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 [Lexical Semantics]

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 [Lexical Semant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志毅,张庆云 著
图书标签:
  • 词汇语义学
  • 语义学
  • 语言学
  • 研究生教材
  • 教学用书
  • 词汇
  • 语义
  • 第三版
  • Lexical Semantics
  • 语言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9104
版次:3
商品编码:1104376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Lexical Semant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页数:31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为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和教育部评定并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在西方词汇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术思想史的高度俯瞰描写词汇语义学的中心——义位的多侧面和多层面,对语言学研究、教学以及词典编纂、计算机语言设计等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订,改动和补入的有850多处,添加了一些前沿信息,充实了不少理论内容,对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等等。

目录

第一章 语义学和词汇语义学简史
第一节 传统语义学
1.1.1 语义研究的历史
1.1.2 传统语义学的研究对象
1.1.3 传统语义学的缺陷
第二节 现代语义学
1.2.1 20世纪20-30年代是现代语义学孕育期
1.2.2 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语义学诞生成长期
1.2.3 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现代语义学发展期
1.2.4 现代语义学的五个趋势
第三节 词汇语义学
1.3.1 词汇语义学是现代语义学的分支
1.3.2 词汇语义学的特点

第二章 义位结构论
第一节 义位的界说
2.1.0 义位的大中小三种概念
2.1.1 直观定义:义位相当于义项
2.1.2 操作性(或功能性)定义:义位是自由的、语义系统中的最小单位
2.1.3 属性定义:义位是最基本的语义单位
2.1.4 分析性定义:义位是义素的综合体
2.1.5 系统性定义:义位是语义系统中的抽象常体
2.1.6 结构性定义:义位是由义值(基义和陪义)和义域组成的
第二节 义位的微观结构
2.2.1 义值
2.2.2 基义
2.2.3 义位(基义)的二值划分
2.2.4 义素学说简史
2.2.5 基义内部义素的层级结构
2.2.6 分析层级结构义素的方法
2.2.7 陪义
2.2.8 陪义观的沿革
2.2.9 陪义的类型
2.2.10 陪义的性质
2.2.11 陪义的存在形态和标记
2.2.12 义域
第三节 义位的宏观结构
2.3.0 义位在语义场中的结构
2.3.1 语义场学说史
2.3.2 语义场切分的主体因素
2.3.3 语义场中的义位结构
2.3.4 义位来源的三界说和义位的三种因素
2.3.5 义位来源的三条信道和义位的三种形态
2.3.6 义位的类型

第三章 义位定性论
第一节 义位定性说——柏拉图以来词义说的新审视
3.1.1 指称说
3.1.2 观念说
3.1.3 用法说
3.1.4 关系说
3.1.5 行为反应说
3.1.6 因果说
3.1.7 概念说
3.1.8 反映说
3.1.9 四角说
3.1.10 五因素说
3.1.11 词义说的总结
3.1.12 七因素新说
第二节 义位的语言性
3.2.1 义位功能的语言性
3.2.2 义位特征的语言性
3.2.3 义位义域的语言性
3.2.4 义位语用的语言性
3.2.5 义位的全民特点和民族特点显示的语言性
3.2.6 义位历时特点的语言性
第三节 义位的系统性
3.3.1 关于义位系统性的假说
3.3.2 假说证明的低谷阶段:运用低强度和一般强度支点事实
3.3.3 假说证明走出低谷:发现运用高强度支点事实
3.3.4 假说证明攀向高峰:义位的层级系统
3.3.5 义位的非系统性
第四节 义位的模糊性
3.4.1 以哲学为先导的新概念
3.4.2 含有集合意义的语言变量T
3.4.3 模糊性的三种原生体
3.4.4 具有相对模糊性的义位
3.4.5 模糊与明确的相对性和互相转化
3.4.6 模糊性的利弊
第五节 义位的民族性
3.5.1 基义的民族性
3.5.2 派生义位的民族性
3.5.3 陪义的民族性
3.5.4 义位聚合的民族性
3.5.5 义位组合的民族性
3.5.6 义位理据的民族性

第四章 义位语用论
第一节 义位组合论
4.1.1 义位组合研究
4.1.2 义位组合类型
4.1.3 义位组合的选择规则
4.1.4 义位组合的序列规则
4.1.5 组合规则的再研究
4.1.6 义位的组合意义
第二节 义位语境论
4.2.1 语境诸说的新趋势
4.2.2 主体语境——语境A
4.2.3 语言语境——语境B
4.2.4 客体语境——语境C
4.2.5 语境的界定
4.2.6 义位语境意义
4.2.7 义位语境意义的性质
4.2.8 义位语境意义的特征
4.2.9 义位语境意义的类别
4.2.10 义位语境意义研究的价值

