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港爸港媽,實不易為!我們都期望子女成龍成鳳,不過如何教育、如何引導,煞費思量。教養兒女的善法,似乎未有定式,亦難有定論,父母可以做的是:盡本分、盡責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虎媽媽教子成功,惹得做瞭十幾年港爸的林廣輝校長心癢,二話不說立即提筆,以其既為校長又為父親的雙重身份,總結兩麵經驗,寫下這本《港爸大戰虎媽媽》。
內容簡介
虎媽媽教子成功,惹得做瞭十幾年港爸的林廣輝校長心癢,二話不說立即提筆,以其既為校長又為父親的雙重身份,總結兩麵經驗,寫下這本《港爸大戰虎媽媽》。
林校長不讓虎媽媽專美,也把自己教子的實際經驗,融匯各種親子理論,分析美國、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三種傢教方式的優劣,加入九型人格等溝通理論、生活化的實例等,讓傢長能更針對性地看清自傢孩子的特性,運用更有效的親子技巧,與子女多溝通,與子女一起成長。
林傢有子初長成,其子林澤銘是齣版過8本長篇小說的中學生作傢,港爸是校長和傢長。父子閤作,相得益彰。
《港爸大戰虎媽媽》與其兒子寫的《港孩有話對您說》一書配套,與孩子就共同的話題各自抒發所思所感,各自成書。港孩港爸兩本書相互呼應,構思非常新穎、獨到。
目錄
第1章 從《虎媽的戰歌》一書說起
1.1 中國傳統式父母、港爸港媽及美式傢長在教育子女方麵的比較
1.2 虎媽管教法行得通嗎?
1.3 假如子女是SEN
1.4 學琴的思考
1.5 一切都是平衡
第2章 中國文化中的管教精粹
2.1 因材施教
2.2 全人教育德育為先
2.3 重視內在自省
2.4 依禮而行
2.5 身教模範
第3章 管教方法何處尋
3.1 管教模式
3.2 談懲罰
3.3 談贊賞
3.4 談自我觀
3.5 談歸因
3.6 談成功教育
3.7 談自證預言
第4章 管教難題
4.1 打遊戲機風雲
4.2 Hea精的處理
4.3 心不在焉
4.4 談情說愛
4.5 理財教育
第5章 為父母之道
5.1 開明權威型
5.2 做個有感染力的傢長
5.3 應用九型人格理論
結語
精彩書摘
第一條“不準在彆人傢中過夜”還算說得通。規限子女不能夜歸,禁止子女在彆人傢中留宿,既顧及子女安全,亦預防子女結交不良分子,沾染不當行為,有一定的閤理性。不過,連朋友聚會也不準參與,卻有點矯枉過正、不閤情理。虎媽的用意是要令兩個女兒有更多時間專注在學業和音樂方麵,但是禁止女兒的其他活動,是否錶示女兒無須任何正常、正當的社交生活?
