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

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琥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史
  • 中国传统设计
  • 设计思想
  • 文化研究
  • 历史
  • 美学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思想史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326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47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的书名之所以叫“设计史鉴”,就是与“设计史”有所区别,重点是笔者个人的评述、议论,是对设计史中的既往事物做一些鉴赏(不敢称“鉴定”,那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强项)、借鉴和引申方面的研究,自然不可能写成“器型史”、“纹案史”、“彩绘史”和“设计史”(能力和篇幅都不允许),而是根据主次、轻重、价值等各方面的评估来对众多案例进行挑选,根据所拟主题深入分析、探求,获得既定目标确定的、设计学意义上的研究价值。因此,对于各个子项目的论述,也只能根据设计史演化发展的主线,挑选出具有类型学意义的标杆性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目录

序文 一条大河波浪宽
第一章 传统设计思想探源
绪言 中国传统设计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自然观”
第二节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人际观”
第三节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物用观”

第二章 传统设计思想进化
绪论 适应和选择,是思想进化之源
第一节 “宝塔式”基础结构
第二节 食物的“采集”与“生产”
第三节 进化的“坐标”与“轴线”
1 “四阶段论”
2 “两分法”
第四节 从神到人的信仰观进化
1 图腾崇拜
2 先租崇拜
3 神祗崇拜
4 王权崇拜
5 戚权崇拜

第三章 传统设计思想特征
绪言 民族性与设计传统刍议
第一节 从河姆渡说起
1 水稻的意义
2 “榫卯构件”与“干栏式建筑”
3 朱涂刳器
第二节 民具与官具,谁是设计传统主流?
第三节 筷子的启示
第四节 传统民具设计的“中国特色”
1 简洁的构造
2 简朴的选材
3 简易的操作
4 简便的动能
5 简约的装饰

附:设计用语解读
1 设计
2 设计思想
3 设计原理
4 设计传统
5 实用功能
6 适人性设计
7 构造(形态与结构)设计
8 终极设计
9 附丽价值
10 第一功能、次级功能、延伸功能
11 “三维尺度”
后记

精彩书摘

魏晋骈文、词赋、书法、绘画、音乐方面的重大成就,在某些方面说明:“自然观”异化现象亦能造就丰富的文化成果。宗炳有一段话,可以作为魏晋文人审美意识中“自然观“异化的最好注脚。他在流传至今的《画山水序》中这样写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类,必有崆峒……(古地名)之游焉。由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这里最关键的是起首的两句话:“圣人含道映物”和“贤者澄怀味像”,魏晋的文化精英们首先要把自己和一般“凡俗之人”们进行彻底切割,心里只有圣贤之人;其次,魏晋文人游历山水、“师法自然”,却并不关注自然事物本身的天然性质,而是力图参悟“寓道于形”的自然山水;再次,魏晋文人的“仁智之乐”在于借助自然以抒情审美,讲究的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高度分离,无意于社会民生层面的生活状况。不得不指出的是:这个异化了的中国文化精英们的“自然观”,在后来的中国社会的造物——设计行为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效果也有利有弊,是今后中国设计史研究中国传统设计思想“自然观”时所必须加以重点分析的内容,我将另文专题详述,此处略过不提。
春秋以来,在以道家学说为主流意识的中国传统设计思想“自然观”定型之后,中国社会先后兴起、消亡的各种思潮,均对中国传统“自然观”思想有过部分的影响,但本质上都是在此基础上的修正、补充或是完善,并未从根本上颠覆延续了三千年的这一传统。其中,中国古代文化体系内部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学说(特别是南宋以后的程朱理学思想);体系外部影响最大的是佛学教义(特别是魏晋时期实现“本土化”之后的、被原旨教义派贬称为“小乘”教的中国传统佛教思想)。

