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

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志宏,蒋永衡,王萍莉 等 编
图书标签:
  • 农产品质量检测
  • 食品安全
  • 检测技术
  • 农业科技
  • 质量控制
  • 仪器分析
  • 传感器技术
  • 标准化
  • 农产品
  • 检测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55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13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共分10章,内容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检测基础知识、感官检验技术实训、物理检验技术实训、称量分析技术实训、滴定分析技术实训、仪器分析技术实训、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训、番茄酱检验技术实训、蔬菜检验技术实训、常用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教材内容主要根据对高职生需求量相对较大的检验检测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及相关知识的需求选取,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检测技术、方法为主线,工作岗位中典型任务为载体进行编排。重点介绍检测原理、工作中所需仪器设备、工作程序及操作技术和质量要求、工作中注意事项及常见技术问题处理,实训任务中附有检测工作原始记录单,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本教材采用的检测方法均参考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适用于农林高等职业院校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作为农产品检验、质量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农产品质量检测入门
第一节 农产品质量检测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 农产品检验的实施步骤
第三节 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
第四节 样品的预处理
第五节 知识拓展

第二章 感官检验技术
第一节 感官检验基础知识
第二节 感官检验技术实训
实训2-1 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的感官检验
实训2-2 绿色食品黄瓜的感官检验

第三章 物理检验技术
第一节 液态食品相对密度的测定
实训3-1 啤酒相对密度的测定(密度瓶法)
实训3-2 无公害生鲜牛乳相对密度的测定(密度计法)
第二节 果蔬中固形物含量的测定(折光法)
实训3-3 果蔬中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第四章 称量分析技术
第一节 水分的测定(直接干燥法)
实训4-1 大豆中水分的测定
第二节 灰分的测定
实训4-2 大豆中灰分的测定
第三节 脂肪的测定(索氏提取法)
实训4-3 大豆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第五章 滴定分析技术
第一节 酸度的测定
实训5-1 牛乳中酸度的测定
第二节 蛋白质的测定
实训5-2 大豆中蛋白质的测定
第三节 还原糖的测定
实训5-3 牛奶中还原糖的测定
第四节 二氧化硫的测定(滴定法)
实训5-4 白砂糖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第六章 仪器分析技术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技术
实训6-1 火腿肠中亚硝酸盐的测定(可见分光光度法)
实训6-2 食用菌中多菌灵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实训6-3 食用菌中亚硫酸盐(以SO2计)的测定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
实训6-4 白酒中铜含量的测定
第三节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
实训6-5 小麦中砷的测定(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四节 气相色谱分析技术
实训6-6 白酒中甲醇和杂醇油测定(气相色谱法)
实训6-7 黄瓜中百菌清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第五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
实训6-8 原料乳中三聚氰胺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实训6-9 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免疫亲和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实训6-10 蔬菜中吡虫啉的测定

第七章 微生物检验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第二节 微生物检验技术
实训7-1 无公害生鲜牛乳菌落总数的测定
实训7-2 生鲜乳中大肠菌群的测定(MPN计数法)

第八章 番茄酱检测技术
第一节 番茄酱检验基础知识
第二节 番茄原料检验技术实训
实训8-1 番茄原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检测
实训8-2 番茄原料红素的检测
实训8-3 番茄原料pH的检测
实训8-4 番茄原料总酸的测定
第三节 番茄酱检测技术实训
实训8-5 番茄酱感官检验
实训8 6 番茄酱理化指标的检验
实训8-7 番茄酱卫生指标的检测(番茄酱中霉菌的测定)
第四节 番茄酱不合格品分类原则与等级标准

第九章 蔬菜检测技术
第一节 蔬菜检验基础
实训9-1 新鲜蔬菜样品的采集
第二节 蔬菜检测技术实训
实训9-2 大白菜中总灰分的测定
实训9-3 大白菜中铅的测定(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
实训9-4 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测定
实训9-5 蔬菜中亚硝酸盐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法)
实训9-6 蔬菜中硝酸盐的快速测定(试纸法)
实训9-7 大白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2,6-二氯靛酚滴定法)

第十章 常用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第一节 2WAJ阿贝折射仪的使用与维护
第二节 电热恒温干燥箱的使用与维护
第三节 SZF-06B脂肪测定仪的使用与维护
第四节 2300自动定氮仪的使用与维护
第五节 pH-3C型酸度计的操作方法
第六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和维护
第七节 AFS-8x系列原子荧光光度计的使用与维护
第八节 GDYN-110SC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的操作与维护
第九节 AA-68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软、硬件操作程序

