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与味道

味与味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贡华南 著
图书标签:
  • 味觉
  • 嗅觉
  • 美食
  • 烹饪
  • 饮食文化
  • 食物科学
  • 感官体验
  • 味觉心理学
  • 味道记忆
  • 食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20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954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味与味道》分三篇共七章,以“味”和“味道”为出发点,探索了中国哲学的生成基础,考察了20世纪中国哲学“中国化”、“哲学化”的双重努力,并以“味”、“感”、“象”为核心对此问题作了提纲式展望。

内容简介

  《味与味道》以味觉为起点,讨论了中国哲学的生成基础,探讨了“味”活动的存在论意义、结构及其在感觉谱系中的地位等问题,揭示了中国人如何以“味”、“感”、“象”来辨物、论性、体道和在世,并以此勾勒了一个中国哲学的特有世界。

作者简介

  贡华南,1971年生于安徽泗县。1996-2002,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专业为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著作有《知识与存在》(学林出版社2004年)、《味与味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味论
第一章 从“味”开始
第一节 气、味、物
第二节 味之质:时、阴阳、形式、本质
第三节 心开窍于舌——中国哲学中感觉的秩序
第四节 中国哲学中的“看”:看何以没有产生“哲学”
第二章 味物与味道
第一节 物与体:物之为物与成物
第二节 以事解物与万物一体
第三节 味物与感物——进入物的方式
第四节 味、感与物自身
第五节 道味(道何以有味)
第六节 味道:有味之道的理解与把握
第七节 谁解其中味——重味的普遍意义

第二篇 感论
第三章 感:以心灵味世界
第一节 咸:从味到感
第二节 一身皆感焉:诸觉之“感化”及其影响
第三节 “看”与沉思
第四节 “感”与“感思”
第五节 感思、沉思与哲学之思
第四章 以味在世:羞与感情
第一节 羞与味
第二节 移-情
第三节 感-情

第三篇 象论
第五章 味与象——味、感的范畴表达
第一节 “象”义辨析:从大象到物象、心象
第二节 象与形
第三节 感与象
第四节 象与启发
第六章 味:普遍性与实证
第一节 相与抽象
第二节 象与立象
第三节 象与幽明之故
第四节 实证与他证
第五节 自得与自证
第六节 “中国科学”与内证
第七章 “味”的失落与重建
第一节 自然之味的失落与重建
第二节 意味的重建及其问题——以金岳霖为例
第三节 象、像、相之辩——中西之间
第四节 “相”到“象”之辩——儒、释之间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再版后记

