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價值觀》以客觀的立場,探討古人關於人性本質、義利之辨、天人關係等問題的看法,展現中國傳統價值觀之特色,這對於啓示當代中國人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以及在揚棄傳統的基礎上重建現代價值體係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人的價值觀》收錄的各篇文章是海內外學者關於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研究成果。全書共分為“古代的根源”、“人性與自然”和“現代的重建”三部分,從人文學的視角,圍繞“人性與自然”的主題,既追溯中國人的價值觀於曆史傳統之中,探討古代中國人價值取嚮的傳承與變遷;又與西方思想相互對照,對西方文化的衝擊所造成的觀念解放與價值的迷失,進行瞭客觀透徹的評析;並且試圖以傳統文化為根基,在現代的脈絡中重建中國人的價值觀。
論中國人的價值觀在現代的重建
劉述先
一、引言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過去曾經有過超卓的創獲。無論典章製度、價值規範,均為鄰國所效法而成為楷模,韆百年來形成瞭所謂的超穩定結構。然而西風東漸,傳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突然之間土崩瓦解,一直到晚近,全盤西化之說依舊甚囂塵上。但西方有識之士卻深深憂慮價值之失墜。我們必須對於東方的傳統重加考慮,否則由現代走嚮後現代,價值日漸失去準繩,有流入相對主義乃至虛無主義的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究將何以自處?如何利用我們傳統的資源促成價值的重建,乃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企圖由哲學的觀點提齣一些綫索,對於問題加以探索並指點一個理論建構的方嚮。
二、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特色
在這篇文章之中,我沒有可能把中國傳統各傢各派的價值觀一一加以省察,概括以後纔進而論述其特色。我隻能針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主流思想,藉助於一兩位前輩學者的睿識作為指引,把問題勾勒齣一個大體的輪廓。這就當前的目的來說,便已經很足夠瞭。
譬如方東美先生認為,中國哲人自闢蹊徑,孕育齣彆具一格的既超越而又內在之形上學思想體係。依照他的說法:
中國哲學精神之顯揚,恒以重重統貫之整體為中心,可藉機體主義而闡明之。作為一派形上學理論,機體主義可自兩方麵著眼而狀摹之,其特色如次:
自其消極而言之,機體主義:
(一)否認可將人物對峙,視為絕對之孤立係統。
(二)否認可將宇宙大韆世界之形形色色化為意蘊貧乏之機械秩序,視為純由諸種基本元素所輻湊排列而成者。
(三)否認可將變動不居之宇宙本身壓縮成為一套緊密之封閉係統,視為毫無再可發展之餘地,亦無創進不息生生不已之可能。
自其積極麵而言之,機體主義旨在:
統攝萬有,包舉萬類,而一以貫之;當其觀照萬物也,無不自其豐富性與充實性之全貌著眼,故能“統之有宗,會之有元”,而不落於抽象與空疏。宇宙萬象,賾然紛呈,然遷就吾人體驗所得,發現處處皆有機體統一之跡象可尋,諸如本體之統一、存在之統一、生命之統一、乃至價值之統一等。進而言之,此類紛披雜陳之統一體係,抑人感應交織,重重無盡,如光之相網,如水之浸潤,相與浹而俱化,形成一在本質上彼是相囚,交融互攝、旁通統貫而廣大和諧之係統。
方先生很明顯地是把西方近代流行的科學唯物論思想作為背景以凸顯齣傳統中國哲學的特色。唐君毅先生則盛張中國先哲價值內在於自然萬物之宇宙觀之旨,也以之與主流西方思想對反。他說:
中國自然宇宙之最大特徵,吾人將以為在視自然本身為含美善之價值者。此亦《易經》思想之所涵,而為中國曆代哲人之所承,與西方以往之思想,最大不同處。吾人已前在西方近代科學,初所發現之自然與社會,為一生物之互相鬥爭,人類之階級與階級,及個體與個體相鬥爭,一切人物以力相爭衡之自然與社會。然中國《易經》,則早有一切自然與社會之矛盾衝突,皆可由變通而趨於和諧之教。近代西方科學中,此種無情觀之淵源,可謂源於中世紀鄙棄自然與物質世界之思想。亦可謂源於希臘哲學中,自闢薩各拉氏至柏拉圖,與新柏拉圖派以來,以物質世界為較低之世界,物質為限製之原理之思想;及希臘唯物論者以自然之物為機械,而不涵價值之思想。此種種思想,皆可謂源於西方之純以數量、形相觀念看物質。亦促進近代西方科學傢,隻以數量形相之眼光,看自然界之萬物,而更不求發現或肯定其價值者。此即羅素所以主張,人對自然,當守道德的中立。唯懷特海,則以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之最大缺點,即為其看自然守價值之中立,而不知價值之內在於自然。而影響近代社會思想甚大之達爾文、馬剋斯等,則又反由不以價值眼光看自然與社會之結果,而隻發現自然界有種種反價值或錶現負價值之事實。於是在彼等科學思想中,自然與社會遂純為充滿矛盾衝突鬥爭之事實,處處錶現違悖人生之價值理想者矣。
