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钧窑瓷器荟萃

钧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钧窑瓷器荟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故宫博物院 编
图书标签:
  • 钧瓷
  • 故宫博物院
  • 陶瓷
  • 文物
  • 艺术
  • 窑瓷
  • 收藏
  • 出土
  • 中国工艺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48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511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钧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钧窑瓷器荟萃》讲述了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其中藏品最多的就是陶瓷器,约35万件,而且陶瓷藏品中的绝大多数为原清宫旧藏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以及明、清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宫廷用瓷,颇具皇家特色。宋、金、元时期,中国制瓷工艺百花争艳,堪称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社会各阶层对瓷器的需求空前高涨。这时期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窑产生于这个时期,产品各具特色,为后世所珍重,显示这一时期制瓷技术取得的卓越成就。

内页插图

目录

图版目录
图版
民钧——器皿类钧瓷
官钧——陈设类钧瓷
仿钧——钧瓷仿制品
专论
试论钧窑的几个问题吕成龙
清代“唐窑”与雍正官窑刍议定
——兼谈“唐窑”的成就及雍正朝仿钧釉瓷器
后记

前言/序言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时代脉络:明清官窑瓷器流变探析 内容提要: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精湛的图版,聚焦于明清两代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造历史、技术演变、装饰艺术及官窑制度的兴衰。通过对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雄浑,成化斗彩的秀雅,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的繁复,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康乾盛世”彩瓷的集大成,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轨迹。全书不仅细致分析了不同时期官窑的款识特征、胎釉配方和绘画风格,更深入探讨了影响这些变化的政治气候、宫廷审美趣味以及中外贸易对制瓷业的推动作用。本书旨在为陶瓷研究者、收藏家及爱好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明清官窑艺术指南。 --- 第一部分:明代官窑的肇始与鼎盛 (1368-1644) 第一章:洪武至永乐:官窑体系的建立与青花初试锋芒 明代初期,洪武皇帝下令在景德镇设立官窑,标志着国家对瓷器烧造的全面管控。早期官窑的特点是胎体厚重,釉色偏白中略泛青,装饰风格朴拙而大气,反映出初创时期的探索性。 进入永乐时期(1403-1424),景德镇制瓷业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永乐官窑的烧造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尤其体现在青花瓷上。本章重点研究永乐青花的钴料特点,多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其铁锈斑深入胎骨的特征,以及在盘、碗、梅瓶等器型上流行的折枝花卉、龙纹的布局章法。我们通过对传世实物的微观分析,揭示了当时“永乐气象”的恢弘与自信,尤其是其带有宗教色彩的器物制作工艺。 第二章:宣德的成熟与“宣成之际”的风格转换 宣德(1426-1435)被公认为明代青花的巅峰期。本章将详细阐述宣德青花“平等光亮”的釉面特征,以及在装饰主题上对宣德皇帝个人偏好的体现,如对婴戏、梵文的运用。重点分析宣德官窑在“一朝三署”的管理模式下,如何保证了质量的稳定性和技术的精进。 随后,章节过渡到“宣成之际”(宣德末年到成化初期)的风格转折。随着宫廷审美的细腻化,宣德晚期出现的“淡描青花”趋势,为成化斗彩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本部分辅以大量对比图版,区分永乐、宣德青花在釉面凝聚度和青花晕散度的细微差别。 第三章:成化斗彩的极致:文官审美的主导 成化(1465-1487)官窑的成就集中体现在斗彩工艺上。本章深入剖析成化斗彩的“三部曲”:釉下青花勾线、釉上彩绘、低温二次烧成。成化斗彩一反永乐宣德的雄强,转而追求淡雅、精巧、富有文人画意境的风格。重点展示著名的“鸡缸杯”的工艺难度与文化价值,并探讨成化时期以宦官汪直为代表的宫廷权力对瓷器装饰主题和色彩倾向的影响。我们还将分析成化时期小件器皿的流行,如印花、刻花技术的结合。 第四章:嘉靖、万历:彩瓷的复兴与技术上的突破 中晚明时期,虽然政治格局动荡,但景德镇官窑在技术上并未停滞。嘉靖(1522-1566)官窑标志着五彩瓷的全面复兴,其色彩浓重、对比强烈,大量运用黄彩、绿彩和硬亮青釉,展现出强烈的道教文化影响。 万历(1573-1620)官窑,特别是万历早期,烧造了大量超大件的器物,体现了官窑对体量感和气势的追求。本章将专门研究万历青花与五彩在装饰母题上的变化,如对吉祥图案的极端化运用,以及在小件器皿中出现的“青花加紫”等新装饰手法。同时,本章也将讨论官窑制度在万历中后期因管理松懈导致的质量下滑现象及其市场表现。 --- 第二部分:清代官窑的规范化与艺术的高峰 (1644-1911) 第五章:清初的重建与康熙朝的复苏 清代初期,官窑体系经历了重建期。康熙(1662-1722)在督陶官李 билан(陶务监督)的努力下,使景德镇制瓷业迅速恢复并超越了明代水平。