正成为了相关领域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参考重磅之作,让人在每一次查阅时都能发现新的闪光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堆砌史料,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19世纪欧洲的音乐沙龙和烟雾缭绕的剧院后台。作者在铺陈背景信息时,总是能精准地找到那个平衡点,既让你对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技术变革有所了解,又绝不拖沓地将焦点拉回到核心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历程上来。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穿插叙事的手法,一会儿是宏大的时代背景,一会儿又立刻聚焦到某个音符的排列选择上,这种快慢结合,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鲜活起来。读到关键转折点时,那种情绪的递进是如此自然流畅,让人完全忘记了时间,只想一口气读到“下一页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种行文的张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主动探索的乐趣,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疲惫感,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以文载道,以情动人”。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简直是艺术品,那种低调的奢华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拿到手时,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心生敬意,感觉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块时间的琥珀,里面凝结了那个黄金时代的音乐思潮。内页纸张的质感极其考究,墨色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使是那些复杂的乐谱片段或是历史照片,也展现出惊人的细节还原度。我尤其欣赏它在设计上对细节的把控,比如字体选择的古典韵味和章节标题的留白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尊重。翻阅的过程中,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愉悦感,让我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能闻到古老图书馆里泛黄纸张特有的气息。阅读体验的提升绝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这本实体物所带来的仪式感,它让每一次的翻开都成了一次对音乐史的庄重致敬。对于我这种既注重内容深度又对书籍美学有要求的读者来说,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都能感到一种无声的满足。这本书的制作水准,绝对是收藏级别的典范,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遍,只为细细品味这份匠心。

评分

书中对音乐结构和美学思想的剖析,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洞察力和深度。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谁影响了谁”,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作曲家在面对同一个时代挑战时,各自做出的哲学性选择。我发现自己以往在听那些经典作品时,总是在某个层面“理解”了,但读完这本书后,那些潜藏在和声进行和对位法之下的深层逻辑,才真正被点亮。作者似乎拥有将抽象的听觉体验,转化为清晰可辨的文字图像的能力,让我对一些过去感到晦涩难懂的乐段有了豁然开朗的领悟。这种分析的严谨性,结合了高度的阐释性,使得它不仅适合专业人士,对于那些渴望提升自己鉴赏层次的普通乐迷来说,也提供了绝佳的阶梯。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世界的全新视角,让我对艺术创作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

弹琴不仅仅是技术,多了解大师们的思想。

评分

好。

评分

具有指导意义

评分

好。

评分

近自辛亥而后,政柄骤移,故家旧族,抱其先业,寄寓沪滨,忧伤憔悴,无可发泄,则托迹嵇阮,以沉冥自遣,视明季诸贤固无以异也。时则有江阴缪艺风参议、金坛冯嵩庵中丞,叹时局之沦胥,悼斯文之将丧,相与搜缉旧闻,网罗散佚。同时诸贤,如章左丞一山,叶提学柏皋诸君,抱道沦隐,亦各有撰述。余幸得与相周旋,未尝不叹当此文献绝续之交,二三君子适会聚于穷海之滨,不可谓非天心所属意也,乃裒其所荟刻之,计经部三家二十六卷,史部十一家五十六卷,子部三家二十九卷,集部十三家一百十九卷。

评分

因为书在外地调过来,等了好几天

评分

大师之间的评价。研究西方音乐史的必读书。

评分

因为书在外地调过来,等了好几天

评分

原来没听过这本书 还没看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