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八辑):嚴復專號

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八辑):嚴復專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鼓应 编
图书标签:
  • 道家文化
  • 严复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哲学史
  • 近现代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专著
  • 辑刊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08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4843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7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八辑):嚴復專號》展示了嚴復研究的新近動態和水準。主要有這樣幾個主題:一、嚴復與近代自由主義的關係;二、嚴復譯介《天演論》及其影響;三、嚴復對“一戰”的分析和對當時各種思潮的態度;四、當代對嚴復思想的哲學反思和文化考察。

  嚴復是引導中國人看世界的思想先驅。研究嚴復,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近代走向世界的艱辛:中國人在近代所遭遇的觀念困難和實現自我突破的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寻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

目录

編者的話

嚴復與自由主義

嚴復與中國近代自由觀念的困境

自由的含義——以嚴復為中心的觀念考察

斯賓塞與嚴復 ——兼論斯賓塞思想在日本和中國的命運

嚴復“天演之學”的內涵與意義

再論嚴復《天演論》翻譯的創造性——有關選擇赫胥黎原文文本的問題

誤讀與闕失——對《天演論》及其影響的一個反省

嚴復看第一次世界大戰

世變、國變與“主義”選擇——嚴復對西來三大政治思潮的態度

嚴復的兩個世界——從經驗到趙驗

嚴復解釋傳統哲學的科學主義傾向

從“技”到“道”——嚴復“科學觀”的演變,兼論近現代哲學中科學的形上學化傾向

從“中體西用”到“標本並治”——嚴復的文化發展觀

嚴復思想中的國民形成與“中學”價值重構

莊子的死亡存有論——與海德格死亡哲學的對話

論《莊子》内七篇中的“小大之辯”

從《莊子》的潛語境解讀“知禮意”的進程——以《大宗師》子桑戶的故事為中心

蒐輯子學遺籍,推動文化復興——評《子藏》第二批成果

莊學範疇與寓言概念的“心”嘗試——塗光社先生《(莊子)心解》述評

精彩书摘

  一、嚴復的自由觀  如果仔細追究,嚴復所致力的與其說是對於國家富強的追求,莫不如說是對於實現富強目標的途徑和方法的探求。嚴復在《原強》中說,中國之法有過常勝的時期,而在現代,在與西方的法相遇的時候,便是“頹隳朽蠹如此之敝”,而天演家所說的物競天擇之道決定了人民會選擇那些適用的法而抛棄那些不適用的法。在嚴復看來這個法就是“自由為體,民主為用”。  (1)自由與自繇  嚴復對於“自由”這個“體”尤為關注。對於自由的概念翻譯,嚴復可以說是反復斟酌。首先,他反對張之洞主張將自由翻譯成“公道”的做法。他說,自由是與臣服、約束和奴隸等相反的詞,而公道在西文中有專門的詞彙來表達,即justicc,它們之間雖有一定的關係,但絕對不能混同。  用什麽樣的中文詞來翻譯libcdy,这對於嚴復而言是一件十分費神的事情。一方面嚴復要體現自由所包含的放任的部分,比如自由的經濟活動,言論自由等等。但嚴復也試圖表達自由中所包含的責任和奉獻。嚴復一生喜讀老莊的著作,他認為無為而治的精神很符合自由的思想,但是道家捨棄社會責任而追求的“自由”却是嚴復所不能接受並要加以批評的。“夫莊生《人間世》之論,固美矣。雖然盡其究竟,則所言者,期於乘物而遊,托不得已以養中,終其天年而已。顧吾聞之,人之生於世也,倪仰上下,所受於天地父母至多,非人類而莫與。則所以為萬物之靈者,因必有其應盡之天職,由是而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之事興焉。此亦莊生所謂不可解於心,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者,豈但知無用之用,遠禍全生,遂為至人已乎?且生之為事,亦有待而後貴耳.使其禽視獸息,徒曰支離其德,亦何取焉。”所以他要用“群己權界”來翻譯libcdy,在使用中文的詞的時候也刻意用“自繇”來取代“自由”,以其與不受約束的“自了”行為相區分。  他尤其警惕中文中“自由”所包含的放誕等含義。嚴復考慮到國人可能出現的對於自由的偏見,“自繇之義,始不過謂自主而無里礙者,乃今為放肆、為淫佚、為不法、為無禮,一及其名,惡義坌集,而為主其說者之詬病乎?”所以他用“自繇”來取代“自由”。“自由”在中國傳統的語境中是“自己做主”,但是這種自己做主的自由,主要是指對於外在制度性限制的逃避。  ……

