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人文精选:思想录(新版)

译林人文精选:思想录(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布莱兹·帕斯卡尔 著,钱培鑫 译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文化史
  • 译林人文
  • 精选集
  • 西方哲学
  • 启蒙运动
  • 人文主义
  • 思想录
  • 经典著作
  • 文化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29871
版次:2
商品编码:11114870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译林人文精选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译林人文精选:思想录》是十七世纪法国数理科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的重要理论著作。全书集中反映了帕斯卡尔的神学和哲学思想。作家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主义传统,对人的本性、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宗教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译林人文精选:思想录》由著名学者钱培鑫翻译,尚杰导读。

作者简介

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数理学家,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思想录》是其思想理论的集中表现,作者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主义传统,对人的本性、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宗教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一部博大精深、充满睿智的哲理散文经典,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精彩书评

帕斯卡尔最为伟大,无论昨日,还是今日。
——[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缪

帕斯卡尔之于法兰西,犹如柏拉图之于希腊,但丁之于意大利,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
——[法]谢瓦里埃

在这些不朽的争论者之中,只有帕斯卡尔留存到现在,因为只有他是一个天才,只有他还屹立在世纪的废墟之上。
——[法]伏尔泰

帕斯卡尔是一位注定要被人们一代一代研究的作家,改变的并不是他,而是我们。并不是我们的知识增加了,而是我们的世界和对他的态度变化了。
——[美]T.S.艾略特

如果整个法国文学只能让我选择一部书留下,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思想录》,它是一个崇高的纯粹法国天才的标本。
——[法]维克多·吉罗

正如帕斯卡尔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样,他的书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自传。
——[美]梭罗

