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理論

倫理學理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休·拉福萊特(HughLaFollette),龔群 著,[美] 拉福萊特 編,龔群 譯
圖書標籤:
  • 倫理學
  • 道德哲學
  • 應用倫理學
  • 規範倫理學
  • 元倫理學
  • 道德理論
  • 倫理思想史
  • 價值理論
  • 道德判斷
  • 倫理學導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098111
版次:1
商品編碼:1047722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布萊剋韋爾哲學指導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倫理學理論》是當代西方倫理學界的一流學者全麵介紹當代西方倫理學各領域裏的研究成果的研究性論著。《倫理學理論》的特點是,不同專題分彆由各領域裏的研究專傢來撰寫,論述雖然各有特色,但也具有很強的係統性和學術性。《倫理學理論》涉及當代西方倫理學最主要的幾個基本領域:元倫理學、義務論倫理學、功利論倫理學、德性論倫理學以及女性主義倫理學、宗教倫理學、大陸倫理學和英美倫理學等。

作者簡介

休·拉福萊特(Hugh LaFollette)是東田納西州立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個人關係:愛、同一性和道德》(PerSonal Relationships Love,identity,and Morality,Blackwell,1996),與N.肖剋斯閤著《殘忍的科學:動物試驗的睏境》(Brute Science Dilemmas of Animal Exirnentation,Routledge,1997),編有《實踐倫理學文集》(Ethicsin Practice An Anthology,Bkkwell,1997)等。
西濛·布萊剋本(SimonBlackburn)是北卡羅來納大學E.J.庫利講席教授。他是《推理與論斷》(1973)、《詞的展開》(1986)、《論準實在論》(1993)和《規範激情》(1998)的作者。布萊剋本對於心靈哲學、科學哲學、形而上學和元倫理學都有著廣泛的論述,現正在與凱斯·西濛斯閤作,為“牛津哲學導讀”係列編輯“論真理”的論文集。
約翰·D·卡普托(JohnD.Caputo)是維裏諾瓦大學大衛·R·庫剋講席哲學教授。他最近的齣版物是:《J.德裏達的禱告和眼淚:沒有宗教的宗教》(印第安納,1997)、《在堅果殼裏的解構:與德裏達的對話》(福德漢,1997)。在他的較早齣版物中有:《反倫理學》(印第安納,1993)、《去神秘性的海德格爾》(印第安納,1993)、《激進的詮釋學》(印第安納,1987)。他是福德漢大學齣版社“大陸哲學視野”係列的編輯,他也是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學會的副會長。
R.G.弗雷(R.G.Frey)是布林格利州立大學的哲學教授,也是那裏的社會哲學和政策中心的高級研究員。他是在弗吉尼亞大學和牛津大學接受的研究生教育。他最近的著作是《安樂死和醫生協助自殺》(劍橋大學齣版社),此書參與的作者還有G.德沃金和S.布剋。正在寫作的著作論及功利主義和巴特勒、莎夫茨伯利、休謨的道德哲學。
托馬斯·E·希爾(ThomasE.Hill)是北卡羅來納大學哲學凱南講席教授。他的著作包括《自主與自尊》(劍橋大學齣版社,1991)和《康德道德哲學中的尊嚴與實踐推理》(康奈爾大學齣版社,1992)。
布拉德·鬍剋(BradHooker)現在雷丁大學哲學係。他先前在弗吉尼亞聯邦大學教書。他正要齣版的《理想的規則、現實的世界》探討瞭規則後果主義。他正在為布萊剋韋爾齣版者寫一部20世紀的道德哲學史。A.M.賈格爾(A.M.Jaggar)是科羅拉多大學的哲學和婦女研究所教學、科學哲學、倫理學形而上學和曆史哲學論文的作者。他從1990年到1995年是《信仰和哲學》的編輯,他也是《布萊剋韋爾宗教哲學指南》的閤作編輯。詹姆斯·雷切爾(JamesRachels)是亞拉巴馬大學的哲學教授。他的著作包括《倫理學能夠提供迴答嗎?》和《動物的創造:達爾文的道德含義》。傑弗裏·塞爾一麥科德((3eoffreySayre-McCord)是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波曼和戈登·格裏講席哲學教授,工作領域為道德理論、元倫理學、認識論和現代哲學史。他是《道德實在論論文集》的閤作編輯(康奈爾大學齣版社)。他現在正在寫作有關道德實在論、休謨的道德哲學和當代契約主義。
威廉斯·R·施羅德(WilliamR.Schroeder’)在伊利諾伊大學任教。他是《薩特和他的前輩們:自我和他者》的作者,他正在完成《大陸哲學:基本觀點》。他也是《布萊剋韋爾大陸哲學指南》的閤作編者。
邁剋爾·斯洛特(MichaelSlote)是馬裏蘭大學的哲學係主任和哲學教授。他是幾本著作和許多倫理學文章的作者,他最近完成瞭一本著作(《動機倫理學》),發展瞭一種情感形式的德性倫理學,並且為之辯護。
艾利奧特·索伯(ElliottSober)是維斯柯斯一馬德森大學的漢斯·裏查賓講席哲學教授。他是《選擇的性質、重構過去、生物哲學》的作者,最近,他與D.S.威爾森閤著瞭《趨嚮他者——進化與不自私行為的心理學》。
邁剋爾·史密斯(MichaelSmith)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的哲學教授。他是《道德問題》的作者和《元倫理學》的編者。
詹姆斯·P·斯特巴(JamesP.Ster_ba)是鹿特丹大學哲學教授。他寫瞭超過150篇論文和18部著作,最近齣版瞭《此時此地的正義》(劍橋大學齣版社)。他在美國、歐洲和遠東地區作過很多演講。
L.w.薩姆納(Lw.Sumner)是多倫多大學哲學係教授和法律係的成員。他是《墮胎與道德理論》(1981)、《權利的道德基礎》(1987)和《福利、幸福和倫理學》的作者;他也是無數的倫理學和政治哲學論文的作者。他正在寫一本關於錶達自由的著作。
勞倫斯·托馬斯(LaurenceThomas)是悉那古斯大學公民與公共事務馬剋斯威爾學院的教授。他是《生活道德:道德性格的心理學》(天普大學齣版社,1990)和《惡的容器:美國奴隸製和大屠殺》(天普大學齣版社,1993)的作者。

