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教育看教育

跳出教育看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春 编
图书标签:
  • 教育
  • 反思
  • 批判性思维
  • 教育哲学
  • 学习方法
  • 成长
  • 思维模式
  • 教育创新
  • 个人发展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123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15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夏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页数:24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跳出教育看教育》是王晓春老师厚积薄发之作。
作者视野开阔,实事求是,勇于持异。书中由财经对话节目《冬吴相对论》引发的118则感想,阐发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视角独特,言必有据,颇有创获。
本书不但适合教师阅读,也可供家长参考,其中很多内容对如何教育孩子会有启发,还可以推荐给中学以上的学生看,相信这对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会有一定作用。

内容简介

《跳出教育看教育》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档财经对话节目《冬吴相对论》激发了王晓春老师的灵感。作者发现,这虽是一个经济节目,却涉及大量关于社会和文化的新信息,两位主持人新颖的见解吸引着作者“追”下去,从而产生了118篇与教育相关的听后感、读后感。这是一种“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思维方式,适合教师、家长,以及中学以上学生阅读。

作者简介

王晓春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出版的专著有:《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走进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孩子,我们一路同行》《家长的位置》《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等。

目录

1�迸�判“假大空”时要注意什么? ……
2�被�础教育不应有特定的培养目标……
3�弊⒁饬ω逊χ⒌恼锒稀⒃し篮椭瘟啤�…
4�薄澳芩登宄�的成功之道,一定是错的。”……
5�北呓缬胫腔邸�…
6�闭�确引导学生“想高于其他人”的冲动……
7�薄熬�子求缺,小人求全”……
8�本次贰耙�性知识”……
9�苯谈哪岩酝平�有没有行业原因?……
10�甭懵兜氖贝�,德育的新环境……
11�薄叭ψ印被�,德育的新环境……
12�敝�识经济的两个逻辑……
13�弊试辞�动与能力驱动……
14�北鹑醚�生“失业”……
15�弊ㄗ⑹且恢中腋!�…
16�本�于心,简于形……
17�焙酶哝鹪叮�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18�弊鋈饲�万别“发飘”……
19�比松�最重要的事情往往都是不讲效率的……
20�迸┮淮�与农二代……
21�彼刂式逃�:广种福田,广结善缘……
22�币�性交流能力……
23�蹦�让孩子活在梦中……
24�辈煌�角度看环保……
25�蹦闶撬�?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26�比吮然�器高明在何处?……
27�狈⒒雍⒆拥挠攀啤�…
28�辈灰�毁坏孩子的自我修复机制……
29�备呷酥傅悖�贵人相助,小人监督……
30�毖�校只是提供了“让大部分人变得更好的可能性”……
31�弊跃有睦怼�…
32�北昵┑哪ЯΑ�…
33�敝鞫�注意与被动注意……
34�蔽尬⒉恢恋姆�务是很可怕的……
35�奔跎侔�的误会……
36�鼻楦泄财怠�…
37�苯怖衩膊皇且蛭�它“有用”……
38�鄙偬赋晒Α�…
39�鄙偎怠坝Ω谩薄�…
40�辈灰�迷信“科学管理”……
41�毕硎芄�程……
42 “用真相撒谎”……
43�蓖昝乐饕逵肟志濉�…
44�庇谷擞敫呷说牟畋稹�…
45�泵琅�原是塑料花……
45 “山寨”的社会基础……
47�备�孩子一个“原点”……
48�逼�场强大的人……
49�痹谕�一个现象里感受相反的东西……
50�蓖�年时期形成的“心智模型”太重要了!……
51�背晌�生活中的“优等生”……
52�苯逃�工业化,可怕!……
53�痹独吹暮蜕泻媚罹�……
54�惫赜谖睦矸挚啤�…
55�辈灰�因为眼前困难或诱惑而让自己上了一条低等级的公路……
56�逼匠P摹�…
57�蹦阌卸嗌倥笥眩俊�…
58�辈菰�上的狼与工业化的线性思维……
59�比俗艿眯诺闶裁础�…
60�焙⒆拥慕�步是以简化为代价的……
61�苯逃�的参照系应该是多元的……
62�奔页ず徒淌Σ灰�恋权……
63�痹亩恋乃母霾愦巍�…
64�蓖纺缘耐獍�与荒漠化……
65�笔廊吮浯赖谋曛荆涸亩恋南�失……
66�彼槠�信息与精神分裂……
67�彼秃⒆映龉�留学好不好?……
68�苯淌�和课本的主要功能是使人“对这门课不感兴趣”……
69�蔽颐墙逃�里最缺乏的是专业精神教育……
70�钡毙慕逃�的“消费主义陷阱”……
71�苯�立“教育生态”意识……
72�逼腥�修因不修果,俗人修果不修因……
73�焙铣擅�误……
74�薄耙�事优先”原理……
75�薄敖淌诘氖樽馈薄�…
76�贝笊丝谏咸�一块小邦迪,没有用的……
77�泵挥蟹较虻拇�,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78�蹦愕拇竽裕�是不是该杀杀病毒了?……
79�迸痰闳松�……
80�惫芾碚哂虢逃�者的矛盾……
81�比硕嗔α啃 �…
82�毖Ю�教育误国误民……
83�贝拥撞阕銎穑�“偷手艺”……
84�闭驹谖蠢纯聪衷凇�…
85�痹跹�衡量一个行为道德不道德?……
86�本�济学与人的本性……
87�钡椭巧痰穆煲衔�什么如此聪明?……
88�甭煲�?垄断?创新?宽容……
89�卑�抱怨的人,请照照镜子……
90�焙诵木赫�力就是让别人干瞪眼的能力……
91�币恢痔厥獾穆糜巍�…
92�北说迷�理……
93�蔽�什么现代婚姻比较脆弱?……
94�比�力的三种类型……
95�蔽�什么越提醒孩子不要做什么,他越去做?……
96�卑蜒沽�可视化,就不焦虑了……
97�蔽�什么这个世界上需要有奢侈品?……
98�薄坝镉�胜人”症……
99�彼嘉�定式,路径依赖……
100�比巳鲜妒虑榈乃母鼋锥巍�…
101�毖�校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吗?……
102�倍ㄎ皇浇逃�……
103�辈荒馨寻裱�当成棍子来打孩子……
104�倍潦槭且恢帜芰Γ�爱也是一种能力……
105�毙腋8写幽睦锢矗俊�…
106�弊猿啤拔沂敲琅�”者,肯定不是美女……
107�毖ё稣嬲�的倾听者……
108�蔽颐鞘窃谝桓鐾�里面做事,而不是在一条线上做事……
109�毙睦硌Ъ椅�什么言必称童年?……
110�蔽�什么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长线活动?……
111�蓖菩对鹑尾皇歉龅赖挛侍猓�而是个心理问题……
112�毙睦砩系牧艏渡�……
113�比鹗磕J降钠舻稀�…
114�毙滦氯死嗟男腋I�活……
115�彼布溆∠蟆�…
116�敝�识的四个层次……
117�毙矶嘧砸晕�是“园丁”的教师,其实是“木匠”……
118�鼻啻浩诘牡诙�次出生……

