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安全使用技术

农药安全使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永权,袁会珠 著,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编
图书标签:
  • 农药
  • 安全使用
  • 农业技术
  • 植物保护
  • 农药施用
  • 农药残留
  • 环境保护
  • 农业生产
  • 技术手册
  • 农药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1761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31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型农民培训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页数:1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型农民培训丛书: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包括农药种类、农药剂型、农药毒性、农药选购、用药前准备、药液配制、药械选购及其使用、农药使用方法、使用农药安全防护、农药药害与预防、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与农产品安全、农药剩余物处置等内容。

目录

一、农药种类和农药剂型
(一)杀虫剂
(二)杀菌剂
(三)除草剂
(四)杀线虫剂
(五)农药剂型

二、农药的毒性
(一)农药的急性毒性
(二)农药的慢性毒性
(三)农药对生态的毒性
(四)农药的环境毒性

三、农药选购和用药前的准备
(一)对症购药
(二)农药标签
(三)用药前准备

四、农药使用形式的配制
(一)配制药液的用水
(二)药液的良好理化性状
(三)配制药液时药剂用量的计算
(四)配制药液的具体操作方法
(五)其他农药使用形式的配制
(六)安全配制药液及其善后工作

五、药械选购和使用
(一)药械种类
(二)施药器械的选择
(三)施药器械的使用
(四)喷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五)喷头堵塞时故障的排除
(六)施药器械的保养

六、农药的使用方法
(一)种子处理
(二)种苗处理
(三)土壤处理
(四)喷雾法
(五)喷粉法
(六)熏蒸法
(七)颗粒撒施法
(八)涂抹法
(九)撒滴法

七、使用农药时的安全防护
(一)施药过程中引起农药中毒的原因
(二)农药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三)农药使用中的安全防护设备
(四)农药使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准则

八、农药药害与预防
(一)农药的安全系数
(二)农药药害症状的诊断
(三)药害程度的评价
(四)杀虫剂药害与预防
(五)杀菌剂药害与预防
(六)除草剂药害与预防

九、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与农产品安全
(一)安全间隔期
(二)农药残留
(三)农药施用后的警示标志

十、农药剩余物的处置和保存
(一)农药包装物的处置
(二)剩余农药药液的处置
(三)喷雾后的保洁及剩余农药、喷雾器具的保存
附表 部分杀虫剂、杀螨剂在水果、蔬菜和茶叶上的合理使用准则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农药”是“农用药剂”的简称。根据2001年11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2001修订版),我国对农药的定义为: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包括农药原药和农药制剂。农药原药包括有效成分和少量杂质,有效成分是指能够杀灭控制有害生物的化学成分,少量杂质是农药合成过程中的产物。绝大多数农药原药必须加工制成各种剂型和制剂才能用于实际防治。农药的剂型是指具有一定组分和规格的农药加工形式,如乳油、粉剂、颗粒剂、悬浮剂等。一种剂型可以制成多种不同用途、不同含量的产品,称为农药制剂。对于使用者来讲,在农资市场上购买到的是农药企业已经加工好的农药制剂。根据我国农药管理的要求,市场上销售的农药都应标明产品中含有的各有效成分通用名称及含量,还应有农药生产许可证号、农药标准证号和农药登记证号(即农药“三证”号)。因此,用户在购买农药时一定要检验农药包装上的“三证”号是否齐全。

