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子采集、加工和贮藏技术

林木种子采集、加工和贮藏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洑香香,喻方圆,郑欣民 编
图书标签:
  • 林木种子
  • 种子采集
  • 种子加工
  • 种子贮藏
  • 林业技术
  • 育种
  • 种源
  • 林木繁殖
  • 森林资源
  • 农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525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08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系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9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林木种子采集、加工和贮藏技术》主要参考了近年来出版的林木种苗教材、专著和技术标准,同时注意吸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木种子生产的经验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新颖性,在内容安排上,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同时着重介绍生产实践中的实用知识,对一些重点技术,编写了一些操作实例,以便读者参照应用。《林木种子采集、加工和贮藏技术》以实用性为原则,力求通俗易懂,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掌握。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为林木结实规律和产量预测;第二章为母树选择和种子采收;第三章为林木种子加工;第四章为林木种子贮藏。 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林木结实规律和产量预测
第一节 林木结实规律
第二节 林木种子产量与质量的预测方法
第二章 母树选择和种实采收
第一节 采种林及采种母树的选择
第二节 种实成熟的概念
第三节 种子采收
第三章 林木种子加工调制
第一节 种实脱粒
第二节 种子清选和分级
第三节 种子干燥
第四节 种实调制应用实例
第四节 种子包衣
第四章 林木种子贮藏
第一节 林木种子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林木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
第三节 林木种子库及种子贮藏期间的管理
附录
附录1 几种种子害虫熏蒸用药种类、剂量及时间(参考件)
附录2 仓库消毒用药种类及剂量(参考件)
附录3 种子入库验收报告单(参考件)
附录4 入库贮藏作业表(参考件)
附录5 库存种子批号明细帐(参考件)
附录6 库存树种明细表(参考件)
附录7 种子贮藏期间品质变化情况表(参考件)
附录8 库存种子数量变化情况半年报表(参考件)
附录9 库存种子增减量报告单(参考件)
附录10 主要树种结实、果实成熟特性
附录11 主要树种种子采集、调制和贮藏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林木结实规律和产量预测
为了制定科学的采种计划,并为采种准备、种子贮藏、调拨和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有必要了解林木种子的结实规律和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并对种子、果实产量进行预测和预报,以利于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我国林业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生产积累和研究,总结了主要造林树种的结实规律和经宫措施,大大提高了林木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并对林木结实提出了许多简单实用、精度较高的预测预报方法,如目测法、标准地法、平均标准木法等;还结合生产实践对一些预测方法进行了改进。如用半面树冠球果法对密度较小的林分结实的预测方法的改进,大大降低了预测的难度,进一步提高了预测的精度(喻方圆等,1992)。
……