第五章 义位演变论
第一节 词义演变学说筒史
5.1.1 系统词义演变是语义学课题
5.1.2 心理学模式
5.1.3 修辞学模式
5.1.4 逻辑学模式
5.1.5 历史学模式
5.1.6 训诂学模式
第二节 对保罗派逻辑学模式的检验
5.2.1 定量分析检验
5.2.2 定性分析检验
第三节 词义演变综论和新说
5.3.1 词义演变界说
5.3.2 词义演变研究的新趋势
5.3.3 义位演变的语言学模式
第四节 义位演变的原因
5.4.1 词义演变原因研究简史
5.4.2 客体世界的原因
5.4.3 主体世界的原因
5.4.4 语言世界的原因

第六章 义位描写论
第一节 义位两种变体的描写
6.1.1 三种词典的描写比较
6.1.2 描写原则
第二节 义位描写的整体论
6.2.1 现代语文词典的整体论
6.2.2 宏观整体论
6.2.3 微观整体论
6.2.4 词典元语言整体论

附录
(一)参考、引用和转引主要文献
(二)外国人名中外对照
(三)主要术语索引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词汇语义学:意义的探索与认知 词汇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深入剖析词语的意义是如何产生、组织、理解和应用的。它不仅仅是字典中词条的简单罗列,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思维、认知过程以及语言结构背后深刻联系的探索。本书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词汇意义奇妙世界的大门,揭示语言的基石——词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复杂机制。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本部分将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介绍词汇语义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范式。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意义”是什么开始,探讨不同哲学和语言学流派对词汇意义的不同理解。 意义的本质与类型: 词语的意义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它是独立存在的还是依赖于语境的?我们将审视指称义、内涵义、联想义、语用义等多种意义类型,理解它们在词语整体意义构成中的作用。例如,当我们提到“狗”时,它的指称义指向一种特定的动物,而它的内涵义可能包含忠诚、友善,甚至是某些负面的联想(如“狗腿子”)。 词汇意义的结构: 词语的意义并非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由更小的语义成分构成。我们将介绍语义特征分析(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等方法,揭示词语意义的内部结构,如“男人”可以分析为 [+人类, +成年, +男性],而“女人”则为 [+人类, +成年, +女性]。这种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词语之间的同义、反义、上下位等关系。 语义场理论(Theories of Semantic Fields): 意义是如何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中组织起来的?语义场理论将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词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一个由密切相关词语组成的集合,共同界定某个概念领域。例如,“颜色”的语义场包含了红、黄、蓝、绿等各种颜色词,“家具”的语义场则包括桌子、椅子、沙发等。通过考察语义场内部词语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单个词语的意义。 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我们的概念和词汇意义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原型理论认为,我们对一个类别的理解并非基于一套严格的定义,而是基于一个“最佳范例”或“原型”。例如,对于“鸟”,麻雀、燕子可能是更典型的原型,而企鹅、鸵鸟则可能处于类别的边缘。本书将探讨原型理论如何解释我们对词汇意义的感知和分类。 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 词汇意义的理解离不开对现实世界情境的认知。框架语义学将词汇视为激活某种“框架”或“场景”的入口,这个框架包含了与该词汇相关的所有实体、事件、属性和关系。例如,“购买”这个词会激活一个包含买家、卖家、商品、价格、交易等元素的购买场景。 第二部分:词汇意义的动态性与语境化 词汇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实际使用中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和动态性。本部分将重点关注词汇意义的语境化过程,以及影响意义变化的因素。 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开”这个字在“开门”、“开车”、“开会”、“开水”、“开玩笑”等语境中,意义显然是不同的。我们将深入探讨显性语境(显而易见的词汇和语法信息)和隐性语境(社会文化背景、交际者意图等)如何共同塑造词语的意义。 多义性与同音异义: 同一个词语拥有多个不相关的意义(多义性),或者发音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语(同音异义),是词汇语义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本书将分析多义性产生的机制,以及语境如何帮助我们区分不同意义。同时,也会探讨同音异义词的辨析问题。 隐喻与转喻: 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是语言中最具创造性的两种修辞手段,它们极大地丰富了词汇的表达能力。我们将考察隐喻是如何通过将一个概念域的知识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来产生新意义的(如“时间就是金钱”),以及转喻是如何通过事物之间的关联(如部分代表整体,“白宫”代表美国政府)来传递意义的。 词义的引申与演变: 词汇意义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我们将探讨词义的引申(意义的延伸和扩展)和词义的演变(意义的转移、褒贬色彩的变化等)的规律。例如,“精彩”原意为“光明”,后引申为“优美动人”。 否定与肯定对意义的影响: 否定句的意义如何与肯定句相关联?我们将研究否定词(如“不”、“没有”)对词汇意义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构成反义关系。 第三部分:词汇语义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词汇语义学并非孤立存在,它与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语言学、哲学等多个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启发,共同推动着对语言和人类智能的理解。 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 本质上,词汇语义学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介绍认知语义学如何将语言视为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体现,强调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以及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如何反映我们的思维模式。 心理语言学视角: 词汇意义是如何在人的大脑中存储和加工的?我们将审视心理语言学研究,了解词汇激活、语义联想、词语理解的认知过程。例如,人们在听到“医生”时,可能会迅速激活与“护士”、“病人”、“医院”等相关的词汇。 计算语言学与自然语言处理: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书将介绍词汇语义学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应用,如词义消歧(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词向量(Word Embeddings)的构建与应用,以及语义角色标注等。 哲学与逻辑学的联系: 词汇语义学与分析哲学、逻辑学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将探讨真值条件语义学(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等理论,理解词语的意义如何与世界的事实相联系,以及如何通过逻辑推理来分析句子意义。 社会语言学与语用学: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和语用环境。本书将探讨社会因素(如社会阶层、年龄、性别)和语用因素(如交际意图、合作原则)如何影响词汇的选择和意义的解读。 第四部分:方法论与研究前沿 本书还将介绍词汇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并展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传统研究方法: 包括查阅辞书、分析文本语料、进行实验(如联想实验、判断实验)等。 现代研究方法: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大规模语料库分析(Corpus Linguistics)、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方法日益重要。 前沿研究领域: 例如,情感语义学(Affective Semantics)对词语所携带情感色彩的研究,跨语言语义学(Cross-linguistic Semantics)对不同语言在词汇意义上的比较研究,以及词汇语义学在人工智能、教育、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应用。 结语 词汇语义学是一个充满活力且不断发展的领域。通过对词汇意义的深入探索,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本质,更能洞察人类思维的奥秘,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建构和理解世界。本书旨在为语言学爱好者、研究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平台,引领读者踏上一段精彩的意义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作者在整合跨学科视角方面的功力。词汇语义学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认知科学、计算语言学乃至哲学。这本书并没有将这些领域割裂开来,而是将其有机地编织在一起。例如,在阐述原型理论时,书中引入了心理学中关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研究成果,使得原本抽象的“中心成员”概念变得具象化可感。而在讨论意义的结构时,书中也触及了现代形式语义学的逻辑表达方式,虽然没有深入到形式推导的细节,但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对接点”。这种包容性和广博性,对于未来的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避免陷入单一理论视角的局限性,学会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词汇现象的复杂性。它培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习惯和问题解决的工具箱。