前言/序言



《洞见教育:重塑学习与成长的时代蓝图》 序言:教育的深层呼吸 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下,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教育,作为塑造个体、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正面临着深刻的挑战与转型。然而,我们常常固守于既有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的思维定势中挣扎,却忽视了教育与更广阔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洞见教育:重塑学习与成长的时代蓝图》并非一本探讨特定教育理论或实践的教科书,也不是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批判性分析,而是尝试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审视教育的本质,探寻其在时代浪潮中的定位与未来方向。它不局限于课堂、课程、考试这些传统教育的疆域,而是将目光投向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哲学等更宏大的场域,试图从中汲取养分,洞察教育的深层逻辑与发展脉络,从而勾勒出一幅更具前瞻性的学习与成长蓝图。 第一章:教育的边界与重塑——超越象牙塔的藩篱 教育的传统边界,常常被界定在学校的围墙之内,由统一的课程、标准化的评估和固定的教学模式所构成。这种“围墙内的教育”虽然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知识传递作用,但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其局限性日益凸显。它可能导致知识与现实脱节,学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压抑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体独特性。 本书探讨的“教育的边界与重塑”,首先就是要打破这种物理和认知的藩篱。教育不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社会各领域的共同使命。学习也不是学生时代的专属,而是贯穿终生的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 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社会阶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等宏观社会因素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教育的机会与公平。例如,城市化带来了教育资源的集聚与分散,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学习需求和教育模式,如在线教育、社区学习中心等。教育的边界由此被拓展到社区、家庭乃至互联网。 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经济模式的转变,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创新经济,对人才的技能和素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储备,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协作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意愿。教育的边界需要因此延伸到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判与准备,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理解。 科技进步带来的学习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不仅改变了教育的工具和方法,更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在线学习平台、个性化推荐算法、沉浸式学习体验,都在模糊传统课堂的界限。教育的边界因此变得无限延伸,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 文化多元主义下的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教育需要回应这种多元化,培养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全球视野的个体。这意味着教育的边界需要扩展到对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尊重与包容,以及对全球性议题的关注。 本书倡导的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一个开放、互动、动态的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相互渗透、共同演进。重塑教育的边界,意味着要认识到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并将其有机地融合起来。 第二章:学习的本质与驱动——内生动力与个体绽放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习”常常被等同于“接受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模式忽视了学习的真正本质——它是个体主动建构认知、发展能力、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本书将深入探讨“学习的本质与驱动”,旨在唤醒个体内在的学习潜能: 认知科学揭示的学习奥秘:从大脑的神经机制到学习的心理过程,认知科学为我们理解学习提供了科学的视角。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学什么”,更关注“如何学”。诸如联想记忆、概念图、支架式学习等方法,都源于对学习过程的深入理解。教育需要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 内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成就感、好奇心、归属感、自主性,是驱动个体持续学习的强大内在力量。本书将分析如何通过营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鼓励探索与试错,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兴趣、热情与天赋的发现:每个个体都拥有独特的兴趣、潜能和天赋。教育不应是“一刀切”的模式化培养,而应是帮助个体发现并发展其独特的才能。这需要教育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并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和体验,让个体能够探索自己的热爱所在,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进而驱动更深入的学习。 犯错与试错的价值: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下,犯错往往被视为失败。然而,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犯错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是通往深刻理解的必经之路。本书将强调培养一种“成长型思维”,鼓励个体拥抱挑战,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迭代和进步。学习的边界因此被拓展到对不确定性、挑战和风险的积极应对。 “学习的本质与驱动”的核心在于,将学习的主体重新定位在个体身上,强调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潜能的充分绽放。 第三章:成长的维度与路径——超越学业的全面绽放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往往过度侧重于学业成绩,将分数作为衡量个体价值和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维度,不仅可能造成学生的巨大压力,更可能忽视了他们在品格、情商、创造力、领导力、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成长。