前言/序言


《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八辑):嚴復專號 編者語 二十八輯,歲月流轉,道家文化的探索與傳承,亦如潺潺溪流,匯聚成浩瀚學海。本輯以嚴復專號為主題,乃是學界對一位承前啟後、影響深遠的中國近代思想巨擘致以的崇高敬意,亦是對其思想與道家精神之間錯綜複雜關聯的一次深刻梳理與再評價。嚴復,這位在變革時代孑然獨立、以筆為劍、以譯著為舟,將西方文明的精華引入中國的先驅,其思想軌跡,無論是其譯著中對西方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的精準闡釋,抑或其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都與道家思想有著諸多不謀而合或值得探討的契合之處。 本輯聚焦嚴復,旨在從多角度、多層面挖掘其思想體系中蘊含的道家智慧。這並非簡單地將嚴復視為道家傳承者,亦非將其思想簡單地歸結於某一種學術流派。恰恰相反,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專號,展現的是一種更為精微、更為立體的學術視野。嚴復所處的時代,恰逢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巨大衝擊、西方文明洶湧而來的關鍵節點。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嚴復的個人抉擇、學術追求,乃至其對“國粹”的珍視與對“西學”的挪用,都體現了一種複雜而深刻的文化自覺。而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古老、也最為具有韌性的精神源泉之一,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以柔克剛”等理念,在嚴復的許多論述和譯文中,或明或暗地投射出其影響的影子。 本輯的謀劃,意在突破學術研究的固有藩籬,鼓勵一種跨學科、跨視角的對話。我們邀請了眾多在道家思想研究、嚴復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中西思想交流史等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他們以獨到的學術洞見和嚴謹的研究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共同探討嚴復與道家思想的內在聯繫。這些研究不僅僅是對嚴復思想的個案分析,更是對中國思想史發展脈絡的一次深度回溯。我們期望通過這些嚴謹的學術論文,能夠為讀者呈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富的嚴復形象,一個在時代變革中,依然能從古老的道家智慧中汲取力量、指引方向的思想巨人。 具體而言,本輯的研究內容涵蓋了幾個主要方面: 首先,嚴復譯著中的道家思想顯影。許多學者深入剖析了嚴復的經典譯著,如《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等,細緻考察其中對西方學術概念的闡釋,以及在翻譯過程中,嚴復如何有意無意地借用或呼應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道家思想的觀念,以期讓西方理論更易為中國讀者所理解,或以中國的視角來重新詮釋西方思想。例如,對“自然”概念的理解、對“進化”過程的描繪,以及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探求,是否隱含著對道家“道”的遵循和對“無為”精神的體悟? 其次,嚴復個人思想與道家哲學的契合。部分研究聚焦於嚴復本人的言論、書信、奏摺等第一手資料,從其對人生、社會、政治的看法中,挖掘與道家“順應自然”、“知足不辱”、“處世之道”等理念的共鳴。嚴復在動盪時期的個人抉擇,其對功名利祿的淡泊,以及其對中國傳統道德價值的維護,這些個人特質和價值觀,是否也受到道家思想的潛移默化? 再者,嚴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與道家精神的淵源。嚴復在提倡西學的同時,並未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而是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種“融合”的思路,以及其對中國文化精髓的辨識,是否也體現了道家思想所強調的“守其根”、“持其本”的精神?例如,他對“仁”、“禮”等儒家倫理的理解,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化長河的歷史眼光,這些都可能與道家對“常道”的追求、對“大道”的尊重相互呼應。 此外,本輯還包含了一些跨文化視角下的嚴復與道家比較研究。通過將嚴復的思想置於更廣闊的中西思想交流史中,與西方各種哲學流派進行比較,同時也與道家思想進行對比,力求呈現嚴復思想的獨特性和複雜性,以及他如何巧妙地在不同思想體系間架起橋樑。 我們深信,嚴復與道家思想的探討,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考證,更是對中國文化如何在現代轉型中保持其精神特質的深刻反思。道家思想的“變”與“不變”,其“致用”與“致遠”,在嚴復的身上,呈現出了一種獨特的歷史圖景。通過本輯的研究,我們希望能夠開啟一個新的學術視角,引導更多學者關注嚴復思想中被忽略的道家面向,從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這位偉大的思想家,以及其思想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價值。 本輯得以順利出版,離不開各位學者的辛勤耕耘和無私貢獻,更離不開廣大讀者對《道家文化研究》的長期關注與支持。我們在此致以最誠摯的感謝。願本輯的研究,能夠為廣大讀者帶來啟發,共同深入探索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從中汲取智慧,應對時代的挑戰。 目錄 卷首語:道家的迴響與嚴復的抉擇 (此處為編者語,但應簡潔,不佔據大量篇幅,且以學術的口吻敘述,以下目錄項為虛構,用於展現內容的豐富性) 第一部分:譯文中的道家密碼 《天演論》的“自然”與道家“道法自然”之比較研究 [作者姓名] 本論文從嚴復對赫胥黎《天演論》的翻譯入手,深入考察其對“自然”概念的理解,並將其置於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學框架下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發現,嚴復在翻譯中,對於“力”的強調,雖然有西方科學的印記,但在闡釋“自然”的運行法則時,亦隱約可見道家“無為而為”的色彩,探討了西方科學觀念與中國傳統哲學觀念在嚴復譯筆下的融合與張力。 《原富》中的“無為”與“市場經濟”的調和 [作者姓名] 通過對亞當·斯密《國富論》的譯本《原富》的細讀,本研究重點關注嚴復如何理解和轉述“看不見的手”這一核心概念。論文認為,嚴復將其類比為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探討了其試圖以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來接納和詮釋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的歷史努力。這種調和,不僅體現了嚴復的翻譯策略,也反映了他對國家治理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刻思考。 