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普通逻辑学习指南》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浙江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指定教材《普通逻辑原理》的辅导用书,也是普通逻辑课程的学习与应考的指导书。
《普通逻辑学习指南》共分四编。第一编为“学习与应考对策”。本编对普通逻辑的内容体系、学科特点、考核要求及试题类型作了全面系统的科学分析,为学习与应考指明了努力方向。第二编为“重点提要、难点解析与题型例示”。本编对《普通逻辑原理》各章的重点内容作了简明的提示,对难点作了精细的解析,对常见的试题给出了示范性的答案,对部分试题还作了命题分析和解法指导。第三编为“基础训练”,第四编为“综合训练”。这两编是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所制订的<普通逻辑自学考试大纲)和浙江省教育委员会所制订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普通逻辑考试大纲》为依据而编写的,共编制了七百多道试题。“基础训练”部分的题目,与教材同步,分章安排。“综合训练”部分的模拟试题,则与实考题型对口。共编制了八份模拟试卷。最后的附录一、附录二对每‘道试题都给出了规范的准确答案,对部分试题还详细地讲解了解题方法。
目录
第一编 学习与应考对策
第一章 学习对策
第二章 应考对策
第二编 重点提要、难点解析与题型例示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概念
第三章 判断(一)
第四章 判断(二)
第五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 演绎推理(一)
第七章 演绎推理(二)
第八章 归纳推理
第九章 类比推理和假说
第十章 论证
第三编 基础训练
第一章 基础训练
第二章 基础训练
第三章 基础训练
第四章 基础训练
第五章 基础训练
第六章 基础训练
第七章 基础训练
第八、九章 基础训练
第十章 基础训练
第四编 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一)
综合训练(二)
综合训练(三)
综合训练(四)
综合训练(五)
综合训练(六)
综合训练(七)
综合训练(八)
附录一 基础训练参考答案
附录二 综合训练参考答案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概 念
重点提要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应用多种简单的逻辑方法去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学习本章应着重掌握如下内容:
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通称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通称概念的使用范围。
二、概念的种类
按照不同标准,可对概念进行不同分类。依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一个还是一个以上,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依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集合体还是非集合体,可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依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可把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前两种分类是需要着重掌握的。
三、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间的关系仅指概念外延间的关系,与内涵无关。
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个是重合的称为相容关系,否则就是全异关系。相容关系又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和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又称为不相容关系。
真包含于第三个概念之中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全异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四、用欧勒图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欧勒图可以非常直观有效地表达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此外,欧勒图还可以表达性质判断主、谓项外延之间的关系,验证一个三段论是否有效。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
五、定义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一种逻辑方法。最常用的定义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此外,还有语词定义。相对于语词定义,属加种差定义又称为真实定义。
特别要注意掌握定义的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全同关系;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2.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3.定义项应是内涵与外延都很明确的概念,不得用比喻下定义;否则就会犯“定义含混”的逻辑错误。
六、划分
划分是依据某个标准,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若干个小类来揭示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是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组成。母项与子项之间是属概念与种概念、类与分子的关系,在外延上是真包含关系。把母项分为若干子项的根据叫做划分标准。
划分可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一次划分中还有一种特别的划分方法即二分法。
划分的规则有以下几点:
1.每次划分的子项外延之和应恰好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2.每次划分应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3.划分的各子项外延的关系应是全异关系;否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七、概念的限制与概括
