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数理学家,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思想录》是其思想理论的集中表现,作者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主义传统,对人的本性、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宗教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一部博大精深、充满睿智的哲理散文经典,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帕斯卡尔最为伟大,无论昨日,还是今日。
——[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缪
帕斯卡尔之于法兰西,犹如柏拉图之于希腊,但丁之于意大利,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
——[法]谢瓦里埃
在这些不朽的争论者之中,只有帕斯卡尔留存到现在,因为只有他是一个天才,只有他还屹立在世纪的废墟之上。
——[法]伏尔泰
帕斯卡尔是一位注定要被人们一代一代研究的作家,改变的并不是他,而是我们。并不是我们的知识增加了,而是我们的世界和对他的态度变化了。
——[美]T.S.艾略特
如果整个法国文学只能让我选择一部书留下,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思想录》,它是一个崇高的纯粹法国天才的标本。
——[法]维克多·吉罗
正如帕斯卡尔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样,他的书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自传。
——[美]梭罗
《思想录》与思想的消遣
第 一 章 关于精神和文风的思考
第 二 章 人没有上帝是可悲的
第 三 章 论打赌的必要性
第 四 章 信仰的手段
第 五 章 正义和作用的原因
第 六 章 哲学家
第 七 章 道德和教理
第 八 章 基督教的基础
第 九 章 永恒
第 十 章 象征
第十一章 预言
第十二章 耶稣基督的证明
第十三章 奇迹
第十四章 论争片段
译后记
《思想录》与思想的消遣
尚 杰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几乎影响了十八世纪每个法国思想家,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需要截取发挥《思想录》的片段,要确定知道这些影响到底是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思想录》是整个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 强力、见解、判断的选择
帕斯卡尔区分了人生的三大方面:肉体对应于世俗;精神对应于理智和科学;神圣对应于在“纯粹善良意志”的指引下,上帝与人和人与上帝接触的领域,其理解力要大于人的理性。
帕斯卡尔关于政治和伦理学的观念,大都可以从他以理性精神的语言,对世俗世界的论述中找到答案。最能体现帕斯卡尔卓越精神天赋的,是他对神圣性的论述。以上三方面的划分,对于准确理解帕斯卡尔的思想非常重要。在他看来,政治是低卑的事物,因为政治是世俗的,人只能在神圣性中得到拯救。帕斯卡尔像奥古斯丁一样,开启了人的天赋。
帕斯卡尔为以上三个领域分别制定了社会角色、荣誉、生活方式。世俗世界的荣誉给予了君主、掌握权力和财富的人,人们羡慕他们的职位,但是并不尊重他们人本身;精神的领域则是一个赢得尊重的领域,这里存在着的一切,都具有科学性质,这里也并不执行君主的命令;至于神圣性,则是精神的最高境界。帕斯卡尔认为要清晰地分离这三种人生境界:一个在世俗世界里自私的人在精神世界里能做出成就来,就在于他在这个世界里不可能自私,而神圣的领域又处于精神所达不到的高度。人是由肉体与精神共同组成的,处于三个领域中间的位置,既堕落又高尚、既悲惨又陶醉。
鉴于以上的判断,帕斯卡尔认为,君主所获得的荣耀应该远远低于我们对精神领域里天才的尊重,更低于对神圣性的尊重。帕斯卡尔从来没有像历代中国人那样,认为君主是神圣的天子。相反,在他眼里,君主或世俗的权力在人生应该有的成就中,处于最低级的序列,我们可以对它们怀疑、恐惧、服从,但是它们绝对不配我们尊重。
根据帕斯卡尔的哲学:往往一个人越是拥有强力,他就越不需要除了想象中的权力统治之外的其他想象力,不需要用其他想象力去冒险。国王使用军队并不想赢得人民的尊重,而是让人民恐惧,因为全部问题恰恰在于,来自权力的判断,就被当成来自真理的判断。
