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第3集)

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第3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文化史
  • 近现代史
  • 人物传记
  • 文学史
  • 中华文化
  • 书香
  • 历史
  • 传记
  • 百年
  • 文化名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53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081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第3集)》分为四集,所选文章大体以人物和事件的时代为序,以开创基业、建国之初、“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四个历史阶段划分。选文的标准,侧重内容的可读性,增广见闻,以备故实,涉及书局变迁、转型等重大事件,以及那些跟书局休戚与共的作者、编辑,那些图书、刊物背后的故事。限于篇幅,总体而言,选文详远略近;部分文章采用了节选的方式,在不影响文义的前提下做了必要的技术处理。还有一些偏重学术、兼具书评性的文章,此次未能收录,将另外编选刊行。所选文章因为写作或发表于不同年代,叙事或欠完整,语境容有差异,我们尽可能保留了原文写作时间,附注文章出处,供读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毛泽东与章士钊《柳文指要》的出版
郭沫若校订本《再生缘》再生始末
吴晗和《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我爱中华
回忆《中国历史小丛书》
明本《册府元龟》影印出版追忆
汪篯与中华版《唐六典》点校本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出版轶事
《诗词格律》编修逸事--为纪念王力诞辰百年而作
雨雨风风二十年--“二十四史”点校始末记略
“二十四史”校点缘起存件
历史所史学先辈与“二十四史”的整理
唐长孺先生琐记
我的治学经历
跟张政烺先生学校史
翠微校史的日子里--罗继祖谈在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
《清史稿》点校之经过
文革岁月中的我与中华书局
追忆启功元伯兄二三事
何从郢匠再论文--缅怀启功先生
一个责任编辑眼里的启功先生
我与“中华”隋谊永存
罗尔纲与中华书局
忆赵守俨同志
鼙鼓声中思老将--怀念赵守俨先生
古文献学家杨伯峻
我和《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忆文迪同志
王文锦老师的生平与学术

精彩书摘

1938年孟森教授已经谢世,因抗战爆发,吴晗应聘到云南大学教书。当他得知郑天挺等计划继续完成孟心史的《明元清系通纪》时,就主动把这部抄写工整的史料提供给他们参考。
1958年5月,长期担任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的金灿然,在部里耽不下去了,调到中华书局担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这倒成了中华书局出版工作的一个转折点。金灿然真是个有气度、潜心学殖的总编辑。开初,在上面,他在工作上还能得到当副部长的齐燕铭的支持;在学术界,他得到吴晗、邓拓、翦伯赞、郑天挺以及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金灿然诚挚地联系他们,他们都热忱地赞助中华书局的工作。吴晗是中华书局最热心的支持者。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当时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内部发行的《文史资料选辑》,被后来出任“中央文革顾问”的那位阴谋家称为“两大奇书”,逢人赞不绝口。狂热的所谓“大跃进”之后,便出现人为的三年“自然灾害”。米珠薪桂,食品紧张,中华书局为了开展工作,推动学术事业,常常约请学者专家聚会,工作午餐的费用,往往由吴晗以领取审阅费名义支付。吴晗又是当时各项政策的虔诚支持和执行者,1959年秋季,他提出一个倡议,要求有志于写作者来响应党的号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写一点东西。他说:“这一年,全民大跃进的一年。我写了十万字左右的杂文,预备出一本杂文集。编了解放前写的一部分杂文,题名《投枪集》,不久可以出版;整理了二十多年前抄的《朝鲜李朝实录中之中国史料》,约三百万字。”确是如此,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中,他在妻子袁震的协助下,校阅了这三百多万字史料,加了标点,定名为《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送请金灿然考虑出版。十分重视学术资料整理辑集工作的中华书局,立即欣然接受了。
1962年,我到中华书局工作,隶属近代史组。虽居“员外郎”,愧蒙一视同仁,给我安静的工作与学习条件。我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替老编辑朱彦频整理《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说来竟是意外,我与辰伯先生有缘。在读、大学时,见到《在创丛书》出版,我不喜欢那《野玫瑰》,而爱看《由僧钵到皇权》。不久见到林同济教授,选了他开的西洋政治思想史课;离校后还听他讲莎土比亚,谈战后初露头角的萨特,并得知当年约请吴晗写朱元璋的本意。我当时还在隐蔽的读书会的一次集会上,报告过阅读《朱元璋传》的体会。建国后成立人民出版社,我北来参加工作,1954年,为了发展学术著作,我奉派去访问吴晗。
……

