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閤集。其中《純粹理性批判》以第二版為基準,凡是靠前版與第二版有異之處,文字較少者均以腳注的方式標齣,文字較多者則附於閤適的地方。三部著作均增譯瞭《科學院版編者導言》和科學院版編者注,並在必要的地方加瞭少量的譯者注。 (德)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著;李鞦零 譯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啓濛運動時期很重要的思想傢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傑齣的天文學傢。其前期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1755),其中提齣瞭有名的關於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後期的哲學研究成果主要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判斷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構成瞭一個完整而嚴密的先驗唯心論體係,給哲學界帶來瞭一場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稱“開普勒改革”)。這套閤集的注釋工作做得相當齣色,對於理解康德的艱深思想起到瞭關鍵性的輔助作用。對於初學者而言,康德的行文風格本身就是一道門檻,大量的拉丁文術語和復雜的長句常常使人望而卻步。這些詳盡的腳注和隨後的導讀文章,如同經驗豐富的嚮導,耐心地為我們辨析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將“先驗的”與“先天的”進行細緻區分,或者解釋“物自體”在不同批判中的微妙變化。我尤其欣賞那些對曆史背景的梳理,它們幫助讀者將康德的思想置於十八世紀啓濛運動的語境中,理解他是在迴應休謨的懷疑論和萊布尼茨的理性主義。沒有這些高質量的注釋,我可能早就迷失在術語的森林裏,無法真正深入到康德體係的骨架之中。它們讓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變得可接近且富有成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效率。
評分總而言之,這三部批判構成瞭一個無懈可擊的哲學體係,它們共同描繪瞭人類理性的疆界、道德的義務以及審美判斷的意義。我從中獲得的收獲遠不止於知識的積纍,更在於思維方式的重塑。康德教會瞭我“認識你自己的局限”,這並非是消極的退縮,而是一種建立在清晰界限之上的自信——知道什麼是我們可以憑藉理性去探究的領域,什麼又是我們必須保持敬畏的領域。這種對人類心智潛能和邊界的深刻洞察,使得我在麵對日常的倫理睏境或認識論的挑戰時,能夠采取一種更加審慎、更有條理的思考路徑。閤集中的排版和裝幀也體現齣對經典文本的尊重,閱讀體驗非常舒適,使得如此厚重的哲學著作也能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單純的學術負擔。這無疑是哲學愛好者書架上最核心的藏品之一。
評分康德的這本《純粹理性批判》簡直是哲學史上的裏程碑,初次接觸時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而宏偉的山峰。它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將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徹底地拆解和重構。那種感覺非常奇妙,仿佛我之前對“知識”的理解都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而康德的分析直接指齣瞭基岩的所在——我們的認識能力本身就是框架。尤其是在談到“先驗演繹”的部分,那真是讓人拍案叫絕,他論證瞭那些我們認為是必然成立的範疇(比如因果律、實體性)並非來自經驗的總結,而是我們心智結構中固有的“操作軟件”。讀起來不輕鬆,需要反復咀嚼那些晦澀的術語,比如“知性直觀”、“統覺的先驗統一性”,但一旦領悟瞭其中的邏輯跳躍,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任何哲學著作都難以比擬的。這本書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它要求讀者全神貫注,跟隨康德的思緒,一步步從現象的迷霧中走嚮純粹理性的核心地帶。對於任何想要真正理解西方哲學傳統的人來說,這都是一份繞不開的經典文獻,雖然過程痛苦,但收獲的洞見是永恒的。
評分而《判斷力批判》則像是為前兩部作品搭建的一座精美的橋梁,它試圖調和那宏大、冰冷的“必然性王國”與充滿自由情感的“目的王國”之間的鴻溝。閱讀這部分時,我體驗到瞭一種久違的審美愉悅,康德對“美感判斷”和“目的性”的探討,將原本抽象的哲學思考拉迴到瞭我們與自然、與藝術互動的具體經驗中。他區分瞭“閤目的性”和“目的性”,指齣美感判斷的特點在於它是一種“無利害的普遍性”。這太精妙瞭!它解釋瞭為什麼當我們欣賞一朵花或一幅畫時,我們能感到一種超越個人喜好的愉悅,仿佛那是我們心智與自然共同達成的和諧。更進一步,在論及“崇高”時,康德引導我們直麵那些超越人類想象的巨大力量,比如無垠的星空或狂暴的海洋,這種體驗不僅沒有壓垮我們,反而通過理性對無限的把握,提升瞭我們的主體地位。這本書展示瞭康德思想的完整性,它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人文學科的溫度。
評分說實話,《實踐理性批判》的閱讀體驗與前一部作品截然不同,它少瞭一些形而上學的迷宮感,多瞭一種莊嚴的道德召喚。如果說第一部批判是告訴我們“我們能知道什麼”,那麼這部就是直擊“我們應該做什麼”。康德在這裏構建的道德大廈,其基石是“絕對命令”,這個概念的冷峻和普適性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依存於任何情感、結果或是社會習俗,而僅僅是基於理性本身的要求——“要使你的行動準則,同時能成為一條普遍的法則”。這種純粹的、不含雜質的義務論,在當下這個充滿功利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而又極具挑戰性。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停下來,問自己:我此刻的行為,是否符閤一個可以被普遍立法的要求?這種內省的壓力是巨大的,它將道德責任從外部強加的束縛,轉變成瞭自我立法的主體性體現。這本書沒有給我們提供“幸福的秘訣”,而是提供瞭一種“值得幸福”的資格,這種對人類尊嚴的強調,比任何膚淺的成功學都要來得震撼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