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近代教育文选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近代教育文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学恂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教育史
  • 教育史
  • 文科教材
  • 高等教育
  • 历史文献
  • 教育思想
  • 中国教育
  • 近代史
  • 教材
  • 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070075
版次:2
商品编码:1081304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3
字数:3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近代教育文选》选材以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为主,重点反映中国近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并注意中国近代各个历史阶段主要教育思潮的发展过程;选材以反映中国近代进步的教育论著为主,也适当选录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反面的教育论著,以便通过以比,更好地说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育思想的斗争过程。选文大体按作者时代先后编次,以文系人,选文力求选取各教育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教育论著。选文尽可能收录全文,如原文过长,为了节省篇幅,则对不重要的部分,加以适当删节;删节的地方,都用省略号标出。选文均标点分段。选文采用各种版本加以校勘,并注明依据的版本。

目录

一、魏源教育文选
海国图志叙(节选)(1842)
默觚(节选)
二、冯桂芬教育文选
采西学议(1861)
改科举议(1861)
三、容闳教育文选
予之教育计划
四、郑观应教育文选
考试上(1884)
考试下(1884)
学校(1892)
西学(1892)
女教(1892)
五、李端棻教育文选
请推广学校折(1896)
六、盛宣怀教育文选
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1895)
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情形折(1898)
七、严修教育文选
奏请设经济专科折(1897)
八、康有为教育文选
长兴学记序(1891)
公车上书(节选)(1895)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1898)
请开学校折(1897)
大同书(《去家界为天民》)(节选)(1902)
九、梁启超教育文选
变法通议(节选)(1896)
学校总论 论科学(节选) 论师范(节选) 论女学(节选) 论幼学(节选)
上南皮张尚书论改书院课程(1897)
与林迪臣太守论浙中学堂课程应提倡实学书(1897)
教育政策私议(1902)
十、严重教育文选
原强(节选)(1895)
救亡决论(节选)(1895)
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1898)
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1902)
《蒙养镜》序(1909)
十一、张之洞教育文选
劝学篇(节选)(1898)
序 游学第二 设学第三 学制第四
变科举第八
创立存古学堂折(1907)
十二、张百熙教育文选
奏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1902)
进呈学堂章程折(1902)
……
十三、孙诒让教育文选
十四、张謇教育文选
十五、蔡元培教育文选
十六、汤化龙教育文选
十七、黄炎培教育文选
十八、陈独秀教育文选

