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理论

伦理学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休·拉福莱特(HughLaFollette),龚群 著,[美] 拉福莱特 编,龚群 译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道德哲学
  • 应用伦理学
  • 规范伦理学
  • 元伦理学
  • 道德理论
  • 伦理思想史
  • 价值理论
  • 道德判断
  • 伦理学导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981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72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布莱克韦尔哲学指导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伦理学理论》是当代西方伦理学界的一流学者全面介绍当代西方伦理学各领域里的研究成果的研究性论著。《伦理学理论》的特点是,不同专题分别由各领域里的研究专家来撰写,论述虽然各有特色,但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学术性。《伦理学理论》涉及当代西方伦理学最主要的几个基本领域:元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功利论伦理学、德性论伦理学以及女性主义伦理学、宗教伦理学、大陆伦理学和英美伦理学等。

作者简介

休·拉福莱特(Hugh LaFollette)是东田纳西州立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个人关系:爱、同一性和道德》(PerSonal Relationships Love,identity,and Morality,Blackwell,1996),与N.肖克斯合著《残忍的科学:动物试验的困境》(Brute Science Dilemmas of Animal Exirnentation,Routledge,1997),编有《实践伦理学文集》(Ethicsin Practice An Anthology,Bkkwell,1997)等。
西蒙·布莱克本(SimonBlackburn)是北卡罗来纳大学E.J.库利讲席教授。他是《推理与论断》(1973)、《词的展开》(1986)、《论准实在论》(1993)和《规范激情》(1998)的作者。布莱克本对于心灵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和元伦理学都有着广泛的论述,现正在与凯斯·西蒙斯合作,为“牛津哲学导读”系列编辑“论真理”的论文集。
约翰·D·卡普托(JohnD.Caputo)是维里诺瓦大学大卫·R·库克讲席哲学教授。他最近的出版物是:《J.德里达的祷告和眼泪:没有宗教的宗教》(印第安纳,1997)、《在坚果壳里的解构:与德里达的对话》(福德汉,1997)。在他的较早出版物中有:《反伦理学》(印第安纳,1993)、《去神秘性的海德格尔》(印第安纳,1993)、《激进的诠释学》(印第安纳,1987)。他是福德汉大学出版社“大陆哲学视野”系列的编辑,他也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学会的副会长。
R.G.弗雷(R.G.Frey)是布林格利州立大学的哲学教授,也是那里的社会哲学和政策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他是在弗吉尼亚大学和牛津大学接受的研究生教育。他最近的著作是《安乐死和医生协助自杀》(剑桥大学出版社),此书参与的作者还有G.德沃金和S.布克。正在写作的著作论及功利主义和巴特勒、莎夫茨伯利、休谟的道德哲学。
托马斯·E·希尔(ThomasE.Hill)是北卡罗来纳大学哲学凯南讲席教授。他的著作包括《自主与自尊》(剑桥大学出版社,1991)和《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尊严与实践推理》(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92)。
布拉德·胡克(BradHooker)现在雷丁大学哲学系。他先前在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教书。他正要出版的《理想的规则、现实的世界》探讨了规则后果主义。他正在为布莱克韦尔出版者写一部20世纪的道德哲学史。A.M.贾格尔(A.M.Jaggar)是科罗拉多大学的哲学和妇女研究所教学、科学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和历史哲学论文的作者。他从1990年到1995年是《信仰和哲学》的编辑,他也是《布莱克韦尔宗教哲学指南》的合作编辑。詹姆斯·雷切尔(JamesRachels)是亚拉巴马大学的哲学教授。他的著作包括《伦理学能够提供回答吗?》和《动物的创造:达尔文的道德含义》。杰弗里·塞尔一麦科德((3eoffreySayre-McCord)是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波曼和戈登·格里讲席哲学教授,工作领域为道德理论、元伦理学、认识论和现代哲学史。他是《道德实在论论文集》的合作编辑(康奈尔大学出版社)。他现在正在写作有关道德实在论、休谟的道德哲学和当代契约主义。
威廉斯·R·施罗德(WilliamR.Schroeder’)在伊利诺伊大学任教。他是《萨特和他的前辈们:自我和他者》的作者,他正在完成《大陆哲学:基本观点》。他也是《布莱克韦尔大陆哲学指南》的合作编者。
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Slote)是马里兰大学的哲学系主任和哲学教授。他是几本著作和许多伦理学文章的作者,他最近完成了一本著作(《动机伦理学》),发展了一种情感形式的德性伦理学,并且为之辩护。
艾利奥特·索伯(ElliottSober)是维斯柯斯一马德森大学的汉斯·里查宾讲席哲学教授。他是《选择的性质、重构过去、生物哲学》的作者,最近,他与D.S.威尔森合著了《趋向他者——进化与不自私行为的心理学》。
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Smith)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哲学教授。他是《道德问题》的作者和《元伦理学》的编者。
詹姆斯·P·斯特巴(JamesP.Ster_ba)是鹿特丹大学哲学教授。他写了超过150篇论文和18部著作,最近出版了《此时此地的正义》(剑桥大学出版社)。他在美国、欧洲和远东地区作过很多演讲。
L.w.萨姆纳(Lw.Sumner)是多伦多大学哲学系教授和法律系的成员。他是《堕胎与道德理论》(1981)、《权利的道德基础》(1987)和《福利、幸福和伦理学》的作者;他也是无数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论文的作者。他正在写一本关于表达自由的著作。
劳伦斯·托马斯(LaurenceThomas)是悉那古斯大学公民与公共事务马克斯威尔学院的教授。他是《生活道德:道德性格的心理学》(天普大学出版社,1990)和《恶的容器:美国奴隶制和大屠杀》(天普大学出版社,1993)的作者。

