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虚字广义

古籍虚字广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叔岷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学
  • 虚字
  • 汉字
  • 语言学
  • 文字学
  • 训诂学
  • 文献学
  • 古汉语
  • 词汇
  • 历史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4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409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6-01
页数:5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叔岷先生,号慕庐,一九一四年生,四川简阳人。幼习诗书,及长,喜读庄子、史记、陶渊明集,兼习古琴。一九三五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一九四九年后,出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一九六三年后,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大学、台湾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校。一九八四年,自中研院史语所及台湾大学中文系退休,仍担任史语所兼任研究员及中国文哲所筹备处咨询委员。王叔岷先生治学,由斠雠入义理,兼好词章,万精研先秦诸子,遍校先秦汉晋群籍,撰有专书近三十种,论文二百余篇,是海内外广受推崇的斠雠名家。限于各种条件,王叔岷先生的著作在大陆已难于觅得。为满足学术界研究之急需,承蒙王叔岷先生及其女公子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王国璎教授慨允,并得到中研院史语所、中国文哲所及华正书局、艺文印书馆、大安出版社、世界书局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将王叔岷先生此前出版的重要学术成果授权中华书局以著作集的形式,整体推出。在此,谨向王叔岷先生、王国璎教授及上述各机构,表示诚挚的谢意。

目录

小引
卷一


已以



前言/序言


《古籍虚字广义》 《古籍虚字广义》并非一本关于古代文献中“虚字”的学术专著,也非对某种特定古籍的辨析。本书的宗旨,在于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一种更为宏大而普遍的存在——那些不拘泥于实体形态,却深刻影响着世界运行逻辑与人类认知模式的“虚”的力量。此“虚”,非彼“虚”。它无关乎形而上的玄谈,也非空无的遁词,而是指向那些在物质世界之外,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在塑造现实的机制、概念、规则、结构与影响。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那些“看不见的手”的追溯与梳理。我们常常被具象的事物所吸引,例如古代的宫殿、精美的瓷器、英雄的史诗。然而,这些有形的成就,往往是更深层、更抽象的“虚”性原则作用下的产物。语言本身,就是最显著的例子。一个词语,一个概念,本身并无实质的物质形态,却能凝聚思想,沟通情感,传承知识,驱动文明。文字的符号系统,语法规则,修辞手法,这些抽象的结构,共同编织了人类思维与交流的“虚”网。 从宏观的社会层面来看,法律、道德、制度、经济体系,无一不是“虚”的创造。它们没有实体,却约束着无数个体的行为,规范着社会的运作。一项法律条文,一条道德准则,一个经济模型,它们以无形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社会结构,定义着“对”与“错”,“公”与“私”,“有”与“无”。这些“虚”的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化、冲突、融合,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 在科学领域,“虚”的概念同样无处不在。数学的抽象符号,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化学的反应机理,生物学的遗传密码,这些都是高度抽象化的“虚”性认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们并非直接触摸到的物质,而是人类通过观察、推理、实验所构建的“虚”性模型,用以解释和预测宇宙的运行。量子力学中那些反直觉的概念,如叠加态、纠缠态,更是将“虚”的边界推向了极致,挑战着我们对现实的直观理解。 艺术与哲学,则是“虚”的力量最为自由驰骋的领域。一首诗,一曲乐,一幅画,它们通过情感、意境、象征,触及人类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感与最普遍的共鸣。哲学思想,更是对“虚”的本质进行深刻的探索,关乎存在、意识、价值、真理等终极问题。这些“虚”的创造,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拓展着人类的认知边界,为我们的生命注入意义与维度。 本书将尝试从多个维度,对这些“虚”的力量进行层层剖析。 第一部分:思维的基石——概念与语言的“虚” 我们将探讨概念是如何被创造与形成的。从模糊的感知到清晰的概念,这是一个将“无形”转化为“有形”思想的过程。语言作为承载概念的载体,其结构的“虚”性——词汇的意义、语法的规则、句法的组合——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影响我们的认知与表达。我们将审视,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我们认识世界、构建现实的框架。古今中外,那些经典的语言学理论、修辞学流派,以及语言在历史事件、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第二部分:秩序的建构——社会与规则的“虚” 这一部分将聚焦于社会秩序的“虚”性原理。法律、道德、伦理、习俗,这些无形的规则如何约束个体,维系群体,驱动社会发展。我们将考察不同文明中,这些“虚”性规则的起源、演变及其对社会结构、权力体系、人际关系的影响。从古代的宗法制度到现代的法治社会,从宗教教义到世俗观念,这些“虚”的建构,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础的运转逻辑。经济学中的市场规律、价值理论,金融体系的运作,这些高度抽象的“虚”性模型,如何深刻地影响着物质财富的分配与流通,也将是本部分的讨论内容。 第三部分:认知的边界——科学与哲学的“虚” 科学的进步,本质上是对自然界“虚”性规律的不断揭示与运用。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其高度抽象的符号系统如何成为描述宇宙万物的普适工具。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中,那些不易被感官直接察觉的基本粒子、能量场、遗传信息等“虚”性概念,是如何被发现、验证并应用,从而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哲学则直接探讨“虚”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我们将审视那些关于“道”、“理”、“形而上学”、“意识”的哲学思辨,它们如何挑战我们对“实在”的定义,拓展人类精神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精神的栖居——艺术与情感的“虚” 艺术是“虚”的力量最能触动人心的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音乐中的旋律,绘画中的色彩与构图,雕塑中的神韵,它们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审美,超越了物质形态本身,直达人心。我们将探讨艺术创作中,作者如何通过“虚”的媒介,唤起观者的共鸣,传递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情感的复杂性,人类的意识、潜意识,这些最难以捕捉的“虚”性体验,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塑造我们的个性。 第五部分:未知的探索——“虚”的边界与未来 在本书的结尾,我们将展望“虚”的力量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兴领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着“虚”的范畴与影响。这些新的“虚”性存在,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对自身的认知,都将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古籍虚字广义》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解读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虚”的力量。它并非对某个具体古籍的深入研究,而是希望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梳理,揭示出贯穿于人类历史与思想中的一条隐秘而强大的线索——“虚”的逻辑与“虚”的创造。通过这种理解,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更清晰地把握自身,并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找到那份属于精神的真实与力量。本书并非要提供一套终极的答案,而是希望激发读者对这些“虚”的存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古籍虚字广义》的书名本身就让人充满好奇。我一拿到书,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散发出的古朴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古代文献中的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蕴含深意的虚字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们是理解古人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的钥匙。然而,这本书的体例和内容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似乎不仅仅是对虚字的简单罗列和解释,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古代语境史。书中对每一个虚字的考证都极其严谨,引用的例证横跨了从先秦到明清的多个重要时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矣”、“乎”、“也”这几个最常见的语气词的辨析。作者没有止步于表面的语法功能,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中情感色彩的微妙变化,甚至追溯到它们的音韵和早期形态。这种抽丝剥茧的研究方法,让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内心世界的窗户。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词义,而是开始尝试去“听”出古文中隐藏的声调和节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深入的阅读古籍的视角,让冰冷的文字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是我见过同类学术专著中顶尖的。在这个充斥着电子阅读和快速消费的时代,能有一本实体书能如此精心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实在难得。纸张的质地厚实且略带米黄,长时间阅读眼睛不易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引文的标注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专业和清晰。在详细的考证过程中,作者会引用大量的古籍原文,这些引文的字体、间距和校注符号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使得读者在追踪作者的论证链条时,能够非常顺畅地在主文和注释之间切换,而不会产生阅读的割裂感。很多学术著作为了节省篇幅或降低成本,往往在排版上马虎了事,但这本《古籍虚字广义》显然是倾注了出版方大量心血的作品。这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反过来也增强了阅读者对其中内容的敬畏感和珍视感,让人觉得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知识载体。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近乎执念的好奇心,想看看现代学者是如何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词”的。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跨界”视野。它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单纯的文字学范畴内,而是巧妙地将哲学思辨融入其中。例如,在论述“将”、“庶”、“殆”这类表示可能性的虚词时,作者不仅分析了它们在语法结构中的位置,更进一步探讨了古人对“不确定性”的认知方式。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虚字研究忽然拥有了哲学思辨的魅力。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话,将先秦时期对天命与人力的讨论,与当时常用的表示“趋向”或“将要”的虚词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古人面对命运时的复杂心态图景。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这只是一本工具书,结果却发现它在无形中提供了一种理解古代世界观的透镜。这种将语言现象提升到文化和思想层面进行阐释的能力,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和不断发现新大陆的惊喜。

