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程传注评

周易程传注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忠天 著
图书标签:
  • 周易
  • 易经
  • 程颐
  • 程传
  • 注译
  • 古籍
  • 经典
  • 哲学
  • 文化
  • 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1274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75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56
套装数量:1
字数:6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周易程传注评》在注释方面,或训解疑难字词,或说明牵涉之人地事物,或注明典故出处等,以节省读者检索之苦。
  2.《周易程传注评》于注释则择善而从,于重要而歧异处,罗列各家之说。评析方面,其一在解说卦爻之精义,以补注释所未及;其二在援引历代易家之卓见,以供比较;其三在评析《程传》之是非讹谬;其四在抒发个人想法。
  3.《周易程传注评》在注释部分,力求明白晓畅,对于生僻字则加注拼音,以便读者参看。
  4.《周易程传注评》利用出土之《帛书周易》,进行了一些增补,并收录今人新之研究成果。另于书前增补几幅由程颐二十九代裔孙程德祥先生无私提供的珍贵照片。
  5.《周易程传注评》在多所参考前人及时贤著述,斟酌取舍众说,尽可能从大本入手,从卦旨着眼。

内容简介

  《周易程传注评》从元仁宗下诏科举考试,其中《易经》采用程颐《易传》(《周易程传》)与朱熹《本义》(《周易本义》),五百余年来,学子靡有不读《程传》者。由于其书平实明白,说理精到,复能因时立教,切于世用,故无分智愚靡有不好者。因此,清初大儒顾炎武说:“昔之说《易》者,无虑数千百家,然未见有过于《程传》者。”
  《周易程传注评》以简明的文字,对《周易》的原典与《程传》,做了必要的注释与评析,除博采众说,择善而从外,于《程传》若干疑点,亦做了比较与分析的工作,相信有助于读者对义理派易学的经典名作—《周易程传》,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作者简介

  黄忠天(1958-),台湾台中人,祖籍江西全南。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文学硕士、文学博士。曾入奉元书院师事爱新觉罗·毓鋆,习四书五经;复蒙黄庆萱、应裕康等师培溉易学与治学。历任高雄应用科技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新竹教育大学、屏东教育大学专兼任教授,以及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创所所长、中华经典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任台湾古籍保护学会理事。著有《杨万里易学之研究》《宋代史事易学研究》《周易程传注评》《中庸释疑》《二程易说》等书暨六十余篇学术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 1
程颐易传序 / 3
周易上经·卷第一
乾卦第一 / 2
坤卦第二 / 23
屯卦第三 / 36
蒙卦第四 / 44
需卦第五 / 52
讼卦第六 / 58
师卦第七 / 65
比卦第八 / 73
小畜卦第九 / 81
履卦第十 / 88
周易上经·卷第二
泰卦第十一 / 96
否卦第十二 / 105
同人卦第十三 / 111
大有卦第十四 / 118
谦卦第十五 / 125
豫卦第十六 / 133
随卦第十七 / 141
蛊卦第十八 / 148
周易上经·卷第三
临卦第十九 / 158
观卦第二十 / 164
噬嗑卦第二十一 / 171
贲卦第二十二 / 178
剥卦第二十三 / 186
复卦第二十四 / 193
无妄卦第二十五 / 201
大畜卦第二十六 / 209
颐卦第二十七 / 216
大过卦第二十八 / 224
习坎卦第二十九 / 232
离卦第三十 / 240
周易下经·卷第四
咸卦第三十一 / 248
恒卦第三十二 / 256
遁卦第三十三 / 263
大壮卦第三十四 / 270
晋卦第三十五 / 276
明夷卦第三十六 / 283
家人卦第三十七 / 292
睽卦第三十八 / 299
蹇卦第三十九 / 307
解卦第四十 / 315
周易下经·卷第五
损卦第四十一 / 324
益卦第四十二 / 332
夬卦第四十三 / 341
姤卦第四十四 / 350
萃卦第四十五 / 358
升卦第四十六 / 368
困卦第四十七 / 374
井卦第四十八 / 383
革卦第四十九 / 390
鼎卦第五十 / 398
周易下经·卷第六
震卦第五十一 / 408
艮卦第五十二 / 416
渐卦第五十三 / 423
归妹卦第五十四 / 432
丰卦第五十五 / 440
旅卦第五十六 / 449
巽卦第五十七 / 457
兑卦第五十八 / 465
涣卦第五十九 / 472
节卦第六十 / 479
中孚卦第六十一 / 486
小过卦第六十二 / 493
既济卦第六十三 / 501
未济卦第六十四 / 508
附《周易本义》·卷第七
系辞上传 / 516
系辞下传 / 531
说卦传 / 542
序卦传 / 547
杂卦传 / 549
附录
《经义考》程颐《易传》考(卷二十·易十九) / 551《四库全书总目,程颐易传提要》(卷二) / 556

