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手册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建国,徐作珽 编
图书标签:
  • 玉米
  • 病虫害
  • 防治
  • 农业
  • 种植
  • 技术
  • 作物保护
  • 病虫害防治
  • 农作物
  • 实用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617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332137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玉米病害及其防治,玉米害虫及其防治,玉米缺素症及其他灾害,玉米田杂草及防除,玉米田常用农药,玉米病虫草害的调查与统计以及综合治理。该书内容丰富、全面,讲解透彻,可操作性强。适合广大玉米种植户及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章 玉米病害及其防治
一、玉米病害发生和危害概况
(一)主要病害种类和危害程度的变化
(二)玉米品种更换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三)玉米病害生理小种的演变与抗病品种选育

二、苗期病害
(一)玉米苗期猝倒病
(二)玉米苗枯病

三、叶部病害
(一)玉米小斑病
(二)玉米大斑病
(三)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四)玉米褐斑病
(五)玉米矮花叶病
(六)玉米粗缩病
(七)玉米锈病
(八)玉米圆斑病
(九)玉米霜霉病
(十)玉米条纹矮缩病
(十一)玉米黑条矮缩病

四、茎部病害
(一)玉米黑束病
(二)玉米干腐病
(三)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四)玉米细菌性枯萎病

五、根和茎基部病害
(一)玉米茎基腐病
(二)玉米全蚀病
(三)玉米纹枯病
(四)玉米根结线虫病

六、穗部和粒部病害
(一)玉米瘤黑粉病
(二)玉米丝黑穗病
(三)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粉腐病)
(四)玉米赤霉菌穗粒腐病

七、贮藏期病害
玉米腐烂病

八、真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病害
(一)主要毒素及其危害
(二)真菌毒素和毒素病害防除方法