评分

坦率地说,初翻阅《古籍虚字广义》时,我略感吃力。它的学术性非常强,对于一个并非专业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普通爱好者来说,门槛确实不低。书中的许多论证过程,需要读者对古代的音韵学、训诂学乃至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很容易在细枝末节的考证中迷失方向。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夫”、“盖”、“诚”这几个表示推测或发端的虚词,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篇章进行对比分析,引用了宋代以来不同学派对这些字的解释,并且不厌其烦地指出其中存在的误读和局限。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勉强消化了其中关于“夫”字作为发语词在韩非子和孟子中用法差异的那一段论述。这种详尽到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也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这本书显然不是用来消遣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摆在案头的工具书,是需要静下心来,带着笔和笔记本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但正是这种“硬”,保证了其内容的扎实与可靠,对于真正想在古汉语研究上深入一步的人来说,这是难得的宝藏。

评分

对于那些致力于古籍校勘和注释工作的人来说,《古籍虚字广义》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我最近在整理一本宋本的笔记小说,里面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句子,过去总是靠猜测和经验来做判断,错误率很高。自从参考了这本书之后,很多困扰我多时的疑难点迎刃而解。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实用,它不是按照首字笔画或音序排列,而是根据虚字的功能群进行分类——比如“表强调的”、“表转折的”、“表疑问的”等等。这种功能导向的编排,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举个例子,当遇到一个“固”字,在不同语境下可能表示“坚固”、“坚持”或“表示肯定的语气”,这本书能迅速提供该虚字在特定语境下作为语气词的详尽源流和使用规范,让我们能够更精确地把握原作者的本意,避免望文生义的错误。说实话,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面对具体的古籍文本时,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比许多厚重的字典都来得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

评分

卷十

评分

《补正》中引书之疏漏,尤不可胜举。所引而无关校勘或义理者,又不知翦裁,且多徒事钞录不下断语,貌似谨严。其一下断语,便决然无疑,貌似正塙。故说者多称先生治书精严有法,不知其可商榷之处甚多也,此稿所论,已可窥其大略,非敢有意攻先生之短,治学不得不求真耳。

评分

《词律》中就加以辨驳。他以为词与曲不同,曲有衬字,词无衬字。按:沈雄

评分

?

评分

以词中虚字为衬字,实有未妥。在南北曲中,衬字不一定是虚字,有时实字也

评分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诸子、校雠学,其集大成之作乃《庄子校诠》,有人称王叔岷先生乃是二十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方面弄最权威的学者。

评分

二二 又

评分

小引

评分

除了价格死贵,其他都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