前言/序言

我把传统比喻成一条河流。
我把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品质比喻成这条河流的河床。
我把我的思想,比喻成这条大河里的一小朵浪花。
因为河流的不懈努力,河床被不断改变形状;因为河床的走向,河流的沿途景色各有不同。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正是这样一条奔流了数千年的大河。
传统是一条河流。河流和河床,既是共存共生的亲密伴侣,也是世代争斗的宿敌。河流和河床永叵的争斗与合作,使大河生生不息、万古流淌。河流用鲜活的生命无休止地冲刷河床,不断改变着河床的走向;河床则用坚定的信念无休止地裹挟着河流,永远无怨无悔地护卫着河水一路向前。有时候河流反抗河床的拘束,惊涛拍岸,骇浪裂石,一泻千里,夺路狂奔;有时候河床压抑着河流的放任,立石竖壁,曲径洄湾,使大河顺从地舒缓流淌,烟波浩渺,如诗如画。无论是合作还是争斗,河流与河床冲刷、碰撞出的,都是瑰丽绚烂的壮景。传统是一条河流。虽然河床难免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甚至出现断层,只要河流能细流不绝,百川海纳,连续不断地沿着由无数的险滩、绝壁、断崖组成的河床护持前行,这个传统就没有中止,一直奔腾向海。险滩挟持,河流就变幻出漩涡、激流,曲折迂回;绝壁阻隔,河流就奋起惊涛骇浪、击石穿云;断崖当临,河流就化作一道道凌霄瀑布,纵身飞越,勇往直前,声如恸雷,形如雾瘴,惊天地而泣鬼神。一旦河流被险滩、绝壁、断层所阻止,河水枯竭不续,大河的生命就终结了。
艺术的脉络: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演变与影响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9世纪末工业革命浪潮兴起,至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登峰造极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它聚焦于西方世界在面对技术革新、社会剧变与审美转向时,设计理念如何从古典复兴的桎梏中挣脱,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理性化并富有时代精神的设计方法论。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关键运动和代表人物为点,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设计思想演变脉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设计核心价值和理论基础的全面视角。 第一部分:根源与萌动——从工艺美术运动到新艺术运动(19世纪末) 本部分首先回溯了工业化初期粗糙、批量生产对传统手工艺造成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美与功用”分离的反思。 一、工艺美术运动的呐喊与反思: 详细阐述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理论基石。以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的社会批判和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回归手作理念为核心,分析了其对机器生产的抵制,以及对设计应承载的道德责任与社会价值的强调。重点讨论了该运动如何在理想主义的驱动下,试图弥合艺术与日常用品之间的鸿沟,尽管其在实践中面临着高昂成本导致的精英化困境。 二、新艺术运动的装饰革命: 紧接着,探讨了在拉斯金思潮影响下,欧洲大陆兴起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分析了其如何挣脱历史主义的束缚,转而从自然界,尤其是植物和曲线形态中汲取灵感,形成了高度风格化、有机流动的视觉语言。着重分析了在比利时(如维克多·霍塔)、法国(如埃米尔·加莱)、苏格兰(如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等地,新艺术运动在建筑、平面、家具及珠宝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对传统装饰母题的颠覆。 第二部分:理性的崛起——功能至上与早期现代主义的探索(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单纯的装饰性审美开始让位于对效率、结构和新材料的关注。 一、德意志制造联盟与新功能主义的先声: 重点研究了德国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及其所倡导的“功能决定形式”(Form Follows Function)的早期探索。分析了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在西门子等工业企业的实践,他如何首次将美学设计系统地引入大规模生产,并培养了如密斯·凡德罗等日后的大师。讨论了其在标准化、清晰结构和新材料运用上的先锋尝试。 二、维也纳分离派与库克·洛伊的批判: 介绍了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对维也纳学院派僵化教条的背离。特别是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和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如何通过清晰的几何造型和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关注,发展出一种更为克制、内敛的早期现代风格,为日后包豪斯的简洁美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中流砥柱——包豪斯与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1920年代至1930年代) 这一时期是现代设计思想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以德国包豪斯学院为核心,确立了设计教育与实践的全新范式。 一、包豪斯的教育革命与核心理念: 详尽剖析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创立包豪斯(Bauhaus)的初衷。分析了其“手工艺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以及历经格罗皮乌斯、汉内斯·迈耶(Hannes Meyer)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三任校长的理念演变。特别关注了构成主义、至上主义等前卫艺术思潮如何被系统地转化为设计教学的工具,以及对色彩、字体和空间运用的理性化探索。 二、国际主义风格的全球扩散: 探讨了包豪斯及其相关设计运动如何催生了“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分析了其在建筑、平面设计和家具设计中对装饰的彻底去除、对模块化、简洁线条和透明材料的偏爱。讨论了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新建筑五点”及其对现代城市规划和居住理念的深刻影响,以及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原则在极简主义美学中的确立。 