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人的价值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清松 编
图书标签:
  • 价值观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认同
  • 社会思潮
  • 国学
  • 文化研究
  • 民族精神
  • 思想文化
  • 中国特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54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63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人情系列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价值观》以客观的立场,探讨古人关于人性本质、义利之辨、天人关系等问题的看法,展现中国传统价值观之特色,这对于启示当代中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以及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重建现代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价值观》收录的各篇文章是海内外学者关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古代的根源”、“人性与自然”和“现代的重建”三部分,从人文学的视角,围绕“人性与自然”的主题,既追溯中国人的价值观于历史传统之中,探讨古代中国人价值取向的传承与变迁;又与西方思想相互对照,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所造成的观念解放与价值的迷失,进行了客观透彻的评析;并且试图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在现代的脉络中重建中国人的价值观。

作者简介

陈永明 香港浸会学院中文系讲师 池田知久 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科教授 傅佩荣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黄俊杰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蒋年丰 东海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林庆彰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筹备处副研究员 刘述先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刘思量 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教授 沈清松 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吴光明 威斯康星大学奥什科什分校哲学系教授 张 亨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目录

编者序:中国人价值观的传承与重建
第一部分 古代的根源
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冲突及其解消
黄俊杰 吴光明
从《诗经》看古人的价值观
林庆彰
陶渊明的自然论
陈永明
第二部分 人性与自然
中国思想史中的“自然”概念
——作为判断既存的人伦价值的“自然”
池田知久
社会人与自然人之争
——孔子与老子艺术观之比较
刘思量
人性向善论的理据与效应
傅佩荣
“天人合一”观的原始及其转化
张亨
第三部分 现代的重建
论中国人的价值观在现代的重建
刘述先
忧患意识与“天之明命”
——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论中国先秦儒家的天命观
蒋年丰
义利再辨
——价值层级的现代诠释
沈清松

