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牙齿有洞,需要修补”
小康由于牙齿疼痛,造成了许多不便。孩子的妈妈带他去口腔医院进行治疗。潘医生看了后给小康说了许多有关牙齿护理的知识,而且告诉他:牙齿已经形成蛀牙,有一个小洞要补,先做清洗护理工作,过两天再修补。
两天后,我带小康走进医院大门。还没有到医生处,小康就紧张地不愿意进去,还时不时地问我:“修补牙齿疼吗?”我告诉他修补牙齿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一点都不疼。他听了我的一席话后,拉着我的手进入潘医生的诊室。环顾四周,每位医生的诊室是用屏幕隔开的,类似于写字楼里的区域划分。年轻的潘医生正在工作着,见到小康,忙说:“哦!小康来了!”
潘医生亲切地与小康交谈着,为的是减轻孩子的畏惧心理。“把嘴巴张开,我要取出里面的棉球了!”小康已经在潘医生的诱导下坐在了治疗椅上。潘医生已经给他做了简单的先期清理。
小康张大了嘴巴,潘医生用镊子轻轻地夹出了牙缝中填充的棉球。潘医生拿起清洗器具,伸向小康嘴里牙齿的患处,只听见“吱吱吱”的声响,细流在清洗着小康的蛀牙。潘医生此时又与小康交谈起来:“下面我要给你再冲洗一下牙齿,你害怕吗?”
小康摇了摇头。当“吱吱吱”声又响起时,小康突然叫了一声,原来潘医生准备做的是清理蛀牙中的坏处,可能清洗水的强压碰到了小康牙齿上的破处。小康眼泪汪汪的,不再愿意配合了。
“没有关系的!没有关系的!”我鼓励着。潘医生对我说:“算了!他可能已经感到疼痛了,下面他不会再配合了!我做简单的处理,过一个星期再来做吧!”她转身对小康说:“你星期天来吗?”小康犹豫了一会儿,但牙疼的经历让他实在受不了,最终他还是点头表示同意。
“真不错!下次来哦,一定要来哦!到那时候一点都不痛了。”
星期天一晃儿到了。这次是小康主动催促着我带他去了潘医生处。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小康再也没有表现出害怕的迹象,积极地配合着潘医生的治疗。
修补好蛀牙后,小康显得非常轻松,还轻轻地将上下牙齿咬合着,发出清脆的“嗒嗒”声。
家长视点
每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上渐渐有了一丝的变化。因为是“成长”,因为是未曾“遭遇”过,孩子们对生理变化引起的现象缺乏经验,所以心理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慌张、害怕。牙齿换牙、生成蛀牙等等都是每位孩子生理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
作为家长,我们应要正确地告诉孩子一些生理常识。小康一而再,再而三地询问牙齿的相关知识,为的是让自己的内心“镇定”。他内心里想早日去医生那里,尽快地了解到牙齿的病因,尽早地解除自己内心的“慌张”。如果孩子有一定的生理常识,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己的“恐惧”,积极地去应对。家长可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适时地告知即将出现的一些生理变化及应对策略,让他们做好“心理防备”。
小学中年级时期(三、四年级)属于人体发育的平稳期;到了高年级(五、六年级),身体发育处于增长率高峰阶段,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的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身体的外在变化自然会影响到孩子们心理情绪的波动,偶尔也会生成烦躁等慌乱的举止。此时此刻,家长应与孩子一道应对由于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鼓励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慢慢“长大”的迹象,告知他们这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以“平常心”调整自己的心态。
教师手记
家长与自己的孩子相处在一起,许多时候看不到他们每日(每年)的变化状态,自然忽略了孩子们的内心情绪的变化。小学阶段,孩子们经历三个年龄段: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每个年龄段孩子们都有一些微妙的变化。作为家长,事先要了解每个阶段孩子的所需,不能盲目、武断地给孩子的行为、言语下结论,要常常给孩子“打预防针”,告诉他们可能会遇到的身体上的一些变化,生理上出现的一些现象。等到生理上有变化时,孩子们因为有了提前的“自然输入”,就生成了“免疫力”,就不会大惊小怪了。
成长过程中“经验”比“知识”重要。教师、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多地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实际上,孩子们需要更多的是对来自外界“压力”“挫折”等方面的处理方法。“有病”需及时治疗,不能拖,否则,小病会变成大病,最终不能治疗。
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从孩子的“内心”去分析他们的所需,让他们从“内心”去积蓄“经验”,为将来奠定坚实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生存的“知识”。
2
睡小床好处多
二年级暑期,我们在大床的旁边搁了一张小床。可能出于新鲜,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小康很高兴地睡在小床上,还对我说:“爸爸,你睡大床,我睡小床。”但孩子却一直睡不着,究竟是兴奋呢?还是其他原因?估计两者皆有。
片刻之后,小康在小床上说:“爸爸,你来哄哄我吧!”