精彩书评

“本书为杰出的哲学专家所著述.这些文章涉及从元伦理学到德性伦理学的全面性问题.同时也给予了伦理学的反理论一个值得考虑的声音。从整体上看,这些论文例示了伦理学理论的丰富性和当前活跃的状态。”
——戴维·阿其德(DavidArchard),圣安德斯大学
“这部指导书对于不得不深入学习的学生来说.提供了相关主题的有益介绍,以及伦理学理论的其他方面的清晰研究。……某些论文不仅是有指导性的.而且是具有原创性的。”
——安东尼·达夫(Antonv Duff),斯特林大学
“本书对于当代伦理学理论的大多数论题提供了一个范围宽广的研究.包括大量的新的工作。它对于想了解这一主题的当前状况的任何人来说.都是有用的。”
——巴巴拉-海曼(BarbaraHerman),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

目录

本书作者
导言
第一部分 元伦理学
伦理学的地位
第1章 道德实在论
第2章 相对主义
伦理主张的基础是什么?
第3章 神圣命令论
第4章 自然主义
第5章 道德直觉
反伦理学理论
第6章 伦理学的终点
心理学和伦理学
第7章 心理自我主义
第8章 道德心理学

第二部分 规范伦理学
后果主义
第9章 行动功利主义
第10章 规则后果主义
道义论
第11章 非后果主义
第12章 康德主义
第13章 契约主义
第14章 直觉主义
第15章 权利
第16章 自由至上主义
可选择性观点
第17章 德性伦理学
第18章 女性主义伦理学
第19章 大陆伦理学
第20章 实用主义伦理学
第21章 伦理学中的调和趋向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为了做到这一点,让我们集中注意一个特别的例子。
六、自然主义的道德实在论
正如我一开始就已说过的,我是相当确信打孩子是错误的,并且我相当愿意用“打孩子是错误的”这一英语句子来这样说。但如果我对这个语句的使用表达了我关于打孩子的某些信念,那么,要问这个信念的内容是什么才是合理的。这个世界的什么特性使得说“打孩子是错误的”这句话是正确的?也许认为,我们能够给出一个油腔滑调的回答:打孩子不得不有错的特性。但结果是我不得不说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打孩子有某些特性使得“打孩子是错误的”这句话为真,那么,要给这个特性一个说明,我们则受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观念的限制。这意味着我们受到自然主义真理的限制,受到这个世界可以通过经验科学来研究的观点的限制。这是因为,假定经验科学在对这个世界的不同方面提供解释是成功的,那么,就极有可能认为,这个世界整个地可以通过经验科学来研究。因此,自然主义承认的是,我们有任何理由相信客体所有的唯一的特征是那些自然主义的特征,这些特征本身是经验科学的假定(posit),是假定的组成成分。结果是如果任何形式的道德实在论是正确的,那么,必须是某种自然主义的道德实在论(Railton1993a,1993b)。
自然主义的道德实在论认为,不仅我们用来作出道德主张的某些句子能够真和假,并且某些句子所说确实是真的,而且,那些使得真语句为真的特征是关于这个世界的自然主义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以科学术语来理解。如果道德特征必定存在,假定有自然主义真理,那就意味着,它们必定是或者能够通过直接观察来发现,或者是可以从观察到的信息借推理来发现。因此,道德信念必定有自然主义的内容,因为唯有如此,它们才能够是从自然主义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特征上看是真的。