目录

《思想录》与思想的消遣
第 一 章 关于精神和文风的思考
第 二 章 人没有上帝是可悲的
第 三 章 论打赌的必要性
第 四 章 信仰的手段
第 五 章 正义和作用的原因
第 六 章 哲学家
第 七 章 道德和教理
第 八 章 基督教的基础
第 九 章 永恒
第 十 章 象征
第十一章 预言
第十二章 耶稣基督的证明
第十三章 奇迹
第十四章 论争片段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思想录》与思想的消遣
尚 杰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几乎影响了十八世纪每个法国思想家,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需要截取发挥《思想录》的片段,要确定知道这些影响到底是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思想录》是整个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 强力、见解、判断的选择
帕斯卡尔区分了人生的三大方面:肉体对应于世俗;精神对应于理智和科学;神圣对应于在“纯粹善良意志”的指引下,上帝与人和人与上帝接触的领域,其理解力要大于人的理性。
帕斯卡尔关于政治和伦理学的观念,大都可以从他以理性精神的语言,对世俗世界的论述中找到答案。最能体现帕斯卡尔卓越精神天赋的,是他对神圣性的论述。以上三方面的划分,对于准确理解帕斯卡尔的思想非常重要。在他看来,政治是低卑的事物,因为政治是世俗的,人只能在神圣性中得到拯救。帕斯卡尔像奥古斯丁一样,开启了人的天赋。
帕斯卡尔为以上三个领域分别制定了社会角色、荣誉、生活方式。世俗世界的荣誉给予了君主、掌握权力和财富的人,人们羡慕他们的职位,但是并不尊重他们人本身;精神的领域则是一个赢得尊重的领域,这里存在着的一切,都具有科学性质,这里也并不执行君主的命令;至于神圣性,则是精神的最高境界。帕斯卡尔认为要清晰地分离这三种人生境界:一个在世俗世界里自私的人在精神世界里能做出成就来,就在于他在这个世界里不可能自私,而神圣的领域又处于精神所达不到的高度。人是由肉体与精神共同组成的,处于三个领域中间的位置,既堕落又高尚、既悲惨又陶醉。
鉴于以上的判断,帕斯卡尔认为,君主所获得的荣耀应该远远低于我们对精神领域里天才的尊重,更低于对神圣性的尊重。帕斯卡尔从来没有像历代中国人那样,认为君主是神圣的天子。相反,在他眼里,君主或世俗的权力在人生应该有的成就中,处于最低级的序列,我们可以对它们怀疑、恐惧、服从,但是它们绝对不配我们尊重。
根据帕斯卡尔的哲学:往往一个人越是拥有强力,他就越不需要除了想象中的权力统治之外的其他想象力,不需要用其他想象力去冒险。国王使用军队并不想赢得人民的尊重,而是让人民恐惧,因为全部问题恰恰在于,来自权力的判断,就被当成来自真理的判断。
换句话说,人有各种各样的“权力尊严”,一个士兵直接服从长官的强力。但是,帕斯卡尔认为“判断的尊严”应该服从于“沉思的强力”,它根植于最基本的人性需要、人心的动机。人身上还有一种天生的“想说了算”或“压迫别人”的权力欲,但是结果总是分成“欺负人的”和“被欺负的”。关于这个问题,帕斯卡尔以他杰出数学家的眼光,认为所有判断(力)都是建立在“赌”或“概率”基础上的。换句话说,严肃的判断来自不严肃的游戏态度。权力是总合为零的游戏:你或者命令别人,或者是被命令。
与内心漂浮不定的状态相比,决定或判断都发生在瞬间——在这个游戏或博奕过程中,人“正确”的选择能力几乎是零。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一种瞬间的选择能挺直腰板被说成是优于其他的瞬间选择,人们只是在碰运气。最终决定我们的心思向哪个方向走的,是来自外部或心中的强势或强力,它在某个瞬间迅速解决了我们的犹豫不决,也就是那个下命令的人。必须有权力,以解决没有休止的争吵。
二 政治选择权与“严肃的消遣”
长期支配人类政治生活的“政治的决定”通常是荒谬的、不讲道理的,显示出人类选择能力的低下,帕斯卡尔列举的例子,是世袭的君主政体,它是人类事务中最大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选择形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政权移交的合理的方式。这种不讲道理的道理不啻一种疯狂,当疯狂被认为正常,“合理的正常”(政治革命)就是大逆不道的。
这是一种最野蛮(最简单)的做事方式,也最原始——它们是和“不争论”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没有其他的选择权。长子继承王位天经地义——在关系人民命运最大的选择上竟然如此轻率,在“小”些的事情上人们却不是这样的,比如一个船长就不是这样推举出来的,要比任命一个国王慎重得多。人是多么愚蠢的动物啊!这是可笑的、不公正的,但这只是因为人生来就是可笑的和不公正的,而且永远如此。
统一标准总比多标准好。人们批评政治世袭制,但是,除了选举长子当国王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呢?如果我们选择最有德行的人,那几乎立刻就会陷入痛苦而无休止的争吵,每个人都会宣称自己是最有德行的。换句话说,独断的决定可以避免争论、提高效率——国王的长子就这一个,这是很清楚的,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不可能有比这更好的理性了,因为内战是所有邪恶中最邪恶的事情。
换句话说,只能有一个标准,因为“见解”比不上强权,所以这个“真理性”的“见解标准”最好由强权来领衔,因为它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由于无休止的争吵而导致的不稳定危机。在这个意义上,由于权力说的一切永远是对的,因此,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丧失权力就丧失了一切。我们为什么要跟随多数人的决定呢?是因为他们是正确的吗?否!只是因为它们更有权势。
