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海因茨·科胡特 著,訾非 译
图书标签:
  • 精神分析
  • 心理治疗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潜意识
  • 创伤疗愈
  • 焦虑抑郁
  • 人格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913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43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鹿鸣心理:心理咨询师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20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陆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最后遗作,然而它却不会是最后一本阐释他的工作的书。当前精神分析学派的自体心理学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并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正是那段历史中出现的里程碑式著作。

  “鹿鸣心理:心理咨询师系列”其他书目推荐:

  《接受与实现疗法:理论与实务》《中小学短期心理咨询》《叙事治疗实践地图》《阿德勒的治疗》《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游戏治疗》《辩证行为疗法》《躁郁症治疗手册》《以人为中心心理咨询实践》《焦虑和恐惧症——一种认知的观点》《奇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内容简介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是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的最后遗作,不仅回应了针对《自体的分析》与《自体的重建》的批评,而且从根本上修正和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精神分析治疗的思想基础,并对共情、俄狄浦斯情节和自体客体转换等核心概念作了细致的阐述;结合重新评估自体心理学的临床实践,陈述了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临床案例,着重强调了精神分析治愈的本质。

作者简介

  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年),自体心理学创始人。在维也纳获得医学学位,并在芝加哥大学接受神经和精神医学的训练。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讲授精神医学至1981年为止。他从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毕业并在那里担任教师与训练分析师。身为许多专业论文的作者,科胡特写过两本书,《自体的分析》与《自体的重建》。他曾是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会长(1964—1965年),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副会长(1965—1973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档案馆的副馆长(1971—1981年),以及奥地利科学院的成员。他曾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荣誉十字勋章,与辛辛那提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


  译者:訾非, 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目录

第一部分 自体的重建:回应与反思

1 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可分析性

2 对阉割焦虑的再思考

3 科学客观性的问题与精神分析治疗理论

第二部分 精神分析治疗的本质

4 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的再思考

5 精神分析的疗效:以自体心理学的发现为基础的初步声明

6 精神分析的疗效:自体心理学对治疗进程的重估

7 自体心理学对防御和阻抗的看法

8 对自我分析功能的反思

9 共情在精神分析治愈过程中的作用

10 自体客体移情及其解析

附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我曾多次说过,传统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取向的自体心理学之间的不同在于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重点的转变虽然微妙但很重要。下面我通过探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阐明这种转变的重要性。他有关潜意识的重大发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自恋伤害。这种伤害暗示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受排斥的主要原因,它受到革新者本人人格的敏感程度以及提供重大发现的生长土壤的心理学时代精神的共同催化。我先前已经讨论过了这些因素对于作为新兴科学的精神分析[安娜·欧(Anna O.)和布鲁尔(Breuer)是其先驱]的影响(有关弗洛伊德人格的早期讨论见Kohut,1977:290-298;有关当代主流心理学弱点的讨论见 Kohut,1977:267-280。)由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亟待说明,我现在要重述并扩充我在先前的作品中提到的观点。

  让我们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的具体特征开始。这些特征让他以特殊方式来看待心理过程,这些方式在古典或传统的精神分析里达到顶峰,如潜意识、防御机制和结构性冲突。首先看弗洛伊德的道德立场,我们可以说,他最主要的道德观是求真。我们可以补充的是,他的自尊被他对真相是否知情强烈地影响着。向其掩盖真相,对他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令人愤怒的自恋伤害。(有关弗洛伊德此方面性格的讨论见 Kohut,1977:65-66。)基于他在这个方面的易感性,他对别人的此类倾向无可置疑地很敏感。因此他认为,当人们需要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即人们对自以为了解的事物——亦即他们自己心灵的全貌——其实是不了解的,这是精神分析带给他们的最为严重的伤害。他补充说,这个伤害可以与哥白尼和达尔文对人类造成的伤害相比(参考 Freud,1917,1953,16:284-285,有关这个观点的讨论见 Kohut,1978b,2:515-518)。我相信不必再次强调,在心理学家断定的心理真相中,个人因素同量子物理学家的观察工具一样,是与客观现实无法分离的。客观现实总是包含了观察者(见第三章)。

