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懂我心,聆听抑郁
如果抑郁不曾流淌过我的生命,想必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
当我陷入抑郁的时候,还无法很好地理解这句话。当我走出抑郁的时候,才发现:如果抑郁不曾流淌过我的生命,想必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
抑郁,让死亡离我如此之近。但也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爱与希望!正因为爱没有消融,希望没有泯灭,才让我走出抑郁,找回了自我。但处于抑郁之中的时候,我的眼前只有绝望。我试图让自己相信还有未来,但也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我似乎只剩下在绝望中坚持的权利,但也正是这种在绝望中的坚持,才真的让我一点一点地看到了希望。当曙光突破了黑夜的壁垒,我看到了因为“爱”而萌生的动力,因为“希望”而产生的坚持。正是爱与希望让我变得坚韧,并重见蓝天!
《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从曾经的患者及现在的心理咨询师两个不同的身份与角度而写,希望能够给绝望中的你一点希望,给无助的你一点力量,能做到这一点是我的欣慰。
王宇,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兼任江苏卫视情感后援团专家,《金陵晚报》及《东方卫报》公益心理咨询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师。擅长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各类神经症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在作者身上,经历了从“受伤者”到“疗伤者”的转化,这种转化与整合,使他既能够真切体谅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因为他自己曾经这样痛苦过,也让他能够成为一个真实的引导者,帮助来访者走出抑郁症——因为他曾经走出自己的抑郁症。
——王学富
南京直面心理研究所所长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购买了许多关于抑郁治疗的书,但直到看到了本书,才发现,这才是我想要的。
——新浪网友
★有缘遇到本书的朋友,希望你不仅能认真地把书读完,而且能把书中的许多应付策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用心去领悟。
——抑郁康复者
★有许多经历和想法似曾相识,原来有人经历过和我一样的痛苦,读这本书好像是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收获很大。本书实践性、可行性、指导性都很强。
——莫匆匆
★真是谢谢,我曾经也深受抑郁的伤害并因此辍学,以为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最近又因为一些小事回到了原来的状态,非常痛苦和害怕。脑子混混沌沌,情绪低落。看了这个视频,我感到心情好多了,变得理性些了。非常感谢,我抽空去买这本书看看。
——新浪网友
赞 誉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前 言
第1章 抑郁人生 /1
内心的挣扎 /1
滑落的青春 /4
为什么会是我 /6
我在干什么 /8
困兽之斗 /10
“最后的晚餐” /13
死亡的诱惑 /15
因为有爱 /18
渐见光明 /22
新的生活 /27
勇往直前 /31
真实的生活 /34
尾声:蜕变 /37
第2章 抑郁的初步治疗 /39
认识抑郁 /39
情绪 /43
思维 /44
行为 /45
想象 /45
生理 /46
抑郁的诊断 /47
抑郁产生的原因 /48
遗传因素 /49
成长经历 /49
生活信念 /50
内在驱力 /50
刺激事件 /51
社会文化 /52
如何治疗抑郁 /53
初步治疗 /55
治疗生活 /55
我们如何做 /57
放松方法之一:走路时的放松术 /60
放松方法之二:冥想放松术 /60
放松方法之三:呼吸放松法 /61
放松方法之四:顺其自然 /61
情绪的ABC理论 /62
我们的思维容易犯哪些错误 /65
“应该”和“必须” /65
情绪化推理 /65
草率下结论 /67
以偏赅全 /67
非黑即白 /68
自我中心 /69
责任内化 /70
过滤积极评价 /70
贴标签 /71
对未来的消极预期 /71
如何找到负性思维 /73
运用思维记录本 /73
如果情绪可以讲话它将对我说些什么 /74
通过“问题”了解自己 /75
学会感觉 /76
如何挑战负性思维 /77
理性思维 /77
用“心”改变 /80
实践验证 /85
挑战负性思维的其他方法 /86
信息卡技术 /86
敢于冒险 /88
积极的自我暗示 /89
第3章 抑郁的深入分析 /91
抑郁与完美主义 /91
探究完美主义 /96
创伤性经历导致的“完美主义” /100
维系优越感导致的“完美主义” /106
完美主义的表现 /112
病态要求:“应该”和“必须” /112
自卑与自负 /120
放弃:逃避生活 /124
自残与轻生:深深的自恨 /128
迷失自我 /134
如何摆脱完美主义 /136
停止战争:摒弃理想化自我 /136
现实:敢于面对不再逃避 /141
不再“表演”,活出真实的自己 /146
纯真之心:不再为荣誉而活 /150
“战略方针”的改变 /154
“知道”不等于“领悟” /161
真正的治愈:回归真我 /172
案例:一位抑郁患者的心理分析 /174
第4章 抑郁与人际关系 /182
抑郁与人际关系 /182
别人都看不起我 /183
一切都是我的错 /187
挥之不去的“伪装感” /191