前言/序言


《林木种子采集、加工和贮藏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林木种子采集、加工和贮藏关键技术的专著。在我国日益重视森林资源培育、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背景下,优质种子的获取与高效利用是实现可持续林业发展的基础。本书内容紧密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林木种子生产的全过程,旨在为林业科研人员、育种工作者、林场管理人员、基层技术推广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技术指导。 第一章 林木种子采集基础 本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对林木种子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概述,包括种子的形成、发育、成熟过程,以及影响种子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母树的遗传性状、生长环境、授粉受精状况等。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种子采集的原则和依据,强调应遵循“适时、适地、适树、适采”的原则。 适时采集: 详细介绍了不同树种种子成熟期的判断方法,包括形态学指标(如果实颜色、形状、大小变化)、生理学指标(如种子活力、含水量)以及环境因素(如气温、降水)。提供了不同区域、不同林型下主要经济林和防护林树种的采集时间参考表。 适地采集: 探讨了采集地点选择的重要性,强调应优先选择生态环境优良、母树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或优良母树群体。介绍了不同生态区域(如平原、山地、水边)的采集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避免采集到低劣种子。 适树采集: 聚焦于优良种子的选定。详细讲解了优良母树的鉴定标准,包括其经济性状(如生长速度、产量、品质)、抗逆性(如抗病虫害、抗旱、抗风)、树形优美以及无不良遗传性状等。提供了不同类型林木(如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观赏林)对优良母树的具体要求。 适采技术: 详细介绍了适用于不同树种、不同采集场景的采集方法。包括人工采摘法(适用于成熟度高、易于采摘的果实)、敲打法(适用于坚果类)、震落法(适用于果实易脱落的树种)、砍伐法(适用于高大树木的整株采集)等。重点讲解了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工具使用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特别强调了在采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母树和环境的损害,倡导绿色采集。 第二章 林木种子采集实践 本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提供更为具体和操作性的指导。 主要林木树种的采集指南: 针对我国常见的重点林业树种,如杉木、马尾松、油松、侧柏、泡桐、杨树、柳树、核桃、板栗、花椒、核桃等,分别提供了详细的采集季节、成熟标志、采集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种子质量特点。本部分内容以表格和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便于读者快速查阅。 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强调在采集过程中就应进行初步的质量筛选。介绍了如何区分成熟种子、未成熟种子、秕籽、虫蛀种子、病变种子等。讲解了简单的现场清理方法,如去除杂质、果壳等。 特殊环境下的采集: 针对高山、陡坡、水边等特殊采集环境,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和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在高山地区如何合理组织人力、利用辅助工具,在水边如何注意防滑、防水等。 种子采集的记录与管理: 强调建立详细的采集记录的重要性,包括采集时间、地点、树种、母树编号、采集量、采集人、采集方法等信息。这为后续的种子鉴定、追溯和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章 林木种子加工技术 种子采集后,并非可以直接贮藏,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以提高种子的贮藏能力和发芽率。本章详细介绍了林木种子的加工过程。 种子清理: 机械清理: 详细介绍了常用的种子清理机械,如风选机、筛分机、比重选机等。阐述了不同机械的工作原理、操作要点以及如何根据种子特性选择合适的清理设备和工艺参数(如风力、筛孔大小、振动频率)。 人工清理: 介绍了一些适用于小型种子或特殊情况的人工清理方法,如手选、过筛、风吹等。 浮选法: 讲解了利用种子与杂质或劣质种子密度差异进行清理的方法,适用于某些特定树种。 种子干燥: 干燥是提高种子贮藏寿命的关键环节。 干燥原理: 阐述了降低种子含水量对抑制呼吸作用、延缓衰老、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性。 干燥方法: 详细介绍了自然干燥法(如摊晾、堆放)和人工干燥法(如温室干燥、烘房干燥、流水线式烘干设备)。重点讲解了人工干燥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控制要素,以及不同树种对干燥条件的不同要求,强调避免过高温度对种子活力造成损害。 干燥程度的判断: 提供了多种判断种子干燥程度的方法,包括感官法(如种子变硬、发脆)、含水量测定(如烘干法、电阻法)等。 种子净度测定与活力测定: 净度测定: 讲解了测定种子净度(即纯度)的方法,包括取出杂质、计算纯种子占总重量或总数量的比例。 活力测定: 详细介绍了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初期等主要指标的方法。包括室内发芽试验(如纸上发芽法、砂培法)和野外发芽试验。讲解了不同树种的发芽适温、光照、湿度等条件。 第四章 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种子贮藏的目的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种子的生活力,确保在适宜播种时能够正常萌发。本章是本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之一。 种子贮藏的基本原理: 深入探讨了影响种子贮藏寿命的因素,包括种子的生理生化活动(呼吸作用、酶活性)、含水量、温度、氧气供应、病虫害以及种子自身的遗传特性。强调了“低温、低湿、低氧”是保持种子活力的基本原则。 种子贮藏条件优化: 温度控制: 介绍了不同温度对种子贮藏寿命的影响。重点讲解了冷藏、常温贮藏等不同温度条件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详细介绍了各种贮藏设施(如种子库、冷藏库)的温度控制系统。 湿度控制: 阐述了种子含水量与环境湿度的关系,以及过高的环境湿度对种子贮藏的危害。介绍了常用的湿度调节方法,如使用吸湿剂(如硅胶、生石灰)、控制库房通风等。 氧气供应与二氧化碳浓度: 探讨了密封贮藏(缺氧)对某些种子贮藏寿命的延长作用,以及不同树种对氧气需求的差异。 不同贮藏方式详解: 短期贮藏: 介绍了一些适用于短期保存的简单方法,如阴凉通风处晾藏、麻袋或塑料袋包装存放。 中期贮藏: 重点讲解了冷库贮藏技术。包括种子包装(如纸袋、塑料袋、多层纸袋)、堆码方式、库房温湿度监测与调控、定期检查等。 长期贮藏(种子库): 详细介绍了种子库的选址、建筑要求、设施设备(如冷链系统、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防火防盗系统)、种子进库程序、贮藏管理制度等。强调了建立完善的种子档案管理系统。 种子贮藏过程中的质量监测: 强调定期对贮藏种子进行活力复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变质种子。介绍了常用的监测指标和方法。 特殊种子贮藏: 针对一些对贮藏条件要求特殊的种子,如离层种子、休眠种子、阔叶树种子等,提供了专门的贮藏技术和处理方法。例如,离层种子如何进行预处理后贮藏,休眠种子如何打破休眠后再贮藏等。 第五章 林木种子贮藏中的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影响种子贮藏质量和寿命的重要因素。本章着重探讨了种子贮藏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 常见种子病虫害识别: 介绍了林木种子贮藏过程中易发生的真菌病害(如霉变、黑穗病)、细菌病害以及虫害(如象甲、米象、蛾类幼虫)的症状、发生规律和危害。 种子贮藏前的病虫害防治: 强调在种子进库前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处理。包括种子消毒(如药剂消毒、药剂熏蒸)、清除病虫种等。 贮藏过程中的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介绍了如何在贮藏过程中定期检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当发现病虫害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加强通风、降低温湿度、使用安全的杀虫剂或杀菌剂进行处理。 物理防治方法: 介绍了冷冻、高温处理等物理方法在种子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第六章 种子质量鉴定与利用 本章将前面章节的技术进行整合,重点放在种子的最终鉴定和有效利用。 种子质量鉴定方法: 详细讲解了种子净度、发芽率、发芽势、发芽初期、千粒重、含水量、饱满度、纯度等各项质量指标的测定方法和标准。 不同用途种子的质量要求: 结合不同的林业生产目的(如造林、育苗、采种园建设、林木改良),提出了对种子各项质量指标的具体要求。 种子贮藏期限的确定: 根据不同树种的特性、贮藏条件以及测定的种子活力,科学确定种子的贮藏期限。 种子利用的注意事项: 强调在播种或育苗前,应对种子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催芽、浸种、层积催芽等),以提高播种的整齐度和发芽率。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科学、实用,语言通俗易懂,并辅以大量的实例和图表,便于读者理解和操作。希望本书能为推动我国林木种子事业的发展,实现优质、高效、可持续的林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章节编排方式,显示出作者对林木种业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真正做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初读时,你会发现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化学公式或繁琐的仪器操作步骤,而是先用非常生活化且易懂的语言,勾勒出整个种业生态系统的宏观图景,让人对“采集”这件事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明白了这不仅是体力活,更是一门科学的开端。随后,内容逐渐深入到具体的物候学观察、遗传学考量,比如如何判断种子成熟的最佳时间点,这部分内容详略得当,既有理论依据,又不失田野实践的经验总结。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加工技术时,采用了“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结构,针对性极强,例如在处理高休眠性种子时,遇到的各种难题都被一一剖析,并给出了结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综合性对策。这种结构安排,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下,进行一次系统的、有目的的学习和探索,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像是为后续章节做了扎实的铺垫,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知识框架。