精彩书摘

  乾卦第一
  乾下乾上
  乾〔1〕,元亨利贞〔2〕。
  上古圣人始昼八卦,三才之道备矣。因而重之,以尽天下之变,故六画而成卦。重乾为乾。乾,天也。天者,天之形体〔3〕;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4〕,以妙用(一无“用”字)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乾者万物之始,故为天、为阳、为父、为君。元亨利贞谓之四德〔5〕: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唯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则随事而变焉〔6〕。故元专为善大,利主于正固,亨贞之体,各称〔7〕其事,四德之义,广矣大矣。
  注释:
  〔1〕乾:卦名。其象为天,其义为健。
  〔2〕元亨利贞:元,元始。亨,亨通。利,和宜。贞,正固。这四字是乾卦对大自然德性的概括说明。在解释上有四德说与二德说的不同,如孔颖达《周易正义》引《子夏易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程颐《易传》亦主是说。
  〔3〕天之形体:这是着重天的具体形象而言。章太炎云:“天即人顶,引申之为苍苍者。”
  (4〕鬼神:《程传》于乾卦《文言》注云:“鬼神者,造化之迹也。”指自然发展变化中所呈现的迹象。
  (5〕四德:四德最早语出乾卦《文言》:“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另有“二德”说,如朱熹。
  〔6〕“元亨利贞”在经文中凡七见,计有乾、坤、屯、随、临、无妄、革七卦。
  〔7〕称:相合、相当。音ch-n。
  评析:
  《朱子语类》云:“问元亨利贞,曰:当初只是说大亨利于正,不以分配四时,孔子见此四字好,始分作四件说。”又云:“元亨利贞四字,文王本意,在乾坤者,只与诸卦一般,至孔子作《彖传》《文言》,始以乾、坤为四德,而诸卦自如其旧,二圣人之意,非有不同,各是发明一理耳。”
  初九:潜龙勿用〔1〕。
  下爻为初。九,阳数之盛,故以名阳爻;理无形也,故假象以显义。乾以龙为象,龙之为物,灵变不测〔2〕,故以象乾道变化,阳气消息,圣人进退。初九在一卦之下,为始物之端,阳气方萌。圣人侧微〔3〕,若龙之潜隐,未可自用,当晦养以俟时。
  注释:
  〔1〕潜龙勿用:有如潜伏的龙,暂时不能施展才用。象征事物在韬光养晦的阶段。
  〔2〕灵变不测:灵妙变化,不可测度。许慎《说文解字》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谓将龙形容得变化莫测。
  〔3〕侧微:微贱。《伪古文尚书·舜典》称:“虞舜侧微。”《孔疏》云:“不在朝廷谓之侧,其人贫贱谓之微。”
  九二:见龙在田〔1〕,利见大人。
  田,地上也。出见于地上,其德已著。以圣人言之,舜之田渔时也〔2〕。利见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见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见大德之人,以被其泽。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纯体,不分刚柔,而以同德相应〔3〕。
  注释:
  〔1〕见龙在田:有如龙出现在地上,象征事物甫出潜离隐的阶段。见,同“现”,出现。田,地上。王弼《周易注》云:“出潜离隐,故曰见龙”。
  〔2〕田渔时也:指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之时。
  〔3〕同德相应:《易》例以阴阳相应为常例,同德相应为变例,或可称为类应(同类相感应),类应通常发生在非常时期,或成就非常事功,有如乾卦的九二与九五,丰卦的初九与九四。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1〕,夕惕若〔2〕,厉〔3〕,无咎〔4〕。
  三虽臣位,已在下体之上,未离于下而尊显者也。舜之玄德升闻〔5〕,时也。日夕不懈而兢惕,则虽处危地而无咎。在下之人,而君德已著,天下将归之,其危惧可知。虽言圣人事,苟不设戒,则何以为教?作《易》之义也。
  注释:
  〔1〕乾乾:健而又健,有健行下止,努力不懈之意。
  〔2〕惕若:警惕戒惧。若,语助词。
  〔3〕厉:危险。
  〔4〕咎:《易》中咎字含有咎害、灾病、罪过等义。《系辞上传》说:“无咎者,善补过也。”其义乃说明善于弥补过失,则可免于咎害。《说文》称:“咎,灾也。”
  〔5〕舜之玄德升闻:是说舜的潜德彰显于外,升闻于天子之朝。见《伪古文尚书·舜典》:“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评析:
  《朱子语类》云:“问伊川云:‘虽言圣人事,苟下设戒,何以为教?’窃意因时而惕,虽圣人亦有此心。曰: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常人皆可得而用,初无圣凡之别,但当著此爻,便用兢兢戒惕。”
  九四:或跃在渊〔1〕,无咎。
  渊,龙之所安也。或,疑辞,谓非必也。跃不跃,唯及时以就安耳。圣人之动,无不时也。舜之历试,时也〔2〕。
  注释:
  〔1〕或跃在渊:或飞跃或潜渊,指其能随时宜而进退。
  〔2〕舜之历试,时也:指舜历试诸难之时。《伪古文尚书·舜典》云:“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而“诸难”则有如《舜典》所说的“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等等。
  评析:
  朱熹《周易奉本义》云:“改革之际,进退未定之时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进位乎天位也。圣人既得天位,则利见在下大德之人,与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见夫大德之君也。
  评析:
  九五不利见在下大德之人,则高而无辅,是为独夫。《朱子语类》说:“太祖一日问王昭素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常人何可占得此卦?’昭素曰:‘何害?若臣等占得,则陛下是飞龙在天,臣等利见大人。’此说得最好,此《易》之用所以不穷也。”
  ……

