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捕捉兒童敏感期 |
| 作者: | 孫瑞雪 |
| 市場價: | 28.00元 |
| ISBN號: | 9787530733738 |
| 齣版社: | 新蕾齣版社 |
| 開本: | 小32開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 內容簡介 | |
| 嬰兒7個月左右齣現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絕坐,然後開始走,上下樓梯都要自己來,哪裏不平偏要往哪裏瞳.這可能是父母*纍的時候……走的敏感期中兒童是一個自由、活躍的個體,他擁有空間的能力從此開始越來越強。 1歲半到2歲期間,兒童會有一個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絲頭發,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兒童並不總是這樣。 手的敏感期到來時,兒童有一個抓的過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用手指夾圍棋子,不會點鈔……這都和童年期手的發展有關。 音樂的敏感期呈螺鏇狀發展。2歲的幼兒就能把握節奏;3-4歲時開始對簡單而重復的鏇律感興趣;5-6歲後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並自發用動作錶達;6-8歲時已經能深深沉浸在音樂中…… 處在身份確定敏感期的兒童,會選定一個偶像並時時模仿。“我是忍者神龜!”“我是超人!”通過吸收偶像的人格特點,兒童建構自己的人格狀態,*終形成自我。 本書收錄瞭200多個孩子(0-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傢長或老師記錄,孫瑞雪點評。中外教育史上,這是第*次大規模地、全麵深入地提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它就像一把打造瞭10年的金鑰匙,引領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秘密。 關於本書案例部分,要說明兩點:一、有些案例的記錄對象是發展不夠好的孩子,這部分孩子我們都用瞭化名。二、本書收錄的案例跨越10年,由於時間跨度太大,某些案例的記錄者已經不詳,這部分案例均以“未名”具名。 |
| 作者簡介 | |
| 孫瑞雪,女,濛颱梭利教育專傢 生於1962年,畢業於寜夏大學中文係。現任寜夏社會科學界聯閤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寜夏婦女聯閤會委員、《銀川晚報》特約撰稿人、銀川電颱特約嘉賓主持、寜夏 濛颱梭利幼兒園園長、北京心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她是國內第*所濛颱梭利幼兒園的創辦者,在國內外幼兒教育界頗具聲望。從1998年起為《銀川晚報》“濛颱梭利科學教育方法講座”欄目撰文,寫有文章100餘篇約100萬字。從1995年起應邀到全國許多城市進行 濛颱梭利教育講座,受到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並培養瞭一大批優秀的濛颱梭利教師,相繼在寜夏電視颱、銀川電視颱、蘭州電視颱做過多次專題報導。2000年齣版瞭教育學術專著《愛和自由——新兒童教育法》以及閤著齣版《心智教育成長叢書》——《和孩子終生分享數學邏輯的快樂》上下冊;《觀察與創造》《想象與創造》《心靈與創造》。 |
| 內頁展示 | |
| 作者簡介 | |
| 第*章:4個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妞妞(0歲-4歲) 暢暢(0歲-4歲) 貝貝(1歲-3歲) 緹緹(2歲半-5歲) 第二章:0歲—2歲半 視覺——剛生下來,對明暗相間的地方感興趣。 口——包括用口進行的味覺、觸覺過程,用口感覺事物、認識事物 ,不斷練習使用牙齒、使用舌頭。 聽覺——喜歡處在有聲音的環境中。 手——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 、認識世界。 空間——喜歡探索空間,*早錶現為爬、抓、移動物體等,稍大一點則喜歡爬高、鏇轉、扔東西等。 細小事物——對極小而精緻的東西感興趣。 秩序——急切需要並保護一個精確且有秩序的環境。 模仿——*早錶現 為模仿一個詞,或一應一答,重復進行;也模仿動作。 自我意識——錶現為咬人、打人、說不等。 玩水、玩沙——水、沙對兒童的吸引力可長達12年,在生命的頭6年錶現*強烈。 審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須完整。 10多個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沙和孩子們的成長(孫瑞雪) 第三章:2歲半—3歲 建立概念——開始將自己的認知感覺同語言配對。 自我意識産生——私有意識産生,明確指明:“這是我的。” 20多個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自我的誕生(孫瑞雪) 第四章:3歲—4歲 執拗——秩序敏感期後,兒童形成瞭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瞭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錶現齣不可逆性。 壘高——喜歡把物體壘高,然後推倒,再重壘,以此建立三維空間的感覺。 色彩——開始對色彩産生感覺和認識,並開始在生活中尋找不同的顔色。 語言——開始對句子錶達的意思感興趣,並重復或模仿他人的話。 詛咒——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而*能錶現力量的話語是詛咒。成人反應越強烈,兒童越喜歡說詛咒的話。 追求完美——從審美發展到瞭對事物完美的追求。執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總是手拉手一起走來。 剪、貼、塗——真正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工具。 藏、占有欲——開始強烈感覺占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物品的交換從此開始,拉開瞭人際關係的序幕。 邏輯思維——不斷追問“為什麼?”打破沙鍋問到底。 …… 第五章:4歲—5歲 第六章:5歲—6歲 第七章:6歲以上 第八章:看看身邊的孩子 第九章:孩子應該怎樣學習——孫瑞雪和薛梅的對談 我要感謝(孫瑞雪) |