九、玉米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方法
(一)玉米大斑病抗性鉴定
(二)玉米小斑病抗性鉴定
(三)玉米茎基腐病(青枯病)抗性鉴定
(四)玉米黑粉病抗性鉴定
(五)玉米粗缩病抗性鉴定
(六)玉米矮花叶病抗性鉴定
(七)玉米丝黑穗病抗性鉴定
第二章 玉米害虫及其防治
第三章 玉米缺素症及其他灾害
第四章 玉米田杂草及防除
第五章 玉米害虫主要天敌
第六章 玉米田常用农药
第七章 玉米病虫草害的调查与统计
第八章 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绿野农事指南:作物健康守护全攻略》 在广袤的田野之上,每一株作物的生长都牵动着辛勤耕耘的农人。它们是希望的象征,是辛劳的结晶,更是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宝藏。然而,在这生机勃勃的绿意背后,潜藏着无数挑战:病菌的侵袭、虫害的肆虐、杂草的争夺,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作物的生命力,也考验着我们守护丰收的决心。《绿野农事指南:作物健康守护全攻略》正是为应对这些挑战而生,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作物,而是以宏观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威胁,并提供一套系统、全面的防治策略。 本书旨在成为广大农业生产者、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所有关心农业健康发展的读者的得力助手。它摒弃了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农事指导。我们相信,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更能促进作物的健壮生长,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 第一篇:作物健康的基础——认识你的“敌人” 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充分了解对手是至关重要的。本篇将带领读者走进微观世界,认识那些潜伏在田间的“敌人”。 第一章:病害的隐匿之形——从微观到宏观的透视 真菌性病害的演变与识别: 真菌是导致作物病害最常见的罪魁祸首。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主要的真菌病原体,如霜霉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等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以及在不同作物上的典型症状表现。从初期难以察觉的斑点,到后期大面积的枯萎,我们会一步步揭示其演变过程,并配以高清的实物图片,帮助读者精准识别。重点分析环境因素(湿度、温度、通风)如何诱发真菌病害,并强调不同作物对特定真菌的敏感性差异。 细菌性病害的侵染与危害: 细菌病害往往来势汹汹,传播迅速。本章将聚焦于青枯病、软腐病、叶枯病、溃疡病等常见的细菌性病害,阐述其侵染方式(伤口、气孔、维管束)和快速蔓延的机制。读者将了解到细菌病害如何导致组织坏死、腐烂甚至整株死亡,以及如何通过水、风、农具和昆虫传播。我们将深入探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难点,以及在关键时期采取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病毒性病害的无形威胁: 病毒病害是农业生产中最棘手的病害之一,其传播媒介多样,且一旦侵染难以根治。本章将重点介绍花叶病毒、黄化病毒、矮化病毒等在多种作物上常见的病毒病害。我们将分析病毒病害的传播途径(蚜虫、粉虱、叶蝉等传毒昆虫、汁液接触、种苗带毒),以及病毒侵染后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的严重后果。同时,我们会强调清除传毒媒介和使用健康种苗在预防病毒病害中的决定性作用。 非侵染性病害的“生理”危机: 除了生物性病害,环境因素和生理失调也可能导致作物出现类似病害的症状。本章将探讨营养失调(缺素、毒害)、生理胁迫(低温、高温、干旱、涝害、盐碱)以及管理不当(光照不足、过度施肥)等非侵染性因素对作物造成的损害。我们将详细解析各种生理性障碍的表现,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改善栽培环境、调整肥水管理来预防和缓解这些问题。 第二章:虫害的“饕餮盛宴”——形态、习性与侦察 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吸血鬼”: 蚜虫、叶螨、蓟马、粉虱、蚧壳虫等是常见的刺吸式口器害虫。本章将深入剖析它们的生活史、繁殖速度以及主要的危害方式——通过刺吸植物汁液,导致植株衰弱、黄化、卷叶、落花落果。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种类的蚜虫(如棉蚜、麦二叉蚜)、叶螨(如红蜘蛛)等在外形、栖息部位和危害特点上的差异,并指导读者如何在早期发现这些微小却极具破坏力的害虫。 咀嚼式口器害虫的“啃食者”: 鳞翅目幼虫(如棉铃虫、玉米螟、斜纹夜蛾)、鞘翅目成虫与幼虫(如马铃薯甲虫、蝼蛄)、直翅目害虫(如蝗虫、蚱蜢)等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害虫。本章将详细介绍它们的形态特征、食性范围以及对作物的啃食造成的具体危害,如叶片被食成网状、孔洞,果实被钻蛀,根系被破坏等。我们将分析不同害虫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活动规律,以及如何根据其啃食痕迹来准确判断害虫种类。 钻蛀性害虫的“地下党”与“木乃伊”: 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玉米螟、蛀茎甲等是常见的钻蛀性害虫,它们活动于地下或植物体内,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本章将重点阐述这类害虫的钻蛀习性,对根、茎、叶柄、果实造成的破坏,以及如何通过调查土壤和植物体内是否存在虫道、粪便等迹象来发现它们。我们将强调监测和早期防治的重要性,以避免作物受到严重损失。 地下害虫的“悄无声息”的破坏: 蝼蛄、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在土壤中活动,啃食作物幼苗的根、茎,或钻蛀地下茎,导致作物生长缓慢、黄叶甚至死亡。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地下害虫的形态、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田间调查(如挖掘土壤、观察苗床)来预测其发生程度,并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传毒害虫的“双重打击”: 许多昆虫不仅本身造成危害,更是传播病害的罪魁祸首。本章将特别强调蚜虫、叶蝉、粉虱、飞虱等在传播病毒性病害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分析这些害虫的迁飞扩散能力,以及它们在吸食健康植株汁液后,如何携带病原体感染其他作物,造成“双重打击”的严峻局面。 第三章:杂草的“争夺战”——认识你的“对手” 一年生杂草的“快速生长”: 狗尾草、稗草、苋菜、藜等一年生杂草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杂草的形态特征、种子传播方式以及在农田中快速生长的特点,它们如何与作物争夺阳光、水分和养分,影响作物生长。我们将探讨它们在不同季节的萌发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作物生长周期中可能带来的威胁。 