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總統製是近代中國政治製度現代化的重要錶現。中外學者在研究民國史、民國政府與政治、民國政治製度史、民國政治史、民國政治發展、民國民主與民主化、民國現代化、民國憲政、民國法製史以及人物傳記時,對民國總統製有所涉及。鑒於此,需要更加明確地把民國時期總統製作為研究對象,在更為廣闊的稅域裏對它進行社會生態分析。
《民國前期總統製度研究(1912-1928)》將盡量全麵、係統地論述民國前期的總統製度,在此基礎上,從總統職能定位、憲政、公共政策運行等比較多的視角來分析、評論民國前期的總統製度;同時,把製度放在曆史發展的進程中進行考察,並且適當進行中外國傢元首製度比較,對總統、議會、內閣要辯證地分析長短,這樣纔能比較全麵、客觀一些。另外,爭取對製度、人物、思想意識做一些立體性的結閤研究。
董洪亮,1966年齣生,河南省滑縣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畢業,曆史學博士。
1990年研究生畢業考入中國教育報社,1995年調入人民日報社,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齣版有新聞作品集《中國教育:觀察與思考——一個教育記者20年的知行漫記》。其間,藉調國傢教委辦公廳新聞辦公室工作8個月;掛職擔任河南省永城市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長1年,被考評為優秀掛職乾部;參加2011年“博士服務團”,掛職擔任貴州省黔西南州州長助理。
緒論
一、選題的旨趣
二、相關研究狀況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民國前期總統製實施的背景
一、民主共和製度成為世界潮流
(一)民主概念及製度的演變
(二)美國總統製的創設及流布
二、清末國人追求民主政治的思考和探索
(一)洋務運動時期有識之士對西方政治製度的關注和介紹
(二)戊戌變法前後維新派對立憲政治體製的宣傳和探索
(三)20世紀初年國人關於民主政治製度的論爭
第二章 民國前期總統製的構建和基本內容
一、民國前期總統製的確立及調整
(一)在爭論中采用總統製
(二)總統製確立的標誌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總統製的修改
二、總統的産生方法和程序
(一)總統由選舉産生製度的法理依據
(二)總統産生方法的常態:民主選舉和依法繼任、代理
(三)總統産生方法的異態:武力脅迫和黑金賄選
三、總統的就職儀式及就職宣言
(一)總統就職禮儀
(二)總統就職宣言評析
四、總統的職權和公文程式
(一)總統的基本職權
(二)總統職權的演變
(三)總統的公文程式
五、總統府的機構
(一)總統府機構——總統製的組織體現
(二)總統府機構的損益微調
六、總統的待遇
(一)總統在職時的待遇
(二)總統的葬儀及哀榮
第三章 總統與議會、內閣的關係
一、總統與議會的關係
(一)法律條文中關於總統與議會關係的錶述及其變化
(二)政治運作中總統與議會關係典型案例述論
二、總統與內閣的關係
(一)法律文本中關於總統與內閣關係的規定
(二)總統大權獨攬:實踐中總統與內閣關係類型一
(三)總統柔弱、內閣強勢:實踐中總統與內閣關係類型二
(四)總統與內閣平分鞦色:實踐中總統與內閣關係類型三
第四章 總統製的流變
一、臨時執政府體製及其與總統製的異同
二、安國軍政府體製及其與總統製的異同
三、南方的非常大總統製等體製及其與總統製的異同
結語 西方政治製度與中國國情
參考書目
後記
第二,命令方麵職權的變化。
臨時約法時期命令權主要包括執行法律的命令,本於法律的委任發布命令。
新約法時期命令權的變化體現在增加瞭教令權:為維持公安或防禦非常災害,事機緊急,大總統不能召集立法院時,經參政院同意大總統可以發布與法律有同等效力的“教令”,但是,必須在下期立法院開會的一開始請求追認,當立法院否認時,教令即失去效力。這是擴大瞭總統的應急處置權。
第三,任免官員方麵職權的變化。
臨時約法時期,任免官員權中的任命國務員需要經過參議院同意;國務員受到參議院彈劾後應即免職,但大總統可以提交參議院復議一次。
新約法時期,大總統任免文武職官不受任何限製。這是行政權力上一項重大的擴權。
第四,軍事方麵職權的變化。
臨時約法時期,總統統率全國陸軍、海軍,依法宣告戒嚴。
新約法時期,總統職權的變化是增加瞭製定陸軍、海軍編製及兵額一項。
第五,外交方麵職權的變化。
臨時約法時期,經過參議院同意,臨時大總統有締結條約之權、有任免外交專使之權與代錶全國接受外國的大使、公使之權。
新約法時期,大總統接受外國大使、公使,大總統締結條約的權力不受限製和製衡,隻有變更領土或增加人民負擔之條款,必須經過立法院同意。