前言/序言


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第3集) 流转的光阴,铭刻的墨痕,翻开历史的扉页,品读中华百年书海的澎湃激荡。 《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第3集)》是一部深邃而生动的史诗,它不单单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带领读者潜入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海洋,去触摸那些塑造了民族灵魂的书人,聆听他们字字珠玑的心声,感受那一段段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读书故事。本集作为系列的第三部,延续了前两集的严谨求实与人文关怀,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纵深,精心遴选了若干在近百年中华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书人,通过对其生命历程、学术思想、创作实践以及与书籍、与时代交织的动人片段的深入挖掘,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人物群像,呈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风貌与文化担当。 本书的编写,绝非简单的人物剪辑或事迹罗列,而是力求从宏观的历史坐标出发,将个体生命置于时代洪流之中,去审视他们的选择、困境与贡献。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作为“书人”的身份——他们的藏书、读书、著书、译书,以及在不同学术领域中的探索与成就,更要深切理解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时代担当——在救亡图存的呼唤、社会变革的浪潮、思想解放的冲击中,他们的书籍如何成为思想的灯塔,他们的文字如何成为民族的精神脊梁。 本集所呈现的人物,或许是曾经在学界享有盛誉的大师,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启迪着后人;或许是默默耕耘于某个细分领域的学者,他们的贡献虽不为人熟知,却为中华学术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或许是跨越不同时代、身处不同境遇的普通读书人,他们的故事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 无论其名声大小,无论其境遇如何,只要他们与书为伴,与时代共鸣,他们的经历便构成了“岁月书香”不可或缺的篇章。 在《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第3集)》中,读者将有机会深入了解: 那些在风雨飘摇中坚守学术理想的书人: 在动荡的时局下,许多学者面临着颠沛流离、生计艰难,但他们依然以书为友,以学为伴,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知识的传承与发展。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对理想的执着与对文化的敬畏,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体现。例如,我们将探寻在战乱年代,某位史学大家如何辗转各地,保护珍贵文献,并坚持完成鸿篇巨制;或是某位哲学家,如何在困顿中,依旧笔耕不辍,将西方前沿思想引入中国,启发了一代代青年。 那些在思想解放的浪潮中勇立潮头的书人: 近百年是中国思想最为活跃、最为激烈的变革时期。一批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书人,他们翻译、介绍、创办报刊、组织讨论,以书籍和文字为武器,挑战陈规陋习,传播新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本集将细致描绘这些思想的先驱者,如何在一个充满阻碍和争议的环境中,以无畏的勇气,点亮思想的火炬。例如,我们将看到某位文学家,如何通过小说和散文,揭示社会现实,唤醒民众意识;或是某位教育家,如何在新的办学理念下,培养出无数栋梁之材,他们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至今仍具借鉴意义。 那些在学科建设中默默奉献的书人: 中华学术体系的现代化转型,离不开无数学者在各自领域的艰苦耕耘。从古典文献的整理校勘,到新兴学科的创立与发展,他们或埋首故纸堆,或深入田野调查,用严谨的态度和坚韧的毅力,为中华学术的繁荣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本集将关注那些在特定学科领域内,通过著作、译著、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为学科奠基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书人。例如,我们将走进某位植物学家,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绘制中国植物图谱,为科学研究留下宝贵资料;或是某位考古学家,如何在古老遗迹中,发掘出中华文明的珍贵碎片,重新认识我们的历史。 那些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书人: 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知识分子不再仅仅满足于书斋中的沉思,而是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民族的复兴大业紧密结合。他们或投身教育救国,或参与社会改良,或以笔为枪,针砭时弊,他们的书籍和思想,成为了凝聚民族力量、指引前进方向的重要力量。本集将深入刻画这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书人,展现他们如何在时代大潮中,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以独特的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我们将了解某位诗人,如何用激昂的诗篇鼓舞人心,成为那个时代的民族之声;或是某位社会活动家,如何通过写作和演讲,推动社会改革,为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 《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第3集)》的独特之处在于: 史料的翔实与考证的严谨: 本书的编写团队,历时数年,搜集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包括书信、日记、回忆录、学术著作、报刊文献等,并进行严谨的考证和辨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每一个人物故事,都建立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之上。 叙事的生动与情感的温度: 尽管以历史事件和学术思想为载体,本书却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注重人物故事的讲述,力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奋斗挣扎与精神追求,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视角的多元与解读的深度: 本集在人物选择上,力求涵盖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书人,展现近百年中华书海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对人物的解读,也不局限于单一的维度,而是尝试从思想、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对“书”的本质的回归: 书籍是承载思想的载体,更是连接人与知识、人与时代的桥梁。本书不仅关注书人本身,更关注他们与书籍的关系——他们如何选择书籍,如何阅读书籍,如何创作书籍,以及书籍如何影响他们的人生,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时代。我们试图展现书籍在那个动荡年代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精神的慰藉、思想的启蒙,乃至民族命运的塑造。 翻开《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第3集)》,您将踏上一段感悟人生的旅程。 您会惊叹于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会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与担当的重量,会重新审视我们与书籍、与历史、与民族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这是一个关于求知、关于坚持、关于奉献的故事集,它向我们展示了,在任何时代,无论境遇如何,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化的传承,都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塑造独特的精神品格。 本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精神的传承。 它鼓励我们反思当下,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也激励我们在自己的时代,继续秉承“读书强种,文字救国”的精神,用知识和智慧,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第3集)》,邀您共品一段文字的芬芳,感悟一段人生的厚重,传承一份民族的血脉。 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些尘封的岁月,聆听那些动人的书人书事,让这份“岁月书香”,在我们的心中,永远弥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这套书的阅读门槛比我想象中要高一些,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可能会遗漏掉一些深层次的文化隐喻。但这恰恰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它提供了一种挑战,而不是廉价的娱乐。作者在探讨某些文学流派的兴衰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对错判断,而是非常公允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多方位的文化角力。这种克制而深刻的分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特别是对一些边缘人物的挖掘,那些可能不常出现在主流教科书中的名字,作者却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绘他们的贡献和挣扎,这让整个百年画卷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一个民族在寻求自我认同和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艰辛历程。