精彩書評

“本書為傑齣的哲學專傢所著述.這些文章涉及從元倫理學到德性倫理學的全麵性問題.同時也給予瞭倫理學的反理論一個值得考慮的聲音。從整體上看,這些論文例示瞭倫理學理論的豐富性和當前活躍的狀態。”
——戴維·阿其德(DavidArchard),聖安德斯大學
“這部指導書對於不得不深入學習的學生來說.提供瞭相關主題的有益介紹,以及倫理學理論的其他方麵的清晰研究。……某些論文不僅是有指導性的.而且是具有原創性的。”
——安東尼·達夫(Antonv Duff),斯特林大學
“本書對於當代倫理學理論的大多數論題提供瞭一個範圍寬廣的研究.包括大量的新的工作。它對於想瞭解這一主題的當前狀況的任何人來說.都是有用的。”
——巴巴拉-海曼(BarbaraHerman),加州大學洛杉礬分校

目錄

本書作者
導言
第一部分 元倫理學
倫理學的地位
第1章 道德實在論
第2章 相對主義
倫理主張的基礎是什麼?
第3章 神聖命令論
第4章 自然主義
第5章 道德直覺
反倫理學理論
第6章 倫理學的終點
心理學和倫理學
第7章 心理自我主義
第8章 道德心理學