第六,赦賞方麵職權的變化。
臨時約法時期,臨時大總統可以頒給勛章並其他榮典;臨時大總統還可以宣告大赦、特赦、減刑、復權,但是,大赦必須經過參議院同意。
新約法時期,大總統有權頒給爵位勛章並其他榮典;大總統宣告大赦、特赦、減刑、復權,但是,大赦必須經過立法院同意。這方麵職權的變化主要是增加瞭“爵位”一項。
以上六個方麵職權的變化都是擴大瞭總統的權力,但是,當時其他實行總統製國傢的總統一般也擁有這些方麵的權力。也就是說,在大的方麵總統權力的擴張還算遵守瞭相關各國的通例。
不過,下麵新約法時期擴充的三個方麵的權力,當時其他總統製國傢一般都沒有,屬於“離譜兒”的,錶現瞭袁世凱的獨裁意識和做派。
第一,關於立法機構的權力。新約法規定,大總統召集立法院,宣告開會、停會、閉會;大總統經過參政院同意可以解散立法院。賄選憲法時期,大總統可以停止眾議院或參議院的會議,但每一會期停會不得超過兩次,每次期間不得超過10天。大總統於國務員受不信任之決議時,非免國務員之職,即解散眾議院。但解散眾議院須經參議院之同意。
第二,關於財政權。大總統有權嚮立法院提齣預算案,為應對非常事變,大總統擁有財政緊急處分權。法律上屬於國傢義務的支齣及法律規定的必需支齣、履行條約所必需的支齣及軍隊編製所必需的支齣,不經過大總統同意不能廢除或者裁減。國傢歲齣、歲入的決算,每年經過審計院審定後,由大總統嚮立法院提齣報告書,請求承諾。當時資産階級民主國傢的財政權一般都掌控在代議機構即人民代錶機關,而袁世凱卻將這項大權攬入總統手中。
第三,關於憲法方麵的權力。大總統不僅可以公布憲法、提議增修憲法,而且有權召集和解散議決憲法的國民會議。
通過總統職權在臨時約法時期與新約法時期的演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袁世凱獨裁專製的傾嚮和做法。其中的原因起碼有三個方麵:一時袁世凱本人的主觀願望;二是民主體製畢竟剛剛開始,總統製不穩定;三是軍隊給予袁世凱為所欲為的支撐。
總統職權的變化還受當時社會上政治思想的影響,時人有主張總統虛位、國會大權的;也有主張加強總統權力、適度限製國會權力的。比如,王寵惠認為國會是民意的最好的錶達機構,“議院曰可,比不啻為國民所許可”,“議院曰否,即不啻為國民之否”,對於議院之可否,總統及其統領的政府不得違抗。吳貫因卻持相反的主張,他認為“與其得一強有力之國會,不如得一強有力之政府”。
(三)總統的公文程式
總統的公文是總統行使權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種種公文,總統的各種權力在中央部門和地方即在“條條”與“塊塊”內執行,在此意義上說,公文為總統權力的運轉提供瞭保障。同時,公文記錄瞭總統權力在現實中的執行過程、程序以及當時權力運轉的狀況。公文是總統職權的外在錶徵之一,因此,將總統的公文程式與總統的職權一並討論。
後記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基礎上稍作調整而成的。
在拙作即將齣版之際,我要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硃漢國教授,在我攻讀博士學位的九年裏,他嚴格要求,悉心指導。同時,感謝我的碩士生導師、北師大楊釗教授以及劉傢和教授,他們教會我治學的門徑。還要感謝已仙逝的王檜林教授,他參加我的博士論文開題論證會並提齣瞭寶貴的指導意見。
中原大地傳媒股份有限分公司總編輯耿相新兄博學敦厚,誌嚮宏遠,擅於交遊。當我與其商量拙作齣版時,他不計經濟效益,痛快應承;責任編輯楊天敬先生費心勞神,工作一絲不苟。有瞭他們的鼎力支持,纔有瞭這本小冊子麵世的機會。
我的妻子尹傳芳支持我的工作和學業,承擔瞭傢中的絕大部分傢務,許多節假日都是由她帶著兒子到京郊休閑。對於傢庭,我懷有深深的歉意。
1983年至1990年,我在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史學研究所讀書,先後獲得曆史學學士學位、碩士學位;2002年至2011年,我又在北師大曆史學院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讀博士學位花費瞭九年時間,有人會問“為何拖延這麼長時間”,我想說,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在職讀書,需要兼顧工作與學習,而且中間我又作為人民日報社的代錶之一,參加瞭中組部和中宣部選派中央新聞單位人員赴地方掛職鍛煉,讀書時間不夠集中;二是我想以行動證明自己不是混學位的,近年來社會上對在職讀學位有些微詞,這很正常,但我要求自己的論文盡量對得起“博士”之稱,當然,從客觀上看,論文質量平平。誠盼讀者諸君批評、指教!
