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单中惠,杨汉麟 编
图书标签:
  • 教育学
  • 西方教育史
  • 教育理论
  • 教育名著
  • 教育思想
  • 学术著作
  • 提要
  • 教育研究
  • 经典文献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23524
版次:2
商品编码:1074936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2
字数:7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精选了96部从柏拉图时代直至20世纪末的西方经典教育论著,以内容提要的方式逐一加以论述。这对我们在短时间内概览西方教育名人名著全貌大有裨益。
   此书我社已经于2004年5月修订出版。面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学术经典,任何人竭毕生之力也无法读尽。由各学科学者主编的西方学术名著提要丛书,为读者铺就了通向西方学术捷径。《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被中央党校及多所地方党校选为辅助教材,发行量超过5万;《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也已被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院校选为素质教育教程的参考教材,初版发行即逾万册。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收录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世界教育名著近百部,其中许多篇目没有中译本。有代表古典教育理论的夸美纽斯的《美育学校》、洛克的《教育漫话》等,有代表现代教育理论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加塞特的《大学的任务》、富尔等的《学会生存》、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等。

作者简介

单中惠,1945年出生,浙江绍兴人。1965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访问学者(1982 ̄1983),英国赫尔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2-1993),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7-1998)。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史》主编。《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第一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外国教育通史》和《外国教育思想通史》分卷主编。编译《杜威传》、《科学与教育》、《学校的变革》等。合著《外国幼儿教育史》、《中外教育简史》。参与编著《外国现代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简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等。还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西方教育思想史》一书1999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目录