同样让我们失望的是,帕斯卡尔在强权面前和蒙田的态度一样:一个理智的人(一个“识时务的人” )应该顺从习惯、屈从权威,以便保证有自己私人的时间和空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个人爱好。但是这样的话只是貌似服从,是口服心不服,因为他们早就有言在先:权力和掌握权力的事情其实是非常卑微的、不值得尊重的、不重要的。最重要的也不是所谓“大事业”,而是以适合个人天赋的形式去消遣。甚至按照“严肃的政治原则”行事,也不过是一种消遣,因为在帕斯卡尔看来,这些所谓的“政治科学”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家在消遣的心态下,为那些穿着国王的衣服的“疯子们”写出来的。也就是说,游戏的生命态度比“严肃”更重要、也“更正经”。
在看透了政治本身的“肮脏”之后,帕斯卡尔和蒙田一样,不准备用这些道理启发人民(告诉人们政府存在的基础是多么的荒谬和野蛮)以内战的方式造反,因为这会导致无政府状态(甚至最坏的政府也比无政府要好,暗含着帕斯卡尔和蒙田对人类在政治问题上的智慧没有信心)。也就是说,不要去推翻既有的政治秩序,即使或正因为这些法律和习惯是荒谬的,才应该去服从它们。
为什么呢?因为“推翻”旧政权所建立起来的,只不过是一个略微不同的“新”的“旧政权”。这个政治见解,几乎与莱布尼茨如出一辙:现有的政治秩序已经是一切可能秩序中最好的了。这当然是一种深刻的、建立在人类已经有的历史经验基础之上的怀疑主义,是对“普遍的正义”的深刻怀疑——因为永远不会有“共同的意见”。 “共同的意见”越是“共同”,就越抽象,越没有使用价值。
在帕斯卡尔看来,毫无疑问,自然法是有的,但是这种美丽而腐败的理性已经腐败了一切。正义和真理是如此细微的两个点,以至于我们迟钝的工具决不会精确地碰到它们。一旦我们试图接触它们,它们马上就变得模糊不清,使我们碰到的总是谬误而非真理。这是理性的丑闻!不是因为理性无能,而是由于人的本性就是腐败的。“公正”不过是一个旗号或象征,它服从在它背后的某些非理性、不公正的因素,这对人类的智慧是多么大的讽刺啊!于是,最聪明的立法者这样说服追随他们的人:我所建立的规则是真正永恒的真理。其实,在帕斯卡尔看来,在任何情况下,正义都是由背后的强力决定的(做出解释的)。
三 公正、强力、人的本性
人的支配他人的本性,或者说是“某样东西是属于我的”的本性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们绝对于不要指望通过祈祷公正来改变这种本性。帕斯卡尔指出,从小孩子哭闹着喊“那只猫是我的”,我们就能“开始窥见到篡夺整个地球的影子”。财富的每次分配都只能具有抽象的公正性,人们会自然而然地顺从强势的一方,即强势者获得的总是多些。所以帕斯卡尔认为,不可能把公正强势化,我们只是要把强势公正化,以便最终达到强势与公正的和谐、和平共处,这样的主权,就是善的主权。
这是对人类本性比蒙田更为悲观的看法,人生来就渐渐学会了把自己的真实面孔掩盖起来。换句话说,一切社会的规则都具有“虚假性”。一方面,这种“虚伪”是必须的。为了避免与他人同归于尽,人必须对自己“恶”的本性加以掩饰与遏制。另一方面,必须的“虚伪”总是无法战胜“自私”的本性。
但是,在我看来,说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仍旧是一个只看表面现象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人的本性琢磨不透,是任性的。社会的规则或理性终究不能战胜人的任性,以至于人类历史总要在纠正由于人的任性带来的灾难过程中循环往复。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彻底掌握了人性,事实上我们不可能认识我们自己,这甚至是人活着的最大趣味之一。比如,人的力量能力、感受力与思考力、给予事物秩序的能力、寻找刺激与快乐的能力,等等。
帕斯卡尔强调人的根本动机是获得幸福,这种目的论的模式,也是古典哲学的典型模式。也就是说,似乎人的目标始终如一。人不可能离开这个目标一小步,人活动的动机是为了获取幸福,甚至那些上吊的人都是如此。
目的论的解释,也是一种“第一原因”的解释,问题是我们能否对动机的性质下如此确定的判断,能否确定人真是“为了什么而活”这样一个模式。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活就不是一个清楚的人?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目标的生活就是悲惨的一生?如果事实上所有人都是这样想的,那么是否相当长的历史中支撑人类活下去的方向有问题?问题不在于应不应该寻找幸福,也不在于对什么是被寻找的幸福的理解五花八门,而在于目的论性质的思维也许并不合理,因为如果这样,就有太多的痛苦被没有实现的大小人生目标暗示出来。但我认为这只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心理习惯,而没有了这样的心理习惯,人生将变得更加芬芳动人,更加充满情趣。也许还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也许无动机的动机、精神与举止活动的散漫状态、不刻苦努力或只沉醉于“无动机的动机”或游戏状态,是幸福的更美好状态。
同样的道理,关于人的本性是爱自己或爱快乐的说法也是目的论的或单调的。反面的提问是,如果没有以性欲为代表的人类欲望推动,人活着的乐趣何在呢?但是,我认为问题在于,也许欲望可以被分解为以非欲望的形式存在,或者说,“欲望”并非准确地击中了人内心的实际状态,人并不真地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多数情况下,所谓“人生目标”是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从外部强加给人的。实现了这些习惯赋予的“人生目标”,我们会获得一种得到幸福的心理暗示——但是这些暗示得到的与我们本来感受到的真实之间,并没有划等号——我们会很快厌烦自己得到的东西,或者这些东西给我们的“幸福感”并非像事先想象的那样强烈。换句话说,我们的一生过得极不真实,不仅自己欺骗自己,而且人之间相互欺骗——这也是人的本性吗?
……