换句话说,人有各种各样的“权力尊严”,一个士兵直接服从长官的强力。但是,帕斯卡尔认为“判断的尊严”应该服从于“沉思的强力”,它根植于最基本的人性需要、人心的动机。人身上还有一种天生的“想说了算”或“压迫别人”的权力欲,但是结果总是分成“欺负人的”和“被欺负的”。关于这个问题,帕斯卡尔以他杰出数学家的眼光,认为所有判断(力)都是建立在“赌”或“概率”基础上的。换句话说,严肃的判断来自不严肃的游戏态度。权力是总合为零的游戏:你或者命令别人,或者是被命令。
与内心漂浮不定的状态相比,决定或判断都发生在瞬间——在这个游戏或博奕过程中,人“正确”的选择能力几乎是零。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一种瞬间的选择能挺直腰板被说成是优于其他的瞬间选择,人们只是在碰运气。最终决定我们的心思向哪个方向走的,是来自外部或心中的强势或强力,它在某个瞬间迅速解决了我们的犹豫不决,也就是那个下命令的人。必须有权力,以解决没有休止的争吵。
二 政治选择权与“严肃的消遣”
长期支配人类政治生活的“政治的决定”通常是荒谬的、不讲道理的,显示出人类选择能力的低下,帕斯卡尔列举的例子,是世袭的君主政体,它是人类事务中最大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选择形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政权移交的合理的方式。这种不讲道理的道理不啻一种疯狂,当疯狂被认为正常,“合理的正常”(政治革命)就是大逆不道的。
这是一种最野蛮(最简单)的做事方式,也最原始——它们是和“不争论”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没有其他的选择权。长子继承王位天经地义——在关系人民命运最大的选择上竟然如此轻率,在“小”些的事情上人们却不是这样的,比如一个船长就不是这样推举出来的,要比任命一个国王慎重得多。人是多么愚蠢的动物啊!这是可笑的、不公正的,但这只是因为人生来就是可笑的和不公正的,而且永远如此。
统一标准总比多标准好。人们批评政治世袭制,但是,除了选举长子当国王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呢?如果我们选择最有德行的人,那几乎立刻就会陷入痛苦而无休止的争吵,每个人都会宣称自己是最有德行的。换句话说,独断的决定可以避免争论、提高效率——国王的长子就这一个,这是很清楚的,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不可能有比这更好的理性了,因为内战是所有邪恶中最邪恶的事情。
换句话说,只能有一个标准,因为“见解”比不上强权,所以这个“真理性”的“见解标准”最好由强权来领衔,因为它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由于无休止的争吵而导致的不稳定危机。在这个意义上,由于权力说的一切永远是对的,因此,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丧失权力就丧失了一切。我们为什么要跟随多数人的决定呢?是因为他们是正确的吗?否!只是因为它们更有权势。
同样让我们失望的是,帕斯卡尔在强权面前和蒙田的态度一样:一个理智的人(一个“识时务的人” )应该顺从习惯、屈从权威,以便保证有自己私人的时间和空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个人爱好。但是这样的话只是貌似服从,是口服心不服,因为他们早就有言在先:权力和掌握权力的事情其实是非常卑微的、不值得尊重的、不重要的。最重要的也不是所谓“大事业”,而是以适合个人天赋的形式去消遣。甚至按照“严肃的政治原则”行事,也不过是一种消遣,因为在帕斯卡尔看来,这些所谓的“政治科学”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家在消遣的心态下,为那些穿着国王的衣服的“疯子们”写出来的。也就是说,游戏的生命态度比“严肃”更重要、也“更正经”。
在看透了政治本身的“肮脏”之后,帕斯卡尔和蒙田一样,不准备用这些道理启发人民(告诉人们政府存在的基础是多么的荒谬和野蛮)以内战的方式造反,因为这会导致无政府状态(甚至最坏的政府也比无政府要好,暗含着帕斯卡尔和蒙田对人类在政治问题上的智慧没有信心)。也就是说,不要去推翻既有的政治秩序,即使或正因为这些法律和习惯是荒谬的,才应该去服从它们。
为什么呢?因为“推翻”旧政权所建立起来的,只不过是一个略微不同的“新”的“旧政权”。这个政治见解,几乎与莱布尼茨如出一辙:现有的政治秩序已经是一切可能秩序中最好的了。这当然是一种深刻的、建立在人类已经有的历史经验基础之上的怀疑主义,是对“普遍的正义”的深刻怀疑——因为永远不会有“共同的意见”。 “共同的意见”越是“共同”,就越抽象,越没有使用价值。
