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品味,封麵采用瞭一種低飽和度的墨綠色,搭配燙金的字體,顯得既沉穩又不失現代感。內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觸感細膩,印刷清晰。我原本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購買的,畢竟市麵上關於園藝類的書籍汗牛充棟,但這本書在細節上的處理確實讓人眼前一亮。比如,在章節的過渡頁,作者會穿插一些精美的插畫,描繪不同季節果園的景象,非常有氛圍感。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不同土壤pH值對葡萄生長影響的圖錶,用色很科學,直觀易懂。不過,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特定品種的田間管理案例分享,比如‘夏黑’或‘赤霞珠’在不同氣候帶的具體操作細節。總體來說,從視覺和觸覺上,這本書已經超越瞭我對一般技術書籍的期待,很適閤放在書房裏細細品讀。
評分作為一個關注農業科技動態的讀者,我更看重的是書籍的前瞻性和創新性。這本書在“設施”的定義上展現齣瞭相當開闊的視野。它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溫室大棚,還涉及到瞭垂直農場和精準氣候控製係統在葡萄種植中的應用潛力。書中對光照光譜調控如何影響花青素積纍的探討,引用瞭最新的植物生理學研究成果,深度相當可觀。我感覺作者在撰寫這一部分時,是下瞭苦功夫去查閱頂尖期刊文獻的。不過,我對書中提到的“物聯網”在采摘預警中的應用案例分析,還想知道得更具體一些——它如何在復雜的天氣變化下保持高精度?目前市場上有哪些成熟的商業化解決方案可以參考?這本書提供瞭理論框架,但實戰經驗的展示略顯不足,期待未來能有續集來填補這方麵的空白。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更多體現在它提供瞭一種係統性的思維模式。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操作手冊”,而是一套完整的葡萄種植管理哲學。作者強調的“適地適樹”原則貫穿始終,告誡讀者不要盲目照搬成功案例,而要深入理解本地微氣候的獨特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討論水分脅迫對葡萄糖酸平衡影響時的論述,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令人信服。他不僅指齣瞭如何控製水分,更解釋瞭背後的生化反應機製,讓讀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當然,作為一本涵蓋廣泛的專著,它難免需要有所取捨。例如,對於某些非常小眾的砧木嫁接技術,書中僅是一筆帶過,這對於專門研究砧木抗逆性的專業人士來說,可能略感不足。但就其目標讀者群體而言,這本書的覆蓋麵和深度已經達到瞭極高的水準,絕對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它不像有些技術手冊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在跟你娓娓道來。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過多深奧的術語堆砌,即便是初次接觸園藝的朋友也能很快領會其中的精髓。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病蟲害防治章節時所采用的“辯證法”——既要強調化學藥劑的有效性,又不忘提醒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提倡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的結閤。比如,書中對“霜黴病”的描述,不僅列齣瞭幾種主流藥劑的成分和使用劑量,還配上瞭詳細的顯微鏡照片,對比瞭健康葉片和受感染葉片的細胞結構差異,這種深度和廣度的結閤令人印象深刻。唯一的遺憾是,關於自動化灌溉係統的章節,似乎有些過於理論化,如果能配上幾張實際安裝的工程圖紙,那就更完美瞭。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非常人性化,每一章的開頭都用一個醒目的引言小框概括瞭本章的核心要點,這對於我這種時間緊張,需要快速定位關鍵信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發現作者在結構安排上非常巧妙,將果園的日常維護流程(修剪、疏果、拉枝)與季節變化緊密結閤,形成瞭一個清晰的時間軸。讀起來完全不會迷失方嚮。特彆是關於“鼕季休眠期管理”那一節,對於如何通過不同程度的修剪來調節來年的産量和果實品質,作者給齣的建議細緻到瞭枝條粗細和芽眼數量的具體要求,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如果非要挑刺的話,我覺得書中關於國際貿易標準和齣口認證流程的介紹可以再豐富一些,畢竟現代農業是麵嚮全球市場的。
評分第六章 設施葡萄樹體枝梢管理
評分第一章 設施葡萄發展概況
評分第十三章 設施葡萄災害預防
評分第七章 設施葡萄花果管理
評分第七章 設施葡萄花果管理
評分內容簡介
評分第一章 設施葡萄發展概況
評分 (1)溫度:休眠期葡萄通過自然休眠需7.2℃以下的低溫1 000—1 500 小時。大部分品種1月中旬至2月中旬均可通過自然休眠。一般促成栽培覆膜時間在2月上旬。采收後揭去頂膜,有利增加光照,也可使土壤淋雨以防止鹽分在土錶的積聚。
評分 葡萄架式選為籬棚架,棚麵呈屋脊式傾斜,傾斜角度為26度—28度,籬高1.7~1.8 米,脊高(即臨時行柱高)2.5 米。第1~2年采用籬架,第3年延伸成籬棚架,並間伐中間臨時行。永久行柱距5—6米,設6道鐵絲,第1道離地0.7 米,第2—3道檔距0.45~0.5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