“那我拍拍你的屁股,你睡觉,好吗?”孩子答应了。
我一直帮他拍屁股,他慢慢地进入梦乡中。
经过一段时间,睡小床的他有些不乐意了,时常爬到大床上来睡,我们总是哄着他去睡小床或者等他睡着后,抱着他回到小床。
孩子渐渐长大,我们想让他在小卧室单独睡。我们将想法告诉他时,他断然拒绝。我们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一个人睡觉的种种好处,他最终勉强答应试一试。
孩子独自一个人睡觉时,提出了一些条件:睡觉的时候,先不要关灯,等他裹好了被子再关;睡觉之后,房门不要关上……有时,睡到半夜,孩子会在他的卧室喊我们。我们必须有一人去陪他,否则他一夜未眠。有时,他干脆来到我们的卧室,钻到我们的被窝里睡了起来。
家长视点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依赖:依赖父母帮他解决问题,依赖父母帮他指引方向,依赖父母心灵上的呵护……所有的“依赖”追根溯源都是父母造成的。孩子从小到大,我们总是事事替他考虑:小时候吃饭时,我们总是端着饭碗追着他到处跑;孩子想和小伙伴玩耍,做父母的生怕孩子弄脏了衣服,总是帮助他挑干净的地方玩……似乎,做父母的不这样“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心里会感到不安;似乎,做父母的不这样“帮助”孩子成长,孩子们就会磕磕碰碰,麻烦多多。
孩子就是在父母或长辈如此的“精心照料”下,丧失了对外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遭遇到环境有所改变时而显得不知所措。上述小康独自一个人睡觉就是属于生活环境起了变化之后,孩子好像一下子失去了“庇护”,内心形成了焦躁。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让孩子逐渐去处理自己所遇到的生活、学习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做父母的可以与孩子一起协商,达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包办孩子解决问题,更不能包办代替。在共同“协商”的过程中,父母的意见要逐渐淡化,最终形成完全由孩子自身做出解决问题决断的态势。即使孩子的方案不完善或者不太可行,作为父母不要过多的干预,而是与孩子一道按照他设定的方式去完成。再次遭遇相同问题时,他们不会再寻求、“依赖”,而是会全力以赴想办法去考虑解决的方法。
孩子在“独立”“自主”的过程中,“依赖”的意识会逐渐消退。
教师手记
作为父母照顾自己的孩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不就是反映出一位母亲对即将出门的孩子的那份悉心的照顾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天下的父母之心都是一样的,都是尽自己的可能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成长。但总是躲藏在老鹰翅膀下的小鹰是永远学不会飞翔,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搏击长空的勇者。为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我们要从小给孩子创造“飞翔”的机会。
小康独自一个人睡觉常常会发生“睡觉的时候,先不要关灯”“等裹好了被子之后再关灯”“睡觉之后,房门不要关上”等现象,就是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环境中内心恐惧的表现。因为事先与父母说好要独自一个人睡觉,所以他“裹紧被子”。为了寻求到“帮助”,“干脆来到我们的卧室,钻到我们的被窝里睡了起来”。这些行为都属于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人独处”的心理外显。
当上述现象发生时,做父母的不要强压孩子回到他认为“恐怖”的地方。“强扭的瓜不甜”,说不定孩子还会形成更为严重的“心理恐惧症”,感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真是“孤立无助”了。我们可以循循善诱,先陪伴他一段时间,同时告诉他:等他睡着后,父母会让他独自一个人睡。如果有事情发生,可以随时喊叫父母,让他在内心一则形成“有求救”的可能性,二则“我已经是大人”的身份体验。
孩子常常害怕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将看到的书籍、电影、电视中描述的那些妖魔鬼怪当成了“现实”,继而形成“恐惧心理”。我们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孩子们的“虚幻”,仔细研究一番就会发现,孩子们常常是不区分“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在他们的印象中,那些科幻、玄幻、童话故事中的人、事、物、景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逐步地通过阅读书籍,告诉孩子“真善美”的东西,尽可能地让那些“恶”的负面东西在孩子的内心不要存在。
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
首先,我们要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孩子上小学,许多事情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比如铅笔可以自己削、书包可以自己整理……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做一些事情,如穿衣服、洗袜子、收拾玩具等,让孩子们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形成自理能力,渐渐地减少父母的帮助。
其次,我们要培养孩子具有独立的生活意识。孩子上小学了,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不再是幼儿园的宝宝,而是“长大”了,在生活上不能完全依靠父母,要慢慢地学会独立生活,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自己要想办法去解决。
3
“不舒服”背后的真相
中午时分,孩子跑到办公室对我说:“我的头有些昏沉沉的,不太舒服,是不是有病啦?”