评分

坦白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书架上少了一本这样的作品简直是巨大的遗憾。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了,它具有一种经久不衰的魅力,适合反复品读。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细节,比如作者在某句话中不经意间引用的典故,或是对某位作家手稿细节的描述。这种层次感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谁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书”,更是在探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这些书是如何诞生的,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作者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让当代读者得以真切地感受到过去文人们对纯粹文字和理想的坚守。这是一本值得珍藏、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拿到手里,光是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教科书,但翻开扉页,那排版和字体设计就透着一股文人雅士的精致劲儿。特别是那些老照片的修复质量,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仿佛能透过纸张触摸到那个时代的尘埃与墨香。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他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而是像一个资深的收藏家,带着我们走进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和那些尘封已久的文坛轶事中。比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某个著名文人在窘迫环境下如何坚持写作的那个片段,那种咬着牙也要把文字写出来的精神,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读来,更显得难能可贵。整本书读下来,就像是和一位博学的长者进行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深度对谈,既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也让我对“书”这个载体所承载的文化重量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部活着的、有温度的文化史诗。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套书的定位是有点疑惑的,毕竟“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这个标题听起来过于宏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官方的、刻板的叙述。但读进去后,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是极其个人化和充满情感的。他似乎对那个时代文人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挣扎与荣耀,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研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已经消逝的出版社和书店时的那种怀旧情愫,那些地方如今可能只剩下模糊的街景,但在文字中,它们又鲜活了起来,充满了油墨和纸张的气味。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也很好,时而紧凑,深入挖掘某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时而舒缓,描绘某个文人雅士在书房中沉思的场景。它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有选择地、精准地抓住了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瞬间,让人读完后会忍不住合上书,陷入长久的沉思,回味那些文字背后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视觉和智力的双重盛宴。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把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结合得如此完美。它的考据工作想必是下了大功夫的,很多细节的引用都有据可查,这让作为读者的我感到非常安心,知道自己正在接触的是扎实的知识体系。然而,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同一般,他能用优美的散文笔法来讲述严肃的历史事件,使得阅读过程毫不费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我记得有一章节专门讲了某个时期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出版物来影响社会思潮的,那段描述真是令人热血沸腾,清晰地勾勒出了文字如何化为影响时代的利剑。这种将“事”与“人”紧密编织在一起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场感,让人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评分

: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第4集):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第4集)

评分

对于读书人来说,这一套书是必看和必藏的!

评分

很精致的小书,非常喜欢。

评分

内容好,价格好,服务质量 好

评分

小32开精装挺可爱,购者通常都是当套装四册收入,按时代划分详远略近选文29篇的书人书事,爱书人的礼物。

评分

收入著作《柳文指要》《再生缘》“中国历史小丛书”《册府元龟》《唐六典》《诗词格律》“二十四史”《清史稿》《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等。

评分

百年老店故事多,说不尽的中华书局老故事。

评分

诸多旧事,更是中华书局半年来的基业。 因之捧读这部书香飘溢的作品,甚觉是一笔其年也深、其蕴也丰的独特财富。书中所反映与呈现的,可能只是作者人生经历中的一个个片段与瞬间。那些形制不一、风格各异的签名书与签名封,有的可能是偶然所得,有的则是刻意索之;有的因重大时节的往来应酬,有的则是好友于日常生活中的美意传递。这一切都统统成为对岁月的真实记忆,对友谊的深厚累积。可以想象,作者为此倾注许多心血的同时,获得了多么大的满足与愉悦。 这部书以其图片与文字的精美,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以为不应将其仅仅视为作者收藏的雅好,其所汇集的虽皆为尺幅寸纸,却通过一个个具有文化价值的形式,记录时代的清晰声响与浓重光影,见证作者所亲历的家国大事与世界风云。这使作者的人生变得格外的丰富与隽永,也使我们看到了可以想见而并不熟悉的那些生动的细节与侧面。这种大人物的小情趣,以及小事件中反映的大境界,也格外地使人回味不已。 因之捧读这部书香飘溢的作品,甚觉是一笔其年也深、其蕴也丰的独特财富。书中所反映与呈现的,可能只是作者人生经历中的一个个片段与瞬间。那些形制不一、风格各异的签名书与签名封,有的可能是偶然所得,有的则是刻意索之;有的因重大时节的往来应酬,有的则是好友于日常生活中的美意传递。这一切都统统成为对岁月的真实记忆,对友谊的深厚累积。可以想象,作者为此倾注许多心血的同时,获得了多么大的满足与愉悦。

评分

内容好,价格好,服务质量 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