  因此,(a)当我质疑弗洛伊德的说法,即当人们认识到其实他们不知道那些他们自以为知道的事情,这必然会对他们造成无法承受的自恋伤害;(b)当我进一步怀疑这种伤害是否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严重程度都一样时,我不打算依据弗洛伊德自身在这个方面的敏感性来提出疑问。而且,我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有同样的态度。我认为很可能是弗洛伊德特殊的人格特点——实际上是与上述同样的特质——让弗洛伊德在第一次系统化他的发现时,把精神生活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的部分,将知与不知间的对比放在首位,并把“可知与否”这个判断标准当作人类心灵二元对立(dochotomized mind)的指导原则,人类心灵的二元对立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但是,必须再次强调,我不应该也不会因为它们来自弗洛伊德本人对人类的极具个人特征的、具有时代限制的看法,而据此推断它们的实用性和解释力。乍看之下令人惊奇的是,正是促使弗洛伊德早期提出潜意识与(前)意识心理层面这种二分架构思想的特殊的敏感性,导致他后期的有关本我与自我间二分的补充性观点(Freud,1923,1953,vol. 19)。

  ……


《暗影中的低语》 一段探索潜意识深渊、揭示内心隐秘幽灵的旅程 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与浮躁之下,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自己?那些萦绕心头的莫名的焦虑,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难以摆脱的旧日创伤,以及在人际关系中反复出现的困境,它们究竟从何而来?《暗影中的低语》并非一本直接的“治愈手册”,它更像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心理地图,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人类心灵最幽深、最隐秘的角落,在那里,我们可能会邂逅那些潜藏已久的“暗影”,聆听它们微弱却有力,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低语”。 本书的开篇,便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抛出了一个核心疑问:我们意识到的“我”,真的就是全部的“我”吗?作者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巧妙地引入了“潜意识”的概念。这些案例,或许来自历史的记载,或许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又或许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某些现象,它们共同指向一个事实:许多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许多难以言喻的痛苦,都源于我们意识层面之下,那股强大却常常被压抑的暗流。 《暗影中的低语》并非局限于理论的堆砌,它以一种近乎电影般的叙事手法,将抽象的心理概念具象化。例如,在探讨“压抑”时,作者并未止步于定义,而是描绘了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因某种经历而不得不将强烈的情感,如愤怒、悲伤,甚至对父母的依恋,深埋心底。这些被压抑的情感,并没有消失,而是如同种子一般,在潜意识的土壤中悄悄发芽,最终以另一种扭曲、变形的方式,在成年后的生活中显现——可能是对权威的恐惧,可能是人际关系的疏离,也可能是某种强迫性的行为模式。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这种“延迟效应”,让读者深刻理解,被遗忘的过去,并未真正过去,它们以更隐蔽、更顽固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现在。 书中对“童年经历”的剖析,尤为触动人心。作者强调,童年,尤其是生命最初的几年,是我们人格形成的奠基时期。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的氛围,以及早期的重要关系,都在我们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印记,如同无形的模具,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基本框架。书中并非简单地指责父母的过失,而是着重于揭示这些早期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成年后的情感模式、认知偏差,以及应对压力的策略。例如,一位成年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感到不安全,总是怀疑伴侣的忠诚,其根源可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她感受到的不被父母稳定关注的经历。作者通过细致的心理描绘,让读者能够理解,那些看似“不合理”的担忧和恐惧,往往是童年创伤在“现在”的回响。 《暗影中的低语》也深入探讨了“防御机制”这一重要概念。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不愉快的情感和痛苦的现实?书中列举了多种常见的防御机制,如“否认”、“合理化”、“投射”、“反向形成”等等。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将这些防御机制描绘成一个个无形的面具,我们戴上面具,是为了避免直面那些难以承受的真相。例如,一个在工作中遭受了不公正待遇的人,如果他选择“合理化”,他可能会告诉自己“老板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或者“这都是为了公司好”,以此来减轻内心的愤怒和不甘。作者指出,虽然防御机制在短期内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长期过度依赖,会阻碍我们真实地面对问题,也让我们无法真正地成长和改变。 本书的叙事风格,并非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充满了文学性的笔触。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意象,将复杂的心理过程描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探讨“无意识的冲突”时,作者将其比喻为舞台幕后,那些在台前上演的戏剧,其根源往往是幕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欲望在涌动。又如,在分析“固着”现象时,作者将其比喻为一棵树,虽然枝叶在不断生长,但其根部却深深地扎在过去的某个土壤中,限制了它向更高的天空伸展。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使得《暗影中的低语》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也具有极高的可读性。 《暗影中的低语》并非鼓励读者沉溺于过去的痛苦,恰恰相反,它旨在通过深入的自我探索,为个体提供一条通往更深层理解和真正改变的路径。书中鼓励读者以一种“观察者”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这并非易事,因为我们的潜意识往往会以各种方式抵抗这种审视。