前言/序言

  《礼记·经解》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经学为吾国传统文化之基石,千载以来,深植于国人思想行为与生活模式,是以昔人有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也。”
  《易经》向被推为群经之首,除以其“文起周代,卦肇伏羲”(《经典释文·序录》)外,更以其象文明之始,而为“政教之所生”(《六艺论》),是故历代学者莫不倾心研究,以致易学著述之繁富,远愈他经。至于如何于浩瀚典籍中,寻求借兹登堂入室之津筏,古今易家大抵众口一辞,即须从熟稔经传原典入手,从古注入手。惟古注牙签万轴,又当以何为先?夫易道广大,统贯天人,诸家之说,仁智互见,各得一察,难以取舍,然私虑以为初学者宜先义理而后兼及象数,先一家而后旁涉诸家。准此要道,则程颐(伊川)先生《易传》,洵为不二之古注也。
  《程传》(《周易程传》简称)便于初学,厥有下列数端。
  其一,承先启后影响深远。盖伊川上承汉魏以义理解《易》之系统,如其《与金堂谢君(湜)书》云:“若欲治《易》,先寻绎令熟,只看王弼、胡先生(瑗)、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贯,余人《易》说无取,枉费功。”试观三家之《易》,《程传》采撷甚多,亦奠其义理说《易》之基,而为义理派易学之大宗师。自兹以降,凡以义理诠《易》者,莫不宗之。甫自宋代已有援为学宫教材者,如吕祖谦云:“会稽周汝能尧夫、鄮山楼锷景山方职教东阳,乃取刊诸学宫。”(《经义考》卷二十引)至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更下诏科举,《易》用程朱,明清仍之。夫《易》传习久矣,自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立五经博士始,两千年来学者靡不习《易》;自元仁宗以降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止,五百余年,学《易》者又靡有不读《程传》者,即如乾嘉学者渐弃宋学,然于《程传》每多宗之,如段玉裁《戴东原年谱》云:“先生言《周易》,当读程子《易传》。”职是之故,不读《程传》,几无以会通义理易学之师承师说;不读《程传》,学者顿失几分对话与共识之基础,其影响之深远,盖可想见。
  其二,平实明白说理精到。《程传》以儒理释《易》,罕言象数,以浅近之言,寓醇实之理,故杨时乔谓其“说理精到”,马端临谓其“精于义理”(俱见《经义考》卷二十引),而朱熹亦谓:“伯恭谓《易传》理到语精,平易的当,立言无毫发遗恨,此乃名言。”(《语类》卷六七·叶四~五)四库馆臣更推誉曰:“言理精粹,自非汉唐诸儒可及。”(《四库提要》卷三·叶二)惟后世批评《程传》者,每在意其略于象数,远于天道,不知此适为《程传》殊胜所在。吾人试观程子所言:“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遗书》卷二十一上)明乎此,学者亦当知所适从矣!近人戴君仁先生云:“或以为《程传》于象数阔略,是其缺点,但我却以为这正是他的优点。”(《谈易》十六)此诚见道之语。
  其三,因时立教切于世用。吾国哲学特质,向以“生”为重心,先哲先贤所思所行,莫不深系于此,希冀解决吾人生存问题,斯欲安顿个人生命,进而淑世济民。《周易》为吾国哲学源头,自然相应此一文化特质,未尝舍离人事而侈言天道。《系辞》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曲成万物而不遗”是也。《程传》借《易》以明理,循理以论事,故多合于世用,昔魏了翁云:“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易轻议,故无智愚皆知好之。”(《经义考》卷二十引),而李瓒亦云:“伊川之《易》,有用之学也。自是程氏之《易》与孔子《十翼》同功,非特解经而已。或者例以注疏观之,非真知程子者矣。”(同上)以其切中人事,故虽论义理而不沦于空寂,学者读是书,亦不致高蹈玄虚而为无根之学。由是观之,《程传》于吾国易学著述之林,诚为经典之作,不朽之论,毋怪顾亭林曰:“昔说《易》者,无虑数千百家,然未见有过于《程传》者。”(《亭林文集·卷三·叶三》)
  伊川积五十年之学,平生著书,惟见《易传》,其毕生精力,于斯可见。尹焞云:“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经义考》卷二十引)然《程传》于伊川卒后,书颇散亡,幸赖杨龟山、尹和靖、朱元晦、吕东莱等讐校,学者于是书,略无遗憾,虽仍不免有阙疑未达者,吾人读其书,得意忘言可也,固不必以小疵而废其大醇也。
  不佞早岁于天德黉舍从爱新觉罗·毓鋆师受《易》,其后复蒙黄庆萱师、应裕康师等点溉之功,于《易》道稍窥宫墙。虽未跻彬彬,然思欲拯羲经于未坠,冀学子有善本之可读,故不揣浅陋,于《程传》广求他本,详加校读注评,遇有疑难,则博采众说,择善而从,盖述而不作,不敢妄生议论也。惟所愿者,在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张牺皇之伟业,俾吾人寡过知几耳!
  公元两千年岁次庚辰夏月黄忠天谨序


