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诠释学思想是成中英先生*富有创建性的思想之一。《本体诠释学》(一)主要从本、体、知识与价值的分判、本体与诠释的关系、本体诠释学的核心内涵等方面阐发了本体诠释学的精髓含义,分析了在本体诠释学观照之下的中国哲学、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征、内涵,并预示了交融互通的前景。本书在附录部分收录了成中英先生的“人生哲思”3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成先生思想发展的历程。
成中英,美籍华人学者,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世界著名哲学家,2016年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1935年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创始人及荣誉顾问,英文《中国哲学季刊》创始人及总主编,国际中国哲学会创建者及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主持人,浙江大学文化与管理研究发展中心创始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并为国内外著名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院校客座讲席教授。研究领域涵盖:儒家哲学、本体诠释学、中西哲学比较、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逾35种,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何为本体诠释学
方法概念与本体诠释学
——一个方法论的新建构
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
中国哲学的综合创造与创造综合
——兼论本体诠释学的涵义
本体诠释学三论
从真理与方法到本体与诠释(代前言)
《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序
诠释空间的本体化与价值化:OH与PH的比较与整合
论知识的价值与价值的知识
——《知识与价值》自序
“本体诠释学”之本、体、用
——成中英教授访谈录
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及其超融性
《大学》之辨
——本体诠释学对《大学》传统诠释的本体诠释
儒家和道家的本体论
中国哲学中的方法诠释学
——非方法论的方法论
本体诠释学的本体结构与诠释结构
——兼论当代中国哲学的诠释思维结构:后现代性(解构本体)与
后后现代性(重构本体)
世纪会面
本体诠释与创造历史
—— 兼论日本近代思想的内部变革
本体诠释学视野中的日本现代哲学史
从本体诠释学看中西文化异同
时间之层级论及其与中国哲学的关系
时间与超时
——希腊人与中国人的观点
对经典诠释的哲学审查:经典诠释预设本体诠释
走进21世纪:我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探索
哲思偶得
哲思偶得再篇
文学、哲学与人生
坦白说,我对这种硬核的哲学著作通常是抱着敬畏心去接近的,因为它们往往需要极高的专注力才能把握住作者的精妙之处。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系列名——“成中英文集”。这表明它可能收录了作者的经典论文或经过深思熟虑的论述,汇集成册,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返璞归真”的阅读体验,即剥离掉繁复的术语外衣,直抵本体论问题的核心——我们如何理解“存在”本身。我希望作者的笔触能够穿透日常语言的迷雾,带领我们直面那些最基本、也最难以言说的经验实在。这类书籍的魅力就在于,即使读完一遍后仍有许多困惑,但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读起来就有一种深邃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本体诠释学”这几个字,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肯定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更像是一场严肃的思想探险。我特别喜欢这种能让人停下来思考的书,特别是涉及到存在、意义这些宏大主题的时候。封面设计看起来就很有学术气息,配色和字体都透露着一种沉稳和权威感。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世界本质的新视角,或许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身处的这个复杂世界。听说这是一套系列丛书的第一卷,那更说明作者对这个领域的探索是系统且深入的,所以我非常期待能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揭开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谛。这种厚重的学术著作,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消化,但一旦领悟,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类型的书籍无法比拟的。我打算找个安静的周末,泡上一壶茶,沉浸其中,好好感受一下这场哲学之旅的魅力。
评分最近我对西方哲学史上的现象学流派特别感兴趣,所以看到这本书名气不小,便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非常出色,纸张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和标记的学术书籍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我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框架搭建得非常扎实,从基础概念的界定到核心论点的展开,逻辑层层递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识功底。我个人比较看重理论的严谨性,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且无懈可击的分析框架,帮助我梳理我对“理解”这个行为的认知。毕竟,诠释学不仅仅是解读文本,它更是关于我们如何与世界相遇、如何赋予经验以意义的过程。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在跨文化或跨时代的语境下讨论这一主题,这会极大地考验理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
评分作为一名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学生,寻找高质量的参考资料是日常的头等大事。这本书的作者在学界的名声在外,我早就听闻其在诠释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拿到书后,我主要关注了它的理论深度和引文规范性。从初步的浏览来看,这本书的理论构建是宏大且精密的,不像是一些肤浅的介绍性读物。它似乎旨在深入挖掘现象学传统中的核心张力,探讨那些关于“在世存在”与“阐释活动”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平衡“主体性”的强调与“客观性”要求的,这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议题。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我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对照其他经典文本进行比对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有一种复古的庄重感,特别是中英文对照的标题设置,暗示了其内容可能具有国际视野和跨语言的探讨维度。我通常在阅读哲学经典时,偏爱那种不带过多个人主观色彩的冷静叙述,这本书的风格似乎更偏向于这种严谨的学术传统。我渴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方法论指导,让我能够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实际的研究工具,用于分析文学作品或者历史事件的意义建构过程。如果这本书能有效地沟通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大家的思想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那么它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我希望它不是故作高深,而是真正在努力搭建一座连接古老智慧与当代困境的桥梁,让读者能够真正“进入”到本体论的场域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