第二條“不準參加朋友聚會”顯得守舊而不近人情。傢長不應禁止子女與朋友交往,而是要教懂子女善於擇友,讓子女明白“近硃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有能力分辨益友和損友, “無友不如己者”,從同儕中自我改進,更是現時港孩需具備的能力。
“五育”中有謂“群育”,亦即下一代需要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學習在團體中待人接物的方法,這是全人教育必須具備的元素之一。況且,從朋儔中也可以相互學習、促進成長,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彆人長處,彌補自己不足,與人交往,其實也是一種學習,不能視為浪費時間。此外,未來子女就業的發展,更需依仗社交網絡的建立,自我孤立及獨善其身實在不閤時宜。
第三、四及六條有關話劇及課外活動的看法,是對子女參與課外活動的規限。明顯地,虎媽對課外活動的挑選很功利化,她認為隻有音樂,並隻限於鋼琴、小提琴纔是有意義、具深度和能培養精湛技巧的活動,其他如打鼓、敲擊樂都非高尚樂器,難登大雅之堂,而戲劇也無意義,徒在排練上浪費時間,沒大用處。
問題是:子女參與活動的目的是什麼?這與港爸港媽不同。港爸港媽則貪多務得,期望子女身懷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能。事實上,課內外活動皆無分高尚與低下,任何有益身心、配閤孩童特質發展的都是好活動。
音樂、體育、藝術、語文、武術、寫作、製服團隊等不同類型的活動,都有助開展孩童的潛能,音樂天分欠佳的可參與體育活動,體質孱弱的可發展藝術項目,藝術細胞不足的可加人社會服務團隊,各適其適,各展所長。韆萬不要把活動看得太沉重,一定要與升學掛鈎、要與未來前途掛鈎。
第五條“不準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對港爸港媽而言,如果確能施行,一定拍手贊好。不少港孩成瞭電視精、計算機癡,枉花不少時間,荒廢學業,令傢長們擔心不已。虎媽這條規則,一定贏取不少人心。不過,中國古語有謂“過猶不及”,鍾擺切忌由一極端去至另一極端,閤理的操控勝過一律禁止,父母的職責是要教導子女懂得自控,要令孩子能自我控製事物而非由他物所控,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這是更高層次的自律,長遠來說比虎媽的高壓禁止更有效果。
第七及八條是強調學業的重要性,而且要求極高,每科要取第一名,不可低於A。虎媽對女兒的功課甚為看重,她要求“傢課答案要查核三次”,不認識的單字要查考,並要把解釋一字不漏地背齣來。虎媽認為肯努力,便會有好錶現、好成績。
在香港,絕大部分的港爸港媽都看重子女的學業錶現,畢竟,學業成績是升學、就業的重要憑據,要升大學、要取得學位,就是在成績上勝於他人。於是,傢長盡情催榖,想方設法要令子女在公開試上奪取佳績,補習社大行其道,這無疑是目前香港的實況。不過,虎媽要求“隻能第一”、“隻能摘A”,是否有點過態?對子女所造成的壓力(當然不是動力)是否太大?不要忘記,一山還有一山高,稍一失手,淪為第二,也非“世界末日”!還記得多年前颱灣一名大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年年考第一,某次大學考試位列第三,便承受不瞭,於是自尋短見。此類悲劇,實在不願多見。其實,所謂“人比人,比死人”。我們可否教導子女跟他們自己比較,以超越自我作為挑戰,傢長無須將標準定為 “第一”,隻要是閤理、是高而可達的期望就可以瞭!
觀乎現今社會發展趨勢,虎媽隻看重學業成績,事實上也未能滿足社會對未來一代的要求。時代急速轉變,單靠一紙學曆已不能立足於現今社會,目前雇主所重視的是雇員的能力,包括思考能力、批判能力、解難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單靠讀書而獲取高成績的學生,隻會成為“高分低能”的産品,被雇主遺棄。Thomas L.Friedman《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一書,已清晰指齣,隨著全球一體化,世界已被“抹平”,新一代麵對更大的衝擊和挑戰,需要提高自我的競爭力。虎媽單是催榖女兒的學業成績,卻忽略其他能力的發展,並不符閤現今社會的發展需求。
……
前言/序言
港爸港媽,實不易為!我們都期望子女成龍成鳳,不過如何教育、如何引導,煞費思量。教養兒女的善法,似乎未有定式,亦難有定論,父母可以做的是:盡本分、盡責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自己作為港爸的十多年歲月,未盡圓足之處著實不少,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有些地方應該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知易行難,傢長之睏,正在於此。感幸的是:在兒子成長的路途上,自問悉力以赴,於心無憾。 港孩現象,備受關注。這次能與兒子林澤銘就共同的話題各自抒發所思所感,各自付梓成書[我的是這本《港爸大戰虎媽媽》,他的是《港孩告白》(簡體版書名為《港孩有話對您說》)],實在是難得的機會與機緣,也是難得的親子經曆。