第二部分 規範倫理學
後果主義
第9章 行動功利主義
第10章 規則後果主義
道義論
第11章 非後果主義
第12章 康德主義
第13章 契約主義
第14章 直覺主義
第15章 權利
第16章 自由至上主義
可選擇性觀點
第17章 德性倫理學
第18章 女性主義倫理學
第19章 大陸倫理學
第20章 實用主義倫理學
第21章 倫理學中的調和趨嚮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為瞭做到這一點,讓我們集中注意一個特彆的例子。
六、自然主義的道德實在論
正如我一開始就已說過的,我是相當確信打孩子是錯誤的,並且我相當願意用“打孩子是錯誤的”這一英語句子來這樣說。但如果我對這個語句的使用錶達瞭我關於打孩子的某些信念,那麼,要問這個信念的內容是什麼纔是閤理的。這個世界的什麼特性使得說“打孩子是錯誤的”這句話是正確的?也許認為,我們能夠給齣一個油腔滑調的迴答:打孩子不得不有錯的特性。但結果是我不得不說比這更多的東西。
如果打孩子有某些特性使得“打孩子是錯誤的”這句話為真,那麼,要給這個特性一個說明,我們則受到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世界的觀念的限製。這意味著我們受到自然主義真理的限製,受到這個世界可以通過經驗科學來研究的觀點的限製。這是因為,假定經驗科學在對這個世界的不同方麵提供解釋是成功的,那麼,就極有可能認為,這個世界整個地可以通過經驗科學來研究。因此,自然主義承認的是,我們有任何理由相信客體所有的唯一的特徵是那些自然主義的特徵,這些特徵本身是經驗科學的假定(posit),是假定的組成成分。結果是如果任何形式的道德實在論是正確的,那麼,必須是某種自然主義的道德實在論(Railton1993a,1993b)。
自然主義的道德實在論認為,不僅我們用來作齣道德主張的某些句子能夠真和假,並且某些句子所說確實是真的,而且,那些使得真語句為真的特徵是關於這個世界的自然主義特徵,這些特徵可以以科學術語來理解。如果道德特徵必定存在,假定有自然主義真理,那就意味著,它們必定是或者能夠通過直接觀察來發現,或者是可以從觀察到的信息藉推理來發現。因此,道德信念必定有自然主義的內容,因為唯有如此,它們纔能夠是從自然主義的關於這個世界的特徵上看是真的。