在帕斯卡尔看来,毫无疑问,自然法是有的,但是这种美丽而腐败的理性已经腐败了一切。正义和真理是如此细微的两个点,以至于我们迟钝的工具决不会精确地碰到它们。一旦我们试图接触它们,它们马上就变得模糊不清,使我们碰到的总是谬误而非真理。这是理性的丑闻!不是因为理性无能,而是由于人的本性就是腐败的。“公正”不过是一个旗号或象征,它服从在它背后的某些非理性、不公正的因素,这对人类的智慧是多么大的讽刺啊!于是,最聪明的立法者这样说服追随他们的人:我所建立的规则是真正永恒的真理。其实,在帕斯卡尔看来,在任何情况下,正义都是由背后的强力决定的(做出解释的)。
三 公正、强力、人的本性
人的支配他人的本性,或者说是“某样东西是属于我的”的本性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们绝对于不要指望通过祈祷公正来改变这种本性。帕斯卡尔指出,从小孩子哭闹着喊“那只猫是我的”,我们就能“开始窥见到篡夺整个地球的影子”。财富的每次分配都只能具有抽象的公正性,人们会自然而然地顺从强势的一方,即强势者获得的总是多些。所以帕斯卡尔认为,不可能把公正强势化,我们只是要把强势公正化,以便最终达到强势与公正的和谐、和平共处,这样的主权,就是善的主权。
这是对人类本性比蒙田更为悲观的看法,人生来就渐渐学会了把自己的真实面孔掩盖起来。换句话说,一切社会的规则都具有“虚假性”。一方面,这种“虚伪”是必须的。为了避免与他人同归于尽,人必须对自己“恶”的本性加以掩饰与遏制。另一方面,必须的“虚伪”总是无法战胜“自私”的本性。
但是,在我看来,说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仍旧是一个只看表面现象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人的本性琢磨不透,是任性的。社会的规则或理性终究不能战胜人的任性,以至于人类历史总要在纠正由于人的任性带来的灾难过程中循环往复。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彻底掌握了人性,事实上我们不可能认识我们自己,这甚至是人活着的最大趣味之一。比如,人的力量能力、感受力与思考力、给予事物秩序的能力、寻找刺激与快乐的能力,等等。
帕斯卡尔强调人的根本动机是获得幸福,这种目的论的模式,也是古典哲学的典型模式。也就是说,似乎人的目标始终如一。人不可能离开这个目标一小步,人活动的动机是为了获取幸福,甚至那些上吊的人都是如此。
目的论的解释,也是一种“第一原因”的解释,问题是我们能否对动机的性质下如此确定的判断,能否确定人真是“为了什么而活”这样一个模式。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活就不是一个清楚的人?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目标的生活就是悲惨的一生?如果事实上所有人都是这样想的,那么是否相当长的历史中支撑人类活下去的方向有问题?问题不在于应不应该寻找幸福,也不在于对什么是被寻找的幸福的理解五花八门,而在于目的论性质的思维也许并不合理,因为如果这样,就有太多的痛苦被没有实现的大小人生目标暗示出来。但我认为这只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心理习惯,而没有了这样的心理习惯,人生将变得更加芬芳动人,更加充满情趣。也许还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也许无动机的动机、精神与举止活动的散漫状态、不刻苦努力或只沉醉于“无动机的动机”或游戏状态,是幸福的更美好状态。
同样的道理,关于人的本性是爱自己或爱快乐的说法也是目的论的或单调的。反面的提问是,如果没有以性欲为代表的人类欲望推动,人活着的乐趣何在呢?但是,我认为问题在于,也许欲望可以被分解为以非欲望的形式存在,或者说,“欲望”并非准确地击中了人内心的实际状态,人并不真地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多数情况下,所谓“人生目标”是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从外部强加给人的。实现了这些习惯赋予的“人生目标”,我们会获得一种得到幸福的心理暗示——但是这些暗示得到的与我们本来感受到的真实之间,并没有划等号——我们会很快厌烦自己得到的东西,或者这些东西给我们的“幸福感”并非像事先想象的那样强烈。换句话说,我们的一生过得极不真实,不仅自己欺骗自己,而且人之间相互欺骗——这也是人的本性吗?