多年生杂草的“顽固根系”: 莎草、茅草、扛 A 草、地肤等多年生杂草拥有强大的根系和地下茎,难以彻底清除。本章将深入解析这类杂草的生命力,以及它们通过根蘖、匍匐茎等无性繁殖方式进行蔓延的特点。我们将重点关注它们如何消耗土壤养分,抑制作物生长,甚至改变土壤结构。 豆科杂草与禾本科杂草的“分类识别”: 杂草的种类繁多,了解它们的分类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防治策略。本章将重点介绍农田中最常见的豆科杂草(如田菁、紫云英)和禾本科杂草(如狗尾草、稗草)的识别要点,包括叶片形态、生长习性、开花结果特征等,帮助读者区分不同类型的杂草,并根据其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杂草的“竞争机制”解析: 为什么杂草能对作物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本章将从生态学的角度,解析杂草与作物之间在光、水、肥、空间等资源上的竞争关系。我们将探讨杂草的生长速率、遮荫能力、对养分的吸收效率等关键因素,以及它们如何通过释放化感物质来抑制作物生长,从而在田间形成优势。 第二篇:系统化防治——科学的“作战方略” 认识了敌人,接下来就要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本篇将提供一套系统化的防治策略,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章:预防为基石——“未雨绸缪”的农事智慧 健康种苗的“第一道防线”: 使用无病虫、抗逆性强的健康种苗是防治病虫草害的源头。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挑选优质种苗,以及如何通过种子消毒(药剂、药剂拌种、温汤浸种)来杀灭携带的病原体和虫卵。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作物对不同种类的种子处理方法,以及不同处理剂的使用注意事项,以确保种子的健康萌发。 农田环境的“优化管理”: 良好的农田环境能显著降低病虫草害的发生几率。本章将强调合理轮作、深耕、清除残茬、调整种植密度、改善土壤通透性等关键农事措施。我们将分析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以及深耕如何翻出越冬的害虫和杂草种子。同时,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作物特性,优化种植密度,避免因过度拥挤而增加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科学施肥与合理灌溉的“均衡之道”: 营养均衡是作物抵抗病虫害的重要基础。本章将深入阐述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对作物抗病性的影响,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避免偏施、过量施肥导致作物生理失调,反而诱发病害。同时,我们将探讨适度灌溉的重要性,避免因干旱或洪涝造成的胁迫,从而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农具与运输的“清洁规程”: 农具和运输工具可能成为病虫害传播的媒介。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定期清洁、消毒农具,尤其是在不同地块或不同作物之间转移时,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洁,防止病原体和虫卵的交叉传播。我们将强调从农场到市场的过程中,加强对运输工具的检查与消毒,阻断病虫害的扩散。 第五章:监测预警——“知己知彼”的田间侦察术 田间“巡查”的技巧与频率: 定期、细致的田间巡查是发现病虫草害的有效手段。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科学规划巡查路线,重点观察叶片、茎秆、根系、果实等部位,以及如何根据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和季节特点,调整巡查的频率和侧重点。我们将教授读者辨别早期病症、虫迹和杂草萌发的技巧。 诱捕器的“秘密武器”: 各种诱捕器是监测害虫种群数量的有效工具。本章将详细介绍性诱捕器、色板诱捕器、黑光灯诱捕器等在不同害虫监测中的应用。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正确布设、维护和解读诱捕器的信息,从而准确掌握害虫的发生动态,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信息的“预警信号”: 天气变化对病虫草害的发生有直接影响。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关注气象预报,例如高温高湿天气预示着真菌性病害的高发,干旱天气易诱发螨类和蚜虫等。我们将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与特定病虫害发生之间的关联,帮助读者提前做好准备。 专家系统的“智慧辅助”: 随着科技发展,一些智能化监测系统和专家咨询平台也为农户提供了便利。本章将简要介绍这些辅助工具,以及如何利用它们获取最新的病虫害信息和防治建议。 第六章:生物防治——“自然力量”的绿色守护 天敌昆虫的“特种部队”: 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是农田中的“捕食者”,它们能有效控制害虫数量。本章将介绍常见的天敌昆虫及其捕食、寄生对象,并指导读者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自然卫士”,例如通过种植蜜源植物吸引天敌,或在适宜时期释放天敌。 微生物农药的“绿色武器”: 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病毒农药等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毒素或致病作用来防治病虫害。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类微生物农药的作用机理、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强调其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的特点。 植物源农药的“天然屏障”: 苦楝油、除虫菊、烟碱等植物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杀菌、驱避作用。本章将介绍这些植物源农药的来源、作用原理和应用技巧,为读者提供更多绿色、环保的防治选择。 第七章:化学防治——“精准打击”的智慧运用 农药的选择与“对症下药”: 农药是防治病虫草害的常用手段,但必须科学合理使用。本章将指导读者根据病虫草害的种类、发生程度、作物生长时期以及安全间隔期等因素,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我们将强调“对症下药”的重要性,避免盲目用药。 剂型与施药方法的“学问”: 农药的剂型(如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和施药方法(如喷雾、涂抹、灌根)都会影响防治效果。本章将详细讲解不同剂型的特点和适宜的施药方法,并指导读者如何掌握正确的施药技术,确保药液均匀覆盖,提高防治效率。 混用与轮换使用的“策略”: 为提高防治效果并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农药的混用与轮换使用至关重要。