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明清卷(套装全5册)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明清卷(套装全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明清史
  • 清史
  • 历史研究
  • 学术著作
  • 集刊
  • 中研院
  • 历史语言研究所
  • 明代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26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361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于一九二八年,到二○○八年就是八十周年了。史语所创所伊始,即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在《集刊》的一本一分中,傅斯年所长发表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提出新材料、新方法、新工具、新问题等主张,这些主张不但影响了《集刊》文章的风格,对近代史学界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目前为止,《集刊》已持续出刊近八十年,在近代中国,大部份学术刊物倏起倏灭,能持续到八十年的学刊,确实不多。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不能不珍惜这一个得来不易的成果。
   除《集刊》外,史语所还出版专刊、单刊、田野工作报告、数据丛刊、目录索引丛刊等,近二十年来,更有《新史学》(与台湾史学界同仁合办)、《古今论衡》及在世界汉学界素有声誉的Asia Major等刊物。
   史语所从创所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是一个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所,所包含的学门基本上有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文字、文籍考订等,所以《集刊》所收文章的门类也就相当多样。过去一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出版界迭有要求,希望重印《集刊》,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但是《集刊》卷帙浩繁,不易查索,究竟以何种方式呈现比较方便读者,确实颇费思量。北京中华书局是卓负盛誉的出版单位,他们在获得史语所授权之后,提出以类相从的办法,出版《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这种出版方式可以同时方便个人及机构,使得《集刊》文章能到达更多需要参考的人手中。

目录

集刊发刊辞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建文逊国传说的演变——跋崇祯本逊国逸书残本
明季桐城中江社考
吴三桂周王纪元释疑
明成祖生母记疑
清史稿中建州卫考辨——内函清兴祖考
清始祖布库里雍顺之考订
再述内阁大库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
花月痕的作者魏秀仁传
读姚大荣马阁老洗冤录驳议
明懿文太子生母考
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
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并答朱希祖先生
内阁大库残余档案内洪承畴报销册序
说弹词
明初建州女真居地迁徙孜一兼论元代开元路治之所在
八旗制度考实
明太祖遣僧使日本考
明史德王府世系表订误
明初之用兵与寨堡
清人人关前求款之始末一兼论袁崇焕、陈新甲之死
论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转变
查继佐与敬修堂钓业
读明史朝鲜传
清太宗求款始末提要
清人关前之真象
记奴儿哈赤之倡乱及萨尔游之战
论建州与流贼相因亡明
记清太宗皇太极三字称号之由来
记崇祯四年南海岛大捷
清太宗与三国演义
读高青邱威爱论
刘艇征东考
李如松征东考
论万历征东岛山之战及明清萨尔游之战一读明史杨镐传
明成祖朝鲜选妃考
洪承畴背明始末
论崇祯二年“己巳虏变”
记明实录
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
董文骥与明史纪事本末
朝鲜壬辰倭祸中之平壤战役与南海战役——兼论“中国戏曲小说中的丰臣秀吉”
《中研院歷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2000)目录
《中研院歷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总目