本章侧重分析康熙朝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1. 康熙早期: 胎釉的温润与青花的“翠毛蓝”。 2. 康熙中期: 仿古瓷的成熟,对永宣青花的精确复仿,以及“康熙郎彩”的创烧。 3. 康熙晚期: 釉彩技术的完善,尤其是“康熙五彩”中对粉彩(硬彩)技术的初步掌握,以及对新引进的珐琅彩技术的探索。 本章配有大量康熙朝青花与彩瓷的对比图,以展现其“精、细、雅”的时代特征。 第六章:雍正的精致主义:官窑的艺术化巅峰 雍正时期(1723-1735)被公认为清代官窑的艺术最高点。本章将雍正官窑视为一种高度理性的“精致主义”的体现。重点阐述: 1. 粉彩(软彩)的成熟: 雍正粉彩在色彩的层次感、光影效果和精细描绘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景德镇画派”。 2. 珐琅彩的宫廷化: 分析珐琅彩在养心殿造办处的严格监管下,如何成为专属的宫廷御用器,其装饰图案的典雅与书卷气。 3. 器型与款识的规范: 雍正官窑在器型设计上的突破,以及款识书写体(楷书与篆书)的精美与严谨。 第七章:乾隆朝的集大成与技艺的过度繁复 乾隆时期(1736-1795)是清代制瓷业的集大成者,但同时也埋下了走向僵化的伏笔。本章探讨乾隆官窑在技术上的全面胜利:各种彩种的融合(如粉彩、洋彩、珐琅彩的并用),装饰主题的“一器多饰”和极度繁复的纹饰布局。 重点分析乾隆朝对“仿古”的痴迷,以及在仿制历代名窑(如汝、官、哥、定)瓷器时所展现出的高超技巧。同时,本章也批判性地探讨了乾隆官窑在过度追求精细雕琢和图案堆砌后,开始丧失早期审美中的“自然天趣”,转而向富丽堂皇的宫廷审美倾斜的现象。 第八章:嘉庆、道光、咸丰:官窑的衰落与市场化影响 清代中后期,随着国力的衰退,官窑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开始下降。本章将分析嘉庆、道光、咸丰时期官窑的主要特征: 1. 色彩的粗糙化: 粉彩的色料流动性增强,描绘线条趋于简单。 2. 款识的草率: 出现了大量粗糙或风格不统一的官款。 3. 市场需求的反作用力: 探讨当时民窑(特别是行家窑)如何利用景德镇的资源优势,在技术上吸收官窑的成果,并通过大量生产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从而对官窑的地位产生了冲击。 --- 结语:时代烙印与技术传承 本书最后总结了明清两代官窑瓷器作为特定时代社会、政治和艺术精神载体的核心价值。从永乐的雄浑到乾隆的精雕细琢,每一朝的釉色变化、纹饰更迭,都是对当时皇权旨意、士大夫阶层趣味以及工匠群体智慧的忠实记录。通过对这些官窑遗珍的梳理,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体系在国家力量支持下所能达到的工艺极限。 附录: 明清官窑纪年款识与印章对比图集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残片与传世品比较分析 术语表:涵盖青花、斗彩、粉彩、珐琅彩等核心工艺的定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本身。要知道,能将如此多色彩变化丰富的钧瓷照片清晰、真实地呈现在纸面上,对印刷技术是极大的考验。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件新出土的宝物,那种釉面在光线下的微妙变化——从沉静的午夜蓝到流动的鸽子血红,再到梦幻般的紫色斑点——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除了视觉上的震撼,这本书的文字部分也表现出了极强的叙事能力。它没有用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腔调,而是采用了散文式的笔触来描述每一件作品的“性格”。比如,某件瓶子的颈部线条被形容为“如少女的纤腰”,某件碗心的“孔雀蓝”则被比喻为“深潭中的一抹天光”。这种富有情感和想象力的文字,让原本冰冷的文物活了起来,使我这个外行人也能快速进入状态,体会到钧瓷为何能位列“五大名窑”之首的魅力所在。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是空前绝后的。市面上关于宋瓷的图录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将“传世精品”与“考古发现”进行系统性对比论证的,却凤毛麟角。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博物馆收藏与考古发掘之间的壁垒,将那些仅在特定考古报告中出现过的珍贵标本与殿堂级的馆藏并置对比。这使得我们得以从一个更宏观、更贴近“制造源头”的角度去审视钧窑的成熟路径。通过比对同一时期不同胎体、不同烧制温度下釉面的细微差异,我得以修正了以往对钧窑烧制技术的某些固有认知。它提供了一种“证据链”,告诉我们那些看似神秘的釉色并非偶然,而是特定技术标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清晰印记。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这本图录无疑是一份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汇编。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最贴切的形容词是“沉静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静下心来细品如此厚重且充满历史重量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喜欢它在每一个章节末尾设置的“窑口环境复原”小栏目,通过手绘的图示和简短的文字,重现了宋代工匠们的工作场景,那种朴素而专注的氛围,让人心神安定。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鼓槌声,那是催促窑火升温的信号。全书的排版设计极具东方美学韵味,留白得当,既突出了器物本身,又没有让整体感觉过于拥挤或压抑。它不是一本速朽的畅销书,而是一本需要时间去消化的“慢读”之作,每隔一段时间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就像是与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对弈,每一次落子都能发现新的深意。