“是不是昨晚没有睡好?”我追问道。
“不是!我睡得好得很!”他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那,是不是撞到哪里了呢?”我猜测着。
“也不是!”他继续否定着我的设想,“你哪天带我去看看,好吗?”他做出了央求的神情。
我点头表示同意。
吃过晚饭,孩子说:“妈妈,我的脚非常痛,真的!”等到孩子睡前洗脚时,孩子的妈妈仔细地看了一下孩子的脚,说:“好像没有什么大碍。”他赶忙解释:“有一天,我们班同学的椅子倒了,‘啪’的一下砸在了我的脚上。”他边说边比划着。哦,想起来了,前几天他就说过,我们见他走路没有什么异常也就没有当回事。
“爸爸,我的耳朵有些疼。”孩子又在跟我说“不舒服”了。我抬眼看了看,没有说什么。
“真的!你不要不相信!我的耳朵真的有点不舒服。”他进一步地说。
“你有没有用异物掏耳朵?”
“没有!”
“有没有撞在哪里?”
“没有!我就是不舒服,你带我去医院看看。”孩子满脸的愁云。
我点头表示同意。
家长视点
进入少年期(12 岁开始),孩子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下,身体形态的各种指标增长的速度突然变快,出现生长发育的第二个突增期。
“不舒服”体现出生理上的逐渐发育。
由于脑垂体释放生长素的次数增加,身体长高加快,孩子们的生理机能渐趋成熟,心率和呼吸频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减慢,肺活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这一时期孩子们的握力、速度、拉力、耐力、下肢爆发力等各项素质的发育水平也明显提高。突如其来的生理变化让孩子有些措手不及,所以他们常常不知所措。这些变化也促使他们格外地关注起自己身体的变化,稍稍有哪里不“舒服”,他们便会感到浑身不适。
孩子说“我这里不舒服”是对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身体、心理承受都有一个“极限”,所以他们常常需要“安全感”。当孩子慢慢长大到高年级时,我们总是说:“你已经是大人了,许多事情都要学着自己去做了。”这时的他们在内心还不承认自己是“大人”,因为那样将会失去家长们的“保护”,自己也将面对许多未知的领域,这些都是孩子们不愿意涉及的。
他们不知道“成长”过程中将有什么在等待着自己。而一旦遇到事情,就会有应激反应,身体也会做出反应——这里不适,那里不舒服。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和取得大人的保护,也同时是增加自己对自己的呵护,享受片刻的安慰。
教师手记
少年期是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过程中,孩子们心理特征发育处于矛盾、复杂的纠结期: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心理不及生理的发育;认知水平与言语表达相差大;控制情绪能力与“自我展示”形成反差;固执、叛逆与茫然、无知相伴……孩子们由于身体的外形和生理上的一些迅速变化,也会导致心理上发生微妙的变化。
生成“疑心”,总是怀疑自己的身体有毛病,即“无病疑病”。孩子一旦有“疑心病”会出现烦躁不安、苦恼不休,情绪还会莫名不好,严重时会伴有睡不着觉等症状。
“怀疑”是任何人都会有的暂时心理情结。有时,孩子的“疑心”是无端生成的。还有的“疑心”是孩子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正如闹不明白自己“不舒服”一样。
要克服和消除“疑心”,我们首先要教会孩子认识自己个性上的弱点,比如喜欢猜疑、爱钻牛角尖等都是不足。
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能力、个性和优缺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不对自己提出过高、不切实际或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应教会孩子设法弥补自己个性上的不足,正确认识“疑心”会带来的毫无意义的烦恼。我们要教会孩子少“多疑”,多发现自己的潜能,努力使自己健康成长。即使拥有对自己来说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要学会心平气和地对待。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不会十全十美,如果一味地和自己过不去,结果会使自己的心理永远无法得到“平衡”。
正确的认知建立了,个性得到了改善,克服和消除无端的“疑心”也就会容易得多。一旦将所“怀疑”的内容弄清楚后,就会立即自行消除“疑心”使人产生的困惑和恼人的心理思维情绪,身心就会充满愉快轻松的感受。
……
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心坎。作为一名新手家长,面对孩子步入小学这个全新的阶段,我常常感到手足无措。作业的压力、和同学的相处、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提心吊胆。这本书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为我指明了方向。它不是那种空泛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强调“要学习”,而是深入分析了习惯养成的规律,并且给出了家长可以尝试的多种方法,从制定计划到鼓励反馈,环环相扣。读到这部分时,我仿佛找到了解决孩子拖延症的“金钥匙”。更让我感动的是,它强调了“陪”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家长不是裁判,而是孩子成长的同行者。这种陪伴不是简单的监督,而是心灵的连接,是理解和支持。书中很多小故事都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孩子未来的可能性。