《周易程传注评》:窥探先贤智慧,体悟中华古韵 千载悠悠,华夏文明的璀璨星河中,一部承载着宇宙奥秘与人生哲理的经典——《周易》——始终熠熠生辉。它如同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阴阳变幻的自然规律,也折射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而《周易程传注评》这部著作,正是古往今来无数智者对这部传世之作的深入探索与精妙阐释的结晶,它如同一个深邃的宝库,等待着每一位渴求智慧与启迪的灵魂前来寻觅。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周易》的卦象与爻辞,更非故弄玄虚的玄学说教。它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深入到《周易》思想的核心,去理解其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内涵,去感悟其中蕴藏的宇宙人生智慧。全书以程颐(字正叔,北宋著名理学家,与兄程颢并称“二程”)对《周易》的注解与评述为基础,辅以历代学者的精辟解读与辨析,构成了一部集注、评、议于一体的周易研究专著。 一、溯源与立基:程传的时代意义与思想渊源 要理解《周易程传注评》,首先需要追溯其思想的源头——程颐的《周易》学。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中国思想界迎来了理学兴起的浪潮。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为代表的理学家们,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佛道思想,建构起一套系统而宏大的哲学体系。而《周易》作为儒家“五经”之首,其蕴含的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自然成为理学家们构建新思想的重要基石。 程颐,作为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对《周易》的研究尤为精深。他认为《周易》是“孔子所以辅王道,而圣人所以垂教者也”,强调《周易》不仅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圣人阐述天地之道、人生之理的根本经典。程颐的《周易》学,着重于发掘《周易》的本体论意义,以“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将《易》之“理”与儒家之道相统一,开创了以理学观《易》的新范式。他强调“天理”,认为天理是万物之根,也是道德之本。《周易》的阴阳变化,在他看来,便是天理运行的规律。《易》的卦爻变化,则是天理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体现。 《周易程传注评》正是建立在程颐的这一哲学基础上。它不仅仅是对程颐注解的整理与呈现,更是对程颐思想的深化与拓展。书中对程颐的原文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与梳理,使其脉络清晰,易于理解。同时,它又广泛吸纳了历代学者对程颐《周易》学乃至《周易》本身的各种解读,既有对程颐观点的肯定与发扬,也有对某些观点的商榷与补充,力求展现《周易》思想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二、内容精要:卦象、爻辞与理学视角的融合 《周易程传注评》的核心内容,自然是围绕《周易》的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四爻展开。但其与单纯的卦爻解释不同,它贯穿着一条清晰的理学视线。 1. 卦象的解读:结构与象征的智慧 《周易》的卦象,是由八个基本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任意两两重叠而成,形成六十四个复合卦。每一个卦都由六个爻组成,从下往上分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这些卦象并非随机组合,而是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结构关系。 《周易程传注评》在解读卦象时,不仅关注其字面上的象征,更注重其背后所体现的抽象概念与普遍规律。例如,乾卦(☰)象征天,代表刚健、创造、积极;坤卦(☷)象征地,代表柔顺、承载、包容。书中会详细分析乾坤两卦的组合,是如何构成了天地万物的根本模型,以及其所代表的“阴阳对待”的宇宙生成论。再如,蒙卦(山水蒙 ☶☵),代表启蒙、蒙昧。书中会结合程颐的注解,探讨蒙卦的结构特征,即止于山,止于水,象征着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与困难,以及如何通过师长的教导来驱散蒙昧,获得智慧。 书中对卦象的分析,往往会上升到哲学层面,将其与宇宙运行的规律、人伦道德的准则联系起来。例如,对“损益”卦的分析,不仅仅是关于财富的增减,更会引申到人际交往中“有益者益之,有害者损之”的道理,这体现了理学“损己利人”的道德追求。 2. 爻辞的阐释:情境、变化与人生智慧 爻辞是附着于每一爻的文字说明,它描述了该爻在整个卦象中所处的位置、所代表的情境以及可能产生的吉凶祸福。爻辞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够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各种可能的变化。 《周易程传注评》对爻辞的阐释,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书中会逐一分析每一爻的含义,并结合程颐的注解,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例如,“君子豹变,小人革面”这句爻辞出现在革卦(泽中有火 ☱☲)的三爻。书中会解释革卦代表变革、革新,而三爻处于卦象的中下部,象征着变革过程中的关键时刻。此时,君子能够如同豹纹的形成一般,自然而然地实现内在的转变,而小人也能够改头换面,适应新的环境。这一解读,不仅是对爻辞字面意思的解释,更是一种对个体在变革时代如何审时度势、顺应时势的深刻启示。 