第三部分:超越形式——从风格到社会责任(1930年代至二战) 随着政治局势的紧张和设计的社会角色被重新审视,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开始关注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技术问题。 一、美国现代设计的接纳与转型: 描述了由于欧洲政治动荡,大批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如格罗皮乌斯、密斯)流亡美国,推动了美国设计教育和工业设计的现代化。分析了美国设计如何在欧洲理性主义的基础上,结合本土的消费主义文化,发展出更具市场适应性和产品驱动的工业设计方法。 二、设计的人性化关怀与早期人体工程学: 讨论了在技术主导下,部分设计师开始重新引入对“人”的关注。例如,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的作品如何将现代主义的简洁结构与北欧的自然材料和人性化的曲线相结合,探索现代设计中的情感维度。 结论:现代主义的遗产与未竟之路 本书最后总结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普遍性成就,如对工业化生产的适配、标准化与模块化的推广,以及其对清晰沟通(平面设计)和高效空间组织(建筑设计)的贡献。同时,也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实践中暴露出的局限性,例如对个体差异的忽视、对大众消费文化的盲目服务,以及在追求纯粹理性时可能产生的审美异化,为后来的后现代设计思潮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全书注重理论阐述与视觉案例分析相结合,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现代设计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风格定型,而是一场持续百年的、关于技术、社会、美学和人类生活方式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智力上的满足感。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和思考力去消化其中的论点。一些章节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研读才能领会其深层含义。然而,正是这种需要“用力”去读的过程,让我体验到了真正的学术对话的乐趣。每当攻克一个复杂的论证段落,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这本书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相关领域的强烈欲望,它成功地将我从一个旁观者,转化成了一个渴望理解和探索的参与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逻辑的层层递进,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导游,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核心脉络之中。开篇的论述就极具穿透力,迅速抓住了中国古代匠人与文人思维之间的微妙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某些抽象概念时,总是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来支撑,这使得原本深奥的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行文流畅而不失学者的严谨,偶尔穿插的几句富有洞察力的评论,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仿佛作者正站在我的身边,耳提面命地为我解析古人的匠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散发着一种典雅而厚重的历史感。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微微泛黄的色调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古籍的氛围之中。排版上,作者似乎在每一个章节的过渡处都精心设计了留白,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拥挤的文字内容得到了极佳的呼吸空间。尤其是那些引用古代图录或艺术品的插图部分,色彩还原得非常精准,细节丰富,无论是纹饰的精妙还是材质的肌理感,都清晰可见。装帧的工艺水平之高,足见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所倾注的心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宝物般的触感,让人在翻阅时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和考证工作量是极其惊人的,读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学术功底。每一次阅读,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知识宝库。作者引用的文献范围之广,从中原腹地的青铜器铭文到江南园林的楹联题记,无不信手拈来,且注释详实到位,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更难得的是,作者并非停留在对材料的堆砌,而是展现了一种高超的综合能力——他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不同艺术门类,如书法、建筑、器物等,有机地编织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中。这种跨领域的融会贯通,为理解中国传统美学提供了一个极为坚实且广博的基石。

评分

对于那些致力于设计实践和美学研究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精神补品”。它没有给出直接的、可复制的设计公式,而是从根源上重塑了我们对“设计”二字的理解。它探讨的不是“如何画得更像古人”,而是“古人是如何思考世界的”,这种形而上的探讨,对于当代在快速迭代的技术浪潮中寻找文化根基的设计师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看待日常器物、空间乃至人际交往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多了一层对“内在秩序”和“时间沉淀”的尊重与体悟。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审美觉醒。

评分

满意

评分

好评

评分

评分

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

评分

好书,很专业,很长知识

评分

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

评分

满意

评分

评分

书的质量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