评分

读完前几章后,我不得不承认,作者在概念的梳理和定义的精确性上,简直做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不同于一些过于追求文学性的解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高度的学术化和逻辑化的,每一个术语的引入都伴随着详尽的界定和语境说明,这对于学习一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多义性”(Polysemy)和“同音异义”(Homonymy)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分类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区分这两者的认知机制和社会语言学基础,引用的案例和实验证据都非常具有说服力。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复杂理论的阐释,常常会穿插一些清晰的图示或模型简化,这些辅助材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抽象语义结构的难度。可以说,这本书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同时,也兼顾了教学的有效性,避免了将读者直接抛入晦涩的理论迷宫之中,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走过知识的荆棘地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简洁又不失深邃感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书名,立刻让人感受到这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我拿到手时,首先就被它扎实的纸质和精美的装帧所折服,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工具书或教材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打开扉页,目录结构清晰明了,脉络分明,让我对全书的覆盖范围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尤其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序言中对这门学科的历史演变和当代研究热点的概述,简练却精准地勾勒出了词汇语义学的核心议题,让人在进入具体章节之前,就已经对这门学科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铺陈,非常适合初学者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也让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能迅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前沿。总而言之,从阅读体验的第一印象来看,这本教材在“物理呈现”和“结构设计”上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究其内涵。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愉悦感,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堆砌,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注意到,在每一主题的讨论末尾,作者都会设置“延伸阅读推荐”和“思考与讨论”部分。这些拓展部分非常巧妙,它们不仅指明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方向,例如基于语料库的语义建模进展,还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哲学性问题,比如词义的本质究竟是内在固定的还是完全依赖于使用情境的。这使得这本书的使用价值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畴,它俨然成了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文献综述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我常常在阅读完一个基础概念后,会主动去查阅那些推荐的文献,从而构建起一个更立体、更具动态性的知识网络。这种鼓励主动探索、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设计,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无疑是极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特别是图表的清晰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需要处理大量符号和复杂逻辑结构的学科来说,印刷质量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我需要赞扬的是,书中对于符号表示法的处理非常规范和一致,无论是希腊字母、下标还是上下标,都保持了极高的准确性,这在很多翻译或早期版本的教材中是难以保证的。此外,索引部分的详尽程度也值得称道,它不仅包含了核心术语,还涵盖了重要学者的人名和理论名称,这使得查阅特定信息时,定位速度大大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备考和撰写文献综述时的效率。总而言之,作为一本面向研究生的高阶用书,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精益求精,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学术严谨性的最高承诺,使得这段深入学习词汇语义学的旅程变得顺畅而高效。