书中对爻辞的分析,往往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它强调事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每一个爻的位置和性质,都决定了其所代表的吉凶祸福并非绝对,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来理解。例如,初九的“潜龙勿用”,看似不吉,但书中会阐释其“潜藏积蓄”的战略意义,为将来的腾飞奠定基础。上九的“亢龙有悔”,虽然得位居上,但因为已经发展到了极致,所以反而预示着潜在的危险。 3. 理学视角的贯穿:体用、性命、仁政 《周易程传注评》最大的特色,便是始终贯穿着理学的思想视角。程颐的注解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理学色彩,而本书的编纂者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特点。 体用之学: 理学家认为,《周易》所揭示的“理”是事物的本体,而具体的卦象爻辞则是“用”。《周易程传注评》会着力分析“理”与“用”之间的关系,强调要通过对具体卦爻的理解,来体悟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和不变之理。例如,通过对“乾”卦的理解,体悟“刚健”的本体精神,再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实践。 性命之学: 理学强调“性即理”,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天理。在《周易》的解读中,《周易程传注评》会探讨如何通过《周易》的智慧,来修养自身的天性,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例如,通过对“困”卦的理解,反思人在困境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光明与坚韧,从而超越外在的限制。 仁政之学: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而理学则将“仁”视为天理在人伦方面的体现。在《周易程传注评》中,对一些卦爻的解读,会引申到政治治理与社会伦理的层面,探讨如何运用《周易》的智慧来推行仁政,实现民生福祉。例如,对“临”卦(地中有山 ☷☶)的解读,会强调君王应如何“临下”,关注民生,以德化民。 三、导读与评析:学思结合,启迪心智 《周易程传注评》并非一本照搬照抄的古籍汇编,它包含着编纂者深刻的学思过程。书中除了程颐的原注,还会穿插历代学者对此的评议,以及编纂者自身的解读与发挥。 文献考证与辨析: 对于程颐的注解,书中会进行细致的文献考证,追溯其思想来源,并与其他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辨析。这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程颐的原意,避免误读。 学理阐发与延伸: 编纂者会在必要时,对程颐的注解进行进一步的学理阐发,将复杂的哲学概念用更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他们也会将《周易》的智慧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个人修养等方面,展现《易》学“天人合一”的博大精深。 评点与启发: 书中会加入一些评点性的文字,对某些卦爻的解读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或是提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问题,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感悟。 四、本书的价值与意义:古籍活化,智慧传承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周易程传注评》的价值显得尤为珍贵。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是对《周易》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的深度挖掘与传承,它帮助读者了解《周易》的精髓,体会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 提升人生智慧与洞察力: 《周易》中所蕴含的阴阳变化、刚柔相济、适时而变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人生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学习到如何以更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如何在变化中抓住机遇。 深化哲学思考: 书中对宇宙本体、人生性命等哲学问题的探讨,能够激发读者的哲学兴趣,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指导实践与修养: 《周易》的智慧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强调“知行合一”。本书通过对卦爻的解读,提供了许多可供实践的人生启示,有助于读者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职业发展等方面获得指导。 结语 《周易程传注评》是一部集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哲学阐发于一体的力作。