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药剂的成分和作用机理,合理搭配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并强调定期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农药,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农药安全使用的“生命法则”: 农药的安全性不容忽视。本章将详细阐述农药使用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以及施药后的清洁消毒等。我们将强调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安全,保护使用者自身健康和环境安全。 第八章:物理防治——“巧思妙想”的非化学手段 机械防治的“高效便捷”: 物理防治包括人工捕捉、抖落、设置障碍等。本章将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机械防治方法,如人工清除杂草、震落害虫、设置防虫网等,尤其适用于家庭园艺和小型农场。 热处理的“杀灭利器”: 高温和低温都能有效杀灭病虫害。本章将探讨蒸汽熏蒸、热水浸种、高温烘烤等热处理方法在种子、土壤和农具消毒中的应用,以及在特定情况下的操作要点。 光、声、电的“新型武器”: 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诱虫电网等利用光、声、电的吸引或杀灭作用来防治害虫。本章将介绍这些新型物理防治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范围和优缺点,为读者提供更多科技化的防治选择。 第三篇:案例分析与进阶——“实战演练”的经验积累 本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将前面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第九章:经典病虫草害案例解析 (此处将列举数个不同作物、不同类别的典型病虫草害案例,例如:) 案例一:某地区玉米蚜虫大发生的原因与综合防治策略。 分析蚜虫发生的生态环境因素,结合田间监测数据,制定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在内的综合防治方案,并总结经验教训。 案例二:某一经济作物上病毒病害的传播途径与阻断措施。 深入剖析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强调健康种苗和药剂防治传毒昆虫的重要性,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病毒病防控流程。 案例三:某地一年生杂草(如稗草)的爆发及对主要作物的影响。 详细分析稗草的繁殖特点和竞争优势,探讨不同生长时期化学除草剂的选择和最佳施用时机,并结合人工除草等手段,制定一套长效管理方案。 (每个案例都将包含:发生背景、诊断分析、防治过程、效果评估、经验总结等要素。) 第十章:病虫草害抗药性管理与风险防范 抗药性产生的“机制”剖析: 为什么用了同一种药,效果却越来越差?本章将深入浅出地解释病虫草害产生抗药性的遗传学和生理学机制,强调过度、单一用药的危害。 “延缓”抗药性产生的策略: 介绍农药轮换、混用、多措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施药技术、调整用药剂量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讲解如何根据当地的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和农药使用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的、难以控制的病虫草害爆发。 结语: 《绿野农事指南:作物健康守护全攻略》致力于为每一位辛勤耕耘的农人提供最实用、最科学的农事指导。我们坚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掌握先进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必将能够守护好每一寸田地,收获更加丰硕的果实,为中国农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愿本书成为您田间耕作的忠实伙伴,指引您走向丰收的绿野。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初看这本书时,我感觉它的设计略显“笨重”,信息量太大,一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当我真正开始按照书中的步骤,从田间观察日志的填写规范开始学起时,才发现这种“笨重”恰恰是其可靠性的来源。它要求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而不是盲目行动。书中对病害流行病的预警系统介绍得非常细致,包括如何利用温湿度数据建立本地化的预警模型,虽然搭建这个模型需要一些基础的数据收集工作,但一旦建立起来,就能极大地避免大规模爆发带来的损失。我记得去年一次突发的叶斑病,我当时只是凭感觉用药,效果不佳。如果早些年阅读这本书,按照它教导的田间巡查频率和记录标准,我绝对能提前两周发现初发症状,从而用更小的代价控制住局面。这本书更像是一套系统性的农业管理课程,它不仅教你如何“治病”,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这种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才是它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一抹金黄的玉米色调,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丰收的喜悦,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潜在威胁的警惕。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翻阅的是目录,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从基础的病害识别到具体的防治策略,层次分明。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环境友好型防治方法的论述,作者并没有一味推崇化学药剂,而是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如何利用生物防治和农业物理防治手段,这对于追求可持续农业的现代农民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指导。比如,它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特定的昆虫天敌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天敌幼虫的形态和释放时机,这比我过去在一些网络论坛上看到的零散信息要系统和专业得多。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也相当接地气,引用了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实际案例,使得理论知识能够迅速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步骤。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抗病育种的章节,虽然这部分内容偏学术性,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抗病基因的引入和筛选过程,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内容扎实、注重实践,是田间地头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评分