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的逻辑依据是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应注意这种反变关系仅仅存在于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
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其外延米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限制的极限是单独概念。
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其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概括的极限是最大类的概念,叫范畴。
一个概念同其限制概念之间应是真包含关系,否则对该概念的限制就是错误的。一个概念同其概括概念之间应是真包含于关系。否则对该概念的概括就是错误的。
难点解析
一、如何确定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
确定一个概念是否集合概念不仅是概念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正确进行简单判断推理(尤其是三段论)的理论基础之一。下面对这一问题做一简要分析。
根据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是集合体可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就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非集合概念就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所谓集合体,就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集合体的性质不是组成它的个体的性质的简单相加。通常的情况是,许多个体组成一个统一集合体之后,会产生各个体都不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集合体所具有的性质并不必然为组成它的每一个体所具有,这是集合体的根本特征。例如,在“中国人是勤劳勇敢
的”这一判断中,概念“中国人”反映的就是一个集合体,它由一个个的中国人组成,但中国人具有的勤劳勇敢的性质并不必然为每一单个的中国人所具有,所以,这里的“中国人”就是一个集合概念。在考察一个概念是否集合概念时,需要区别两类关系:集合体与组成它的个体。类与组成类的分子。类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个体组成的综合体。是对同类个体共性的概括,组成类的个体又称为类的分子。例如。概念“城市”反映的就是一个类,它是对北京、上海、杭州等个体共同性质的概括,这些个体都属于“城市”这个类,因而是该类的分子。类与集合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凡是类所具有的性质必然为该类的每一分子所具有,而集合体的性质并不必然为组成该集合体的每一个体所具有。既然类与集合体存在根本区别,因此,若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一个类而不是集合体,则它必然不是集合概念。
非集合概念是与集合概念相对而言的。凡不是集合概念的概念,必然是非集合概念。判断一个概念是否集合概念还必须根据该概念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简称语境。在自然语言中,语词是有歧义的。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在“人是由古猿进化而米的”这一语句中,“人”表达的就是一个集合概念,而在“人是能思维的高等动物”这一语句中,“人”反映的是一个类,而不是集合体,因而是非集合概念。离开了具体的语境,抽象谈论任何一个语词表达的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都是没有意义的。
……
前言/序言
本书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浙江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指定教材《普通逻辑原理》的辅导用书,也是普通逻辑课程的学习与应考的指导书。
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为“学习与应考对策”。本编对普通逻辑的内容体系、学科特点、考核要求及试题类型作了全面系统的科学分析,为学习与应考指明了努力方向。第二编为“重点提要、难点解析与题型例示”。本编对《普通逻辑原理》各章的重点内容作了简明的提示,对难点作了精细的解析,对常见的试题给出了示范性的答案,对部分试题还作了命题分析和解法指导。第三编为“基础训练”,第四编为“综合训练”。这两编是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所制订的(普通逻辑自学考试大纲)和浙江省教育委员会所制订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普通逻辑考试大纲》为依据而编写的,共编制了七百多道试题。“基础训练”部分的题目,与教材同步,分章安排。“综合训练”部分的模拟试题,则与实考题型对口。共编制了八份模拟试卷。最后的附录一 、附录二对每‘道试题都给出了规范的准确答案,对部分试题还详细地讲解了解题方法。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
第一编:张则幸、黄华新。
第二编:胡龙彪(一至五章)、周武萍(六至十章)。
第三编和第四编:陶福珍、赵云丽。
全书由张则幸、黄华新负责策划和定稿。
本书编者长期在高校从事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具有丰富的普通逻辑自学考试辅导经验。编写本书的宗旨是希望能为广大的应考生尽一份绵薄之力,为他们在学习普通逻辑时扫除,一些拦路虎,并为应考提供一点指导。我们在编写时,虽主观上都尽了力,但仍可能会有疏漏和不当之处,谨请指正。
编者
2000年元月
《洞察思维的艺术》 探寻概念的边界,构建严谨的推理链条,解锁清晰表达的智慧 在信息爆炸、观点紛呈的时代,辨别真伪、洞察本质、清晰表达的能力,已成为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常常在日常交流、阅读文献、甚至思考人生选择时,不自觉地陷入思维的误区,被含糊不清的表述所迷惑,或是被逻辑不通的论证所误导。正如精密的仪器需要熟练的操作者,卓越的思想需要坚实的逻辑作为支撑。《洞察思维的艺术》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手册,而是一次邀请你一同踏上探索思维奥秘的旅程。它致力于为你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对话、论证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让你能够更敏锐地察觉到语言背后的意图,更清晰地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更有效地将所思所想传递给他人。 本书将带你深入理解“概念”这一思维的基石。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大量的概念,例如“幸福”、“公平”、“进步”、“理性”等等。