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广西环江站(2005-2009)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广西环江站(2005-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以荣,傅伟 编
图书标签:
  • 生态系统
  • 农田生态系统
  • 广西
  • 环江
  • 定位观测
  • 研究
  • 长期观测
  • 生物多样性
  • 农业生态学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618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55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6
字数:21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生态系统网络的联网观测研究及数据共享系统建设”项目的支撑下,为进一步推动国家野外台站对历史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强化国家野外台站信息共享系统建设,丰富和完善国家野外台站数据库的内容,中国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决定出版《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丛书。同时,为了更好的推动丛书的出版,“生态系统网络的联网观测研究及数据共享系统建设”项目组经多次讨论,编写了《农田、森林、草地与荒漠、湖泊湿地海湾生态系统历史数据整理指南》(以下简称编写指南)。《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广西环江站(2005-2009)》为广西环江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据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编写指南编撰,以整理、搜集和共享环江站监测和研究数据的精华为宗旨,在对大量野外实测数据的统计汇编和精简编撰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内容主要分为观测研究样地背景信息、长期监测数据以及研究数据三部分。观测研究样地背景信息汇集了环江站所有长期监测数据、研究数据的观测场地和采样地的基本信息描述,主要通过调查手段获得;长期监测数据是针对环江为代表的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土壤、气象及生物四大环境要素的长期定位观测、采样分析的生态过程数据;研究数据主要是以环江站为研究平台的项目、课题在实施期间产生的观测、采样、分析、调查数据。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1.1 环江站简介
1.2 环江站建立背景
1.3 研究方向
1.4 研究成果
1.5 合作交流

第二章 数据资源目录
2.1 生物数据资源目录
2.2 土壤数据资源目录
2.3 水分数据资源目录
2.4 气象数据资源目录

第三章 观测场和采样地
3.1 概述
3.2 观测场介绍
3.2.1 气象观测场(HJAQX01)
3.2.2 农田小气象观测场(HJAQX02)
3.2.3 旱地综合观测场(HJAZH01)
3.2.4 旱地辅助观测场(HJAFZ01)
3.2.5 坡地草本饲料辅助观测场(HJAFZ02)
3.2.6 坡地顺坡垦植辅助观测场(HJAFZ03)
3.2.7 水分辅助观测场
3.2.8 宜州市德胜镇地罗村站区调查点(HJAZQ01)
3.2.9 环江县思恩镇清潭村站区调查点(HJAZQ02)

第四章 监测数据
4.1 生物监测数据
4.1.1 农田作物种类与产值
4.1.2 农田复种指数与典型地块作物轮作体系
4.1.3 农田主要作物肥料投入情况
4.1.4 农田主要作物农药除草剂生长剂等投人情况
4.1.5 农田灌溉制度
4.1.6 作物生育动态
4.1.7 作物叶面积与生物量动态
4.1.8 作物收获期植株性状
4.1.9 农田作物矿质元素含量与能值
4.1.10 分析方法
4.2 土壤监测数据
4.2.1 土壤交换量
4.2.2 土壤养分
4.2.3 土壤矿质全量
4.2.4 土壤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
4.2.5 土壤机械组成
4.2.6 土壤容重
4.2.7 长期试验土壤养分
4.2.8 长期采样地空间变异调查
4.2.9 土壤理化分析方法
4.3 水分监测数据
4.3.1 土壤含水量
4.3.2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
4.3.3 地下水位记录
4.3.4 土壤水分常数
4.3.5 水面蒸发量
4.3.6 雨水水质状况
4.3.7 水质分析方法
4.4 气象监测数据
4.4.1 温度
4.4.2 湿度
4.4.3 气压
4.4.4 降水
4.4.5 风速
4.4.6 地表温度
4.4.7 辐射