《群學肄言》中的“社會進化”與道家“變”與“不變”的辯證 [作者姓名] 本論文分析了嚴復在翻譯斯賓塞《群學肄言》時,如何處理西方社會進化論中的“適者生存”等觀念。通過對比嚴復在其他著作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見解,特別是對“道”的理解,探討其如何在接受西方進化論的同時,保留對事物變動中永恆規律的追求,這種辯證思維可能與道家關於“變”與“不變”的哲學觀點有所關聯。 第二部分:嚴復思想中的道家印記 嚴復晚年思想中的“養生”與道家“養生”觀念的演變 [作者姓名] 從嚴復晚年的養生理論、生活習慣以及相關文字記錄出發,本研究探討了其思想中對生命健康的重視,並將其與道家養生術進行比較。論文指出,嚴復對“靜”、“定”、“調和”等概念的推崇,以及對過度追求名利的警惕,都與道家強調的頤養生命、順應自然的哲學有著內在的聯繫。 嚴復對“名教”與“道”的理解及其道德觀的道家底色 [作者姓名] 本論文分析了嚴復在處理中國傳統“名教”與道家“自然”之間的關係時所展現的複雜態度。通過對嚴復關於個人修養、社會倫理的論述進行考察,研究發現其道德觀念中,既有對儒家倫理的繼承,也暗含著道家追求的內在自由、精神超脫以及對人為規範的超越。 嚴復的“審勢”觀與道家“因勢利導”的智慧 [作者姓名] 嚴復在政治思想中強調“審勢”的重要性,即審慎地觀察和判斷時勢。本研究將這一觀點與道家“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的哲學思想進行對比,探討了嚴復在變革時代的政治抉擇與謀略,是否從道家智慧中汲取了靈感。這種對形勢的深刻洞察,以及在運用力量時的“柔”與“巧”,都與道家思想有著不謀而合之處。 第三部分:文化傳承與道家精神的交融 嚴復的“國粹”觀與道家文化傳承的韌性 [作者姓名] 本論文考察了嚴復在提倡西學的同時,如何看待和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他對“國粹”的維護。研究指出,嚴復對中國文化本質的認識,以及其試圖在變革中保留精華的思路,與道家思想所強調的“守其本”、“根植於大地”的精神有所契合。這種對民族文化根脈的珍視,體現了道家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的韌性。 嚴復的“變革”與道家“變易”思想的現代闡釋 [作者姓名] 在劇烈變革的時代,嚴復積極參與和推動變革。本研究從道家《易經》中的“變易”思想出發,探討了嚴復的變革觀念是否受到道家對事物變動規律認識的影響。論文認為,嚴復的變革主張,不僅僅是簡單的引進西方模式,更是在對中國現實的深刻體察中,蘊含著順應時勢、趨利避害的道家智慧。 嚴復與道家思想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現代意義 [作者姓名] 本論文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了嚴復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其思想中蘊含的道家智慧,在當代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互動中所具有的現代意義。研究探討了如何從嚴復身上汲取經驗,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持中國文化主體性,以及如何運用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來解決當代社會面臨的挑戰。 學術評論與書評 評介嚴復研究新視角及其與道家思想的關聯 [作者姓名] 《道家與近代中國思想》相關著作的學術評論 [作者姓名] 譯文摘譯與文獻輯錄 嚴復重要著作中的道家思想相關段落輯錄與選析 [編者] 關於嚴復與道家思想研究的近期文獻簡介 [編者] (注:以上目錄結構與內容為根據要求虛構,旨在體現專號的學術深度和廣度,實際內容需由學術論文填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讲究了,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到了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的设计,那种墨黑与烫金的搭配,典雅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学术气息,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这是一部严肃的、有分量的著作。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纹理细腻,即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引文和注释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特别欣赏那种细微的触感,它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编辑团队在每一个细节上所倾注的心血。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排版布局极为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注释部分的处理也十分人性化,既不会打断主文的阅读节奏,又保证了资料的可追溯性。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我在投入到内容本身之前,就已经收获了一份极佳的阅读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象征。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它绝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深入到了思想脉络的核心地带。作者们在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时,展现出了极其扎实的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构建能力。我尤其关注其中对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思想流变轨迹的分析,那段论述简直是拨云见雾,将原本纠缠不清的因果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阅读的时候,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既有认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断,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来进一步印证作者的推导过程。这种高强度的思维互动,对于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助益。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其精妙的分析框架和工具,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和构建知识体系,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所应具备的品质。