附件-
附表 茄果类蔬菜等37类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2012年5月1日起实施)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以下是一篇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无关,并力求详尽且不露AI痕迹: 《星河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宇宙回响》 数千年来,人类仰望星空,追寻着那份无垠的寂静与神秘。我们歌颂着星辰的璀璨,编织着星座的传说,却从未真正触及过它们背后隐藏的真相。直到“静默之潮”降临,那些来自遥远时空的低语,才如同宇宙的脉搏,悄然叩击着我们的认知之门。 《星河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宇宙回响》并非一本关于旅行指南,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幻故事集。它是一次深入宇宙文明起源与消亡之谜的哲学探索,是一场关于生命存在意义的宏大思辨,更是一次对人类自身在浩瀚宇宙中位置的深刻反思。本书作者,享誉国际的宇宙物理学家兼历史哲学家埃莉诺·凡斯博士,历经二十载潜心研究,整合了最新天文观测数据、跨学科考古发现以及一系列突破性的理论模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宇宙图景。 本书的开篇,我们并非直接进入古老文明的遗迹,而是从一个最基础却又最令人费解的宇宙现象入手——“宇宙静默”。为何在如此广袤的宇宙中,我们至今未能确凿地探测到任何地外智慧生命活动的明确信号?是智慧生命在宇宙中极其罕见?还是它们存在的方式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畴?凡斯博士以其精妙的逻辑和无可辩驳的证据,打破了许多固有的思维定势。她并非简单地重复“费米悖论”,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下进行审视,提出了“文明演化阈值”和“宇宙信息衰减率”等全新概念,为解释宇宙静默提供了一个兼具科学严谨性和哲学深度的框架。 随着对宇宙静默的深入剖析,本书的叙事开始转向对“失落文明”的探寻。这里的“失落文明”并非指代地球上的古代文明,而是那些可能曾经在宇宙中繁盛,最终却销声匿迹的智慧生命体。凡斯博士巧妙地运用了“宇宙考古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将遥远的星云、奇特的行星地貌、甚至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的微小扰动,都视作失落文明留下的蛛丝马迹。她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遥远星系的星体构成,识别出被高度文明改造过的“戴森球”迹象;如何通过研究行星大气层中异常的同位素比例,推测出曾经存在过的生物或技术活动;甚至是如何在引力波的微弱信号中,捕捉到可能由超巨型工程所产生的“回声”。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对这些“失落文明”可能遭遇的“消亡机制”的探讨。这部分内容绝非简单的悲观预测,而是基于对生命演化规律、宇宙物理定律以及文明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凡斯博士逐一梳理了可能导致高级文明灭绝的内外因素:从宇宙尺度上的灾难,如伽马射线暴、超新星爆发、甚至黑洞合并产生的毁灭性引力波,到文明内部的自我毁灭,如资源枯竭、科技失控、社会结构崩溃,以及更令人不安的——“意识陷阱”。她对“意识陷阱”的论述尤为精彩,认为一些高度发达的文明,可能因为过分沉迷于虚拟现实、数字永生,或者探索意识本身的极限,而逐渐脱离了物质宇宙的现实,最终在“存在的彼岸”悄然凋零,留下的只有宇宙星尘的寂静。 凡斯博士在书中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她还通过大量生动、极具想象力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她虚构了一个名为“辉光族”的文明,曾生活在一个双星系统之中,其科技发展路径与人类截然不同,最终却因为对能量的极致运用而“蒸发”于宇宙之中,只留下一种奇特的能量残留。又如,她描述了“时间编织者”文明,能够操纵微观时间维度,但最终却被自己创造的时间悖论所吞噬。这些虚构但逻辑自洽的案例,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思想的感染力,让读者仿佛亲临那些失落文明的故土,感受它们的辉煌与无奈。 本书最令人惊叹的,或许是其对“宇宙回响”的解读。这里的“回响”并非指物理上的声音,而是指那些失落文明在宇宙中留下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痕迹。这些痕迹可能是一种独特的数学模式,一种超越我们理解的物理现象,甚至是一种潜藏在宇宙基本法则中的“记忆”。凡斯博士提出了“宇宙信息编码”理论,认为一些高级文明可能将自身的知识、经验乃至存在的“本质”编码到宇宙的某些基本结构之中,等待着有缘的后来者去破译。她花费了大量篇幅,对一些天文学观测中出现的、目前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进行了大胆的解读,认为它们可能是这些失落文明留下的“信息碎片”。 《星河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宇宙回响》的意义,远不止于解开宇宙的未解之谜。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自身的渺小与伟大。通过审视那些曾经辉煌却已消逝的文明,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反思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凡斯博士鼓励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珍视当下,关注地球,因为我们或许是宇宙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发出自己“低语”的生命。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优雅,学术性与文学性并存。凡斯博士的叙述逻辑清晰,论证过程严密,但又不乏诗意的表达和深刻的哲思。她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化繁为简,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宇宙的壮丽与深邃。书中穿插的精美插图,包括模拟的失落文明遗迹、星云图以及抽象的宇宙概念图,更是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 《星河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宇宙回响》是一本适合所有对宇宙、对生命、对未知充满好奇的读者。它将带你踏上一段前所未有的宇宙之旅,在那里,你将听到星河的低语,感受到失落文明的宇宙回响,并最终找到关于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全新答案。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场灵魂的远征。它将改变你对宇宙的看法,也会在你心中播下对未来更深远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该书对于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维护这部分内容的讲解,重在“技术操作”而轻在“管理体系”。检测技术固然重要,但农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依赖于一个健全的、可追溯的管理系统。