第五章 研究数据
5.1 喀斯特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5.1.1 喀斯特峰丛洼地退化景观格局分析
……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广西环江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2005-2009年观测研究数据摘要 本数据集详尽记录了2005年至2009年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的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所收集的各项关键生态参数。通过长期的、系统的监测与科学的分析,该数据集为理解这一独特地理区域内的农田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演变、土壤养分循环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定量化依据。 研究背景与区域概况 广西环江,地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区域,以其独特的石灰岩地质构造、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形和特殊的立体气候而闻名。这里的农田生态系统,多分布于喀斯特地貌的盆地、河谷以及坡地,耕作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模式深受喀斯特地貌的制约,如土壤贫瘠、石漠化风险高、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同时,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是许多特有物种的栖息地,也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计。 2005-2009年的观测研究,正是围绕着如何认识和应对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挑战,旨在通过科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揭示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为制定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策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支撑。该研究站的设立,标志着对中国这一重要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系统性、长期性监测的开端。 数据维度与内容概述 本数据集涵盖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多个核心组成部分,从宏观的气候环境到微观的土壤微生物,从植被的生长状况到动物的活动规律,均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具体数据维度包括但不限于: 1. 气象与水文监测数据: 气温: 记录了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月平均、年平均气温,反映了区域的温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土壤有机质分解等过程的影响。 降水量: 详细记录了逐日、逐月、逐年的降雨量,分析了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对理解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变异性、土壤水分状况、地表径流以及潜在的土壤侵蚀风险至关重要。 湿度: 包括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湿度,反映了水汽的输送和储存状况,直接影响作物蒸腾、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光照: 记录了日照时数、光合有效辐射等,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能源,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速率和产量。 风速与风向: 监测了区域风场的特征,对作物蒸腾、养分(如氮素)的挥发以及土壤侵蚀(风蚀)具有一定影响。 土壤水分: 在不同深度、不同地点的土壤水分监测数据,是评估土壤水资源利用效率、作物水分胁迫状况以及指导灌溉决策的关键。 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 部分监测了小流域范围内的水文响应,反映了降雨转化为径流的比例,对理解喀斯特地区脆弱的水文循环和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2. 植被与农作物监测数据: 物种组成与多样性: 记录了研究区域内农田及周边自然植被的物种组成,包括优势种、稀有种等,反映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以及耕作方式对自然植被的影响。 生物量与生产力: 测量了主要农作物和自然植被的生物量(干重、鲜重),以及地上、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分配,估算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这是衡量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效率的重要指标。 生长发育监测: 记录了主要农作物关键生育期(如播种、出苗、拔节、抽穗、成熟等)的时间节点,以及植株高度、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形态等生长发育指标,用于评估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潜力。 农事活动记录: 详细记录了耕作、播种、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农事活动的时间、方式和用量,这是理解农田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 作物产量: 记录了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是衡量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 覆盖度: 测量了农田和周边植被的土地覆盖度,直接影响地表水分蒸发、土壤侵蚀以及陆地表面的能量平衡。 3. 土壤监测数据: 土壤理化性质: 测量了不同深度、不同地点的土壤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砂、粉、黏粒含量)、容重、孔隙度、团粒结构等,这些是影响土壤水分、空气、养分储存和运输以及作物根系生长的基础。 土壤化学性质: 详细记录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酶活性等关键化学指标。这些数据对于评估土壤肥力、养分循环速率、土壤健康状况以及化学改良措施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土壤侵蚀与退化: 结合地形、降雨和土壤侵蚀模型,评估了区域的土壤侵蚀程度,并对石漠化等土壤退化现象进行了观测记录,这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土壤微生物: 部分监测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和多样性,以及其主要功能群的活性,这是理解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转化和土壤生态健康的关键。 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过程数据: 动物类群监测: 记录了农田及周边区域的昆虫(如传粉昆虫、害虫)、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等类群的出现频率、数量估算、活动规律等,反映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及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 传粉昆虫监测: 特别关注了传粉昆虫(如蜜蜂、蝴蝶)的种类、数量和活动高峰期,这对于理解农作物授粉过程、产量形成及其对农田生态系统健康度的指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动物与底栖生物: 对土壤中的蚯蚓、弹尾虫等土壤动物,以及农田水体中的底栖生物进行了监测,它们在土壤改良、有机质分解和指示水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功能评估: 结合以上各方面数据,对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利用效率等关键生态过程进行了量化评估。 数据应用价值 本数据集为多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科学研究: 深入理解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为生态学、农学、地理学、土壤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区域可持续农业发展: 为制定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技术、优化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指导喀斯特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恢复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 分析气候变化(如温度升高、降水格局改变)对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制定适应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政策制定与管理: 为政府部门制定农业、环保、国土资源等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培训: 可作为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案例素材和数据源。 数据挖掘与模型构建: 丰富的数据集可用于开发和验证各类生态模型,进行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预测未来生态系统变化趋势。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尽管本数据集覆盖广泛,记录详实,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某些精细化过程(如土壤碳库动态、地下水化学组成、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监测深度和广度上,可能仍有提升空间。未来的研究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自动化监测、遥感技术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先进手段的整合,以期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总体而言,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广西环江站(2005-2009) 是对这一独特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系统观测的宝贵成果,为深入理解中国南方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数据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生态规划师,我常常需要在制订具体的保护与利用策略时,依赖于可靠的基准数据。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们在广西环江这一特定生态敏感区域的长期数据空白。我特别留意到“农田生态系统卷”这个明确的指向,这表明它不仅仅是宏观的生态概览,而是聚焦于人类活动最频繁、对环境影响最直接的土地利用类型。这种精细化的分类处理,使得数据的使用指向性非常明确。我推测其中一定包含了关于农作物产量、投入产出比以及关键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监测数据。如果这些数据能够被有效整合,那么我们就能为当地的绿色农业转型提供更具科学支撑的建议,比如优化灌溉方案或者推广低碳种植技术。期待能从中挖掘出具有操作性的环境指标,以期将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落地到生产实践中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细节处理透露出一种专业级的品质感,这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科学价值更加信服。我比较关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碳汇和水资源涵养能力的研究。广西环江作为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风险一直是关注焦点。我非常好奇,在2005到2009年间,当地农田管理的变化是否对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有机碳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份数据集如果能提供足够精细的年际变化曲线,对于评估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有效性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希望能从中提取出若干个关键的生态健康指标,并将它们与同期其他地区的观测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更清晰地描绘出中国南方农田生态系统在特定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真实环境压力和应对潜力。