读完之后,我不再对小学生活感到恐惧,而是多了一份期待和信心,我知道,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让这段旅程充满阳光和欢笑。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沟通”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孩子的交流往往是碎片化的,甚至是单向的。这本书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一步步教我如何与孩子建立起高质量的沟通。它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沟通特点,并且针对性地给出了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提问才能让孩子更愿意开口,如何在孩子诉说时给予有效的倾听,如何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既坚定又不伤孩子自尊。我尝试了书中关于“积极倾听”的练习,发现当我对孩子的故事表现出真正的兴趣,并且不打断地听完,孩子会更加愿意与我分享他的内心世界。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但效果却非常显著。我不再觉得和孩子沟通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反而从中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乐趣和满足感。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效的沟通是连接亲子关系的桥梁,是理解彼此、化解矛盾的良方。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对“情绪管理”的深刻洞察。小学阶段的孩子,情绪波动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而作为家长,我们往往在孩子发脾气、沮丧或者过于兴奋的时候,不知所措,甚至适得其反。这本书却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压制或者指责。它详细地讲解了如何辨别孩子的情绪信号,以及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家长应该采取的沟通方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共情”的章节,它教我们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去倾听,而不是急于给出解决方案。当我尝试书中提到的方法,在孩子因为一道难题而抓耳挠腮时,我不再是简单地说“你再试试”,而是蹲下来,和他一起分析问题,并适时地表达“我知道这很让你沮丧,但我们一起把它攻克好不好?”这种沟通方式,神奇地缓和了孩子的负面情绪,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会管理孩子的情绪,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本书,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小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如何处理孩子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如何在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心态,甚至是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书中给出的建议,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变通。它鼓励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而不是强求他们变成“别人家的孩子”。我记得其中一章讲到“失败的艺术”,让我深受启发。它告诉我,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孩子能否从中学习,成长。这本书也提醒我,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而是要给他们独立尝试和犯错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跌倒后爬起。这种教育理念,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无限的潜能,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培养一个有担当、有韧性的孩子,才是我们做家长的最终目标。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中关于“规则意识”的探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希望他们能遵守规则,但往往不知道如何“立规矩”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它强调规则应该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书中详细地分析了制定家庭规则的原则,以及如何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规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我记得其中提到,当孩子犯错时,惩罚应该与错误行为相匹配,并且要以教育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泄愤。这种方法让我觉得既公平又有效。当我尝试用书中提到的“后果教育”代替简单的责骂时,孩子虽然一开始有些抵触,但很快就明白了规则的意义,并且能够自觉地改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是他们未来融入社会、成为合格公民的基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