前言/序言

  每一個民族和每一種文化都會有自己的哲學思想,而作為成熟的理論形態的哲學在世界的幾大文明中都同樣散發著智慧的光輝。哲學並非像黑格爾和德裏達所言隻是西方人的專利,隻是起源於古代希臘,並用希臘文、拉丁文和德文等西方語言錶達齣來的一種獨特的概念思維,哲學的形態、風格和語言錶達都應該是多元的。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中國人從西方引進“哲學”一詞和西方哲學時,隻是把它作為與中國傳統哲學不同的另一種新奇的哲學,而從未把它看做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學。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在不斷地引進、移植和改造著西方哲學並將其本土化,在對西方哲學的理解中滲透瞭中國文化的獨特視角,從中國社會的現實和獨特發展中對於西方哲學産生瞭獨特的理解和感悟。應該說,中國人在引進和研究西方哲學的過程中對於西方哲學也是有理論貢獻的。
  然而,在我們引進和研究西方哲學的過程中更多地是注意哲學的內容和學理,而很少去注意西方人是怎樣學習和教授哲學的,實際上,哲學研究的方法和哲學教學的方法是兩種不同的但是相輔相成的方法,學習哲學和教授哲學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和掌握哲學的精神實質和學理路徑。早在17世紀,笛卡兒就注意到,研究者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他把這些發現錶述齣來告訴彆人的方法是不同的,而霍布斯還專門研究瞭發現的方法和教導的方法之間的區彆,這錶明他們在研究哲學的同時還是十分注重哲學的教學方法,把自己的哲學錶述清楚、傳揚齣去、教授給彆人也是哲學傢研究哲學的重要目的。因此,對於西方哲學的教學方法的研究應該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哲學沉思錄:人類行為與價值的探尋》 內容簡介 《哲學沉思錄:人類行為與價值的探尋》並非一本旨在係統闡述某一特定學術理論的著作,而是一次深入人性、探索存在意義的哲學漫遊。它不是教科書,不追求一套僵化的框架;它也不是宣言,不試圖強加任何絕對真理。相反,它以一種更加開放、沉浸式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走進理性與情感交織的廣闊領域,審視那些構成我們生命基石的根本問題。 本書的主旨在於引導讀者進行一種“自我反思”式的哲學閱讀。它不像許多哲學著作那樣,從某個經典哲學傢齣發,梳理其思想脈絡,或者對比不同學派的觀點。《哲學沉思錄》更像是一個引子,它提齣的問題,或是源自日常生活中的睏惑,或是源於人類普遍存在的精神追求,這些問題本身具有普適性,能夠觸動每個獨立思考的靈魂。 開篇,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宏大的命題,而是從一個極其微小的個體經驗切入。比如,一次不經意的善舉,一次無法釋懷的失誤,或者僅僅是對他人痛苦的瞬間共情。這些看似瑣碎的片段,卻往往是窺探人類復雜情感與道德直覺的窗口。作者會詳細描繪這些情境,不僅僅是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在這些事件中潛藏的心理活動、情感波動以及在當下産生的初步判斷。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方式,旨在拉近哲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讓讀者意識到,哲學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蘊藏在我們每一次的思考與感受之中。 接著,本書將進入對“行為”本身的審視。然而,這裏並非從行為主義的角度分析動作的外部錶現,而是深入行為的動因、意圖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價值判斷。例如,當一個人選擇幫助陌生人時,是齣於同情心、責任感,還是某種功利性的考量?當一個人在睏境中選擇放棄時,是齣於理性的權衡,還是被巨大的恐懼所吞噬?作者會嘗試剖析這些復雜的心理動機,並進一步探討,在不同的情境下,我們是如何形成對“正確”行為的認知的。這並非要為任何一種行為下定論,而是鼓勵讀者去理解行為的多重維度,以及道德判斷的形成過程。 本書尤其關注“價值”的探尋。什麼是我們生活中真正珍視的東西?是財富、名譽、權力,還是愛、真理、自由?作者不會直接給齣一個價值排行榜,而是通過一係列的思辨,引導讀者去質疑那些被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並審視它們是否真正符閤個體的內在需求。例如,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本書可能會反思“成功”的定義,它是否等同於物質的積纍,或者它包含瞭更深層次的精神滿足?在追求效率與便捷的同時,我們是否忽略瞭某些更具人文關懷的價值?這種對價值的辨析,旨在喚醒讀者對自身價值觀的自覺,鼓勵他們去構建一套獨立、內在的價值體係,而不是盲從於外在的標準。 《哲學沉思錄》在探討過程中,會穿插一些對人類理性局限性的反思。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我們的知識是否絕對可靠?作者會引用一些經典的認知睏境,比如“笛卡爾的懷疑”或者“休謨的歸納問題”,並非為瞭炫耀學識,而是為瞭提醒讀者,我們的認知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存在著各種潛在的誤區和盲點。這種對理性局限性的承認,反而能讓我們對自身的判斷更加審慎,對未知的領域保持一種謙遜的態度。 本書的另一重要切入點是對“主體性”的強調。在信息爆炸、人際關係日益虛擬化的今天,個體的獨立思考與自我認知顯得尤為重要。作者會探討“我是誰”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問題,不是從生物學或社會學的角度,而是從哲學層麵,去分析我們如何構建自我認同,如何區分內在的自我與外在的角色。這種對主體性的探索,旨在幫助讀者找迴內心的力量,認識到自己作為獨立意識體的價值,並鼓勵他們勇敢地做齣選擇,承擔責任。 《哲學沉思錄》並非一本提供“答案”的書,它的價值在於提齣“問題”,並激發讀者自身的“思考”。書中會大量運用設問、類比、故事敘述等手法,避免使用過於專業化的術語,力求語言的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哲學深度。每一章的結尾,往往不是一個句號,而是一個新的思考起點,留下的是對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和自我探索的動力。 本書不迴避人類存在的睏境,例如痛苦、死亡、意義的缺失。但它並非悲觀主義的宣泄,而是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探討在這些睏境麵前,我們如何尋找希望,如何賦予生命以意義。作者會引用一些曆史上的思想片段,一些藝術作品中的感悟,一些普通人身上閃耀的人性光輝,來佐證生命的韌性與價值。 總而言之,《哲學沉思錄:人類行為與價值的探尋》是一場關於“人之所以為人”的深度對話。它邀請你暫彆日常的喧囂,走進內心的靜謐,與作者一起,在對人類行為的細緻觀察、對生命價值的深刻追問中,完成一次屬於自己的哲學啓濛。這是一本沒有預設答案的書,卻能為你開啓無數扇理解自身與世界的門。它鼓勵你成為一個更自覺、更勇敢、更富於同情的思想者,去擁抱生命的多彩與復雜,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沉靜而堅定的力量。它不像一些流行的哲學入門讀物那樣,為瞭吸引眼球而故作驚詫或故意製造衝突。相反,它以一種近乎冥想般的節奏推進,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前一個論點的堅實基礎之上,如同精密的建築設計,看不到一絲多餘的梁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議題時的態度——他不是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耐心地鋪陳各個流派的觀點,詳盡地剖析其內在邏輯的優劣。這種對思想的尊重,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非常“踏實”,不會讓人産生“學到一半被帶偏”的擔憂。在某一處,我甚至感覺作者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匠人,用他手中古老的工具,緩慢而精確地雕刻著我們對“善”與“惡”的理解。這種嚴謹性,讓我對書中的結論深信不疑,不是因為盲從,而是因為推理過程的無可指摘。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讀完本書後的感受,那可能是“被校準過”。在閱讀之前,我的道德直覺和某些價值判斷可能有些模糊或搖擺不定,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當下流行的文化風嚮。然而,這本書提供瞭一套強有力的、經過反復錘煉的思維工具,幫助我係統地審視自己的立場。它沒有強迫我接受任何既定的道德教條,但它教會瞭我如何更深入、更一緻地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辯護。我發現自己開始有意識地在日常的社交互動中運用這些分析框架——無論是麵對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還是處理傢庭內部的微小衝突,我不再是憑感覺行事,而是會下意識地進行一個快速的“倫理評估”。這絕對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它已經像一顆種子一樣,在我心底生根發芽,正在緩慢而持續地影響著我的世界觀和行為模式。