书中对ISO 22000或HACCP体系在检测实验室内部的实际运行的描述,远不如对具体检测仪器的性能参数分析来得详尽。例如,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实验室能力验证(Proficiency Testing)计划,如何根据历史检测数据进行风险预警模型的迭代更新,这些都是确保长期质量稳定的关键要素,但在书中却是一笔带过。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检测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如CNAS认可的流程、场地布局、人员培训记录的电子化管理)的实操指导。此外,书中对不同检测方法经济性评估的分析也略显保守和不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最优性价比的检测组合方案(例如,使用快速筛选结合精确复核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高精度的检测方法,是实际工作中经常面临的抉择。这种管理和决策层面的指导缺失,使得这本书在指导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部门的建设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硬核”的专业气息,我原本是抱着学习新技能的心态来翻阅的,希望能对这个领域有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然而,读完之后,我得说,这本书在某些方面确实深入到了我没有预料到的程度,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它对现代食品科学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的探讨,虽然篇幅不小,但讲解得略显晦涩,像是直接把一篇篇学术论文塞了进来,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快速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读者来说,书中那些关于高级色谱分析仪器的操作流程优化建议的描述,虽然理论上很扎实,但实在太过细节化和理论化,真正需要的那种“手把手”的图文结合指导几乎没有。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将这些高深的理论,用更贴近实际生产线情境的案例来阐述,比如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某种特定农产品在采摘后不同时间点的农残变化模型构建,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来制定最佳的仓储和运输策略。书中对国际贸易中农产品标准体系的演变的梳理非常详尽,但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如何快速建立本土化的追溯系统这一迫切需求,着墨甚少。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本面向研究人员的参考手册,而非一本面向一线技术人员的实操指南,知识的密度很高,但转化率对我而言略显不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过于学术化和书面化,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学习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很多句子冗长复杂,充满了大量的技术术语堆砌,缺乏必要的解释和类比。比如,在描述固相萃取(SPE)的吸附与洗脱机理时,作者使用了好几个从其他学科硬生生借用过来的复杂概念进行解释,让非化学背景的读者感到云里雾里。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这些基础概念,才能勉强理解检测流程中的一个小小步骤。更让人不解的是,书中对一些重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GB/T 或 ISO)的引用,往往只有编号,而没有对标准核心要求的概括性介绍。如果读者手边没有同步查阅这些标准文本,那么书中的很多章节就成了空中楼阁。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能够用更形象、更生活化的语言来描绘那些复杂的化学过程,比如用一个水管系统来比喻分离柱的原理,或者用一个“寻宝游戏”的逻辑来解释痕量物质的富集过程。这种阅读上的巨大门槛,极大地限制了其作为入门或进阶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地方性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差异性的考量明显不足。书中列举的检测标准和方法,大多是基于国际上最常见或国内主流的几种大宗农产品,例如小麦、水稻、主要蔬菜水果。然而,对于许多具有区域特色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比如特定产区的茶叶、菌菇或药食同源的植物,它们独特的品质指标、易混淆的掺假手段以及针对性的快速鉴别方法,在书中几乎找不到详细的论述。这对于区域性的检测机构或者致力于发展地方品牌的企业来说,实用价值大打折扣。例如,在探讨天然色素和生物碱类物质的残留检测时,所使用的标准品和方法,往往无法完全覆盖这些地方性作物的复杂基质效应。我期待书中能增加专门的案例研究板块,详细分析几个典型的地方名优农产品的“指纹图谱”构建和维护难点。此外,关于检测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伦理规范的讨论也显得过于简略,在日益强调“诚信经营”的今天,检测结果的公正性比技术本身同样重要,这部分内容的深度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坦白讲,非常传统,甚至有些过时了。我翻阅的是最新版本,本以为会引入更多现代化的信息图表和流程图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化学反应路径和质量评估模型。遗憾的是,大部分内容还是依赖于密集的文字和一些较为简单的示意图。特别是涉及到微生物污染快速检测技术的那几个章节,本来是极其关键的部分,但图示的缺失使得理解那些复杂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过程变得异常吃力。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对照外部资料,才勉强拼凑出完整的操作逻辑。另外,这本书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数字化转型这一前沿话题上,几乎是空白的。在当前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日益融入农业生产的背景下,一本专业的检测技术书籍如果不能涵盖如何利用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质量预警,或者如何将检测结果上传至区块链进行不可篡改的记录,那无疑是落后了一个时代。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整合光谱分析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构建一个动态的质量预测系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的静态检测方法罗列上。这种对新技术趋势的捕捉不足,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大打折扣,感觉像是在阅读一本十年前的教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