评分

我最近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的中国南方地区。拿到这套资料集时,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时间跨度——2005年到2009年,这五年间恰好经历了许多政策调整和气候变化的敏感时期,为我们进行前后对比分析提供了绝佳的窗口期。我设想着用它来构建一个模型,评估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速度和韧性。这本书的排版清晰,目录结构逻辑性强,使得查找特定变量的数据变得相对便捷,这对于需要进行大规模数据清洗和整合的研究工作来说,是极大的便利。从初步的目录浏览来看,它似乎涵盖了气象要素、生物量变化等多个维度,这使得任何一个想要进行多因子耦合分析的研究者都能感到兴奋。这种系统性的、长期积累下来的观测数据,其价值远超零星的田野调查报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质感,那种深沉的绿色调让人联想到茂密的植被和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份详尽的引言,作者对研究背景的梳理非常到位,特别是对中国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网络的建立与发展脉络的介绍,让人对这部数据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挖掘具体的数据内容,但从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编纂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他们将广西环江站作为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聚焦,这种地方尺度的深入挖掘,对于理解区域生态系统的独特性至关重要。我期待着接下来能从中找到关于当地水文循环、土壤养分动态的详细记录,相信这对于任何一个关注西南喀斯特地貌生态恢复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整体而言,这份资料的出版,无疑是对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一次有力补充。

评分

这份资料集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厚重”与“严谨”。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概述性文献,而是沉甸甸的观测记录的集合。我曾经试图在其他数据库中寻找与环江站同期、同类型的农田生态系统数据,但往往要么时间不连续,要么数据维度不全,难以形成可信的对比链条。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它代表了特定时间段内,科研工作者在野外一线辛勤耕耘的结晶。这种由国家级平台支撑的观测数据,其质量控制标准自然是极高的,这一点从其规范化的数据格式和详细的元数据说明中可以窥见一斑。对于后来的学者而言,它就像一块坚实的基石,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少前期数据搜集和验证的工作量,使研究能更早地进入到深层次的分析阶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