本书旨在探讨“成长的维度与路径”,倡导一种更全面、更立体的成长观: 品格与价值观的塑造:真正的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品格的塑造。正直、诚信、责任、同情心、尊重等基本品格,是未来个体融入社会、贡献社会的基础。本书将探讨如何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榜样、体验、反思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健全品格。 情商与社交能力的培养:在高度互联的社会,与人有效沟通、协作,理解和管理情绪,解决人际冲突,已成为至关重要的能力。情商和社交能力,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不断提升的。本书将关注如何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情感认知、情绪管理和社交技巧发展的学习活动。 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的唤醒: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创造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本书将分析如何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想法,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育者提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探索性学习,并容忍“非标准答案”。 领导力与团队协作的锻炼:从项目合作到班级管理,从社区服务到社会实践,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领导力和协作能力的机会。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团队项目,引导学生在协作中学习沟通、协调、决策和担当。 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提升:艺术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情感的表达、思维的训练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书将强调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力方面的独特价值,以及其在提升个体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方面的作用。 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一次性的教育已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培养个体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主动适应变化、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激发好奇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个体构建持续学习的动力和方法。 “成长的维度与路径”的倡导,意味着教育的评价体系需要被重新审视和扩展,关注个体在多维度的均衡发展。教育的目标应是帮助个体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具备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完整的人。 第四章:教育的未来形态——智慧、融合与无限可能 展望未来,教育将不再是封闭的、线性的、单向度的过程,而是走向更加智慧、更加融合、充满无限可能的形态。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教育的未来形态”,勾勒出教育可能的发展方向: 智慧化教育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个性化学习平台将成为教育的重要支撑。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度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辅导。智能评估系统将更精准地诊断学习难点,智能推荐算法将帮助学生发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学习:传统的线下课堂与线上学习资源将深度融合。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线上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实践和协作。这种混合式学习模式将最大化学习的灵活性和效率。 跨界合作与项目式学习:教育将打破学科界限,与社会、产业、科研机构深度融合。项目式学习将成为主流,学生将有机会参与真实世界的挑战,与不同背景的人协作,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体验式学习与情境化教育:将学习置于真实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感知、去理解、去掌握。实地考察、模拟训练、实习实践等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个性化与终身化的学习路径: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关注个体的独特性,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选择。学习将不再局限于某个年龄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满足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社群与互助的学习生态:学习将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融入一个互助、共享的学习社群。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导师之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通过交流、讨论、分享来共同进步。 《洞见教育:重塑学习与成长的时代蓝图》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试图开启一场关于教育未来的深度思考。它鼓励我们跳出既有的框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教育在时代变迁中的意义与价值。它相信,通过对教育边界的拓展、对学习本质的深挖、对成长维度的丰富,以及对未来形态的积极探索,我们终将能够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富创造力、更能促进个体全面绽放的教育新生态,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抗拒的,毕竟我对那些老生常谈的“教育反思”已经感到审美疲劳了。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学术论证结构,反而更像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散文集,但其深度和广度却远超普通散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同清晨的薄雾,看似轻盈,实则饱含湿气,能渗透到你内心最坚固的堡垒。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技术与人文”关系时的那段论述,它没有陷入“技术万能论”或“人文至上论”的泥潭,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AI时代下,人的心智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书中对“慢思考”价值的回归探讨,尤其触动我。在这个信息爆炸、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我们已经忘记了深度思考需要时间来酝酿,这本书像一剂强效的镇静剂,让我愿意放下手机,重新与自己的节奏和解。它不是一本指导你如何去教或如何去学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看清在追求效率的洪流中,我们正在失去什么重要的东西。