前言/序言

  每一个民族和每一种文化都会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作为成熟的理论形态的哲学在世界的几大文明中都同样散发着智慧的光辉。哲学并非像黑格尔和德里达所言只是西方人的专利,只是起源于古代希腊,并用希腊文、拉丁文和德文等西方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概念思维,哲学的形态、风格和语言表达都应该是多元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人从西方引进“哲学”一词和西方哲学时,只是把它作为与中国传统哲学不同的另一种新奇的哲学,而从未把它看做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学。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在不断地引进、移植和改造着西方哲学并将其本土化,在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中渗透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从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独特发展中对于西方哲学产生了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应该说,中国人在引进和研究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对于西方哲学也是有理论贡献的。
  然而,在我们引进和研究西方哲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注意哲学的内容和学理,而很少去注意西方人是怎样学习和教授哲学的,实际上,哲学研究的方法和哲学教学的方法是两种不同的但是相辅相成的方法,学习哲学和教授哲学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哲学的精神实质和学理路径。早在17世纪,笛卡儿就注意到,研究者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他把这些发现表述出来告诉别人的方法是不同的,而霍布斯还专门研究了发现的方法和教导的方法之间的区别,这表明他们在研究哲学的同时还是十分注重哲学的教学方法,把自己的哲学表述清楚、传扬出去、教授给别人也是哲学家研究哲学的重要目的。因此,对于西方哲学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哲学沉思录:人类行为与价值的探寻》 内容简介 《哲学沉思录:人类行为与价值的探寻》并非一本旨在系统阐述某一特定学术理论的著作,而是一次深入人性、探索存在意义的哲学漫游。它不是教科书,不追求一套僵化的框架;它也不是宣言,不试图强加任何绝对真理。相反,它以一种更加开放、沉浸式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走进理性与情感交织的广阔领域,审视那些构成我们生命基石的根本问题。 本书的主旨在于引导读者进行一种“自我反思”式的哲学阅读。它不像许多哲学著作那样,从某个经典哲学家出发,梳理其思想脉络,或者对比不同学派的观点。《哲学沉思录》更像是一个引子,它提出的问题,或是源自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或是源于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追求,这些问题本身具有普适性,能够触动每个独立思考的灵魂。 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宏大的命题,而是从一个极其微小的个体经验切入。比如,一次不经意的善举,一次无法释怀的失误,或者仅仅是对他人痛苦的瞬间共情。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却往往是窥探人类复杂情感与道德直觉的窗口。作者会详细描绘这些情境,不仅仅是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事件中潜藏的心理活动、情感波动以及在当下产生的初步判断。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旨在拉近哲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读者意识到,哲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每一次的思考与感受之中。 接着,本书将进入对“行为”本身的审视。然而,这里并非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分析动作的外部表现,而是深入行为的动因、意图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判断。例如,当一个人选择帮助陌生人时,是出于同情心、责任感,还是某种功利性的考量?当一个人在困境中选择放弃时,是出于理性的权衡,还是被巨大的恐惧所吞噬?作者会尝试剖析这些复杂的心理动机,并进一步探讨,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是如何形成对“正确”行为的认知的。这并非要为任何一种行为下定论,而是鼓励读者去理解行为的多重维度,以及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 本书尤其关注“价值”的探寻。什么是我们生活中真正珍视的东西?是财富、名誉、权力,还是爱、真理、自由?作者不会直接给出一个价值排行榜,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思辨,引导读者去质疑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并审视它们是否真正符合个体的内在需求。例如,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本书可能会反思“成功”的定义,它是否等同于物质的积累,或者它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在追求效率与便捷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某些更具人文关怀的价值?这种对价值的辨析,旨在唤醒读者对自身价值观的自觉,鼓励他们去构建一套独立、内在的价值体系,而不是盲从于外在的标准。 