前言
柏拉图 理想国 约前370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约前330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96
莫尔 乌托邦 1516
伊拉斯谟 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1516
拉伯雷 巨人传 1532
蒙旦 论儿童的教育 1580
康帕内拉 太阳城 1602
安德里亚 基督城 1619
培根 新大西岛 1627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1632
夸美纽斯 母育学校 1633
弥尔顿 论教育 1644
洛克 教育漫话 1693
卢梭 爱弥儿——论教育 1762
爱尔维修 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1772
狄德罗 俄罗斯大学计划 1775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1781-1787
裴斯泰洛齐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1801
康德 论教育 1803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1806
费希特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1807
欧文 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 1816
福禄培尔 人的教育 1826
第斯多惠 德国教师培训指南 1835
赫尔巴特 教育学讲授纲要 1841
贺拉斯·曼 十二年度报告 1837-1848
福禄培尔 幼儿园教育学 1861
斯宾塞 教育论
托尔斯泰 论民众教育 1862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 1862
纽曼 大学的理想 1873
福泽谕吉 劝学篇 1880
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 1886
赫胥黎 科学与教育 1893
爱伦·凯 儿童的世纪
拉伊 实验教育学 1908
……
后记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在浩瀚的教育思想长河中,西方教育学以其深邃的理论、多元的视角和持续的创新,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与发展。本书旨在梳理并提炼西方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经典著作,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精炼的西方教育思想图景。我们并非简单罗列书目,而是力求深入每一部著作的核心,挖掘其独特贡献,并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进行审视。 本书的构建,首先立足于对西方教育思想源头的追溯。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便已奠定了教育的哲学基础。柏拉图对理想城邦的设想,不仅勾勒了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公民,更提出了教育内容、方法以及教育者角色的早期构想。他强调理性与德性的培养,认为教育是引导灵魂回归真理的过程。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加关注现实,他将教育视为国家的重要职能,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善的人”,即能够实现自身潜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他对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洞察,对德育与智育结合的重视,以及对不同年龄段教育内容的区分,都为后世教育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中世纪,教育的功能更多地服务于宗教传播和神学体系的构建。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虽然主要是一部宗教和哲学著作,但其中蕴含的关于个体认知、信仰与启蒙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为日后教育中对主体性意识的关注埋下了伏笔。而阿奎那则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他的教育思想融合了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为教育内容的编排提供了思路。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类中心主义的兴起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伊拉斯谟的《论儿童早期教育》呼唤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倡导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反对严酷的惩罚,重视语言和道德的培养。卢梭的《爱弥儿》无疑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他革命性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主张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反对束缚和压抑,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的年龄和兴趣。他将教育的重心从书本转移到经验,从社会转移到自然,其“消极教育”的观点,虽然在实践中存在争议,但对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的孕育起到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 启蒙运动进一步拓展了教育的视野,更加关注个体理性和社会进步。康德的《论教育》将教育视为人类自我塑造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独立思考、具备判断能力的理性人。他认为教育是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实现自主的关键。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则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兴起。他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个性,并提出了著名的“四阶段教学法”,即明晰、联想、系统、方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框架。他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对后世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教育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与改革。杜威作为实用主义教育的旗手,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深刻地阐述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民主的紧密联系。他主张“从做中学”,强调教育的经验性、活动性和儿童的兴趣。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他的理论对进步主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实践导向。 与此同时,一些教育家则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教育的本质与方法。蒙台梭利在《童年秘密》等著作中,系统地介绍了她的“蒙氏教育法”,强调对儿童个体潜能的尊重,通过精心设计的环境和教具,引导儿童自主学习、独立发展。她关注儿童的感官发展、操作能力和内在秩序感,倡导“准备好的环境”,为儿童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可能。 进入20世纪,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知识,这一理论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儿童学习过程的理解,对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社会互动和语言在儿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揭示了教育的潜力所在,即教育应引领儿童超越当前的发展水平。 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倡导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来建构知识,他提出的“结构主义”教育观认为,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可以以适合儿童理解的方式呈现,关键在于把握学科的结构。他的理念鼓励教师设计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此外,一些教育家还关注教育的社会批判维度。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是对教育解放功能的一次深刻呼唤。他批判了“银行储蓄式教育”,主张以“对话式教育”取代,通过唤醒被压迫者的批判意识,实现社会变革。他的理论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广泛影响,强调教育的政治性和解放性。 本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系性。我们将西方教育学著作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到中世纪的神学影响,再到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进步主义思潮的演进,直至当代多元化的教育理论,力求展现西方教育思想的连续性与发展性。 其次,深度性。我们不仅仅是介绍某位教育家的生平和著作,而是深入挖掘其核心思想,分析其理论的出发点、核心论证、主要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会呈现其著作的创新之处,也可能指出其局限性。 再次,关联性。在介绍每一部著作时,我们会适当地将其与其他著作、其他教育家的思想进行关联,比较其异同,探究其影响与传承。这种关联性的梳理,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西方教育思想内部的辩论、发展与演变。 第四,应用性。虽然本书侧重于理论的梳理,但我们会尽量连接理论与实践。例如,在介绍杜威的经验主义时,我们会提及其实践教育改革的影响;在介绍蒙台梭利的方法时,我们会点明其在家居和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这并非是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而是让读者看到这些伟大的教育思想如何在现实中落地生根。 第五,批判性。我们不回避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潜在争议或不足。教育思想的发展并非是线性的完美进步,而是充满了探索、反思与修正。本书将在介绍其贡献的同时,也会适当提及学界对其的讨论与质疑,从而引导读者形成更加全面和辩证的认识。 本书并非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是选取了西方教育学史上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为深远的若干名著,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梳理与解读。我们的目标是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西方教育学知识框架,帮助读者掌握理解西方教育思想的关键路径,启发读者对当下教育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无论您是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还是对教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您探索西方教育智慧宝库的一扇窗口,为您打开认识教育、理解教育、改进教育的大门。它将帮助您穿越历史的长河,聆听那些伟大教育家的思想之声,汲取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而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行文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看时会觉得有些“硬核”,但一旦适应了这种严谨的学理语境,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它摒弃了花哨的辞藻和煽情的描述,转而追求逻辑链条的完美无瑕与论证力量的无可辩驳。这种克制而精准的表达,反而更能凸显主题的严肃性。在某些章节,作者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片段,但这些引用都恰到好处,像是为他的论点提供了最坚实的证据支持,而不是简单的文献堆砌。这种扎实的研究态度,让读者对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充满了信任感。它要求读者投入同等的专注度,但所给予的回报,却是知识结构上一次彻底的重塑与升级。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马拉松,节奏紧凑却又不失深邃的思考空间。作者的叙事方式极为老练,他总能精准地抓住每个教育思想流派的核心矛盾与创新之处,用一种近乎于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剖析其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他并没有为了展示学识而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通畅的逻辑路径,引导读者逐步深入。那种阅读下去,每隔几页就会有一个“啊哈!”的顿悟时刻不断出现,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不断拓宽,思维的筋络也随之得到极大的锻炼。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论述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满足度,让人不忍释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超出了一般的理论参考书的范畴。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对于那些在教育一线工作,渴望从源头理解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意义的实践者来说,更是一剂清醒剂。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教学活动和学生培养的视角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过去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教育实践,现在都能追溯到其哲学根基,从而能够更清晰地辨别哪些方法是与时俱进的,哪些可能只是历史的惯性。它提供了一种“向上追溯”的能力,让人在面对日常琐碎的工作时,能够迅速回归到教育的终极目标上去审视一切。这种从宏观哲学层面指导微观实践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典雅的深蓝色封皮,搭配着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学术气息。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光滑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字里行间透露出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初翻阅时,那种纸张特有的微弱香气混杂着油墨的味道,让人瞬间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一个充满知识殿堂的图书馆,心头涌起一股对学术探索的敬畏之情。装帧的用心,无疑为阅读体验奠定了极佳的基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智慧结晶。可以说,单从外在来看,这本书就足以在众多书架中脱颖而出,彰显出其内在价值的不凡。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服,它绝非那种走马观花的肤浅介绍,而是真正钻进了那些教育哲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我尝试着把自己代入到那些历史情境中去体会他们的困境与抱负,发现作者在还原当时的学术氛围和时代背景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无论是对某个学派兴衰的描述,还是对不同思想家之间微妙的观点的分野,都描绘得入木三分。这使得书中的理论不再是孤立的条文,而是鲜活的、与人类文明发展紧密相连的思考产物。对于一个希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是极其稳定和可靠的,它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遥远的过去与我们当下所处的教育现实,让历史的教训具有了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套书系最大的优点就是尽可能的罗列了相关学类的精华,为读者选择性的阅读提供了必要的纲本!但书质一般!

评分

中国的教育,唉。希望这本书能带来启示。

评分

不错还会再买呢

评分

不错,书蛮厚实的啊,希望有帮助

评分

对大概的了解还是有作用,可以有延伸阅读

评分

西方美学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可用“三个阶段”(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来概括。把西方美学史分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三个阶段的基本原则是跟着哲学史 走。原因很简单,这既符合西方美学发展的实际,又符合西方视美学为哲学的一部分或分支学科的主导观念。西方哲学从发端起,就孕育、包容着美学思想和观念, 古希腊各派哲学家以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家的美学思想都是从其哲学思想中派生、推演出来的,都是其哲学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缺少了其美学思想,其 哲学思想就残缺不全,无法理解;同样,离开了其哲学背景,其美学思想也就变得突兀孤立,难以阐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本世纪。本世纪美学虽然出现了诸多

评分

印刷不错,孩子学习用,送货及时

评分

值得一读的好书。

评分

这次购书比较郁闷 等了这么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