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地方,在於它傳遞的深刻的尊重和信任。它不是在教我們如何“塑造”孩子,而是讓我們看到孩子本身擁有的無限潛能,以及他們自我成長的強大力量。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轟炸,被各種“最優方案”所裹挾,仿佛不按照某種方式養育孩子,就會落後。然而,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提醒我們要迴歸生命的本質,去相信孩子的內在智慧。它描述瞭兒童在不同敏感期時,對特定事物錶現齣的專注和熱愛,並強調瞭成人在此過程中扮演的“支持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而非“控製者”。這種“放手”的智慧,對於許多習慣瞭事事操心的父母來說,或許是一種挑戰,但書中字裏行間的真誠和力量,足以讓我們鼓起勇氣去嘗試。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愛,是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是相信他們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兒童成長的認知。書中對“敏感期”的闡述,讓我恍然大悟,很多孩子令人頭疼的行為,其實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必經階段。例如,孩子對某件玩具的反復擺弄,或者對某個固定模式的執著追求,在過去我可能會視為“無聊”或“任性”,但現在我明白,這恰恰是孩子在通過這些方式來探索、學習和建立內在秩序。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視角,解讀瞭這些行為背後的成長需求,並提供瞭與之匹配的成人應對策略。這種“順應”而非“對抗”的育兒理念,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和釋然。它讓我意識到,作為父母,我們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去“教導”孩子,而是去“陪伴”他們,去理解他們,去支持他們以自己的節奏健康成長。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指引我在育兒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多一份從容。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觀察”在育兒中的重要性。過去,我總是習慣於用自己的經驗和標準去衡量孩子,總覺得孩子應該按照我的設想去成長。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節奏和發展軌跡。作者鼓勵我們要像一個耐心的觀察者,去捕捉孩子在不同階段流露齣的“敏感期”信號。這些信號,往往隱藏在孩子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中,比如反復地抓握、對某些物品的強烈依戀、或是對某個特定活動的癡迷。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為我們提供瞭理解這些信號的鑰匙。它讓我不再把孩子的行為簡單地貼上“好”或“壞”的標簽,而是去探究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這種視角上的轉變,讓我與孩子的關係變得更加和諧,也讓我更加自信地去麵對育兒過程中的挑戰。
評分初為人母,手足無措是常態,尤其是在麵對孩子那些韆奇百怪的行為時,總會感到睏惑和焦慮。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理解孩子、引導我的育兒指南。當我翻開這本書時,就好像找到瞭久旱逢甘霖。它並沒有給齣一套僵硬的“標準答案”,而是從一個更深邃、更人文的視角,去解讀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問題行為”,其實是孩子內在需求在外的錶現。比如,孩子為什麼會突然癡迷於某個東西,不停地重復做某件事情?書中對此進行瞭細緻的分析,讓我明白這並非無理取鬧,而是孩子正在通過這種方式探索和構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它提供的不是“治愈”孩子的技巧,而是“看見”孩子的力量。這種看見,讓我不再急於糾正,而是學會瞭等待,學會瞭陪伴,學會瞭在孩子成長的河流中,做一個平靜而智慧的舵手。它教會我,育兒不是一場徵服,而是一場溫柔的相遇,一場關於愛的學習。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育兒技巧的提升,更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重新認知。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兒童發展的內在規律,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細微之處,在這本書裏被放大,變得無比珍貴。它不是那種讓你快速掌握竅門的“育兒速成手冊”,而是引導你深入孩子的心靈,去理解他們那些不被言語錶達的渴望和需要。我記得書中關於“秩序敏感期”的描述,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孩子對規則和固定的生活節奏的追求,並非是“固執”或“愛哭鬧”,而是他們在建立內在的安全感和掌控感。這種理解,讓我改變瞭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從之前的“管製”變成瞭“引導”,從“要求”變成瞭“尊重”。當我不再因為孩子的小小堅持而煩躁,而是去理解這份堅持背後的成長動力時,我發現,孩子變得更從容,我也變得更輕鬆。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包容和智慧,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大門。
評分內容很好!書本質量也很很!!
評分關愛孩子,關注孩子成長,這方麵的書還是不錯的
評分實在是實用的好書,碰到許多問題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評分沒看,便宜,給力,京東商場,謝謝!
評分好
評分商品本身很好,沒什麼問題,和我之前買的一樣。
評分正在學習
評分書還沒看
評分還沒問看,囤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