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作者在整合跨学科视角方面的功力。词汇语义学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认知科学、计算语言学乃至哲学。这本书并没有将这些领域割裂开来,而是将其有机地编织在一起。例如,在阐述原型理论时,书中引入了心理学中关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研究成果,使得原本抽象的“中心成员”概念变得具象化可感。而在讨论意义的结构时,书中也触及了现代形式语义学的逻辑表达方式,虽然没有深入到形式推导的细节,但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对接点”。这种包容性和广博性,对于未来的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避免陷入单一理论视角的局限性,学会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词汇现象的复杂性。它培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习惯和问题解决的工具箱。
评分读完前几章后,我不得不承认,作者在概念的梳理和定义的精确性上,简直做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不同于一些过于追求文学性的解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高度的学术化和逻辑化的,每一个术语的引入都伴随着详尽的界定和语境说明,这对于学习一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多义性”(Polysemy)和“同音异义”(Homonymy)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分类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区分这两者的认知机制和社会语言学基础,引用的案例和实验证据都非常具有说服力。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复杂理论的阐释,常常会穿插一些清晰的图示或模型简化,这些辅助材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抽象语义结构的难度。可以说,这本书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同时,也兼顾了教学的有效性,避免了将读者直接抛入晦涩的理论迷宫之中,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走过知识的荆棘地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简洁又不失深邃感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书名,立刻让人感受到这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我拿到手时,首先就被它扎实的纸质和精美的装帧所折服,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工具书或教材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打开扉页,目录结构清晰明了,脉络分明,让我对全书的覆盖范围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尤其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序言中对这门学科的历史演变和当代研究热点的概述,简练却精准地勾勒出了词汇语义学的核心议题,让人在进入具体章节之前,就已经对这门学科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铺陈,非常适合初学者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也让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能迅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前沿。总而言之,从阅读体验的第一印象来看,这本教材在“物理呈现”和“结构设计”上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究其内涵。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愉悦感,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堆砌,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注意到,在每一主题的讨论末尾,作者都会设置“延伸阅读推荐”和“思考与讨论”部分。这些拓展部分非常巧妙,它们不仅指明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方向,例如基于语料库的语义建模进展,还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哲学性问题,比如词义的本质究竟是内在固定的还是完全依赖于使用情境的。这使得这本书的使用价值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畴,它俨然成了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文献综述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我常常在阅读完一个基础概念后,会主动去查阅那些推荐的文献,从而构建起一个更立体、更具动态性的知识网络。这种鼓励主动探索、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设计,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无疑是极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特别是图表的清晰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需要处理大量符号和复杂逻辑结构的学科来说,印刷质量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我需要赞扬的是,书中对于符号表示法的处理非常规范和一致,无论是希腊字母、下标还是上下标,都保持了极高的准确性,这在很多翻译或早期版本的教材中是难以保证的。此外,索引部分的详尽程度也值得称道,它不仅包含了核心术语,还涵盖了重要学者的人名和理论名称,这使得查阅特定信息时,定位速度大大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备考和撰写文献综述时的效率。总而言之,作为一本面向研究生的高阶用书,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精益求精,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学术严谨性的最高承诺,使得这段深入学习词汇语义学的旅程变得顺畅而高效。
评分本文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的目的是在词汇语义学理论指导下,就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方言与方言之间存在的种种语义现象尤其是差异分门别类加以概括,以使庞杂的方言词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语义比较的体系,为方言词汇的语义现象和规律的描写提供一个理论的视角,同时对方言词汇间存在的语义差异给以概括的说明,并用有关理论分析差异的成因、性质,揭示其发展规律。 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五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方言义位的义值比较。我们对汉语方言的常用义位。如“甜”“淡”“走”“听”“闻”等在一些方言相应语义场内不同的场内价值作了考察和分析,发现这些义位表意义值的差异是因为各自方言语义场的构成及内部关系不同,表明义位的义值不仅取决于自身更取决于语义场内义位之间的关系。第二节我们将方言同形义位指物义值的差异类型和表现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涉及到义位的结构和意义、义位所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方言社团认知理解的差异。指物义值的差异说明语言符号和所指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在汉语方言之间,指物义值的差异显示出方言义位同出一源却又各自发展而形成的大同却微异的特点。除了词汇义之外,方言义位的不同还会在语法义上表现出来。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词类范畴义的差异源于有些方言保留了古义或是在古义的基础上衍生发展,不同方言间同形义位语法范畴义的区别可以体现语义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层次;还有些差异源于个别方言走上独特的演变道路,差异是独自发展的结果。最后,我们分析比较了基本义相同的多义义场并用认知语义学的隐喻观和拉科娃的非多义观做了解释。各方言多义义场的演变扩展不可预测但可以解释,即各方言义位演变扩展既有特殊性、偶然性又有规律性和必然性,于是形成方言同形义位同异并存的状况。此外,我们还发现将不同的方言语义平铺到一起时,语义引申扩展链的内在连续性和逻辑性较为清晰显明,而这往往是单个方言的研究或仅有普通话和方言的比较研究所无法体现的。 第二章是方言义位的义域比较。比较从义位含元量的大小、含元数量的多少。
评分去世时间2014年5月4日
评分书的质量还是可以的,京东上卖书还是可以信赖,纸张不错,没有漏页,内容也很好,适合研究生用
评分比较新,希望保持了解,不至于脱离时代。张志毅,鲁东大学(原烟台师范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评分[1] 2014年5月4日,张志毅教授因病在哈尔滨逝世,享年77岁。商务印书馆01年出版的《词汇语义学》,04年出版的《简明同义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03年出版的《反义词大词典》等国内外出版的专著共10部。
评分本书图文并茂、内容周详,是一本研究服饰文化带钩艺术的品鉴读物。其专题性强、资料丰富,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带钩收藏和研究展示某些方面的空白。同时给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带钩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饰配件,是用来束带或佩系的用具。还有一种小带钩,被用为衣服的襟钩。本书中有的带钩呈现几何图形的抽象美,有的呈现动物造型的夸张美,有的呈现造型组合的重叠美……是我们了解古代审美意识,发现美、创造美的典型实例,从而窥见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以及楚文化大融合的历史写照。
评分研究生词汇学入门必读!
评分本书图文并茂、内容周详,是一本研究服饰文化带钩艺术的品鉴读物。其专题性强、资料丰富,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带钩收藏和研究展示某些方面的空白。同时给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评分本 名张志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