質言之,唐先生認為,典型的西方思想,由希臘、中世紀以迄於近代,均把價值與自然打成兩橛,以至觸處都是問題。而中國先哲則弘揚價值內在於自然之旨。唐先生與方先生的說法恰閤符節。傳統中國哲學思想在價值論上排棄二元,依《易經》所涵的義理,凸顯齣生生而和諧之旨,確實可以錶現齣自己的特色,與西方的思想適成對比。
三、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依照方唐兩位先生的說法,中國哲學思想在價值論上不僅自具特色,而且沒有西方思想的弊病。從根源上起,西方即強調理型與事物、天國與人間、精神與自然之間的對立,而陷入瞭一種二元分割、矛盾衝突的局麵。現代民族國傢之間的糾紛、階級之間的鬥爭似莫不有其思想上的根源。要解決價值的問題,似乎必須迴歸傳統中國的睿慧。
這樣的說法陳義甚高,卻難以落實,不免啓人疑竇。近百年來,我們中國人逐漸放棄自己的典章製度、生活方式乃至價值規範,一切皆以西方之馬首是瞻。今日颱港的中國人,無論衣著、談吐、生活、習慣西化的程度,想必會令我們的老祖宗咋舌。果真我們的傳統有一套遠比西方優勝的價值哲學,而在現實上,我們的價值規範卻反而不斷被西方的一套所取代,這樣的現象應該作怎樣的解釋呢?曆史上誠然有野蠻戰勝文明、劣幣驅逐良幣的事例。難道現代中國所發生的一切也都可以作如是釋麼?
誠然我們無須自瀆,像王陽明詩所說的:“拋棄自傢無盡藏,沿門托鉢效貧兒”,但我們也不可以文過飾非,看不見我們自己傳統的缺失,無法鞭闢入裏,那也就難以掌握問題的根本癥結所在,更無法有效地謀求對治之道。今日在態度上我們必須避免兩個極端:對於傳統絕對無條件的衛護或者徹底加以汙衊的態度。好的地方就要說它好,壞的地方就要說它壞;有的地方需要我們重新加以闡釋,恢復傳統的睿識;有的地方卻需要我們徹底加以改造,纔可望開拓清新的視野。對於中國人的價值觀在現代的重建問題,我們必須作如是觀,纔有可能融通東西,結閤傳統與現代,開創齣一個新的境界,以寄望於未來。
中國的傳統誠然如方唐二位先生所說涵蘊極深的智慧,但兩韆年來的積澱已經産生瞭不可令人忽視的負麵影響。民族的生力減弱,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巨大,則近百年來麵對西方的衝擊,華族所承受的一連串的屈辱與挫摺,又決不是不可以想象或者瞭解的事情。
從理想上說,禮是仁的錶現,內外一如,這是中國文化最高的嚮往。從實際來說,所實現的往往是理想的反麵。其實我們無須長篇大論來證明這樣的論斷。亞裏士多德認為,詩比曆史更真實,偉大的文學作品常常在一種戲劇化的方式之下,把真相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紅樓夢》的世界是個熟到爛的世界,正像焦大說的,除瞭門口一對石獅子之外,賈府裏可沒有一樣乾淨的物事。而賈府恰正是中國的一個縮影,可見清初的中國已經像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民國以後,巴金的《傢》更徹底揭發瞭傳統禮教僞善的本質。現代中國人的價值規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無可避免地在急遽變化之中。抱殘守缺,已經證明不是一條可能的齣路。
由這樣的視域看問題,五四的反傳統是一個必經的階段。五四諸君子並不真正是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者,他們隻是愛之深、恨之切,為瞭要治重病,乃不惜下虎狼之藥。他們揭櫫德先生、賽先生的大旗,滿心希望中國走上現代化的道路。這一個世紀之內,中國的變化不能說不大,中國人吃的苦頭不能說不多,然而廣大的中國仍然貧窮落後,所謂封建思想仍然到處為禍,科學與民主仍然不能在中國生根,問題的癥結究竟是在什麼地方呢?我們不能不說,既有傳統的因素,也有現代的因素。在本文之中我所能夠做的,隻是在哲學思想的層麵,找尋一些綫索,為未來的理論建構做一點準備的工作。
……
隨後,這本書的筆鋒陡然一轉,進入瞭一段充滿思辨色彩的論述,探討瞭某種集體潛意識的形成機製。作者大量引用瞭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理論模型,試圖剖析特定文化背景下,人們行為模式的內在邏輯。這裏的語言風格變得嚴謹而富有邏輯性,充滿瞭對“結構”和“符號”的解構。例如,作者對某種民間儀式進行的長篇分析,並非簡單地描述其流程,而是深入挖掘瞭其中蘊含的權力關係和社會契約。這種分析的深度,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稍一走神便可能跟不上作者跳躍性的思維路徑。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拗口的術語和復雜的論證鏈條。這種閱讀體驗是挑戰性的,但同時也帶來瞭極大的智力滿足感,仿佛被邀請進入瞭一個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見證著對復雜社會現象的層層剝離與重構。它迫使你跳齣現有的框架,用一種全新的、甚至有些冷峻的視角去審視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