评分

本文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的目的是在词汇语义学理论指导下,就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方言与方言之间存在的种种语义现象尤其是差异分门别类加以概括,以使庞杂的方言词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语义比较的体系,为方言词汇的语义现象和规律的描写提供一个理论的视角,同时对方言词汇间存在的语义差异给以概括的说明,并用有关理论分析差异的成因、性质,揭示其发展规律。 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五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方言义位的义值比较。我们对汉语方言的常用义位。如“甜”“淡”“走”“听”“闻”等在一些方言相应语义场内不同的场内价值作了考察和分析,发现这些义位表意义值的差异是因为各自方言语义场的构成及内部关系不同,表明义位的义值不仅取决于自身更取决于语义场内义位之间的关系。第二节我们将方言同形义位指物义值的差异类型和表现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涉及到义位的结构和意义、义位所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方言社团认知理解的差异。指物义值的差异说明语言符号和所指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在汉语方言之间,指物义值的差异显示出方言义位同出一源却又各自发展而形成的大同却微异的特点。除了词汇义之外,方言义位的不同还会在语法义上表现出来。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词类范畴义的差异源于有些方言保留了古义或是在古义的基础上衍生发展,不同方言间同形义位语法范畴义的区别可以体现语义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层次;还有些差异源于个别方言走上独特的演变道路,差异是独自发展的结果。最后,我们分析比较了基本义相同的多义义场并用认知语义学的隐喻观和拉科娃的非多义观做了解释。各方言多义义场的演变扩展不可预测但可以解释,即各方言义位演变扩展既有特殊性、偶然性又有规律性和必然性,于是形成方言同形义位同异并存的状况。此外,我们还发现将不同的方言语义平铺到一起时,语义引申扩展链的内在连续性和逻辑性较为清晰显明,而这往往是单个方言的研究或仅有普通话和方言的比较研究所无法体现的。 第二章是方言义位的义域比较。比较从义位含元量的大小、含元数量的多少。

评分

去世时间2014年5月4日

评分

书的质量还是可以的,京东上卖书还是可以信赖,纸张不错,没有漏页,内容也很好,适合研究生用

评分

比较新,希望保持了解,不至于脱离时代。张志毅,鲁东大学(原烟台师范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评分

[1] 2014年5月4日,张志毅教授因病在哈尔滨逝世,享年77岁。商务印书馆01年出版的《词汇语义学》,04年出版的《简明同义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03年出版的《反义词大词典》等国内外出版的专著共10部。

评分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周详,是一本研究服饰文化带钩艺术的品鉴读物。其专题性强、资料丰富,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带钩收藏和研究展示某些方面的空白。同时给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带钩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饰配件,是用来束带或佩系的用具。还有一种小带钩,被用为衣服的襟钩。本书中有的带钩呈现几何图形的抽象美,有的呈现动物造型的夸张美,有的呈现造型组合的重叠美……是我们了解古代审美意识,发现美、创造美的典型实例,从而窥见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以及楚文化大融合的历史写照。

评分

研究生词汇学入门必读!

评分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周详,是一本研究服饰文化带钩艺术的品鉴读物。其专题性强、资料丰富,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带钩收藏和研究展示某些方面的空白。同时给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评分

本 名张志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