前言/序言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脉络与流变 本书并非一本涵盖了中国近代教育史全部文献的选集,而是一部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思想领域,旨在梳理和展现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独特发展轨迹的专著。它深入剖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如何开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与现代化的教育变革,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及其演变过程。 本书的主旨在于,通过对一系列关键性教育论述的精选与解读,呈现中国近代教育思想从被动接纳西方文明,到逐步探索自主创新,再到初步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复杂而深刻的演变历程。我们并非要罗列所有近代教育文献,而是力图捕捉那些最能代表时代精神、最能引发思想碰撞、最能指引教育方向的核心观点与重要流派。 第一篇:启蒙的微光与艰难的探索(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 本篇着重探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源头与萌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显得不堪一击。一批有识之士,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思潮中,看到了教育在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方面的关键作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困境: 以张之洞、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虽然大力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但在教育理念上,仍旧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他们试图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这种“体用之辨”的思想,既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也预示着中国近代教育在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面上,将长期面临的张力和选择。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早期教育家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以及他们对教育功用性的初步思考。 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思潮: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教育也成为改革的焦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根本性意义,他们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废除八股,兴办学堂,推广新学。本书将聚焦于他们对教育“救亡图存”作用的强调,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国民素质提升的期盼。他们的思想,虽然因变法的失败而未能完全实现,却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早期教育家对国民教育的初步构想: 严复等思想家,在翻译西方著作的过程中,将西方启蒙思想带入中国。他们对“民主”、“自由”、“科学”等概念的引入,以及对教育在培养独立人格、理性思维方面的作用的强调,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将呈现他们如何从宏观层面思考教育与国家命运、国民觉醒的关系,以及对教育普及化、现代化的初步构想。 第二篇:在革新与断裂中寻求出路(20世纪初至20年代) 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帝制,为中国教育的全面革新打开了闸门。然而,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和国家分裂,又使得教育的发展充满了曲折。 辛亥革命与教育的转型: 辛亥革命后,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变革。废除科举,建立学制,推广义务教育等措施,标志着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一步。本书将分析辛亥革命对教育体制的冲击,以及革命党人对新式教育的期待。 新文化运动与教育的激进变革: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将矛头直指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教育的根本性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提出了激进的质疑和挑战。本书将深入探讨他们对“德先生”、“赛先生”的推崇,对国语运动的推动,以及对儿童本位、个性解放的倡导。这些思想,虽然有时显得理想化,却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集成与发展: 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教育理念上有着博大精深的造诣。他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办学原则,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将聚焦于蔡元培如何将西方教育思潮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如何试图构建一种既符合时代潮流又不失民族特色的新型教育体系,并分析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局限。 第三篇:多元思潮的碰撞与学科的初步建立(20年代至30年代)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段思想多元、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各种教育思潮相互激荡,教育理论研究日益深入。 各种教育思潮的涌现与辩论: 这一时期,实用主义、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书将梳理这些思潮的代表人物、核心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论战。例如,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的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实践性提出了重要启示。 学科教育的初步发展与理论建构: 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开始在中国独立发展。学者们开始借鉴西方教育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本土化的研究。本书将呈现这一时期在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领域出现的初步研究成果,以及它们为中国近代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所做的贡献。 地方教育实验与乡村教育的探索: 在国家政治动荡的大背景下,许多教育家和教育机构在地方开展了诸多教育实验,尤其是在乡村教育方面,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效的实践。本书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地方教育改革案例,以及这些实践如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例如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在乡村教育方面的贡献。 第四篇:抗战时期教育的坚守与发展(30年代至40年代) 抗日战争的爆发,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激发了教育界更加坚定的抗争意志和改革决心。 “内迁”教育与西南联大的精神: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大批高校被迫南迁,最终汇聚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本书将深入分析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坚持学术自由,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不朽传奇。其背后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学术精神以及师生的爱国情怀,是本书重点关注的方面。 抗战时期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依然努力维持和发展。本书将探讨在战时条件下,如何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以及如何通过职业教育为抗战服务,培养必要的生产和技术人才。 战时教育思想的演变: 战争的残酷现实,也促使教育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对国民性改造、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强调,成为新的主题。本书将分析在战时背景下,教育如何承担起凝聚民族精神、抵御外侮的重任,以及这种教育思想的特点。 结论: 本书并非简单地汇集文献,而是通过对这些文献背后所蕴含的思想、理论、实践的深入挖掘与分析,勾勒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从模仿到创新的艰难而伟大的历程。它所展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对教育的深切反思,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期盼。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了解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薪火相传的教育精神,以及对当下教育改革的深刻启示。本书所选取的文本,是经过审慎考量,力求代表性、典型性与思想性,以期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实在是太刁钻了,刚拿到手的时候,我抱着学习的心态翻了翻,结果发现里面的文章都好学术、好宏大,感觉像是直接把我丢到了研究学者的圈子里。虽然我知道这是“文选”,内容应该比较深入,但读起来真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很多文章的引言部分就用了不少我不太熟悉的理论术语,然后后面的论证又是层层递进,对阅读者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教育思想演变、政策制定背后逻辑的探讨,但总觉得抓不住核心,仿佛隔着一层玻璃看东西。而且,每篇文章的写作风格也差异很大,有的严谨得像学术论文,有的则带有一些历史时期特有的抒情色彩,这让我很难快速进入状态,也无法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认知。感觉这本书更像是给那些已经对中国近代教育史有相当了解,并且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准备的,对于我这样想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初步了解的普通读者来说,门槛实在太高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一篇文章,甚至很多时候只是囫囵吞枣,无法真正领会作者的精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拿在手里很有质感。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很感兴趣,所以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很大。里面的文章虽然都是关于教育的,但很多都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本身,而是延伸到了社会、文化、思想等多个层面。比如,有的文章在探讨教育制度改革时,顺带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状况,让我看到了教育与社会大背景的紧密联系。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带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的文章,能够引发我对教育本质的思考。这本书就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它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接将那些充满争议和挑战的教育改革方案、思想观点呈现在读者面前。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教育对话,各种思想火花在字里行间迸发。虽然有些文章的论述比较复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但这正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因为它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下近代中国教育的一些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却发现它所展现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教育史料汇编,更像是一部思想史的缩影。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的宏大叙事所震撼,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对国家未来的期盼,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收录的一些教育家的传记片段,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能感受到他们为了教育事业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不懈追求。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让冰冷的学术论述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个体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近代中国教育的理解,从最初的零散印象,逐渐形成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很高,对于想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学者来说,绝对是一份宝贵的财富。里面的很多文章都是首次接触,有些甚至是第一次听说,让我大开眼界。它收录的文章视角非常广阔,不仅涵盖了官方的教育政策和学制改革,也关注到了民间教育机构、私塾的演变,甚至还有一些关于乡村教育、职业教育的讨论,展现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多重面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选材上的严谨和周全,尽量能够体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教育状况。虽然有些文章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比较陈旧,需要花费一些心思去适应,但一旦克服了这些障碍,就能从中挖掘出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对我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起点,让我能够从中找到更多深入探索的方向,也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中国近代教育知识体系。

评分

读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每一页都仿佛承载着那个时代教育变革的艰难与探索。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不同学派在教育理念上的争鸣,比如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讨论,不同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他们各自的论据,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碰撞。有些文章的文字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读起来虽然不如现代白话文那样流畅,却别有一番味道,能让你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时代气息。例如,其中一篇关于女子教育的早期文章,作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女性受教育权利的呼唤,以及对社会陈规陋习的批判,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也更加理解了那个时代女性争取教育机会的不易。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样”,而是呈现了无数个“当时是怎样”,让你在阅读中去思考、去判断。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种种困境、矛盾和突破,也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