无法停止的“愤怒” /193
社会比较:我是一个失败者 /197
我找不到朋友! /200
爱与性 /204
第5章 抑郁与工作 /216
抑郁与工作 /216
学校与工作的选择 /217
工作中的完美主义 /219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223
工作为了什么 /227
第6章 与抑郁有关的具体问题 /231
伪抑郁患者 /231
亲人可以做点什么 /233
关于药物 /236
关于心理治疗 /238
后记:找回自我的旅程 /240
参考文献 /242
抑郁的目的在于迫使你停下来弄清楚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它要求你给自己定位,这虽然痛苦,却是产生转变的驱动力。
—P .吉尔伯特(Paul Gilbert)
当我陷入抑郁的时候,还无法很好地理解这句话。当我走出抑郁的时候才发现:如果抑郁不曾流淌过我的生命,想必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
陷入抑郁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绝望感和隔离感。整个人好像处于孤岛之上,我不走近别人,别人也无法真正走进我的心。那时,常出现这样一个梦境:有一天,一个人,一双手,把我从抑郁的旋涡中解救出来,而我愿意用任何条件和他交换。但梦总归是梦,那个人,那双手,终究没有出现。一次一次的希望变成绝望,但我仍无数次在绝望中鼓励自己继续坚持。因为无法放弃相依为命的母亲,因为不想人生还没有开始就结束,所以我继续在黑暗中寻找希望……
一次次的失败,让我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记得,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漫无目的地游荡着,整个世界灰蒙蒙的一片。我像是一个即将要走近终点的旅人,麻木地看着路边的景色和继续远行的人们。时间仿佛停滞了,那些在暗夜中的挣扎与纠结,被折磨得终日无法安宁的灵魂,终于要在这一刻了结。这里,即将成为我的终点,有不舍,却让人无奈。于是,我买了生平第一包烟,吃过为自己准备的“最后的晚餐”,之后猛然用啤酒灌下早已准备好的药片。终于结束了,我不用再奋力挣扎,不用再被绝望吞噬,我的内心终于平静了……
抑郁,让死亡离我如此之近。但也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爱与希望。正因为爱没有消融,希望没有泯灭,才让我走出抑郁,找回了自我。但处于抑郁之中的时候,我的眼前只有绝望,试图让自己相信还有未来,也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我似乎只剩下在绝望中坚持的权利,但也正是这种在绝望中的坚持,才让我一点一点看到了希望。当曙光终于穿透黑夜,我看到了因爱而萌生的动力,因希望而产生的坚持。正是爱与希望让我变得坚韧,冲破阴霾,重见蓝天!
本书从曾经的患者和现在的心理咨询师两个身份与角度来写,希望能够给绝望中的你一点希望,给无助的你一点力量,能做到这一点是我最大的欣慰。
我能够从抑郁中走出来,并完成本书的写作,离不开亲人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我的母亲、已故的外婆、朋友及夫人,正是你们给我的鼓励和爱才能让我走到今天,没有放弃自己!谨以本书表达我真挚的谢意。
同时也要感谢伴我一路走来的患者及已故的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正是因为有你们,才让我更加了解抑郁,也才有本书对抑郁深度分析的可能。衷心地希望还没有走出抑郁的朋友能够早日走出抑郁,找回真我。
王 宇
2015年于南京
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心里是忐忑的,毕竟“走出抑郁症”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感。我不是患者本人,但身边亲近的人正在经历那片灰色的沼泽,所以我带着一种近乎搜寻救命稻草的心态去翻阅它。我期望看到的是教科书式的讲解,是那种冰冷但精准的医学分析,能够告诉我病理的运作机制,让我能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理解,去提供“正确”的支持。然而,这本书给我的,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指导感,反而更像是一次长途跋涉后,一个幸存者气喘吁吁地站在山顶,回头望着来时的路,然后对着同样在攀登的人轻声说:“嘿,我看到光了,你再坚持一下。” 这种叙事上的转变,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名词来筑起一道墙,而是用一种近乎坦诚到近乎残忍的自白,去描绘那些只有深陷其中者才能体会的微妙感受——比如阳光照在皮肤上却感觉不到温度的那种抽离感,或者是在热闹人群中却清晰地听见自己内心被拉扯的巨大噪音。这种基于切身体验的文字力量,远胜过任何理论推导,它教会了我,理解的起点不是“治疗”,而是“共情”。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它如何把那些被病痛扭曲的日常细节,重新校准回正常人类的频率。