然而,作者相信,只有敢于面对那些隐藏在“暗影”中的“低语”,我们才能逐渐认识到自身局限的根源,才能有机会重塑自我,实现更健康、更充实的生活。 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颇具匠心。它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主题构成,从个体意识的边界,到家庭系统的动力,再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层层深入,展现了人类心灵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困惑,选择关注特定的章节,但整体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连贯而深入的心理探索框架。 《暗影中的低语》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有机会“看见”你自己。它揭示了那些看不见的“力量”,那些塑造了你的“原因”。它邀请你踏上一段勇敢的自我发现之旅,去倾听那些在你内心深处反复回响的“低语”,去理解那些潜藏在“暗影”中的“幽灵”,并最终,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更清晰、更自在的道路。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非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同样的错误,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产生过度的反应,为什么我们会感到难以言喻的失落。通过对这些深层原因的理解,我们才有可能打破宿命般的轮回,真正地做出有意识的选择,而不是被无意识的力量所裹挟。 《暗影中的低语》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力量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引领读者走向一条更清晰的自我认知之路。它告诉我们,了解潜意识,倾听内心的低语,并非是为了沉溺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并有力量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是一次关于人性、关于内心、关于我们如何真正活出自己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无可比拟的想象力和构建世界的能力。作者似乎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将一些看似平凡的元素,编织成一个充满张力和美感的叙事网络。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充满哲理的对话,它们不仅仅是情节的推进器,更是智慧的结晶。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意义,就像一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都会有不同的光彩。对于那些追求精神深度和审美愉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它用优美的文字搭建了一个供人栖息和思考的精神家园。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书,它的内涵远比表面文字所呈现的要丰富得多。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总能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揭示出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真相。我喜欢书中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命运的深刻反思,它让我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且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舒适感,但这种舒适感之下,却蕴含着不容忽视的重量。它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耳边轻声诉说着生命的奥秘,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震撼的。它的文字力量强大到足以穿透表象,直击灵魂深处。作者敢于触碰那些我们平日里避而不谈的禁区,用毫不矫饰的语言去剖析人性的复杂与脆弱。我欣赏作者的勇气和坦诚,正是这份真挚,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一般文学作品的深度。它不是那种轻松的消遣读物,需要读者投入心力去消化和理解那些深刻的隐喻和象征。但正是这份挑战,带来了巨大的回报,读完后有一种被洗礼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净化与升华。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它以一种近乎于诗意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又迷人的叙事空间。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气息,感受到人物的情绪波动。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舒缓,时而紧张,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我常常在深夜里沉浸其中,直到天色微明才依依不舍地合上书页。它不仅仅提供了一种阅读的愉悦感,更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世界的看法。那种深沉的共鸣感,让这本书在我心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读起来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充满了对人性深层次的洞察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我特别喜欢他描绘人物内心挣扎和成长的笔触,那种细腻入微的描写,让人感同身受。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块拼图,最终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又充满哲思的画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于一些困扰已久的问题,似乎也找到了新的视角去看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

评分

很有帮助,质量也不错。

评分

好书呀,介绍的特别清楚,受益菲浅。

评分

很好,速度快,书不错,我喜欢

评分

没有塑封,但是还是很好,满意!哈哈!!!!!

评分

此书不错???值得读

评分

好书,值得看。专业度比较高。

评分

作为一名严重的焦虑症患者,我可以告诉你们,这本书的内容不会让你的失望的。

评分

包装完好,质量不错。比书店便宜很多。

评分

媳妇买的书,学习用的,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