评分

这算是我近年来读过最具“空气感”的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它不沉重,不教条,它更像是在用一种散文化的、近乎闲谈的方式,邀请你加入一场思维漫步。作者在行文中不断地使用类比和比喻,这些都不是生硬的教科书式的例子,而是来自自然、艺术甚至烹饪领域的奇妙联想,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讨论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他将知识的结构比作一座不断被修复和加固的古老桥梁,强调了继承与创新的平衡。更妙的是,这本书对“情感智能”的探讨,远比市面上那些打着情商旗号的书籍要深刻得多。它不是教你如何去“管理”情绪,而是引导你去理解情绪在学习和成长中的“信号”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容纳复杂情感的环境。读完此书,我不是觉得自己掌握了什么教育秘籍,而是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温柔而坚定地拓展了一圈,对“培养人”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具有层次感,初读时可能觉得它在谈论一些宏观的概念,有些抽象,但当你耐下心读下去,会发现每一个抽象的概念背后,都紧紧地扎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作者的笔力之老到,体现在他对“边界”的反复审视。他探讨了学校教育的边界、家庭影响的边界,乃至我们自我设限的边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失败教育”的论述,它不是简单地鼓吹“跌倒了要爬起来”,而是深入剖析了社会文化如何将“失败”污名化,从而扼杀了创新和试错的勇气。这种分析极具穿透力,让我不得不反思,我们对孩子的保护,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他们经历必要挫折、建立内在韧性的机会?读完后,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解放感,仿佛作者轻轻地推开了一扇后门,让我得以绕过正规的、拥挤的教育大门,去观察教育生态更广阔的景观。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呼吸感”。在这个充斥着焦虑和比较的教育环境中,这本书像一股清新的山风吹过。它的结构非常自由,似乎没有固定的章法,但每一次跳转都恰到好处地连接了看似无关的议题。比如,作者可以从古代的学堂讲到现代的在线课程,但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关注。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关于“学习的终极目标”的部分,它没有将目标指向高薪或名校,而是指向了一种持续的好奇心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书中那些关于“非线性成长”的论述,对我这样的职场人士也大有裨益,它颠覆了那种线性的、阶梯式的进步观,鼓励人们接受发展中的停滞和迂回。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激动,也不煽情,只是平静地陈述着一些深刻的真理,让你在安静的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次深层次的自我对话和对既有教育观的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真是新颖到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像是一个被设定好的程序,每个人都在既定的轨道上奔跑,很少有人停下来问一句:“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跑?”这本书没有落入那种空泛地批判教育弊端的窠臼,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园丁,带着你去看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角落。它没有直接谈论课程设置或者考试改革,而是从一个更宏大、更哲学的层面去解构“教育”这个概念本身。比如,它深入探讨了“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知识的灌输,还是心智的启蒙?那种笔触非常细腻,能让你联想到自己童年时对世界的好奇心是如何一步步被磨平的。读到其中关于“个体价值实现”的部分,我简直拍案叫绝,作者用了好几个看似不相关的例子——从一个手工艺人的坚持到一位科学家的偏执——来证明,真正的教育是帮助人找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外部的标签和奖赏。这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它提供的是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透镜,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思维被强烈冲击后的那种酥麻和兴奋。

评分

好书,看了很受用,好书!!!

评分

连续8年位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33种文字全球发行,日本有史以来图书销量排行第一名,入选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中央电视台等数百家媒体深度报道。

评分

视角独特,跳出教育能读到不一样的感悟。

评分

。。。。。。。。。。。。。。。。。。

评分

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席James P.Grant

评分

好书,看了很受用,好书!!!

评分

连续8年位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33种文字全球发行,日本有史以来图书销量排行第一名,入选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中央电视台等数百家媒体深度报道。

评分

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席James P.Grant

评分

我是家长,看这本书很有领悟,继续关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