译林人文精选:思想录(新版) 导言 译林人文精选系列,始终致力于为读者奉献那些穿越时空、凝练智慧的经典之作。而《思想录(新版)》,正是这一系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隽永的文字,引领我们走进人类思想的殿堂,探索那些关于生命、存在、道德、认知乃至宇宙的永恒追问。本书并非对某一学派或某位思想家的简单罗列,而是一场跨越古今、汇聚群智的思想盛宴,它精心筛选了那些最具代表性、最具启迪性的思想片段,旨在呈现人类思想史上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关键节点,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思想视野。 第一部分:关于存在的本质与人生意义的叩问 自人类文明伊始,我们便无法停止对“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我将去向何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探寻。《思想录》在此部分,汇聚了那些直击存在本质的思考。我们将在古希腊哲学家的语汇中,追溯“存在”本身的丰富内涵,理解“本体”与“现象”的辩证关系,以及个体在宏大宇宙中的定位。那些关于“德性”与“幸福”的古老论述,将引导我们反思生命的真正价值,以及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充实。 本书将呈现那些关于“自由意志”与“命运”的经典辩论。我们是否真的拥有选择的权力,抑或一切早已注定?这些看似抽象的哲学命题,实则深刻影响着我们对自身行为的理解和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从古老的宿命论到近代自由主义的思潮,我们将看到人类在理解自身能动性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此外,关于“时间”的哲学探讨,也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究竟是客观存在的线性流程,还是我们主观意识的构建?时间观念的差异,如何塑造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思想图景?本书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拓宽我们对时间维度的理解,以及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 第二部分:认识论的边界与真理的探寻 人类如何认识世界?我们所见的、所思的,是否就是真实的全部?《思想录》将带领我们走进认识论的迷宫,探究人类认知的极限与可能性。从经验主义对感官经验的强调,到理性主义对逻辑与天赋观念的推崇,本书将展示不同认识论流派的独特视角,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补充与辩驳。 我们将深入探讨“知识”的来源与构成。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如何确信自己所掌握的是真理?本书将呈现那些关于“怀疑主义”的深刻反思,以及它们如何推动我们不断审视和质疑现有的认知体系,从而更加审慎地走向真理。 本书还将触及“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语言是否仅仅是思想的载体,还是在塑造和限制我们的思维?那些关于“符号”与“意义”的探讨,将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透过表象的语言,触及更深层次的意义。 第三部分:伦理的维度与道德的困境 道德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据。《思想录》将深入剖析伦理学的核心议题,引导读者审视那些关于“善”与“恶”、“对”与“错”的永恒追问。我们将接触到不同伦理体系的精髓,例如功利主义对最大幸福的追求,义务论对普遍法则的坚持,以及德性伦理学对个体品格的强调。 本书将呈现那些关于“个体权利”与“社会责任”的深刻辩论。在群体与个人的关系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彼此的利益?那些关于“公平”与“正义”的探讨,将促使我们反思社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情感”与“理性”在道德决策中的作用。我们是纯粹的理性生物,还是情感驱动的个体?情感的冲动是否会偏离道德的轨道?如何才能在复杂的情境下做出合乎道德的判断?这些问题将引导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道德行为的复杂性。 第四部分:社会与政治的架构与演进 人类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生活在社会与政治的 vast network 中。《思想录》将为我们梳理那些关于社会组织、政治权力以及国家形态的经典思想。我们将回顾早期社会契约论的构想,理解个体如何为了共同利益而放弃部分自由,以及国家权力是如何被赋予合法性的。 本书将呈现那些关于“民主”与“专制”的辩论,以及不同政治体制的优劣之处。我们如何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如何评价不同形式的治理?那些关于“平等”与“自由”在政治生活中的意义,也将得到深入的探讨。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历史”与“进步”的哲学思考。历史是否具有某种必然的走向?人类社会是否必然地朝着更文明、更进步的方向发展?这些宏大的历史哲学议题,将帮助我们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以及我们自身在其中的位置。 第五部分:艺术、美学与精神的升华 除了理性与逻辑的思辨,《思想录》同样关注人类心灵深处的感受与体验。本书将触及艺术的本质,探讨美为何物,以及美在人类精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从古希腊对和谐与比例的追求,到浪漫主义对个体情感的释放,我们将看到美学观念的演进。 本书还将呈现那些关于“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哲学思考。它们是如何驱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艺术作品又为何能够触动我们的灵魂,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这些关于艺术与审美的探讨,将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精神世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同时,本书也会触及那些关于“精神追求”与“超验体验”的思考。在物质世界的表象之下,是否存在着更深层次的精神维度?宗教、神秘主义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寻,都将成为本书关注的焦点。这些思考,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日常的琐碎,去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无限可能。 结语 《思想录(新版)》并非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它更像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在求知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某个单一的“正确”答案,而在于它所激发出的思考,它所提供的不同的视角,它所搭建的思想交流的平台。 阅读《思想录》,便是与人类最伟大的头脑进行对话。每一次翻阅,每一次沉思,都可能在我们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开拓出新的疆域。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探索思想世界的忠实伙伴,在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为您带来启迪与收获。让我们一起,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思想旅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篇非常有意思,它不像某些选集那样追求面面俱到,而是似乎精心挑选了那些最能代表某个思想流派精髓或者最能引起时代共鸣的片段。我发现自己对其中某个关于“时间感知”的论述特别着迷,它巧妙地结合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观点,一下子点亮了我对日常生活中“流逝感”的理解。阅读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拿出笔记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和重构作者的思路,这种主动的参与感,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有效。而且,这些文章的跨度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对个体内心细微挣扎的捕捉,使得整本书的节奏张弛有度,读起来并不会觉得枯燥或者过于沉重。它提供了一种全景式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在不同维度上的思考轨迹,非常适合需要建立系统性世界观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独特体验是,它激活了我长期以来被日常琐事压抑住的好奇心和批判精神。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既定的模式和别人的观点中,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审视“为什么”。但阅读这些伟大的思想遗产,就像是给自己做了一次彻底的“思维排毒”。它迫使我跳出自己狭隘的经验世界,用更开阔的、历史性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困境和选择。特别是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商业决策背后的心理学基础。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后只剩下一堆摘录金句的读物,它真正做到了“入脑入心”,它改变了你提问的方式,甚至是你观察世界的滤镜。如果说好书是精神的燃料,那么这本《思想录》无疑是一次高辛烷值的深度充能,让我对接下来的生活和思考充满了新的期待和动力。

