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养孩子

无忧无虑养孩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宏,周朋 编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0-3岁
  • 正面管教
  • 情绪管理
  • 儿童心理
  • 育儿经验
  • 新手父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056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17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0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无忧无虑养孩子》由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专家和骨干医师共同讨论,编写、具有内容新颖、文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针对性强和科学实用等特点,并在兼顾中,西医的同时,突出了中医特色。如果读者在翻阅该书之后,能对科学育儿有所帮助,我们将感到非常欣慰。

作者简介

曹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首届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擅长治疗小儿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先后主持或参与研究国家、省级科研课题10项,主编、参编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生活保健篇
1.如何维护儿童的健康
2.注意小儿患病前的征兆
3.如何提高儿童的免疫功能
4.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
5.小儿采用怎样的睡姿好
6.小儿睡姿中有疾病信息
7.孩子夜间磨牙要查查原因
8.宝宝为什么爱出汗
9.哪些原因容易引起宝宝爱出汗
10.孩子打预防针要注意什么
11.怎样判断预防接种后发热及处理
12.怎样判断小儿发热
13.给孩子测体温时要注意什么
14.孩子为什么经常“上火”
15.节日需防小儿胃肠功能紊乱
16.虫牙是怎样发生的
17.宝宝换牙要注意什么问题
18.儿童喝水的学问
19.如何给孩子选购玩具
20.怎样让孩子的玩具更干净
21.不宜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
22.如何避免孩子遭意外伤害
23.冬季带宝宝晒太阳有讲究
24.小儿衣着有哪些学问
25.小儿冬季洗澡慎用沐浴液

膳食与营养篇
1.科学喂养是孩子聪明的物质基础
2.为什么提倡母乳喂养
3.怎样提高母乳质量
4.怎样给婴儿添加辅食
5.喂养体弱儿的注意事项
6.什么是合理的膳食
7.小儿饮食护理五要素
8.宝宝为什么吃得再多也不长肉
9.别忘了给孩子吃好早餐
10.儿童为什么要多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11.孩子不愿意吃蔬菜怎么办
12.小儿不愿吃饭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3.饮食不当是导致小儿肥胖的罪魁祸首
14.如何供给学龄期儿童智力发育所需的营养
15.小儿喝酸奶要注意什么
16.根据四季气候选用饮食
17.根据小儿的脾胃功能调节饮食
18.小儿常吃哪些食物可以健脾胃
19.经常给孩子补钙为什么还缺钙
20.婴幼儿容易缺乏哪些维生素
21.应正确地给宝宝补充维生素
22.怎样预防小儿微量元素缺乏
23.锌与小儿智力的关系
……
常见疾病篇
家庭护理篇
家庭保健药膳篇
小儿常见疾病饮食调治篇

精彩书摘

对于4~5个月以上的婴儿,可适当增加辅食,最好将菠菜、卷心菜、青菜、荠菜等切碎,放入米粥内同煮,做成各种美味的菜粥给宝宝吃。蔬菜中所含的大量纤维素等食物残渣,可以促进肠蠕动,达到通便的目的。此外,辅食中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等,可促进肠道肌肉张力的恢复,对通便很有帮助。婴儿便秘经以上饮食调整效果仍不佳者,可给宝宝饮服蜂蜜,即常服蜂蜜水或将蜂蜜放入牛奶中喂养,效果较好。也可吃点香蕉,短期内即能发挥润肠通便的作用。
(2)训练排便习惯:婴儿从3-4个月起就可以训练定时排便。因进食后肠蠕动加快,常会出现便意,故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也可进行手法按摩,大人手掌平放在宝宝脐部,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推揉。这不仅可以加快宝宝肠道蠕动进而促进排便,并且有助于消化。
(3)药物处理:婴儿便秘经以上方法处理仍不见效的,可以采用开塞露通便。开塞露主要含有甘油和山梨醇,能刺激肠道起到通便作用。使用时要注意,开塞露注入肛门以后,家长应用手将两侧臀部夹紧,让开塞露液体在肠道里保留一会儿,再让孩子排便,效果才好,在家庭中也可用。
秋季天气逐渐转凉,孩子们都穿上了长衣长裤来抵御秋天的寒凉。儿科门诊上的小病号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腹泻的孩子越来越多。引起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从医学上讲,可以是病毒感染也可以是细菌感染。夏季细菌性腹泻多见,秋冬季节病毒性腹泻多见。比如说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肠炎,在秋冬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高发。
……