评分

我个人对这本书中关于“异常情况处理”和“风险规避”部分的细致程度感到非常震撼,这部分内容绝非一般教材所能企及,它体现了作者长期的、与实际操作搏斗得来的宝贵经验。许多技术指南只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万一没按预期发生怎么办”。比如,在谈及特定气候带的种子低温干燥处理时,书中详细列举了由于湿度突然波动导致的霉变风险等级,并附上了不同等级的应急干预措施,从快速通风到使用特定的除湿剂,步骤清晰,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这种“预判性”的写作风格,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价值,让读者在实际操作中面对突发状况时,不会感到手足无措。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能够提前预知潜在的失败点,并准备好“B计划”,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书中关于种子批次稳定性的讨论,也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它触及到了质量控制的核心,即如何通过细微的调整,来抵御自然界不可控的变数。

评分

本书在组织和归纳现有研究成果方面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和整合能力,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部综合性的文献综述,但其编撰方式又避免了传统综述的晦涩难懂。作者对近二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关于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并将这些分散在不同期刊、不同地域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整合到了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下。例如,在介绍现代化的种子纯度检测技术时,书中不仅罗列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还追溯了它们在特定树种上应用的成功案例和局限性,并对未来可能的技术融合方向做出了审慎的预测。这种对前沿动态的把握,使得本书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它没有固步自封于已有的标准流程,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和实验更优化的路径。对于从事科研或产业升级工作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视野,帮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和改进当前的行业标准。它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可以不断自我更新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知识点集合。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融入了一种近乎诗意的观察视角,尤其是在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和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时。作者似乎拥有植物学家的深厚功底,但又不拘泥于刻板的科学术语。例如,在描述某些耐旱树种的种子在干燥环境中“休眠的智慧”时,文字描绘得极其生动,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种子在土壤深处默默等待春雷的那种生命力的积蓄与韧性。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它没有让技术细节变得枯燥乏味,反而让冰冷的技术流程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使得本书不仅适合于专业的技术人员,也对那些对自然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实验室的精准测量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读者在学习“如何操作”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背后的自然规律。这种“文理兼修”的风格,在同类技术著作中是相当罕见的亮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让人在阅读知识点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审美上的愉悦。封面采用了较为内敛的深绿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立刻营造出一种专业且沉稳的气息,仿佛预示着内文的严谨与深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质地细腻,光线不刺眼,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插图都清晰度极高,色彩还原真实,对于理解复杂的技术流程和微观结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比如,在介绍某种特定树种的种子萌发机制时,配上的显微照片清晰到能看到细胞壁的纹理,这对于理论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上,作者显然下了不少功夫,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关键术语和定义被巧妙地用不同字体或颜色标注出来,使信息层次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快速抓住重点,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淹没。这本书的物理质感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是抱住了一座知识的宝库。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格外有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