它以程颐的《周易》注解为基石,汇聚了历代学者的智慧,通过对卦象、爻辞的精妙解读,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与具体的人生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阅读本书,如同与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字里行间,我们得以窥探先贤的智慧,体悟中华古韵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滋养,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无论您是周易研究者,还是对中华哲学充满好奇的求知者,《周易程传注评》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宝贵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看重的是一本书能否有效地连接古今。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没有将那些古老的智慧束之高阁,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当代语境下进行审视和阐释。作者似乎深谙如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让那些跨越千年的思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在讨论某些决策原则时,作者引用的现代商业案例或社会现象的对比,既让人会心一笑,又让人深思。这种“古为今用”的转化能力,极大地拉近了传统经典与现代读者的距离,使得我们不再觉得它们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学问,而是可以指导我们日常实践的活的智慧。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此。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旅程。作者的文笔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然与睿智,让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时,能找到一份难得的心灵宁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那些关乎“变”与“常”的议题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洞察一切的平静。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一位智者在身侧低语,分享着关于宇宙规律和人生哲理的体悟。每当心绪浮躁时,拿起它翻阅几页,那些深邃而悠远的话语总能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一个更广阔、更稳定的场域中去。这种精神上的滋养,是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到内页排版,都透露着一种沉稳而雅致的气息。我尤其欣赏那种古朴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印刷的字体大小适中,清晰易读,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良苦,那些注释和引文的区分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初次翻阅时,光是感受这装帧和排版带来的愉悦,就已经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格调非凡。这无疑是为那些珍视阅读体验的读者准备的一份厚礼,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它绝非泛泛而谈的概述性作品。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扎实的学养和批判性的眼光,让人肃然起敬。我发现,很多我原本以为已经理解透彻的概念,在作者的解读下,立刻呈现出全新的维度和更丰富的内涵。特别是那些对历史背景的考证和对不同流派观点的比较分析,处理得极其精到。这感觉就像是攀登一座高山,每向上一个台阶,视野就开阔一分。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消化吸收,但所获得的回报绝对是超值的。这不是一本可以“速读”的书,它值得你沉下心来,一字一句地去啃噬,去挖掘其中蕴含的宝藏。

评分

我最近开始涉猎一些传统文化典籍,发现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确实需要一位好的引路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近乎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每论述一个观点,都会辅以恰当的例证或合理的推演,让人读起来毫无阻滞感。我常常在读完一个小节后,会停下来回味一番,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方向。它没有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我进行思考,激发我主动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实在高明,让我对传统经典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

评分

还好吧。不过后来觉得画蛇添足。程注已经极为优秀了,本不需再注了

评分

周易已有很多版,看看程传注评有何不同。

评分

周易已有很多版,看看程传注评有何不同。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经典无需多言经典无需多言经典无需多言

评分

还是不错的一本书,值得认真研读

评分

还是不错的一本书,值得认真研读

评分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评分

实惠,书非常好,正版的,非常值,快递也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