……
坦白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本“精选集”会因为取舍而显得零散,毕竟思想的体系往往需要完整的论证链条。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选集在结构安排上展现了高超的编辑智慧。它似乎遵循着一条内在的逻辑线索,从对基本概念的界定,逐步过渡到对社会结构的反思,最终导向对个体命运的追问。这种编排,极大地降低了初次接触这些深奥思想的门槛,就像是为读者设计了一条步入迷宫的清晰路径,每走一步都能看到前方的指引。我感觉作者(或编者)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即使面对的是那些被誉为“晦涩难懂”的文本,也能通过合理的上下文衔接,使其变得平易近人,但绝不是牺牲了其原有的思想的锐利度。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平衡艺术,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大众读者的关怀。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独特体验是,它激活了我长期以来被日常琐事压抑住的好奇心和批判精神。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既定的模式和别人的观点中,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审视“为什么”。但阅读这些伟大的思想遗产,就像是给自己做了一次彻底的“思维排毒”。它迫使我跳出自己狭隘的经验世界,用更开阔的、历史性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困境和选择。特别是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商业决策背后的心理学基础。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后只剩下一堆摘录金句的读物,它真正做到了“入脑入心”,它改变了你提问的方式,甚至是你观察世界的滤镜。如果说好书是精神的燃料,那么这本《思想录》无疑是一次高辛烷值的深度充能,让我对接下来的生活和思考充满了新的期待和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棒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配合着精致的字体排版,让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种简约中透露出的深邃感,虽然书名看起来有些“严肃”,但整体感觉却非常舒服,让人愿意一直捧在手里细细品味。拿到手之后,我就忍不住先翻了几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简直是阅读的绝佳前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篇文章,但仅仅是这种物理上的接触,就让人觉得物超所值。现在很多书为了追求成本效率,纸张又薄又容易反光,阅读起来眼睛容易疲劳,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看得出出版社对细节的把控是下了真功夫的。如果说阅读是一种仪式,那么这本精美的实体书,无疑是为这场精神上的盛宴搭建了一个高雅的舞台。对于那些珍视书籍实体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工艺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读完第一章的几篇选文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思辨深度和语言的精准性。这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碎片化知识灌输,而是需要慢下来,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髓的文字。它不像一些流行的哲学入门读物那样,用过于通俗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而是直接带领你进入到思想的核心区域,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历史参照来构建论点。每一次停下来思考,都像是跟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他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你走向那个自己需要探索的边界。这种“被挑战”的感觉非常令人兴奋,因为我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正在被拉伸和重塑。那些看似古老的命题,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了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的生命力,让人不得不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那些信念和判断。这种阅读的深度,是我近期所读过的书籍中,最为难得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选篇非常有意思,它不像某些选集那样追求面面俱到,而是似乎精心挑选了那些最能代表某个思想流派精髓或者最能引起时代共鸣的片段。我发现自己对其中某个关于“时间感知”的论述特别着迷,它巧妙地结合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观点,一下子点亮了我对日常生活中“流逝感”的理解。阅读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拿出笔记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和重构作者的思路,这种主动的参与感,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有效。而且,这些文章的跨度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对个体内心细微挣扎的捕捉,使得整本书的节奏张弛有度,读起来并不会觉得枯燥或者过于沉重。它提供了一种全景式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在不同维度上的思考轨迹,非常适合需要建立系统性世界观的读者。
评分很有深度的书籍,值得一看
评分经典必读 不过好像这书是说神学的。。。
评分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评分董师傅家在中山公园,一座很老的小房子,据说本来是给民工住的,后来便成了自己的家,环境倒是十分不错,只是因为是在山里,生活多有不便。
评分该书可以
评分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SM],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
评分包装很好的,处女座都挑不出毛病来。
评分正版,印刷很好!快递也很快!
评分三寿道人,可是大能者,让他都没有活下来把握,该是什么样的浩劫。余薇师姐恐怕也不知道三界中真正的面目吧。纪宁总感觉一切仿佛有着一层面纱,比如自己当初在地府时,就遇到了一股可怕势力在攻击六道轮回,幸亏自己跳进六道轮回转世投胎,否则当时便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