曾幾何時有過這樣的念頭:將當年臨睡前為龜兔賽跑與兒子一同構想的一百個結局,撰擬成《新編龜兔賽跑100則》,隻可惜,寫瞭幾篇,便無疾而終。感謝明窗齣版社Nancy編輯的構思和督促(不斷催稿),實現瞭我這個未達成的願望。
上陣不離父子兵,可惜澤銘不喜踢球,要在球場上我倆並肩作戰,機會甚微;但能在寫作道路上,父子“閤作”,港孩港爸相互呼應,確是一樁期待已久的樂事。
林廣輝
《港爸大戰虎媽媽》 一本深度解析現代傢庭育兒觀念衝突與融閤的溫馨寫實故事。 在中國香港這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競爭激烈的社會背景下,《港爸大戰虎媽媽》以一對年輕夫婦的育兒經曆為主綫,生動刻畫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碰撞齣的火花,以及他們在不斷磨閤中尋找最適閤自己傢庭的育兒之道。本書並非一個簡單的“誰對誰錯”的辯論,而是一次對當代傢庭教育復雜性的細膩呈現,對父母們普遍存在的睏惑、焦慮與期望的深刻觸及,以及最終對傢庭成員間理解與愛的迴歸的溫暖描繪。 故事的主人公,李明軒(港爸)和陳嘉欣(虎媽媽),是一對擁有各自成長背景和教育理念的年輕夫婦。李明軒,一位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普通上班族,深受香港本地“放養式”教育的影響。他成長於一個相對輕鬆的環境,父母的愛更多體現在支持和理解,而非嚴苛的要求。因此,在自己的孩子齣生後,他傾嚮於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鼓勵他們探索自我,培養獨立性和創造力。他認為,童年應該是快樂的,學習應該是基於興趣的,過度的壓力和灌輸隻會扼殺孩子的熱情和天性。在他眼中,孩子應該像小鳥一樣,在安全的巢穴裏得到滋養,然後展翅高飛,去探索屬於自己的天空。 而陳嘉欣,則是一位典型的“虎媽”式教育的擁護者。她畢業於名牌大學,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目睹瞭香港社會激烈的競爭。她的父母在她成長過程中,對她的學業要求極其嚴格,每一次考試、每一次升學都伴隨著巨大的壓力,但也正是這份壓力,將她推嚮瞭更高的平颱。因此,她認為,在當下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不“雞娃”就等於“誤娃”。她相信,隻有通過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海量的練習題和嚴格的時間管理,纔能讓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她對孩子的教育投入瞭巨大的精力,從早教班到各種課外輔導,仿佛有一張密不透風的“學習網”,將孩子緊緊籠罩。在她看來,所謂的“自由”和“快樂”如果在不具備足夠能力的情況下被過度強調,最終隻會成為懶惰和落後的藉口。 當他們的兒子小宇降臨,原本和諧的二人世界,因為孩子的到來和育兒理念的差異,開始硝煙彌漫。小宇的每一張試捲,每一次考試成績,都成為他們爭論的焦點。李明軒看到兒子因為超負荷的學習而疲憊不堪,眼神裏少瞭童年的光彩,他會心疼,會試圖讓嘉欣放慢腳步,給孩子一些休息和玩樂的時間。他會拿齣自己童年時和小夥伴們在街頭巷尾玩耍的照片,訴說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他主張周末帶小宇去戶外探險,去博物館增長見識,去體驗生活的多樣性,而不是將時間全部撲在書本上。 然而,陳嘉欣卻對此嗤之以鼻。她認為李明軒的想法過於天真和理想化,根本不瞭解香港社會的現實。她每天觀察著鄰居傢孩子在名校的動態,聽著各種關於“贏在起跑綫”的理論,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焦慮。她認為,李明軒對小宇的“放縱”,實際上是在剝奪孩子未來的機會。她會拿齣那些“彆人傢的孩子”的輝煌事跡,用數據和事實來證明自己教育方式的有效性。她相信,她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瞭小宇的未來,是為瞭讓他能夠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獲得更好的發展,能夠擁有更體麵、更體麵的生活。她對李明軒的“不夠用力”感到失望,甚至責怪他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 他們的爭吵,不再是簡單的意見不閤,而是上升到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根本分歧。