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古籍虚字广义》的书名本身就让人充满好奇。我一拿到书,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散发出的古朴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古代文献中的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蕴含深意的虚字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们是理解古人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的钥匙。然而,这本书的体例和内容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似乎不仅仅是对虚字的简单罗列和解释,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古代语境史。书中对每一个虚字的考证都极其严谨,引用的例证横跨了从先秦到明清的多个重要时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矣”、“乎”、“也”这几个最常见的语气词的辨析。作者没有止步于表面的语法功能,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中情感色彩的微妙变化,甚至追溯到它们的音韵和早期形态。这种抽丝剥茧的研究方法,让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内心世界的窗户。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词义,而是开始尝试去“听”出古文中隐藏的声调和节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深入的阅读古籍的视角,让冰冷的文字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是我见过同类学术专著中顶尖的。在这个充斥着电子阅读和快速消费的时代,能有一本实体书能如此精心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实在难得。纸张的质地厚实且略带米黄,长时间阅读眼睛不易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引文的标注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专业和清晰。在详细的考证过程中,作者会引用大量的古籍原文,这些引文的字体、间距和校注符号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使得读者在追踪作者的论证链条时,能够非常顺畅地在主文和注释之间切换,而不会产生阅读的割裂感。很多学术著作为了节省篇幅或降低成本,往往在排版上马虎了事,但这本《古籍虚字广义》显然是倾注了出版方大量心血的作品。这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反过来也增强了阅读者对其中内容的敬畏感和珍视感,让人觉得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知识载体。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近乎执念的好奇心,想看看现代学者是如何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词”的。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跨界”视野。它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单纯的文字学范畴内,而是巧妙地将哲学思辨融入其中。例如,在论述“将”、“庶”、“殆”这类表示可能性的虚词时,作者不仅分析了它们在语法结构中的位置,更进一步探讨了古人对“不确定性”的认知方式。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虚字研究忽然拥有了哲学思辨的魅力。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话,将先秦时期对天命与人力的讨论,与当时常用的表示“趋向”或“将要”的虚词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古人面对命运时的复杂心态图景。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这只是一本工具书,结果却发现它在无形中提供了一种理解古代世界观的透镜。这种将语言现象提升到文化和思想层面进行阐释的能力,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和不断发现新大陆的惊喜。
评分坦率地说,初翻阅《古籍虚字广义》时,我略感吃力。它的学术性非常强,对于一个并非专业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普通爱好者来说,门槛确实不低。书中的许多论证过程,需要读者对古代的音韵学、训诂学乃至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很容易在细枝末节的考证中迷失方向。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夫”、“盖”、“诚”这几个表示推测或发端的虚词,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篇章进行对比分析,引用了宋代以来不同学派对这些字的解释,并且不厌其烦地指出其中存在的误读和局限。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勉强消化了其中关于“夫”字作为发语词在韩非子和孟子中用法差异的那一段论述。这种详尽到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也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这本书显然不是用来消遣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摆在案头的工具书,是需要静下心来,带着笔和笔记本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但正是这种“硬”,保证了其内容的扎实与可靠,对于真正想在古汉语研究上深入一步的人来说,这是难得的宝藏。
评分对于那些致力于古籍校勘和注释工作的人来说,《古籍虚字广义》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我最近在整理一本宋本的笔记小说,里面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句子,过去总是靠猜测和经验来做判断,错误率很高。自从参考了这本书之后,很多困扰我多时的疑难点迎刃而解。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实用,它不是按照首字笔画或音序排列,而是根据虚字的功能群进行分类——比如“表强调的”、“表转折的”、“表疑问的”等等。这种功能导向的编排,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举个例子,当遇到一个“固”字,在不同语境下可能表示“坚固”、“坚持”或“表示肯定的语气”,这本书能迅速提供该虚字在特定语境下作为语气词的详尽源流和使用规范,让我们能够更精确地把握原作者的本意,避免望文生义的错误。说实话,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面对具体的古籍文本时,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比许多厚重的字典都来得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
评分卷十
评分《补正》中引书之疏漏,尤不可胜举。所引而无关校勘或义理者,又不知翦裁,且多徒事钞录不下断语,貌似谨严。其一下断语,便决然无疑,貌似正塙。故说者多称先生治书精严有法,不知其可商榷之处甚多也,此稿所论,已可窥其大略,非敢有意攻先生之短,治学不得不求真耳。
评分《词律》中就加以辨驳。他以为词与曲不同,曲有衬字,词无衬字。按:沈雄
评分?
评分以词中虚字为衬字,实有未妥。在南北曲中,衬字不一定是虚字,有时实字也
评分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诸子、校雠学,其集大成之作乃《庄子校诠》,有人称王叔岷先生乃是二十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方面弄最权威的学者。
评分二二 又
评分小引
评分除了价格死贵,其他都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