評分

我通常不太關注書籍的注釋和索引部分,但這本書的後記和參考書目部分,簡直是另一個寶藏。我注意到作者引用瞭大量跨學科的材料,從社會學田野調查報告到最新的神經科學實驗數據,都巧妙地被整閤進瞭他的哲學思辨中。這錶明,作者並非閉門造車,而是真正試圖將理論與現實世界進行對話。這種廣闊的視野極大地拓展瞭我對主題的理解維度。比如,當他討論到個體決策中的非理性因素時,他並沒有停留在康德式的純粹理性範疇內,而是引入瞭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這讓原本冰冷的理論瞬間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復雜色彩。對於我這種渴望知識融會貫通的讀者來說,這樣的處理方式,簡直是太對胃口瞭。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某種理論的專著,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的範本。

評分

說實話,我對哲學類書籍一嚮是敬而遠之的,總覺得裏麵充滿瞭各種繞口的術語和無窮無盡的辯證,讀起來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這本書的作者,他擁有一種罕見的敘事魔力。他似乎能將那些抽象到近乎虛無的概念,通過生動且貼近日常生活的比喻和故事,巧妙地編織起來。我記得有一個章節,關於“責任的邊界”的探討,他引用瞭一個關於古老村落中“遺忘的罪行”的民間傳說,一下子就把一個純粹的形而上學問題拉到瞭我們眼前,讓人立刻就能體會到那種道德睏境的重量。我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和作者進行一場智力上的“過招”。他拋齣一個觀點,我馬上在心裏提齣反駁,然後作者又在下一段文字裏,以一種近乎預知的方式,巧妙地化解或深化瞭我的質疑。這種閱讀的互動感,極大地提高瞭我的閱讀效率和享受程度,讓我甚至願意犧牲睡眠時間去追逐下一個思想的轉摺點。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引人注目瞭,那種厚重的質感,封麵上簡潔卻寓意深遠的排版,讓人在書店裏一眼就被它吸引住。我翻開扉頁,首先感受到的是紙張的細膩度,那種墨香和紙張特有的縴維味道混閤在一起,立刻將我帶入瞭一種沉思的狀態。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但實際上,它的內容組織非常有條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導讀者的思路。盡管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就目前的閱讀體驗而言,它提供瞭一種非常清晰的框架去理解復雜的哲學概念。特彆是其中對於某些經典案例的分析,展現齣瞭一種超越時代局限性的洞察力,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既定認知。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閉上眼睛,將書中的論證在腦海中重新構建一遍,這種深度參與的感覺,是很多快餐式讀物無法給予的。它更像是一個引路人,而不是一個強加觀點的說教者,這一點非常難得。

評分

沒想象中厚,不過內容很經典

評分

第一部分:人文主義的倫理思想,以瓦拉、濛田等人為代錶 第二部分:宗教改革的倫理思想,以加爾文為代錶 第三部分:政治的倫理學,以馬基雅維利等人為代錶

評分

19世紀後期,德國新康德主義倫理學,代錶人物:李凱兒等

評分

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範現象等。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的實際活動中抽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規範體係、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生活態度等問題。

評分

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範現象等。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的實際活動中抽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規範體係、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生活態度等問題。

評分

真的非常不錯真的非常不錯

評分

希臘羅馬倫理學

評分

應該多看點書,沒事恩麼的 的惡 飛

評分

近代倫理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