前言/序言


《无忧无虑养孩子》 父母的内心世界:理解与应对孩子成长的挑战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具体育儿技巧或“速成”方法的手册,它是一次深入的内心探索,一次对父母在育儿旅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情感、思绪和挑战的细致剖析。我们希望借由这本书,帮助每一位父母,特别是那些初为人父母、或者在育儿过程中感到迷茫、焦虑、甚至是力不从心的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找到一条更加平和、更加充实、也更具力量的育儿之路。 育儿,不仅仅是喂养、教育,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成长。孩子如同明镜,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也映出了我们潜藏最深的恐惧与不安。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便压在了肩头,随之而来的,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手足无措的瞬间、无数种与过往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然而,在这看似混乱和挑战重重的过程中,也蕴藏着无比珍贵的成长机遇。 第一章:初为人父,初为人母——身份的转变与失落 成为父母,意味着身份的巨变。曾经是独立的个体,现在却成为了一个生命的守护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往往伴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我们可能会怀念曾经自由自在的生活,怀念可以说走就走的旅行,怀念可以随心所欲安排的个人时间。这种怀念,并非是对孩子的否定,而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自然的留恋,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挑战。 许多新手父母会陷入一种“牺牲感”的泥潭。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孩子完全占据,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个人价值。这种感受是真实而普遍存在的。然而,我们想强调的是,这种“牺牲”并非全然的失去,而是一种新的获得。它是一种爱的升华,是一种责任的担当,更是一种生命传承的荣耀。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转变。这本书将引导您去理解这种失落感的根源,并学会接纳它,转化它,最终从中汲取力量,而不是被它所吞噬。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新身份下,重新找回自我,如何将“父母”这个身份,视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成熟的自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焦虑的漩涡——对未来的担忧与不确定 “我的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我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父母?”这些问题,如同幽灵般萦绕在许多父母的心头。社会舆论、周围人的比较、以及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共同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焦虑之网。本书将深入剖析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感。 我们将分析焦虑的来源:是来自社会压力?是来自内心的不安全感?还是对未知未来的恐惧?理解焦虑的根源,是解决焦虑的第一步。我们不会提供“快速消除焦虑”的秘方,因为焦虑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相反,我们将教会您如何“与焦虑共处”。通过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例如正念练习、情绪识别与接纳,以及认知重构,您可以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在焦虑来袭时保持清醒,如何不让焦虑影响到您对孩子的判断和行为。 本书还将探讨“比较”对父母心态的影响。我们鼓励您将目光从“别人家”转移回自己的孩子,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各有不同。停止不必要的比较,专注于孩子的独特天赋和需求,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章:情绪的过山车——愤怒、内疚与疲惫 育儿过程,如同坐过山车,充满了起伏跌宕。孩子突如其来的哭闹、不听话的行为、以及对父母的无理要求,常常会让父母的情绪瞬间爆发。愤怒、沮丧、甚至是绝望,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涌上心头。而当情绪过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深深的内疚感。“我怎么能对自己的孩子发脾气?”“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本书将坦诚地面对父母的负面情绪。我们承认,愤怒、沮丧、疲惫,都是育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这些情绪。我们将为您提供一些情绪管理的策略,帮助您在情绪失控前及时止损,学习如何以更冷静、更理性的方式回应孩子的行为。同时,我们也强调自我关怀的重要性。当父母身心俱疲时,很难给予孩子耐心和爱。本书将鼓励您学会照顾好自己,认识到“父母的健康,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第四章:界限的艺术——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平衡 “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是爱。”“不能什么都惯着孩子,要立规矩。”关于爱与规则的边界,是许多父母争论不休的话题。过度溺爱,容易让孩子变得任性,缺乏责任感;而过度严苛,又可能压抑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本书将探讨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我们认为,“爱”并非无条件的满足,而是在满足孩子基本需求的同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价值观。而“规则”,也不是为了束缚孩子,而是为了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设定清晰、合理、并能够执行的家庭规则,以及如何以爱为基础,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这些规则。这其中涉及到的沟通技巧、后果设置、以及父母之间的一致性,都将在书中得到细致的讲解。 第五章:臣服与喜悦——拥抱不完美,享受当下 在育儿这场漫长的旅程中,我们常常过于执着于“完美”。我们追求完美的家庭氛围,追求完美的孩子,追求完美的父母形象。然而,现实往往是充满不完美的。孩子会生病,会犯错,会让我们失望;我们自己也会犯错,会感到疲惫,会做出不完美的决定。 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臣服于不完美”。承认育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接纳孩子和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我们放下沉重的包袱,获得内心的宁静。我们将引导您去发现,在那些看似“不完美”的时刻,往往隐藏着最真实的亲子互动,最深刻的情感连接。 我们鼓励您将目光从“结果”转移到“过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无法催熟,也无法控制。与其焦虑于未来,不如专注于当下,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平凡而珍贵的时刻。每一次的拥抱,每一次的陪伴,每一次的共同经历,都是滋养亲子关系最宝贵的养分。 第六章:父母的内在力量——自我觉察与持续成长 养育孩子,是一场终生的修行。它不断挑战着我们的认知,我们的情绪,我们的行为模式。这本书,最终希望能够帮助您挖掘并激活您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自外部的指导,而是源自于您对自我的深刻觉察。 我们将鼓励您持续地进行自我反思:在育儿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我有哪些成长?我的哪些观念需要调整?我们并非要成为“完美的父母”,而是要成为“不断成长的父母”。每一次的困惑,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 本书旨在成为您育儿旅途中的一个温和的伴侣,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它不会为您提供标准答案,但会为您提供思考的框架,提供探索内心世界的勇气,提供在风雨中也能保持平和与喜悦的力量。最终,希望每一个阅读这本书的父母,都能在育儿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无忧无虑”——那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一种对孩子的信任,以及一种对自己内心的笃定。 《无忧无虑养孩子》是一次关于理解、接纳、和成长的旅程。我们期待与您一同踏上这段旅程,在育儿的实践中,遇见一个更强大的自己,也见证孩子最美好的成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文笔是那种我很久没有在育儿类书籍中见到的优雅和克制。它没有过度煽情的语句,也没有使用那些为吸引眼球而堆砌的夸张形容词。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像一位经验老到的智者在耳边轻声细语。特别是它对“规矩”与“自由”之间张力的探讨,令人拍案叫绝。它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像一个高明的调解员,展示了如何在两个看似对立的极端之间找到那个动态的平衡点。我尤其喜欢它对“无聊”的重新定义,将其视为创造力的温床。这与现在社会普遍推崇的“填满孩子时间表”的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读的时候,我经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理解,而是因为作者的某个观点触动了我内心深处一直存在的某种矛盾,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反刍。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读完的书,它需要你带着一颗开放的心和慢下来的节奏去品味。