评分

坦白讲,初捧此书时,我略有些被其厚度和内页的精美印刷所震慑,感觉自己像个初入殿堂的门外汉。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特别是那些关于“土”与“火”的故事开始在我脑海中浮现时,我完全被代入了一种时空穿梭的奇妙体验。书中的选品极具匠心,那些气势恢宏的大件固然引人注目,但真正让我驻足良久的,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器皿,比如一只小小的奁或一个残破的洗盏。作者群似乎在试图还原当时工匠们劳作的场景,从选料的精细到施釉的随性与精准,无不透露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我仿佛能闻到那高岭土的腥味,感受到窑火烧灼时的炙热气息。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并非完全按年代或器型划分,而是更偏向于“意境”的营造,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器物被巧妙地并置,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这使得读者在欣赏美学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到钧窑艺术的生命力是如何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迸发出来的。

评分

这部鸿篇巨制,着实让人大开眼界。我原以为自己对宋代瓷器的了解已算颇有心得,但翻开这本图录后,才深感学识浅薄。书中对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器物,其釉色、造型、乃至纹饰细节的描摹,简直是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尤其是一些罕见的残片或不甚完整的器型,作者群并没有因为其品相的“瑕疵”而略施粉黛,反而深入剖析了这些“缺陷”背后可能蕴含的窑址信息或烧制工艺的演变,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令人敬佩。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科学解读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化学元素,而是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补充,甚至大胆提出了关于天蓝釉与月白釉在高温阶段相互转化的假设。这种深挖内涵而非仅仅停留在表象赞美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对于真正热爱古陶瓷研究的同好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随手翻阅,总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和知识点,远非市面上那些流于表面的“鉴赏指南”可比。

评分

唐代花釉瓷器的出现,为钧瓷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发展,陶瓷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到了北宋,随着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尤其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国家的统一与生产的发展,使钧瓷手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官窑兴起,民窑林立,各地窑口,竞相争辉,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皆在河南境内,其中钧瓷以窑变美妙的艺术,不仅受到民间的青睐,更受官廷的偏爱,并把钧窑垄断为官窑,到了北宋晚期,特意在钧瓷的故乡--禹州城北门里的钧台附近设窑,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品。由于宫廷以豪华奢侈为尚,选料严格,不计成本,工艺要求更高,由生产原系为民间烧制的碗、盘日用生活器皿,也主要改烧各式花盆和盆奁儿,以及尊、瓶、炉之类的艺术陈设品。所烧钧瓷禁止在民间流传,当开窑都由官府派职官把关监选,合格者当选,其余一律砸碎就地深埋。从此大家只好望窑生叹,然钧瓷的声望更高。造型端庄,技艺娴熟。窑变美妙,琳琅满目。变化之多,难以胜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尤以红、紫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在争芳斗艳的花园里独树一帜。根据对钧台窑的考古钻探与发掘获得的资料证明,钧瓷的兴盛之日,大约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即1101~1125年),亦即钧瓷的黄金时代。

评分

千年经典。。。。。。。。。。。。。。。

评分

作为瓷器爱好者,这本书很有必要收藏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是非常不错的,很喜欢,而且价格相对来说很实惠,可谓物美价廉,无论是装订方式,还是发货包装个人感觉都是很不错的.[BJTJ]买之前还特意看了一下编辑推荐,本来还有点犹豫,看到这么多名人都喜欢[ZZ]写的[SM]也就打消了我的犹豫.简单的看了下[NRJJ],我发觉我已经喜欢上它了,尤其是书中的一段[SZ],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意犹未尽.

评分

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评分

东西不错 快递师傅很负责东西每次都送到家里 很感动!

评分

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评分

东西不错 快递师傅很负责东西每次都送到家里 很感动!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