董洪亮於人民日報社金颱園寓所
2011年7月1日淩晨
這本書的標題《民國前期總統製度研究(1912-1928)》聽起來就非常有學術價值,讓我對瞭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辛亥革命後中國政治製度的轉型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在袁世凱稱帝、北洋政府的動蕩以及之後軍閥混戰的背景下,總統製度是如何被建立、運作、又為何最終走嚮衰落的。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當時不同政治派彆對於總統製度的理解和實踐,比如國民黨、北洋派、進步黨等,在製度設計上存在哪些差異和衝突,在實際運作中又遇到瞭哪些挑戰,這將是非常吸引人的。我特彆希望作者能夠梳理清楚在這一時期,總統權力是如何受到製約(或不受製約)的,以及憲法、國會、司法等其他政治力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時,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例如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知識分子的思潮、以及普通民眾對政治的認知,對於理解總統製度的成敗也至關重要。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史料,比如當時的政治文獻、報刊評論、迴憶錄等,並進行細緻的分析,那將是一次深入的學術探索,也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代中國政治製度的早期探索曆程,以及其中蘊含的經驗教訓。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民國前期總統製度研究(1912-1928)》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因為這段時期正是中國政治劇烈動蕩、新舊交替的關鍵節點。我一直在思考,中華民國初創,從模仿西方建立總統製,到後來的種種麯摺,這中間究竟發生瞭什麼?這本書如果能清晰地梳理齣,在1912年至1928年這關鍵的十幾年裏,中國的總統製度是如何一步步演變的,從最初的理想化設計,到實際運作中的種種睏境,直至最終的走嚮衰亡。我很想知道,書中會如何解析總統權力的閤法性基礎,是建立在憲法之上,還是依賴於軍事強權?不同的總統,比如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他們在行使總統權力時,麵臨著怎樣的內外挑戰?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中國社會所麵臨的積貧積弱的局麵,以及軍閥割據、列強乾涉等外部因素,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甚至扭麯瞭總統製度的建立和運行? 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揭示,在追求共和與民主的過程中,中國政治精英們是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紮,以及他們是如何處理總統權力與民主政治之間的關係的。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當時不同政治派係圍繞總統權力展開的策略和博弈的案例分析,那將非常有啓發性。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頗感興趣的業餘研究者,我一直對民國初年的政治體製感到好奇,尤其是總統製度這一核心議題。這本書《民國前期總統製度研究(1912-1928)》恰好觸及瞭我最想深入瞭解的領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隻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能提供一種深入的分析視角。例如,能否細緻地考察在不同時期,總統的實際權力來源和行使方式是怎樣的?是源於憲法授權,還是依賴於軍事實力、政黨支持,抑或是個人威望?書中是否會對各個總統的執政理念、施政方略以及他們與當時主要的政治力量(如國會、政黨、軍閥、甚至革命黨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行細緻的描繪? 我特彆期待作者能深入分析,為何在短短十幾年間,中國會齣現如此頻繁的總統更迭和權力真空,以及這種不穩定的製度狀況對國傢統一和社會發展造成瞭怎樣的影響。如果書中能夠引用當時的關鍵文獻、電報、奏摺等一手資料,並對此進行解讀,那將極大地增強本書的可信度和學術深度。同時,我也希望能從中一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和政治精英在構建現代國傢製度過程中的睏惑、嘗試與反思。
評分我偶然間翻看瞭這本書的目錄,雖然還未深入閱讀,但標題《民國前期總統製度研究(1912-1928)》已經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覺得,一個國傢的政治體製,尤其是最高領導人的權力架構,往往是理解其曆史走嚮的關鍵。民國前期,從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到袁世凱的洪憲皇帝,再到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等一係列總統,這中間充滿瞭權力博弈和製度變遷。這本書如果能詳細考察在這一時期,總統的産生方式、權力範圍、任期製度以及權力製衡機製是怎樣一步步被塑造、被顛覆的,我相信能解答我心中長久以來的許多疑問。比如,當時的憲法是如何規定的?這些規定在實際操作中是如何被遵守或被規避的?總統與國會、與軍隊、與地方實力派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否會從比較政治學的角度,將民國前期的總統製度與同時期或稍早期的其他國傢,如美國、法國的總統製度進行一些比較,以凸顯其獨特性和局限性。更進一步,這本書是否會探討當時的社會思潮,如民主、共和、集權等觀念對總統製度設計和實踐的影響? 如果能做到這些,這本書的學術價值無疑會大大提升,也能為我們理解中國政治發展的復雜性提供重要的視角。
評分初次看到《民國前期總統製度研究(1912-1928)》這個書名,我就感到它很可能是一部填補瞭某些研究空白的著作。我對民國初期的政治史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共和製度如何在當時的中國落地生根,又為何步履維艱。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在1912年到1928年這一個相對集中的時期內,中國嘗試建立的總統製度,其核心特徵是什麼?例如,它是如何定義總統的權責,以及如何設計權力製衡的機製?我特彆希望作者能夠詳細考察,在這一時期,不同版本的憲法和約法對於總統權力的規定和實際操作之間的差異。書中是否會詳細梳理,在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洪憲帝製嘗試、以及北洋政府時期,總統的權力如何被擴大、被濫用,又如何麵臨來自國會、政黨、乃至地方勢力的挑戰? 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否會從更宏觀的層麵,探討當時的中國社會結構、經濟狀況、以及文化傳統,是如何影響瞭總統製度的實踐?如果書中能夠提供對這一時期不同政治派係,如國民黨、進步黨、以及各種北洋派係,在總統製度問題上的主張和行動進行對比分析,那將極具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幫助我理解中國早期共和製度探索的艱辛與復雜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