评分

我喜欢这本书的“慢节奏”和“去功利化”的倾向。在这个一切都追求效率和快速反馈的时代,这本书反而鼓励我们慢下来,去欣赏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质量”。它不谈分数、不谈排名,而是聚焦于构建一种深层的情感联结。特别是其中探讨“等待”的艺术,简直是现代父母的良药。等待孩子自己发现兴趣、等待他们自己解决冲突,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结果的释然。作者的语言总是充满画面感,比如描述“允许孩子在泥巴里打滚”的场景时,我仿佛真的能闻到那种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那种纯粹的快乐。这本书就像是一剂清凉散,帮我清除了许多被社会标准污染的育儿杂念,让我重新记起,养育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最值得敬畏的奇迹。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简直是天才!它没有采用那种老生常谈的“育儿宝典”模式,而是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方式,探讨了现代父母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焦虑源头。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微妙的、我们平时忽略的心理瞬间,比如孩子第一次表现出独立倾向时,父母那种混合着骄傲与失落的复杂情感。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放手”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相信孩子”,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放手背后的自我价值重建。书中的案例选择也非常精妙,它们不是那种完美无瑕的精英家庭样本,而是充满了烟火气的、真实的挣扎。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度的自我梳理,明白了许多过去让我困扰的教育选择,其实根源在于我自身的未满足需求。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技巧指导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成功育儿”这个概念,它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旅程,而非一场与外界比较的竞赛。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完全绕开了市面上常见的“时间管理”或“行为矫正”的话术。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哲学”的书,只是载体恰好是关于养育孩子。作者似乎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能够穿透孩子表面的哭闹、反抗,直达其核心的需求。我曾经在处理孩子对新事物的恐惧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本书中提供的那种“共情式观察”的练习,让我学会了如何先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而不是急于提供解决方案。它没有提供任何“万能钥匙”,这点非常真实。它强调的是父母自身的成长,认为我们对孩子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内在秩序的投射。这种强调内观的路径,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种莫名的踏实感,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锚点,不再随外界育儿风潮起舞。

评分

老实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颠覆性”的。我读了很多关于正面管教的书,但很多最终还是落入了“如果你做了A,孩子就会反应B”的机械逻辑。然而,这本书却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宇宙,我们能做的,最多是提供一个适宜其生长的土壤。它对“期望”的剖析简直是精准到让人心惊。作者指出,许多教育问题源于父母投射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这一点对我冲击很大,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在无意中给孩子施加了过度的压力。书中关于“失败”的讨论也极其精彩,它将失败定义为一种必须经历的反馈机制,而非需要掩盖或惩罚的污点。这种坦诚和不加粉饰的叙述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力量感,仿佛一位老友在与我进行一场毫无保留的深夜长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