前言/序言


《味与味道》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不如说是一次关于生活感悟的旅程。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曲折的情节,仅仅是聚焦于那些日常生活中最朴素、最寻常的味蕾触动,并以此为引子,铺陈开来对人生百味的观察与思考。 本书的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任何菜肴或烹饪技巧,而是从一个关于“早晨的第一口粥”的记忆写起。那不是一道名贵的佳肴,也不是什么稀奇的食材,只是寻常的白米,经过时间的熬煮,变成了一碗温热的、泛着淡淡米香的粥。然而,作者却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碗粥所承载的童年温暖,以及在异乡漂泊时,那份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那种微甜、那种绵软,在作者的文字里,不仅仅是一种口感,更是一种慰藉,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 接着,书中开始探讨“味道”的形成。作者并非从化学分子的角度去分析,而是从更感性的层面,去追溯味道的根源。比如,一道家常的红烧肉,其色泽的红润,并非仅仅是酱油的功劳,更是火候的精准掌握,是耐心与时间的沉淀。作者会讲述,小时候在厨房里,看着长辈们如何将一块块带着肥肉的猪肉,在油锅里翻炒出金黄,再加入调料,慢慢煨炖,那过程中飘散出的香气,便是童年最幸福的印记。而如今,自己在厨房里重现这道菜,即使材料、步骤都与记忆中无异,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丝“味道”。这种“味道”的缺失,作者认为,并非是食材本身出了问题,而是记忆中的那份纯粹、那份不掺杂质的期待,以及伴随这份期待而生的某种心境,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悄然改变。 《味与味道》中有大量的篇幅,是用来描写那些“不期而遇”的味道。比如,一次偶然在路边小摊尝到的炸春卷,外皮酥脆,内馅鲜香,那种惊喜的感觉,胜过在米其林餐厅享用的一道精致前菜。作者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对味道的感知,受到环境、心境、甚至身边的人的影响。一个疲惫不堪的下午,一杯简单的白开水,也许比任何昂贵的饮料都能带来舒缓;一次与老友的畅谈,几碟家常小菜,或许比一场盛大的晚宴更能让人心满意足。这些“不期而遇”的味道,都是生活馈赠的惊喜,它们以最直接的方式,提醒我们,幸福常常就藏在最意想不到的角落。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地域的味道”。作者并非罗列各地名菜,而是通过描述某个地方特有的食材,以及这些食材在当地人民的烹饪下,所形成的独特风味,来展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比如,南方潮湿气候下,人们对鲜味的极致追求,体现在各种海鲜的烹饪上,清蒸、白灼,力求保留食材最本真的鲜甜。而北方干燥气候下,人们则更偏爱浓郁的炖菜,用大量的香料和长时间的炖煮,来赋予食物温暖而厚重的口感。作者会描绘,在某个海边小镇,清晨渔民捕捞上来的新鲜海鲜,被简单地处理后,端上餐桌,那一口鲜美的滋味,仿佛将整个海洋的精华都浓缩了进去。而在另一个内陆的小城,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配上刚出炉的烧饼,那股暖意,能瞬间驱散冬日的寒冷。 《味与味道》并非一本烹饪指南,但书中关于食材的描述,却充满了诗意。作者会对某种蔬菜的生长环境,某种水果的成熟季节,甚至某种香料的生长习性,都娓娓道来。这些描述,让读者不仅仅是认识一种食物,更是理解了它背后的生命力,以及它与自然、与土地之间的深层联系。比如,描写春天新摘的嫩笋,那种带着泥土芬芳的清脆,以及入口后淡淡的甘甜,作者会将其比作大地最温柔的低语。又比如,描写秋天成熟的柿子,那金黄的色泽,和入口后瞬间爆开的甜糯,仿佛将整个秋天的阳光都凝固在了舌尖。 更有趣的是,书中还触及了“味道的记忆”与“味道的传承”。作者认为,很多味道,是无法完全复制的。童年时,外婆做的梅菜扣肉,那咸香中带着一丝微甜,以及扣肉软糯的口感,是无数个家庭餐桌上,最温暖的画面。即使后来在许多餐馆里吃到了梅菜扣肉,却总是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味道”。这种“味道”的缺失,源于外婆手中那把经历了岁月洗礼的菜刀,源于外婆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源于那份倾注在食物里的,对家人的爱。这种味道,已经不仅仅是味蕾的感受,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文化符号的承载。 《味与味道》也探讨了“味道的进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改变,新的食材、新的烹饪方式不断涌现。作者并没有对这种变化持排斥态度,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观察和品味这些新的味道。比如,书中会提及,在如今高度发达的餐饮业里,各种分子料理、创意融合菜肴层出不穷。这些菜肴,或许在外观上更加惊艳,在口感上更加复杂,但作者认为,真正的“味道”,依然需要回归到食物的本质,回归到人与食物之间的真诚连接。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勾起回忆的味道,才是最隽永、最动人的。 本书的结尾,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结论,而是用一种开放式的结尾,邀请读者继续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品味属于自己的“味与味道”。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地图,它是由童年的味道、成长的味道、经历的味道,以及对未来的期盼组成。这本书,只是希望能够点亮读者心中那些被遗忘或被忽略的味道,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活,热爱生活。 总而言之,《味与味道》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它用最朴素的文字,讲述了关于味道最深刻的道理。它没有浮夸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只有真诚的观察,细腻的描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道道的佳肴,每一个字,每一个段落,都蕴含着丰富的滋味,引人回味无穷。它让你明白,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工具,更是承载情感、连接记忆、理解生活的一面镜子。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冷静和克制的,它摒弃了一切浮夸的辞藻,力求用最精准的词汇去描摹事物的本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稀有食材”或“复杂技艺”时的那种近乎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他对于每一种烹饪手法和原料特性的剖析,都显得既专业又充满敬意。书中没有过多的个人情感抒发,而是通过详实的考据和客观的描述,构建起一个关于“完美呈现”的理论框架。这种冷静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具力量,因为它要求读者必须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留白之处,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感官体验”。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像是遵循着一套严密的逻辑推演,从基础的元素分析,到复杂的组合应用,层层递进,令人信服。它对那些追求知识体系完整性和逻辑严密性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批判性的视角。