拿到这本册子,我最大的感受是“厚重感”,当然不是指物理重量,而是知识的密度。我是一个经验尚浅的玉米种植户,以往处理病虫害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靠着老一辈的经验或者邻居的建议。但这本手册彻底改变了我的困惑。它的文字风格偏向于技术手册,用词精准,几乎没有冗余的修饰,每一句话都像是在传授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我翻到关于锈病和纹枯病的那一章时,发现它不仅仅停留在“看到什么症状用什么药”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病原菌的生命周期、适宜的发生气象条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种植密度、田间通风来从根本上抑制病害的发生。这让我明白,防治工作应该前置到种植规划阶段。书中对不同药剂的作用机理也有非常清晰的对比,比如内吸性杀菌剂和触杀性杀菌剂的区别,这对于我选择更有效、更经济的用药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手册中穿插的一些图表,比如不同病虫害的发生期与玉米生育期的对照表,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让我能精确把握打药的最佳时间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充满了老派农技书籍的严谨感,没有太多花哨的色彩或现代感的设计元素,但内容却是极其与时俱进的。最令我惊喜的是,它专门开辟了一部分来讨论气候变化背景下新出现的病虫害类型。我们这里近几年开始受到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蛾类幼虫的侵扰,传统的防治方法效果不佳。这本书里详细描述了这些“新移民”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并推荐了几种针对性的生物农药制剂,连同施用剂量和注意事项都列得清清楚楚。我立刻按照书上的建议试用了一种微生物杀虫剂,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而且对土壤和周围的益虫影响很小。这种对前沿问题的关注,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它不是一本停留在过去的参考书,而是一本面向未来挑战的指南。书末的术语解释部分也非常贴心,将许多专业名词用大白话做了注释,对于我们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种植户来说,是降低理解门槛的关键一步。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过于“教条化”的农业书籍,总觉得读起来枯燥乏味,但《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手册》成功地做到了将科学的严谨性与日常操作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是一套“思维框架”,而不是僵硬的“操作SOP”。例如,在草害管理部分,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哪种除草剂可以杀死哪种杂草,而是先引导读者分析自己的田块优势杂草的类型,评估土壤有机质含量,然后根据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推荐“低风险、高回报”的综合治理方案。这种以农户为中心的叙事方式,让人感觉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农艺师在身边耳提面命。我特别喜欢它对“轮作”和“秸秆还田”等生态措施的强调,这些方法虽然见效慢,但对提升土壤健康、构建长期抗逆性至关重要,而很多市面上的速效手册往往会忽略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这本书的深度,体现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考量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