前言/序言


清代典章制度与社会变迁研究:兼论明代遗制的影响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清代(1644-1912年)的典章制度变迁及其对社会结构、政治运作和文化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细致入微地梳理了清初政权建立伊始,如何承袭并改造明代遗留的制度遗产,尤其是在国家权力结构、官僚选拔、财政税收以及法律体系等方面所进行的重大调整与创新。研究不仅关注制度的表面形态,更深入剖析了这些制度在具体历史情境下的实际运作机制、地方精英的适应策略以及普通民众的切身体会。 本书的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清代制度研究体系。 第一部分:清初政权的制度构建与明代遗产的继承与重塑 本部分首先考察清朝入关前在关外所形成的统治模式,及其在入关后与传统中原王朝制度的碰撞与融合过程。重点分析了清廷如何利用明朝遗留的行政体系(如六部、都察院等)作为治理国家的骨干,但同时通过满洲八旗制度的渗透、军事化的行政管理以及特殊的民族关系政策,对这些传统机构进行了根本性的重塑。 详细讨论了“满汉兼顾”原则在清初官制中的体现,包括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及其在康熙初年权力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内阁与军机处(在后期的逐渐成型)在中央决策中的职能演变。对明代中后期已经显现的官僚体制弊病,如朋党之争、胥吏的权力膨胀等,清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革弊”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触及了制度根源,是本部分探讨的核心议题。例如,对明代黄册、鱼鳞图册制度的继承与改进,以及赋役黄册制度在清初的重新丈量与推行,如何反映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控制的持续努力。 第二部分:社会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演进:保甲、里甲与乡绅的权力再平衡 清朝的有效统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精密的社会控制网络和对地方权力的有效吸纳。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清代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制度安排,特别是保甲制度的持续运用与变异。研究了清初“摊丁入亩”政策推行过程中,地方官府如何通过里甲、保甲体系来征收丁银和维持地方治安。 一个关键的论点是,清朝的基层治理并非完全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而是在国家制度的框架下,与地方士绅阶层达成了一种微妙的权力再平衡。本书通过对地方志、乡约文献以及刑名案例的分析,揭示了乡绅在协助地方行政、调解纠纷、兴办公益事业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国家制度如何通过“教化”和“保举”等机制,将这些地方精英纳入官方认可的社会秩序之中。同时,探讨了乾嘉时期白莲教起义等社会动荡,对传统保甲制度的冲击与制度性回应,如团练的兴起及其与正规军、地方治安力量的复杂关系。 第三部分:赋税制度的变迁与国家财政基础的调适 财政制度是衡量一个王朝生命力的核心指标。本部分系统梳理了清代税制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从顺治时期的“损益”调整到康熙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承诺,再到雍正朝摊丁入亩的重大改革。 研究详细对比了明清两代在田赋、丁银、关税、盐政等方面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摊丁入亩”并非简单地废除人头税,而是将丁税并入田赋,这一看似减轻小农负担的举措,实际上如何改变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结构,并强化了对土地所有权的依赖。通过对清代漕运、盐引制度的考察,揭示了国家对重要商业利益的控制如何服务于中央集权和军事开支。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地方“火耗”的制度化过程,以及它如何在中央与地方、官与民之间形成一种非正式但制度化的财政流通渠道,以及由此带来的腐败与地方财政自主性的微妙张力。 第四部分:法律、司法与身份认同的制度化表达 清代的法律体系以《大清律例》为核心,它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也是体现统治者“德治”理念和民族区隔政策的重要载体。本部分比较了明代《大明律》与清代《大清律例》的增删变化,特别是新加入的“例”条目,如何反映了清廷在处理满汉、八旗与民人等特殊身份群体时的制度性偏好。 深入探讨了刑名审判制度的运作,如会审制度、秋审制度的严格化,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地方官员如何运用“情法相参”的原则来平衡严刑峻法与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了清代身份制度对社会流动性的限制,如旗籍制度的僵化对八旗子弟生计的影响,以及民籍在地域迁移和土地获取方面的限制,这些制度性约束如何塑造了清代中后期的社会阶层固化趋势。 总结 本书旨在为理解清代制度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强调制度变迁是一个在历史惯性(明代遗制)与现实需求(社会变迁与统治稳定)之间不断博弈和调适的过程。通过对典章制度的细致考察,本书展现了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在维护庞大帝国稳定运行中所付出的制度性努力及其留下的复杂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刚翻开第一册,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就让人有些敬畏。这套书的选文标准显然是极高的,汇集了不同年代、不同学派的精锐之作,真正做到了“集刊”二字的精髓。我个人对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比较感兴趣,特别是王阳明心学在地方社会的传播及其与地方精英的互动关系。我希望能在这套书中找到那些被主流通史叙事忽略的、更为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和人物考察。那些看似枝节的篇章,往往蕴含着颠覆既有认知的力量。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论文集”,而是一部展现中国历史学界几十年探索历程的缩影,能让人清晰地看到研究范式是如何一步步建立、修正和深化的。阅读这样的经典汇编,无疑是对自己学术功底的一次全面检验和提升。

评分

评价五: 坦白说,这是一套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硬核”读物,不适合浮光掠影地翻阅。我计划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每天坚持阅读其中至少一篇长文,并尝试对其中涉及的史料和结论进行“再验证”。我最欣赏的是,史语所在处理具体史实时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态度,尤其是在辨析碑刻、方志或地方文献的真伪和语境时。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加精微地把握明清时期的日常权力运作,比如,士绅如何通过宗族关系渗透到司法和教育领域。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学术方法的传承,能让人体会到真正的史学研究是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变迁,落地到具体的家族、个体和制度细节之中的,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评价一: 终于把这套厚重的史学巨著抱回家了,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这套书的装帧非常考究,纸张质感也很好,看得出来是精心制作的。我之所以对它抱有如此高的期待,主要是冲着中研院史语所在明清史研究领域的权威性去的。我一直在关注清代社会经济史的变迁,尤其是关于江南士绅阶层的权力结构和经济运作模式。这套文集涵盖了那个时期不同主题的经典论文,相信其中一定有不少针对传统史学叙事的深刻反思和创新性论证。我尤其期待能看到关于地方治理、赋税制度改革以及家族史研究的深度文章,这些都是理解明清社会复杂性的关键切入口。我打算先把目录仔细梳理一遍,然后按专题逐一攻克,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关于史料解读和问题意识的真谛,为我自己的研究提供新的灵感和坚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

评价三: 这套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明清史领域摸爬滚打的研究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及时的“资源补给包”。现在网络上的信息虽然多,但真正系统、权威、且经过严格学理筛选的二手资料却日益稀缺。这套《历史编·明清卷》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它提供了一个高度聚焦、主题集中的研究平台。我特别看重它对清代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方面的收录,这部分内容往往需要跨越多个学科的知识背景才能深入理解。我打算先将重点放在关于“内亚史观”与传统史学对话的那些论述上,看看史语所的学者们是如何处理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史实的平衡的。读完之后,我估计得准备一沓便签纸,标注出那些需要进一步查阅原始档案的线索,它无疑是一张极具价值的“研究地图”。

评分

评价四: 从版式和装帧来看,这绝对是值得典藏的系列。五卷本的体量,清晰的分类,想必在编校过程中下了大功夫,确保了索引和篇目的准确性。我注意到,这套书的侧重点似乎非常贴合近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几个核心议题。例如,关于清代中晚期社会动员能力和基层组织韧性的探讨,这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至关重要。我目前正在梳理关于城市商业史和行会组织变迁的资料,期待能从中找到关于专业化、契约精神的早期萌芽的论述。阅读学术集刊,最怕的就是观点陈旧,但鉴于史语所的学术传统,我深信这些论文的视野是开阔且具有前瞻性的,它们绝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在进行深层结构的发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