评分

第三段: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浓郁的怀旧氛围所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工笔画,描绘的场景和人物都充满了年代感,让人仿佛穿越回了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人的饮食记忆与宏大的时代背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到某个段落,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做的那道家常菜,那种温暖而又模糊的记忆瞬间被唤醒,眼睛都有点湿润了。作者似乎深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他不会刻意煽情,而是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比如,一张旧桌布的纹理,一盏昏黄的灯光,甚至是一声悠长的叹息——来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松散,却又有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它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珍珠,最终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起来,展现出一种残缺而又完整的美感。对于喜欢在阅读中寻找情感连接和文化回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快速遗忘的生活片段。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跳跃和现代,它采用了一种类似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之间快速切换,展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视野。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好的味道是超越地域和国界的,它是在全球文化交汇的熔炉中诞生的新生命。书中对不同文明间饮食习惯的对比和融合的描写,尤为精彩。例如,他对某个亚洲烹饪传统如何被欧洲现代主义烹饪哲学所借鉴和改造的分析,既犀利又充满洞察力。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美味”概念的理解边界。作者的文笔充满了现代感,句子简短有力,充满节奏感,读起来非常过瘾,就像在快速浏览一部剪辑精良的纪录片。这本书尤其适合那些对全球化趋势敏感,喜欢在宏大叙事中寻找微观线索的年轻读者。它不是让你安安静静地品味一碗汤,而是让你站在世界的制高点,去审视人类如何通过食物构建文明和认同。它所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活力和思辨性的。

评分

第一段: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美食哲学的书,里面的文字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厨,娓娓道来烹饪的奥秘。作者并没有陷入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探讨了食物与情感、记忆之间的微妙联系。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讲了“火候”的艺术,不仅仅是温度的控制,更是一种对食材特性的理解和敬畏。读到那里,我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炉火的温度和食材在锅中滋滋作响的声音。作者强调,真正的美味,往往蕴含着时间沉淀下来的耐心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很舒服,时而像一场轻松的下午茶闲聊,时而又像一场深入的味觉探索。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菜,更重要的是引导你去思考,每一口食物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和历史。读完后,我再去厨房时,心态都变得不一样了,对待食材更加尊重,也更愿意去尝试那些需要时间和心血才能做出的味道。这本书对于那些热爱烹饪,又渴望在食物中寻找精神慰藉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份难得的礼物。它提醒我们,最好的“味道”,从来都不是靠昂贵的食材堆砌出来的,而是源于我们对生活最本真的感受。

评分

第二段: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地体现在其叙事结构和语言的张力上。它像是一部交响乐,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乐章。作者的文笔极其老练,遣词造句之间充满了画面感和冲击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地域性食材”的描摹,那种对特定风土人情的细致观察和捕捉,简直是令人叹服。他笔下的山野食材,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雨水的清新,跃然纸上。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游历”。我尤其欣赏作者敢于挑战传统美食观念的勇气,他提出了一些非常前卫的观点,关于味觉的感知边界、关于文化对味道的塑造,让人读完后忍不住要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食物的认知。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剖开美食现象的表层,直抵文化内核。它不是一本教人食谱的书籍,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感知世界”的哲学指南。对于那些寻求思维突破,不满足于传统美食文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能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领会其中深藏的智慧与洞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