评分

从阅读的体验反馈来看,本书的学术讨论的尖锐性和创新性是其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它并没有满足于对既有观点进行简单的复述或整合,而是大胆地提出了几处令人耳目一新的审视角度,尤其是在对某一经典文本的重估方面,其批判性的视角让人眼前一亮。我发现,作者在论证自己的新观点时,运用了大量第一手史料和极为罕见的档案资料进行支撑,这使得那些原本看似大胆的假设,最终被坚实的证据链条所牢牢固定。这种“不破不立”的学术勇气,在当前的研究领域中是相当稀缺的。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角力,被迫跳出舒适区,去审视那些自己过去习以为常的认知盲区。这无疑极大地激发了我未来研究方向的灵感与动力。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相关领域动态的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当前学界的讨论注入了一股新鲜而有力的血液。它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具有相当强的延展性和可操作性,预示着未来几年内,围绕本书观点的辩论与深化研究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焦点。阅读结束后,我立即产生了与同行交流分享的冲动,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他学者会如何回应这些论点。这种能够引领学术风向、激起广泛对话的能力,是衡量一部学术著作价值的关键标尺。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本身所包含的知识存量,更在于它所激发的未来知识的增量和学术共同体的互动活力,它成功地架设了一个高水平的对话平台。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或者说,它在学术术语的本土化处理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在处理一些跨文化、跨时空的复杂概念时,译者展现出了极高的敏感度和精确性。很多时候,直译会丢失原有的韵味和精确的内涵,而这本书的作者/译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原著的学术严谨性,又确保了中文语境下的流畅可读性。我注意到,一些非常微妙的语气差异,诸如表示推测、肯定或否定的措辞,都被细致入微地捕捉并准确地传达了出来,这在学术著作中至关重要,因为一个词汇的微小偏差可能导致整个论证方向的偏差。这种对语言工具的精湛掌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