前言/序言


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与绿色生产指南 本书深入探讨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病虫害问题,并聚焦于如何有效、安全地进行防治,最终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理解,在追求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是农业发展的基石。因此,本书旨在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技术推广人员、涉农院校师生以及关注食品安全的社会公众,提供一套系统、前瞻性的病虫害防治解决方案,并将其置于绿色生产的宏大框架之下进行审视。 第一部分:病虫害的认知与监测 在进行任何防治措施之前,准确理解和识别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至关重要。本部分将详细解析各类常见农作物病害和虫害的病原体、侵染途径、发病规律及其对作物的影响。我们将区分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以及生理性病害,并深入了解害虫的发生代数、迁飞扩散规律、为害特点等。 病害的诊断与鉴别: 详细介绍各类病害的症状表现,包括叶片、茎秆、根系、果实等不同部位的病变特征。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读者识别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黑星病、细菌性角斑病、黄萎病、枯萎病、病毒病等常见病害。同时,会强调生理性病害(如肥害、药害、缺素症)与病虫害的鉴别,避免误诊误治。 害虫的识别与监测: 涵盖各类主要农业害虫,如蚜虫、螨虫、鳞翅目害虫(如棉铃虫、玉米螟、斜纹夜蛾)、鞘翅目害虫(如稻飞虱、叶蝉)、双翅目害虫(如实蝇)等。详细介绍其形态特征、生活史、越冬场所、发生规律,并着重介绍不同监测技术,包括: 田间普查与定点监测: 教导读者如何系统地在田间巡视,观察作物生长状况,记录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密度和危害程度。 诱捕器技术: 详细介绍各种类型诱捕器的原理、设置方法、使用时机,如性诱捕器、食诱捕器、黑光灯诱捕器等,以及如何根据诱捕结果判断害虫发生趋势。 色板诱集技术: 介绍不同颜色色板对不同害虫的诱集效果,以及如何通过色板监测来预警害虫的发生。 遥感与信息化监测: 简要介绍现代科技在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如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如何辅助进行大范围、高效率的病虫害监测。 病虫害预警与信息服务: 探讨如何整合监测数据,运用专业模型进行病虫害的发生趋势预测,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介绍当前流行的农业病虫害信息服务平台和预警系统,以及如何获取和利用这些信息。 第二部分:综合病虫害管理(IPM)策略 本书的核心在于推广科学、系统、可持续的综合病虫害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理念。IPM并非单一防治手段的叠加,而是将多种防治技术有机结合,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 农业防治措施: 强调从源头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品种选择: 介绍抗病虫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如何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 耕作栽培技术: 讲解轮作、间作、套种、深耕、烧茬、清除病残株等农业措施如何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和繁殖链。 肥水管理: 强调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增强作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避免因偏施氮肥而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易感病虫。 环境调控: 针对设施农业,介绍温湿度调控、通风换气等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 生物防治技术: 推广利用生物天敌、微生物制剂等绿色防治手段。 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 介绍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天敌昆虫的种类、生活习性及其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指导读者如何保护和利用田间的自然天敌,或在适当时机释放人工培育的天敌。 微生物杀虫剂: 详细介绍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等微生物农药的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 生物源杀虫剂: 介绍印楝素、除虫菊酯等植物源杀虫剂,以及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 寄生性线虫的应用: 介绍某些寄生性线虫对特定土壤害虫的防治效果。 物理防治技术: 利用物理手段阻碍或消灭病虫害。 防虫网、防虫膜的应用: 介绍不同规格防虫网在阻止害虫进入保护地或隔离种植区的作用。 诱杀技术: 再次强调诱捕器、色板等诱杀害虫的物理方法。 高温、低温处理: 介绍对种子、果实等进行热处理或冷处理以杀灭病原体或害虫的方法。 机械防治: 如人工捕捉、粉碎病残株等。 化学防治的科学应用(重点与风险提示): 在IPM框架下,化学防治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但必须遵循科学、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原则。 农药的分类与选择: 详细介绍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各类农药的化学类别、作用方式、杀灭谱。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作物生长阶段,以及农药的毒性、环境影响,选择最合适的农药品种。 农药剂型的选择: 介绍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等不同剂型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施药场景下的应用。 精准施药技术: 强调“对症下药”,避免“大面积、广谱性”施药。介绍如何根据病虫害的发生部位、为害特点,选择合适的施药器械(如风送式喷雾机、背负式喷雾器、飞机施药等),以及精准的施药剂量和施药时间。 农药安全间隔期与最大残留限量(MRL): 强调农药使用后必须遵守的安全间隔期,确保上市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抗药性管理: 深入分析农药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轮换用药、混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减少使用频率等策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第三部分: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农业 本书将病虫害防治与更广阔的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农业理念紧密结合。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 介绍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如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探讨有机农业在病虫害防治中的特点,强调禁用化学合成农药和化肥,完全依靠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有机改良剂。 农产品质量安全: 强调病虫害防治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减少农药残留,避免重金属污染,保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 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 深入分析传统粗放式病虫害防治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土壤和水源污染、天敌生物的杀灭、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强调IPM策略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新兴技术与未来展望: 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在培育抗病虫品种中的应用前景;介绍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在病虫害预测和精准防治中的潜力;展望智能农业在病虫害综合管理中的发展方向。