《哲学沉思录》在探讨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反思。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我们的知识是否绝对可靠?作者会引用一些经典的认知困境,比如“笛卡尔的怀疑”或者“休谟的归纳问题”,并非为了炫耀学识,而是为了提醒读者,我们的认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存在着各种潜在的误区和盲点。这种对理性局限性的承认,反而能让我们对自身的判断更加审慎,对未知的领域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 本书的另一重要切入点是对“主体性”的强调。在信息爆炸、人际关系日益虚拟化的今天,个体的独立思考与自我认知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会探讨“我是谁”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不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而是从哲学层面,去分析我们如何构建自我认同,如何区分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角色。这种对主体性的探索,旨在帮助读者找回内心的力量,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意识体的价值,并鼓励他们勇敢地做出选择,承担责任。 《哲学沉思录》并非一本提供“答案”的书,它的价值在于提出“问题”,并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书中会大量运用设问、类比、故事叙述等手法,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力求语言的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哲学深度。每一章的结尾,往往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新的思考起点,留下的是对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和自我探索的动力。 本书不回避人类存在的困境,例如痛苦、死亡、意义的缺失。但它并非悲观主义的宣泄,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探讨在这些困境面前,我们如何寻找希望,如何赋予生命以意义。作者会引用一些历史上的思想片段,一些艺术作品中的感悟,一些普通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来佐证生命的韧性与价值。 总而言之,《哲学沉思录:人类行为与价值的探寻》是一场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度对话。它邀请你暂别日常的喧嚣,走进内心的静谧,与作者一起,在对人类行为的细致观察、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追问中,完成一次属于自己的哲学启蒙。这是一本没有预设答案的书,却能为你开启无数扇理解自身与世界的门。它鼓励你成为一个更自觉、更勇敢、更富于同情的思想者,去拥抱生命的多彩与复杂,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本书后的感受,那可能是“被校准过”。在阅读之前,我的道德直觉和某些价值判断可能有些模糊或摇摆不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下流行的文化风向。然而,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经过反复锤炼的思维工具,帮助我系统地审视自己的立场。它没有强迫我接受任何既定的道德教条,但它教会了我如何更深入、更一致地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辩护。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的社交互动中运用这些分析框架——无论是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还是处理家庭内部的微小冲突,我不再是凭感觉行事,而是会下意识地进行一个快速的“伦理评估”。这绝对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已经像一颗种子一样,在我心底生根发芽,正在缓慢而持续地影响着我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厚重的质感,封面上简洁却寓意深远的排版,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吸引住。我翻开扉页,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的细腻度,那种墨香和纸张特有的纤维味道混合在一起,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沉思的状态。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实际上,它的内容组织非常有条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思路。尽管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就目前的阅读体验而言,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清晰的框架去理解复杂的哲学概念。特别是其中对于某些经典案例的分析,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时代局限性的洞察力,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既定认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将书中的论证在脑海中重新构建一遍,这种深度参与的感觉,是很多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它更像是一个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强加观点的说教者,这一点非常难得。