然而,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真的被我们清晰地掌握?本书将引导你审视这些看似熟悉的词语,剖析其形成的过程,辨析其可能的歧义,并学习如何精确地定义和使用它们。通过对概念进行细致的梳理和界定,你将能够避免因概念不清而产生的误解与争论,为后续的论证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将学会如何区分“集合概念”与“个体概念”,理解“普遍概念”与“特殊概念”的区别,掌握“内涵”与“外延”的辨证关系。例如,当我们讨论“民主”时,如果不能清晰界定我们所指的“民主”是程序性民主还是实质性民主,那么后续的讨论很可能陷入鸡同鸭讲的境地。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让你领悟到概念分析的强大力量,让你在面对复杂的议题时,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摆脱概念的泥沼。 在掌握了概念的精髓之后,本书将引领你步入“判断”的殿堂。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它肯定或否定事物的存在、属性或关系。无论是“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样一个简单的陈述,还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这样一个复杂的预言,都属于判断的范畴。本书将系统地介绍判断的种类,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等等,并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你将学会如何识别一个判断的真假,理解命题的结构,例如主项、谓项、联项,以及它们如何组合成具有特定意义的判断。你还将学习到如何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判断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新的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推理”。本书将重点阐述不同类型的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并深入剖析它们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可能出现的谬误。 其中,演绎推理将是你掌握的重中之重。演绎推理以一般原理为前提,得出关于个别事物的结论,其结论的真实性被保证在前提真实的情况下。本书将详细介绍三段论,这种经典的演绎推理形式,让你理解其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是一个经典的三段论。你将学会如何构建有效的三段论,识别无效的三段论,并理解“中项不周延”、“大项或小项不当”、“两个否定前提”等常见的逻辑错误。此外,本书还将介绍其他形式的演绎推理,例如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帮助你理解如何在更复杂的语境下运用演绎的思维方式。 而归纳推理则从特殊事例出发,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例如,通过观察许多白天太阳都从东方升起,我们归纳出“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的结论。本书将为你揭示归纳推理的优势所在,同时也强调其结论的或然性,以及如何通过增加观察事例、保持事例的多样性来增强归纳推理的可靠性。你将学会如何评估一个归纳论证的强度,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 类比推理则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推导出它们在其他方面的相似性。本书将分析类比推理的构成要素,强调类比的有效性取决于事物的相似程度和相关程度。你将了解如何构建有力的类比,以及如何识别“不当类比”的陷阱。 在掌握了基本的判断和推理形式之后,本书将进一步引导你认识“逻辑谬误”。谬误是思维的“绊脚石”,它们看似言之有理,实则包含着逻辑上的错误,容易误导他人,甚至误导自己。本书将系统地梳理各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并配以生动形象的案例,让你能够轻松辨识它们。从“稻草人谬误”,即歪曲对方观点然后攻击歪曲后的观点,到“诉诸权威谬误”,即过度依赖权威而忽略事实本身,再到“滑坡谬误”,即认为一个小的开端必然会导致一系列极端的结果,本书将为你一一揭示这些“思维的陷阱”。你将学会如何避免在自己的论证中使用这些谬误,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他人论证中的谬误,从而保护自己免受欺骗和误导。 本书更关注的是逻辑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清晰的逻辑思维是有效沟通的基石。当你的想法能够被清晰地组织,你的论证能够严谨地构建,你的语言就能够更准确地传达你的意思,减少歧义和误解。无论是撰写学术论文、进行商业谈判、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逻辑思维都能帮助你更有条理地阐述观点,更有说服力地表达意见。本书将提供大量真实的场景模拟,例如如何构建一篇有说服力的演讲稿,如何有效地反驳对方的观点,如何在写作中避免逻辑上的疏漏,让你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此外,逻辑思维也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我们可以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更小的部分,识别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本书将引导你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找出隐藏的假设,评估不同的解决方案,并最终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洞察思维的艺术》不仅仅是关于规则和形式的讲解,更是一次对思维品质的磨砺。它鼓励你保持质疑的精神,不轻易接受未经审视的结论。它倡导你培养严谨的态度,追求论证的精确和完整。它期待你成为一个更具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在这本书的旅程中,你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分析信息;你将不再是被动地参与讨论,而是能够主动地构建论证;你将不再是被动地思考,而是能够主动地驾驭思维。从理解概念的微观结构,到构建推理的宏观框架,从识别思维的误区,到运用逻辑解决现实问题,《洞察思维的艺术》将是你提升思维能力,洞察世界本质的一把钥匙。翻开它,开启你思维的全新篇章,用清晰、严谨、有力的逻辑,去理解世界,去表达自我,去影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