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从汉代开始被尊为经,作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书?从春秋时代至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一方面由于这部典籍的文字古奥,又有图象,难以捉摸;另一方面由于其影响深远,人们习惯于从不同的角度评论其价值。本书汇集了著名大学和研究部门一批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各抒己见,见仁见智,给读者从不同角度的理解以参考。
朱伯崑,著名哲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东方易学研究院院长。李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儒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片学术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王德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第四届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编者绪语
代前言
第一编 易经
一 《易经》与占筮
二 卦象
三 筮法
四 卦爻辞
五 《易经》总论
第二编 易传
一《易传》概述
二 《易传》的内容
三《易传》的范畴和命题
四 《易传》的哲学思想
五《易传》的象数思维方式
第三编 易学及其历史
一 易学概述
二 两汉易学
三 晋唐易学
四 两宋易学
五 元明易学
六 清代易学
七 近人对《周易》经传的研究
第四编 易图学
一 易罗学概述
二 河图与洛书
三 先后天图
四 太极图
五 卦变图
第五编 易学与中华学术
一 概述
二 易学与政治
三 易学与伦理
四 易学与哲学
五 易学与道教
六 易学与科学技术
七 易学与中医
八 易学与中国艺术及审美
九 易学与史学
第六编 易学中的思维方式
一 形式逻辑思维
二 辩证思维
三 直观意象思维
第七编 易学重要典籍简介
一 关于历代易学著述的著录
二 孔颖达《周易正义》
三 李鼎祚《周易集解》
四 刘牧《易数钩隐图》
五 欧阳修《易童子问》
六 邵雍《皇极经世》
七 程氏易传
八 朱震《汉上易传》
九 朱熹《周易本义》
十 朱熹《易学启蒙》
十一 杨简《易传》
十二 来知德《周易集注》
十三 方孔熠《周易时论合编》
十四 王夫之《周易内传》与《周易外传》
十五 胡渭《易图明辨》
十六 焦循《易学三书》
附录c《周易》
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如同参与了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且这位“对话者”——作者,拥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和极高的共情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象数”与“义理”如何统一的探讨部分。以往接触的解读,总有人会偏向于“象数派”的神秘主义,或是“义理派”的过度理性化,两者往往难以调和。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解读路径,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在解释某些卦象的吉凶含义时,既尊重了古代文人对“天人感应”的直观感受(义理),同时也提供了对应卦象在数学结构和排列规律上的支持(象数)。这种兼顾,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既有深度又接地气。举例来说,在分析“泰卦”的和谐之象时,作者不仅阐述了上下卦相交的义理美感,还巧妙地提及了其在古代礼仪制度设计中的体现,让人感觉知识的链条被牢牢地锁在一起,没有一丝松动。对于渴望理解国学思想精髓,又不愿被玄学迷雾所困扰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罕见的清醒视角。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周易》应用性的深度挖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介绍层面。许多国学书籍在介绍完基础知识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常常是“我懂了,但还是不知道怎么用”的困惑。这本书则不然,它用很大篇幅探讨了易学思想在现代决策制定中的潜在价值。作者没有鼓吹迷信,而是将《易经》视为一种情境分析模型。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剖析了“师卦”与“谦卦”在面对危机时的不同策略,并将之对标于现代企业在市场逆境中的公关和内部调整。这种跨越时空的智慧迁移,是这本书最具前瞻性的地方。它教会读者如何从卦象中提炼出一种动态的、基于环境变化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吉凶预兆。这使得《周易》不再是高阁之上的古籍,而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能够指导我们日常权衡利弊的思维工具箱。对于寻求实用智慧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周易知识通览》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却又常常感到望而却步的普通人量身定制的指南。初拿到书时,厚实的装帧和略带古朴的书名,让我不禁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佶屈聱牙的文言文和深奥的哲学思辨。然而,翻开第一页,我的顾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显然花费了极大的心思,将原本如迷宫般的《易经》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如同铺设了一条平坦的林荫大道。最让我欣赏的是其对六十四卦每一卦的解析方式。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彖辞》和《爻辞》,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现代生活实例进行阐释。比如讲解“乾卦”时,作者并未停留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口号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古代君主如何将“乾”的精神融入治国方略,继而引申到当代企业管理中的领导力构建,使得抽象的哲理瞬间鲜活起来,充满了实操的指导意义。那种层层递进,由宏观到微观的论述结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消化吸收了那些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智慧结晶。对于想系统了解易学脉络,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入门砖和持续深耕的参考手册。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结构和编排逻辑感到由衷的赞叹,它体现出一种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其表达方式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很多探讨国学经典的著作,往往陷入了“故纸堆”的泥潭,只知埋头考据,却忘记了读者需要清晰的路径图。这本书则完全避免了这种弊端。它以一种近乎“模块化”的方式重构了《周易》的知识体系。比如,在介绍基础的阴阳、太极、八卦符号系统时,作者没有直接跳入卦象,而是用一系列清晰的图示和表格,将这些符号的象征意义、方位、季节、五行属性进行了多维度对照,即便是一个初次接触易学符号的人,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稳固的认知框架。随后,过渡到对三百八十四爻辞的解读,更是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手法。同一卦中不同爻位之间的关系、吉凶的细微差别,被阐述得鞭辟入里,让人真正体会到《易经》作为“变易之书”的精髓所在,即:在特定情境下,微小的行为差异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种细腻的层次感,在其他同类书籍中鲜少见到。它让我意识到,《周易》绝非简单的占卜工具,而是一部关于动态平衡和时机把握的“人生成败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叙事节奏,简直是一次阅读上的享受,完全颠覆了我对“学术普及读物”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缺乏韵味的白话文,也没有陷入文言的僵硬桎梏。相反,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山间清泉般流畅自然,时而又如古老的钟声般沉稳有力。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时中”和“中道”的哲学概念时,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画面感和节奏感。例如,描述“过犹不及”的辩证时,作者用了几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在人生岔路口上,过分追求完美和完全放弃努力之间,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种对语言的精确拿捏,使得原本极其抽象的辩证法,变得具体可感。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合上书本回味时,却又会发现许多句子值得反复咀嚼。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字艺术的熏陶,让我体会到优秀中文表达所能达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