评分

读完第一章的几篇选文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思辨深度和语言的精准性。这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碎片化知识灌输,而是需要慢下来,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髓的文字。它不像一些流行的哲学入门读物那样,用过于通俗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而是直接带领你进入到思想的核心区域,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历史参照来构建论点。每一次停下来思考,都像是跟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他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你走向那个自己需要探索的边界。这种“被挑战”的感觉非常令人兴奋,因为我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正在被拉伸和重塑。那些看似古老的命题,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了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的生命力,让人不得不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那些信念和判断。这种阅读的深度,是我近期所读过的书籍中,最为难得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棒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配合着精致的字体排版,让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种简约中透露出的深邃感,虽然书名看起来有些“严肃”,但整体感觉却非常舒服,让人愿意一直捧在手里细细品味。拿到手之后,我就忍不住先翻了几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简直是阅读的绝佳前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篇文章,但仅仅是这种物理上的接触,就让人觉得物超所值。现在很多书为了追求成本效率,纸张又薄又容易反光,阅读起来眼睛容易疲劳,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看得出出版社对细节的把控是下了真功夫的。如果说阅读是一种仪式,那么这本精美的实体书,无疑是为这场精神上的盛宴搭建了一个高雅的舞台。对于那些珍视书籍实体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工艺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本“精选集”会因为取舍而显得零散,毕竟思想的体系往往需要完整的论证链条。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选集在结构安排上展现了高超的编辑智慧。它似乎遵循着一条内在的逻辑线索,从对基本概念的界定,逐步过渡到对社会结构的反思,最终导向对个体命运的追问。这种编排,极大地降低了初次接触这些深奥思想的门槛,就像是为读者设计了一条步入迷宫的清晰路径,每走一步都能看到前方的指引。我感觉作者(或编者)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即使面对的是那些被誉为“晦涩难懂”的文本,也能通过合理的上下文衔接,使其变得平易近人,但绝不是牺牲了其原有的思想的锐利度。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平衡艺术,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大众读者的关怀。

评分

很不错 值得购买 新版本

评分

很想拥有一本,很喜欢帕斯卡尔这位思想家,传奇。

评分

书的确不错,就是字体小了

评分

,不错,很好,不错,很好

评分

网购己成习惯!正版,便宜,快捷,非常满意 闲暇之余,有人乐于下棋、玩麻将;有人喜欢打牌、酗酒、游山逛水;余独爱书。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   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   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说了那么多,想说下京东商城给我的印象,价格还是可以的,而且都是正版的书,确实是我们这样爱书的人的天堂啊,呵呵!

评分

理性虽然不能证明上帝存在,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应该选择上帝存在。帕斯卡尔提出了关于信仰上帝存在的赌博论证。意思是说,在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以选择上帝存在,也可以选择上帝不存在,但不能不作选择,在人生中对此必须作出选择,必须下赌注。赌上帝存在时,如果上帝存在,信奉上帝的人会获全胜,有无限的收益,会获得幸福。如上帝不存在,也无多大损失。

评分

给爸爸买的,打发时间

评分

之二·啤酒海鲜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