他們的臥室,有時會變成戰場,孩子房間的門,則像一道隔絕的牆,將小宇的純真世界與父母的教育睏境隔離開來。小宇,也在這場“大戰”中,扮演著一個沉默的觀察者,或是無意識的“受害者”。他既渴望得到爸爸的理解和陪伴,也害怕讓媽媽失望。他內心的掙紮和睏惑,在父母激烈的爭論中,被放大,被壓抑。 故事的精彩之處在於,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任何一方塑造成絕對的“反派”或“英雄”。李明軒的愛,體現在對孩子天性的尊重和保護,是對童年純真時光的珍視。他的擔憂,是對孩子未來發展方嚮的審慎考量。陳嘉欣的愛,則體現在對孩子未來負責的遠見,對孩子幸福生活的宏大藍圖。她的“虎”勁,源於對現實挑戰的清醒認知和不懈努力。然而,正是因為過於執著於自己的理念,他們都忽略瞭最重要的一點——孩子的真實感受和內心的需求。 隨著故事的深入,一場突如其來的傢庭危機,或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真實挫摺,迫使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也許是小宇在一次重要的考試中失利,也許是他因為巨大的壓力而齣現心理問題,亦或是小宇用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錶達瞭自己對父母教育方式的反抗。這些轉摺點,讓李明軒和陳嘉欣開始意識到,他們之間的“大戰”,正在傷害著最珍貴的親情,也在影響著孩子真正的成長。 李明軒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因為過於強調“快樂”而忽略瞭必要的培養和引導。他發現,真正的自由,並非放任自流,而是在具備一定能力基礎上的選擇。他開始學習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小宇學習,如何在遊戲和活動中融入知識,如何與小宇建立更深層次的溝通,讓他明白學習的樂趣並非僅限於書本。 陳嘉欣則在痛苦和反思中,逐漸看到瞭自己“虎媽”式的教育背後所隱藏的焦慮和恐懼。她意識到,她對成功的定義,過於狹窄,她將自己的期望和壓力,不自覺地轉移到瞭孩子身上。她開始學習如何傾聽小宇內心的聲音,如何給予他鼓勵和支持,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和指責。她嘗試著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執念,去關注孩子的品格、情商和心理健康,這些比單純的成績更重要。 《港爸大戰虎媽媽》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展現瞭兩個成年人如何在一個共同的挑戰麵前,放下固有的偏見,學會互相理解,並共同成長。他們開始一起閱讀育兒書籍,一起參加傢庭教育講座,一起和小宇進行親子活動。他們不再是“港爸”和“虎媽媽”的對立身份,而是作為一對共同承擔傢庭責任的父母,以更加成熟和理性的姿態,去麵對育兒的挑戰。 書中的細節描繪極為真實,從香港狹窄的居住空間,到茶餐廳裏的傢長裏短,再到學校門口傢長們的焦慮錶情,都極具畫麵感,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作者用樸實而充滿情感的筆觸,刻畫瞭現代傢庭中普遍存在的矛盾與睏境,也描繪瞭在這些睏境中,親情的力量如何能夠化解分歧,促進理解。 《港爸大戰虎媽媽》最終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愛、關於成長、關於理解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育兒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每一對父母都可能在摸索中前行。重要的是,在愛的前提下,願意傾聽、願意改變、願意與傢人一同成長。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許多傢庭的影子;它也是一盞燈,指引著在育兒道路上迷茫的父母,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溫暖與智慧。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對夫妻的育兒經曆,更是對當下社會環境下,傢庭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以及對親子關係最美好的期許。它會讓每一位為人父母的讀者,在會心一笑的同時,有所思考,有所觸動,並最終找到與孩子和諧相處、共同進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