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格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普通读者非常感兴趣的领域。近年来,人格心理学已经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本书的第二版汇聚并及时更新了人格领域内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见证了该学科的繁荣景象。
《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科学探索(第2版)》不是围绕传统的人格的宏大理论来组织内容,而是设计了有关人格功能的六个重要知识领域这种框架,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论述。这种架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代表着当代人格心理学体系建构的新趋势。这六大知识领域揭示了人格的不同侧面,它们分别是:特性领域(特质、特质分类和跨时间的人格特性),生物学领域(生理、遗传和进化),心理动力领域(心理动力、动机),认知经验领域(认知、情绪和自我),社会和文化领域(社会交互作用、性别和文化),以及调适领域(压力、应对、健康和人格障碍)。本书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第二,注重联系性。第三,体系上具有新颖性。
《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科学探索(第2版)》既适用于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专家学者,也适合对人格感兴趣的读者拿来轻松阅读。
兰迪·拉森(Randy J. Larsen)于1984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人格心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他被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人格心理学学术新人杰出科学成就奖,于1987年获得心理健康国家研究院颁发的科学研究发展奖。他是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和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的副主编;还是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和Journal of Personality的编委。拉森是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数个科学评审小组的成员。他对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得到了心理健康国家研究院、国家科学基金、认知神经科学的McDonnell基金以及Solon Summerfield基金的资助。2000年,他当选为美国中西部心理学会主席。目前,拉森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系主任、人类价值与道德系的William R. Stuckenberg教授。他教授人格心理学及其他课程,他与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在圣路易斯。
戴维·巴斯(David M. Buss)于1981年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州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曾就职于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1996年开始执教于奥斯汀得克萨斯州大学,获得教授资格。巴斯于198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人格心理学学术新人杰出科学成就奖, 1990年被美国心理学会授予G. Stanley Hall奖,2001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教授奖。巴斯的著作包括:《欲望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修订版),该书被译为10种语言;《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第四版)(Evolutionary Psychology: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Allyn & Bacon,2011),该书获得Robert W. Hamilton图书奖;《危险的激情:为什么嫉妒与爱和性一样是必需的》,该书被译为13种语言。巴斯发表了180余篇(部)科学论文或著作,同时还为《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撰写文章。2003年,他出现在ISI收录的全球范围内引用率很高的心理学家的名单之中,以及心理学导论类教科书中引用率很高的心理学家,排名第27位。他在全美各地及海外讲学,有着一大批跨文化研究的合作伙伴。巴斯特别热爱教书,2001年他获得了得克萨斯州大学校长杰出教学奖。
《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科学探索》的作者兰迪·拉森教授和戴维·巴斯教授都是当今人格心理学界的著名人物,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深知教与学的原理。他们编写的这本教科书内容丰富有趣,论述深入浅出。本书将人格心理学分为六大知识领域,不同领域揭示了人格的不同侧面,其有机整合构成人格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这六大领域是:特性领域、生物性领域、心理动力领域、认知/经验领域、社会文化领域和调适领域。
如果你不了解人格心理学,本书会使你对该学科发生兴趣;如果你对人格心理学已有兴趣且有所了解,它会使你的知识更加系统深入;如果你已经系统地了解人格心理学,它会为你提供一个新的组织知识的架构,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各种生动、丰富的研究成果。
——郭永玉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但回报丰厚的。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让人捧着咖啡轻松翻阅的“休闲读物”,里面包含的大量实证研究摘要和方法论讨论,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一定的学术背景储备。有那么几处关于复杂统计模型的阐述,我不得不停下来,拿出笔记本反复推敲图表和公式的含义。然而,正是这种需要“用力”去啃读的过程,才让我感到自己的思维被真正激活了。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像是在自己知识结构中打通了一条新的经络,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扎实的学术思辨能力。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专业的心理学学生和学者受益匪浅,同时,它那种对真理不懈追寻的科学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未来在相关领域继续深造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质。封面设计上大片的留白和极简的字体搭配,让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感到一丝清爽。书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厚实又不失韧性,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我尤其喜欢扉页和目录的设计,那种布局的平衡感和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书籍应有品质的尊重。光是翻阅的过程,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预热,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期待。这本书的实体书质感,绝对是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彰显了现代学术出版的审美高度。如果说内容是灵魂,那么这精美的外壳无疑为这份灵魂披上了一件得体的外衣,让人在触碰到知识殿堂的第一刻起,就获得了极佳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令人叹为观止,简直像是一部浓缩的人格理论百科全书。它并未局限于某一个主流学派的深入挖掘,而是横跨了从经典的特质理论到前沿的认知神经科学模型,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思潮的演变。我原本以为某些较为边缘化的理论会在书中被一带而过,但出乎意料的是,即便是那些在主流教科书中常常被简化的部分,在这里也得到了相当详尽的论述和及时的案例支持。尤其是关于文化背景如何塑造人格表现的研究部分,其引用的跨文化研究案例之丰富,让我对“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了更深刻的辩证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箱,让读者不仅能掌握核心理论,还能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相互借鉴、彼此渗透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克制而精准,没有丝毫多余的修饰或煽情的表达,完全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科学态度来剖析人性这一既宏大又微妙的主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巨大争议的理论模型时所展现出的中立性。他总是先清晰地呈现A派的论点和支持证据,紧接着严谨地呈现B派的反驳和新的数据,从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将判断的权力交还给读者,鼓励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呈现事实,引导思考”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避免了陷入任何单一理论的教条主义。阅读过程中,我很少需要回头查阅定义,因为作者的术语解释总是恰到好处地融入在行文中,使得知识的吸收过程非常自然,如同与一位经验丰富、表达清晰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我立刻被它那清晰而富有逻辑的脉络所吸引。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复杂的主题,每一个理论的引入都像是精心铺设的台阶,层层递进,绝不生硬。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各自的优劣,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哲学根基和经验证据的差异,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流派之争变得生动起来。读到后半部分关于人格测量与评估的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化身为一名正在操作精密仪器的研究者,对各种量表和实验方法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让即便是对某些复杂统计概念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最终构建出一个全面且富有层次感的人格认知框架。可以说,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对“科学探索”过程的一种生动示范。
评分给媳妇买的,媳妇很满意就好了
评分很喜欢这本书,质量也蛮好的。
评分陶冶情操,书是正版。
评分到货很快,谢谢京东!做活动买了好多书啊,能看几年的感觉,哈哈。
评分经过推荐买的,未看,应该是本不错的书!!
评分这一套书都肯有意思的
评分看到了 闲着也是闲着 就买了几本书 还没看 不知道啥样
评分包装很好,物流快,读书节买的,甩某当几条街,好评!
评分非常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