评分整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遵循传统自助手册那种“问题-解决方案-练习”的刻板流程。更像是作者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战役”后,留下的战场日志。那些被标记为“阶段性突破”或者“小小的胜利”的部分,往往不是指完全康复,而是指某一天他成功地起床穿好了衣服,或者独自完成了去趟超市的采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成就,在书的语境下,被赋予了史诗般的意义。这对于那些正在与疾病抗争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心理锚点——即便是进步的步伐再慢,只要是在向前的,就是胜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应对负面思维的循环”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去想积极的事情”这种空洞的口号,而是描述了他如何具体地、一步步地“打断”那个自动播放的、充满自我攻击的录音带。他描述的那些方法,非常注重实际操作性和可执行性,比如用一个特定的、略带滑稽的动作来物理中断思绪的路径。这种接地气的、充满烟火气的处理方式,让原本高不可攀的“心理疗愈”变成了一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技能。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作者在描述“跌入深渊”的过程时,简直像一个拥有超强观察力的艺术家。他捕捉到了那种“无声的崩溃”,这是很多文学作品都会回避或者一笔带过的部分。我认识一些朋友,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光鲜亮丽,私下里却仿佛被抽走了灵魂的颜色,而这本书将这种外表的完美伪装和内在的千疮百孔之间那种令人窒息的张力,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有一段关于“完美主义的陷阱”的描述,简直像在给我自己的内心做了一次深层CT扫描。作者提到,当一个人过度追求完美到病态的程度时,任何微小的瑕疵都会被放大成灾难性的失败,从而引发系统性的自我否定。这让我回想起自己过去对工作和生活的苛刻要求,尽管我没有被诊断为抑郁症,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紧绷的弦随时会断裂的边缘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个极端案例,折射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机制。它不是在贩卖苦难,而是在解剖痛苦产生的土壤。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究竟是在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在盲目地追逐一个由外界设定的、永远无法达到的虚假标杆。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质感是令人惊叹的。它拥有散文的细腻和日记体的真挚,却又精准地避免了过度煽情的陷阱。作者在描述内心挣扎时,常常会穿插一些与外界世界的细微互动,比如对一棵树叶子颜色的突然觉察,或者对某段音乐旋律的独特感受。这些片段,就像是黑暗隧道尽头偶尔闪现的微光,它们证实了“自我”的存在并未完全被抑郁吞噬,只是暂时被包裹了起来。这种对“美”和“感知”的保留,是全书中最具希望感的表达。它不是告诉你“要振作起来”,而是通过展示“即使在最低谷,感受依然存在”的事实,来温柔地邀请读者重新连接外部世界。它成功地将一个极度内向的心理主题,外化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感染力的生命体验叙事,让那些从未经历过类似痛苦的人,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生命韧性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教训。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地图,标记了通往内在世界的危险路段,但同时也标明了所有被忽略的、充满生机的隐秘花园。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复发”这一概念的处理。很多关于心理疾病的书籍,倾向于描绘一个线性的、一去不复返的康复轨迹,这无形中给读者制造了巨大的恐惧——“如果我复发了,是不是意味着我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然而,作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坦然地、毫不避讳地谈论了他在自救过程中所经历的多次挫折与反复。他把复发描述为“身体对旧有模式的一次顽固提醒”,而不是一种彻底的失败判决。这种重新定义,极大地消解了患者对“完美康复”的执念和焦虑。通过他的叙述,我理解到,康复不是抵达一个目的地,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是学会与内在的脆弱性共存,而不是试图彻底消灭它。这种深刻的接纳和成熟,让我对人类精神韧性的边界有了更宽广的认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倒下,而是每次倒下后,都能找到一个更稳妥的角度重新站起来。
评分~~~~~
评分要积极抗抑郁了,看看书也许有不错的收货
评分态度很好,非常感谢快递小哥
评分了解一下心灵方面的疾病,作为一个爸爸,不仅要保证孩子身体健康更要保证孩子心理也健康
评分送人的,据说不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评分还没读完,看着质量和内容都不错
评分此书收到了,顺手看了一下,感觉对自己的心情有帮助,很有益,好好研读。
评分犹豫了很长时间不知道要买哪一本,这本书的作者亲身经历过抑郁症,感觉更有说服力。书的纸质很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