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提供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 科学系统性: 体系化地介绍病虫害防治的各个环节,从认知到管理,再到可持续发展。 前瞻性与创新性: 关注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介绍最新的防治技术和理念。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语言通俗易懂,指导性强,适合各类读者学习应用。 通过学习本书,您将能够更科学、更高效、更环保地应对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挑战,为生产出安全、优质、健康的农产品,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搭配上,体现出一种非常务实的工业设计美学。它没有那些花哨的彩色照片,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非常精准的手绘剖面图和流程图。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喷洒设备校准那一部分的处理方式。作者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类比和表格,把“喷幅一致性”、“雾滴谱”这些专业概念讲解得透彻无比。举个例子,它用不同粗细的沙子在漏斗中流速的对比,来解释雾滴大小对漂移风险的影响,这个比喻立刻就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了。而且,这本书在引用法规和标准时非常严谨,每一个推荐的安全间隔期(PHI)后面,都附上了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编号,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我甚至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对照着书中给出的不同作物(比如番茄、水稻)的“安全施药窗口期”表格,整理了自己的农事计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国家层面的宏大监管要求,成功地“翻译”成了田间地头可以立即执行的、可量化的操作步骤,这种桥梁作用是其他一些偏理论或偏营销的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沉稳而坚定的力量感,它很少使用感性的词汇,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生命和土地的尊重。我特别注意到,在讨论到一些传统但已被证实有潜在风险的农药替代方案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老练。他没有简单地批判旧方法,而是用大量的数据对比了新旧技术的效率、成本和环境影响,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关于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结合的最佳时机,书中提供了一个决策树模型,这个模型非常实用,它首先考察了当前的气象条件,然后评估了害虫的初始种群密度,最后才导向具体的药剂选择。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过载的可能性。对我这个经常需要在紧急情况下做决策的人来说,这种结构化的思维工具比任何具体的药名都更有价值。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一套严谨的、基于证据的决策流程,这才是真正的“安全使用技术”的精髓所在。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追溯性”和“责任感”。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基础,虽然没有深入到复杂的色谱分析技术,但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从田间施药到餐桌食品安全之间的完整链条。作者反复强调,每一次喷洒决策都是一次对消费者健康负责的承诺。更让我警醒的是,它对“抗性管理”的论述。这本书似乎预见了未来农业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它没有把抗性管理视为一个可选项,而是上升到了农业可持续性的战略高度。书中介绍的“轮换用药策略”和“混合施用策略”的表格设计得非常精妙,它不仅告诉你该用什么药,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在接下来的一个生长周期内,你应该如何科学地规划你的“药剂储备”,以避免因为单一用药而快速筛选出超级害虫。这种前瞻性的指导,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更像是一份长期的农业生态维护指南。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每年购买农药的选择标准都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几乎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那种深沉的绿色调和略显粗糙的纸张质感,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感觉。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充满了密密麻麻的化学式和复杂的图表,毕竟名字里带着“技术”二字。然而,翻开前几页,我发现它在引言部分花了大量篇幅来探讨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不是直接跳入如何配置农药。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读者的“大局观”,他没有急于教你“怎么做”,而是先让你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其中有一段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它将农药的使用比喻成一把双刃剑,强调了其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不当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长期、甚至是不可逆的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让这本书立刻从一本操作指南提升到了行业思考的层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不同农药类别时所采取的对比分析手法,比如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在作用机理、残留特性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选择性上的差异,描述得清晰而富有条理,即便是我这样对化学不太精通的初级用户,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区别。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让人在学习具体操作前,先建立起一个审慎和负责任的认知框架。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标题里那个“安全使用技术”去的,我希望能找到那种一步一步教我怎么配药、怎么打药的实用手册。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风险管理圣经”。它花了极大的篇幅去讨论的是“预防”而不是“补救”。比如,在讲解个人防护装备(PPE)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列举“戴手套、穿长袖”,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渗透等级的防护服在接触不同剂型(比如乳油、悬浮剂)时的失效时间,甚至还配有图示说明了呼吸器滤盒的选择要点,这细节程度简直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不是对书的不安,而是对自己过去操作随意性的不安。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农药的储存环境与温湿度变化对有效成分稳定性的影响”。我从未想过,仅仅因为把药桶放在了阳光直射的简易棚子里,就会导致药效大幅衰减,甚至产生有毒分解物。这本书没有给我太多快速解决问题的捷径,它更像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导师,不断地提醒你:“慢下来,看清楚,想周全。”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农户来说,这可能有些啰嗦,但对于我们这些想把“科学种田”落到实处的后来者,这种近乎苛刻的细致入微,恰恰是最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