評分全書的收尾部分,迴歸到瞭一種充滿哲思的、近乎散文詩的意境中。作者似乎放下瞭所有的分析工具和批判的姿態,轉而用一種俯瞰萬物的溫柔來總結這場思想的旅程。這裏的文字充滿瞭象徵意義,大量運用自然意象,如風、水、石頭,來比喻永恒與變化的關係。語言的節奏變得非常舒緩,句子綿長而富有迴味,仿佛在為讀者搭建一個可以休憩的港灣。它沒有給齣任何明確的結論或指導方針,而是提供瞭一種和解的可能性——與過去的和解,與自身的和解。讀完最後一段,我感到的是一種平和的釋然,就像爬上山頂後,視野開闊,心中的紛擾也隨之消散瞭。這是一種極具力量的收束方式,它沒有強迫你接受什麼,隻是邀請你靜靜地站立在那裏,感受那份寜靜的重量。
評分這本書的開篇就以一種近乎田園牧歌式的筆觸,描繪瞭作者童年時期在南方小鎮的成長經曆。那些關於蟬鳴、老榕樹和鄰裏間淳樸互助的片段,仿佛一幀幀泛黃的老照片,讓人瞬間沉浸在一種懷舊的氛圍中。作者對光影的捕捉極為細膩,無論是午後斜照進窗欞的光束,還是夜晚油燈下模糊的輪廓,都處理得極其富有詩意。讀到這裏,我完全被帶入瞭一種慢節奏的生活狀態,思考著現代都市人匆忙中遺失的那些微小而確切的幸福感。尤其是對“時間”這個概念的描繪,不同於現代社會對效率的追求,作者筆下的時間是流動的、有彈性的,它似乎更關心季節的更替而非鍾錶的滴答聲。這種敘事風格,初看之下略顯緩慢,但細細品味,卻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對生命本真的尊重與眷戀。它不像是在講述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漫長而溫柔的私人傾訴,讓人忍不住放慢自己的呼吸,去感受文字背後那份沉澱下來的寜靜與安詳。
評分這本書的中後段,敘事重心轉移到瞭對個體抗爭的描摹上,筆觸變得如同尖銳的鋼針,直指人性深處的矛盾與掙紮。作者沒有采用傳統英雄主義的敘事套路,而是聚焦於那些在巨大社會慣性下,試圖保持獨立思考的小人物的內心波瀾。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一個技術人員在麵對指令與良知衝突時的內心獨白,那段文字充滿瞭令人窒息的壓抑感和對“真實性”的拷問。這裏的句子結構變得破碎而急促,充滿瞭內嚮的獨白和自我辯駁,很好地模擬瞭人物在巨大壓力下思維混亂但又執著於某個核心信念的狀態。這種寫作手法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讓你真切地感受到個體在宏大敘事麵前的無力感,以及即便如此,依然要為維護某種內心秩序所付齣的巨大代價。它探討的不是成功或失敗,而是“堅持”本身所具有的沉重意義。
評分再往後,文風突然變得輕盈而又帶著一絲戲謔的諷刺意味,仿佛作者在完成瞭前期的沉重論述後,決定用一種更接近大眾傳播的、略帶幽默的口吻來總結一些現象。書中穿插瞭許多辛辣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往往取材於網絡熱點或日常笑料,但作者總能從中提煉齣令人拍案叫絕的荒謬性。比如對某類網絡流行語的起源和演變進行的“社會語言學”分析,讀起來輕鬆有趣,但其內核卻直指信息傳播中的膚淺化傾嚮。這種幽默感並非為瞭逗樂,而是一種高明的批判武器,它讓那些原本嚴肅得令人難以接近的議題,變得觸手可及,同時也讓讀者在笑聲中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成功地避免瞭整本書陷入單一的沉悶說教,為艱澀的主題增添瞭一抹明亮的調色。
評分請盡快開具電子發票。
評分包裝精緻,送人的,看起來不錯
評分還沒看呢,迴頭學習下看看
評分請盡快開具電子發票。
評分很大一部分中國人 ,活著的意義在於尋求一種與他人對比而産生的自我優越感,無論是財富上名望上地位上學識上的認知能力上的 等等等等吧。反正都是優越感,這大概是封建思想的一種體現,他們缺乏最起碼的平視彆人和自己的勇氣,有的還不願意去承認自己這一點,並且他們最擅長的就是用自己的思維去綁架他人 。
評分非常滿意,五星
評分通俗讀物,普適讀物,應該知道的常識
評分“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像這種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就是價值觀體係。價值觀和價值觀體係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閤意目標的準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嚮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齣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它支配和調節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不難看齣,所謂價值觀其實就是世界觀、人生觀、真理觀、認識論。在這個“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時代裏,探討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承與變遷,旨在啓示國人重新思考價值觀等形而上問題的書,愈加值得世人閱讀和思考。
評分快遞小哥辛苦,東西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