评分两天后,我带小康走进医院大门。还没有到医生处,小康就紧张地不愿意进去,还时不时地问我&;修补牙齿疼吗&;我告诉他修补牙齿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一点都不疼。他听了我的一席话后,拉着我的手进入潘医生的诊室。环顾四周,每位医生的诊室是用屏幕隔开的,类似于写字楼里的区域划分。年轻的潘医生正在工作着,见到小康,忙说&;哦!小康来了!&;
评分正在拜读 正版图书 质量没问题
评分作为家长,我们应要正确地告诉孩子一些生理常识。小康一而再,再而三地询问牙齿的相关知识,为的是让自己的内心&;镇定&;。他内心里想早日去医生那里,尽快地了解到牙齿的病因,尽早地解除自己内心的&;慌张&;。如果孩子有一定的生理常识,他就会在一定
评分潘医生亲切地与小康交谈着,为的是减轻孩子的畏惧心理。&;把嘴巴张开,我要取出里面的棉球了!&;小康已经在潘医生的诱导下坐在了治疗椅上。潘医生已经给他做了简单的先期清理。
评分两天后,我带小康走进医院大门。还没有到医生处,小康就紧张地不愿意进去,还时不时地问我&;修补牙齿疼吗&;我告诉他修补牙齿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一点都不疼。他听了我的一席话后,拉着我的手进入潘医生的诊室。环顾四周,每位医生的诊室是用屏幕隔开的,类似于写字楼里的区域划分。年轻的潘医生正在工作着,见到小康,忙说&;哦!小康来了!&;
评分陪孩子一起走过小学写给小学生家长的60个人生忠告,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家长的习惯和态度影响孩子的一生!陪孩子一起走过小学写给小学生家长的60个人生忠告针对小学生日常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举动、言语,追根溯源去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陪孩子一起走过小学写给小学生家长的60个人生忠告按照身体、学习、生活、交往、心理、能力为主题,共分6辑,每辑由10个小故事组成。每则小故事后是&家长视点&和&教师手记&,分别站在两种不同的身份角度去分析小学生小故事出现的成因,有的是以叙述形式来阐述,有的是以条目形式来呈现,关键是能真正地体现出&家长&和&教师&的身份分析,方便指导家长和教师更直接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读书的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渐渐的,在读书中我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才气,感受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体会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傲气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知道该用哪些词。所以老去问妈妈,妈妈就说孩子,你应该多看些书,哪一个作家像冰心,老舍都不是破了万卷书,才下笔如有神的呢从此,我就天天看书,记录书中的好词,好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果然,一段时间过后,我的作文水平就有一点点提高。什么是成长对家长来说,成长就是努力使孩子在小学阶段拥有一份富足的童年回忆什么是教育对老师来说,教育就是因材施教。蒋岭老师既是家长又是老师,他以&双重身份&的眼光为我们展示、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现象,具有强烈的理论性、可操作性,对小学生家长如何了解孩子起到了借鉴作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维惠(重庆市)这是一本故事书。蒋老师站在父亲的角度,享受着孩子成长带来的快乐。故事娓娓道来,平实无华。一个可爱懂事的小康,一位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的父亲和一个和睦、幸福、温馨的家庭,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本家庭教育书。书中的小故事折射出的大道理和人生感悟,值得我们深思,这正是蒋老师爱生活、爱家庭、爱工作的最好体现。基础教育教研员李斩棘(河南省)家庭教育的首要技巧应是一门微妙的人文艺术。因此,衡量父母是否优秀的最主要标准,应是他的人文素养。作为一个父亲,蒋岭老师既有源于生活的实际经验,又有敏锐的感觉、洞察力,
评分两天后,我带小康走进医院大门。还没有到医生处,小康就紧张地不愿意进去,还时不时地问我&;修补牙齿疼吗&;我告诉他修补牙齿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一点都不疼。他听了我的一席话后,拉着我的手进入潘医生的诊室。环顾四周,每位医生的诊室是用屏幕隔开的,类似于写字楼里的区域划分。年轻的潘医生正在工作着,见到小康,忙说&;哦!小康来了!&;
评分修补好蛀牙后,小康显得非常轻松,还轻轻地将上下牙齿咬合着,发出清脆的&;嗒嗒&;声。
评分&;没有关系的!没有关系的!&;我鼓励着。潘医生对我说&;算了!他可能已经感到疼痛了,下面他不会再配合了!我做简单的处理,过一个星期再来做吧!&;她转身对小康说&;你星期天来吗&;小康犹豫了一会儿,但牙疼的经历让他实在受不了,最终他还是点头表示同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