评分

说实话,我对哲学类书籍一向是敬而远之的,总觉得里面充满了各种绕口的术语和无穷无尽的辩证,读起来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他拥有一种罕见的叙事魔力。他似乎能将那些抽象到近乎虚无的概念,通过生动且贴近日常生活的比喻和故事,巧妙地编织起来。我记得有一个章节,关于“责任的边界”的探讨,他引用了一个关于古老村落中“遗忘的罪行”的民间传说,一下子就把一个纯粹的形而上学问题拉到了我们眼前,让人立刻就能体会到那种道德困境的重量。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和作者进行一场智力上的“过招”。他抛出一个观点,我马上在心里提出反驳,然后作者又在下一段文字里,以一种近乎预知的方式,巧妙地化解或深化了我的质疑。这种阅读的互动感,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和享受程度,让我甚至愿意牺牲睡眠时间去追逐下一个思想的转折点。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它不像一些流行的哲学入门读物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故作惊诧或故意制造冲突。相反,它以一种近乎冥想般的节奏推进,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前一个论点的坚实基础之上,如同精密的建筑设计,看不到一丝多余的梁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的态度——他不是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耐心地铺陈各个流派的观点,详尽地剖析其内在逻辑的优劣。这种对思想的尊重,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踏实”,不会让人产生“学到一半被带偏”的担忧。在某一处,我甚至感觉作者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用他手中古老的工具,缓慢而精确地雕刻着我们对“善”与“恶”的理解。这种严谨性,让我对书中的结论深信不疑,不是因为盲从,而是因为推理过程的无可指摘。

评分

我通常不太关注书籍的注释和索引部分,但这本书的后记和参考书目部分,简直是另一个宝藏。我注意到作者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材料,从社会学田野调查报告到最新的神经科学实验数据,都巧妙地被整合进了他的哲学思辨中。这表明,作者并非闭门造车,而是真正试图将理论与现实世界进行对话。这种广阔的视野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主题的理解维度。比如,当他讨论到个体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时,他并没有停留在康德式的纯粹理性范畴内,而是引入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这让原本冰冷的理论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复杂色彩。对于我这种渴望知识融会贯通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简直是太对胃口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种理论的专著,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范本。

评分

近代伦理学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推荐购买

评分

这本书是当代欧美学者对于伦理学理论的重要论文的结集,选文很经典,翻译的也不错。了解当下伦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本书不错、

评分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休谟等

评分

18世纪,法国启蒙派伦理学,代表人物:伏尔泰等

评分

前期阶段: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相应于教父哲学 中期阶段:以阿奎那为代表,相应于经院哲学 后期阶段:以培根、司各脱等人为代表,相应于异端哲学

评分

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

评分

在社会道德普及不良的环境下.读一点伦理学.了解当今社会是有帮

评分

每一个民族和每一种文化都会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作为成熟的理论形态的哲学在世界的几大文明中都同样散发着智慧的光辉。哲学并非像黑格尔和德里达所言只是西方人的专利,只是起源于古代希腊,并用希腊文、拉丁文和德文等西方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概念思维,哲学的形态、风格和语言表达都应该是多元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人从西方引进“哲学”一词和西方哲学时,只是把它作为与中国传统哲学不同的另一种新奇的哲学,而从未把它看做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学。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在不断地引进、移植和改造着西方哲学并将其本土化,在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中渗透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从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独特发展中对于西方哲学产生了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应该说,中国人在引进和研究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对于西方哲学也是有理论贡献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