精彩书摘

  论中国人的价值观在现代的重建
  刘述先
  一、引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过去曾经有过超卓的创获。无论典章制度、价值规范,均为邻国所效法而成为楷模,千百年来形成了所谓的超稳定结构。然而西风东渐,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突然之间土崩瓦解,一直到晚近,全盘西化之说依旧甚嚣尘上。但西方有识之士却深深忧虑价值之失坠。我们必须对于东方的传统重加考虑,否则由现代走向后现代,价值日渐失去准绳,有流入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究将何以自处?如何利用我们传统的资源促成价值的重建,乃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企图由哲学的观点提出一些线索,对于问题加以探索并指点一个理论建构的方向。
  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色
  在这篇文章之中,我没有可能把中国传统各家各派的价值观一一加以省察,概括以后才进而论述其特色。我只能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流思想,借助于一两位前辈学者的睿识作为指引,把问题勾勒出一个大体的轮廓。这就当前的目的来说,便已经很足够了。
  譬如方东美先生认为,中国哲人自辟蹊径,孕育出别具一格的既超越而又内在之形上学思想体系。依照他的说法:
  中国哲学精神之显扬,恒以重重统贯之整体为中心,可借机体主义而阐明之。作为一派形上学理论,机体主义可自两方面着眼而状摹之,其特色如次:
  自其消极而言之,机体主义:
  (一)否认可将人物对峙,视为绝对之孤立系统。
  (二)否认可将宇宙大千世界之形形色色化为意蕴贫乏之机械秩序,视为纯由诸种基本元素所辐凑排列而成者。
  (三)否认可将变动不居之宇宙本身压缩成为一套紧密之封闭系统,视为毫无再可发展之余地,亦无创进不息生生不已之可能。
  自其积极面而言之,机体主义旨在:
  统摄万有,包举万类,而一以贯之;当其观照万物也,无不自其丰富性与充实性之全貌着眼,故能“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而不落于抽象与空疏。宇宙万象,赜然纷呈,然迁就吾人体验所得,发现处处皆有机体统一之迹象可寻,诸如本体之统一、存在之统一、生命之统一、乃至价值之统一等。进而言之,此类纷披杂陈之统一体系,抑人感应交织,重重无尽,如光之相网,如水之浸润,相与浃而俱化,形成一在本质上彼是相囚,交融互摄、旁通统贯而广大和谐之系统。
  方先生很明显地是把西方近代流行的科学唯物论思想作为背景以凸显出传统中国哲学的特色。唐君毅先生则盛张中国先哲价值内在于自然万物之宇宙观之旨,也以之与主流西方思想对反。他说:
  中国自然宇宙之最大特征,吾人将以为在视自然本身为含美善之价值者。此亦《易经》思想之所涵,而为中国历代哲人之所承,与西方以往之思想,最大不同处。吾人已前在西方近代科学,初所发现之自然与社会,为一生物之互相斗争,人类之阶级与阶级,及个体与个体相斗争,一切人物以力相争衡之自然与社会。然中国《易经》,则早有一切自然与社会之矛盾冲突,皆可由变通而趋于和谐之教。近代西方科学中,此种无情观之渊源,可谓源于中世纪鄙弃自然与物质世界之思想。亦可谓源于希腊哲学中,自辟萨各拉氏至柏拉图,与新柏拉图派以来,以物质世界为较低之世界,物质为限制之原理之思想;及希腊唯物论者以自然之物为机械,而不涵价值之思想。此种种思想,皆可谓源于西方之纯以数量、形相观念看物质。亦促进近代西方科学家,只以数量形相之眼光,看自然界之万物,而更不求发现或肯定其价值者。此即罗素所以主张,人对自然,当守道德的中立。唯怀特海,则以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之最大缺点,即为其看自然守价值之中立,而不知价值之内在于自然。而影响近代社会思想甚大之达尔文、马克斯等,则又反由不以价值眼光看自然与社会之结果,而只发现自然界有种种反价值或表现负价值之事实。于是在彼等科学思想中,自然与社会遂纯为充满矛盾冲突斗争之事实,处处表现违悖人生之价值理想者矣。
  质言之,唐先生认为,典型的西方思想,由希腊、中世纪以迄于近代,均把价值与自然打成两橛,以至触处都是问题。而中国先哲则弘扬价值内在于自然之旨。唐先生与方先生的说法恰合符节。传统中国哲学思想在价值论上排弃二元,依《易经》所涵的义理,凸显出生生而和谐之旨,确实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与西方的思想适成对比。
  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依照方唐两位先生的说法,中国哲学思想在价值论上不仅自具特色,而且没有西方思想的弊病。从根源上起,西方即强调理型与事物、天国与人间、精神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而陷入了一种二元分割、矛盾冲突的局面。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纠纷、阶级之间的斗争似莫不有其思想上的根源。要解决价值的问题,似乎必须回归传统中国的睿慧。
  这样的说法陈义甚高,却难以落实,不免启人疑窦。近百年来,我们中国人逐渐放弃自己的典章制度、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规范,一切皆以西方之马首是瞻。今日台港的中国人,无论衣着、谈吐、生活、习惯西化的程度,想必会令我们的老祖宗咋舌。果真我们的传统有一套远比西方优胜的价值哲学,而在现实上,我们的价值规范却反而不断被西方的一套所取代,这样的现象应该作怎样的解释呢?历史上诚然有野蛮战胜文明、劣币驱逐良币的事例。难道现代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也都可以作如是释么?
  诚然我们无须自渎,像王阳明诗所说的:“抛弃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但我们也不可以文过饰非,看不见我们自己传统的缺失,无法鞭辟入里,那也就难以掌握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更无法有效地谋求对治之道。今日在态度上我们必须避免两个极端:对于传统绝对无条件的卫护或者彻底加以污蔑的态度。好的地方就要说它好,坏的地方就要说它坏;有的地方需要我们重新加以阐释,恢复传统的睿识;有的地方却需要我们彻底加以改造,才可望开拓清新的视野。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在现代的重建问题,我们必须作如是观,才有可能融通东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开创出一个新的境界,以寄望于未来。
  中国的传统诚然如方唐二位先生所说涵蕴极深的智慧,但两千年来的积淀已经产生了不可令人忽视的负面影响。民族的生力减弱,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巨大,则近百年来面对西方的冲击,华族所承受的一连串的屈辱与挫折,又决不是不可以想象或者了解的事情。
  从理想上说,礼是仁的表现,内外一如,这是中国文化最高的向往。从实际来说,所实现的往往是理想的反面。其实我们无须长篇大论来证明这样的论断。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真实,伟大的文学作品常常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之下,把真相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红楼梦》的世界是个熟到烂的世界,正像焦大说的,除了门口一对石狮子之外,贾府里可没有一样干净的物事。而贾府恰正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可见清初的中国已经像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民国以后,巴金的《家》更彻底揭发了传统礼教伪善的本质。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无可避免地在急遽变化之中。抱残守缺,已经证明不是一条可能的出路。
  由这样的视域看问题,五四的反传统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五四诸君子并不真正是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者,他们只是爱之深、恨之切,为了要治重病,乃不惜下虎狼之药。他们揭橥德先生、赛先生的大旗,满心希望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一个世纪之内,中国的变化不能说不大,中国人吃的苦头不能说不多,然而广大的中国仍然贫穷落后,所谓封建思想仍然到处为祸,科学与民主仍然不能在中国生根,问题的症结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不能不说,既有传统的因素,也有现代的因素。在本文之中我所能够做的,只是在哲学思想的层面,找寻一些线索,为未来的理论建构做一点准备的工作。
  ……

前言/序言


《东方的智慧:古今中国人的精神图谱》 内容概述 《东方的智慧:古今中国人的精神图谱》是一部致力于深入剖析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乃至文化根脉的深层价值观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道德准则或风俗习惯,而是力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挖掘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精神特质的核心价值理念,并探讨它们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延续、转化与挑战。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宏大的时间跨度和深刻的哲学维度。作者以历史的纵深感为起点,追溯了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中关于“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内在修养”与“外在秩序”的经典论述。从孔子的“仁”、“礼”、“义”、“智”、“信”,到老子的“道”、“无为”、“柔弱”,再到韩非子的“法”、“势”、“术”,这些古代思想的基石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潜移默化地浸润着中国人的心灵,构成中国人看待世界、处理人际关系、理解自身存在的根本框架。 然而,本书并非止步于对古典思想的梳理与解读。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与价值重塑。因此,《东方的智慧》将目光投向了近现代中国,考察了民族主义的兴起、革命思潮的涤荡、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洗礼对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孝道、集体主义、家国情怀等观念如何与个人主义、自由、效率等西方传入的理念发生碰撞、融合,甚至颠覆,是本书着重探讨的议题。 书中详细分析了诸如“集体至上”与“个人权利”的张力,如何在集体主义的文化土壤中理解个体价值的实现;“关系”在中国社会运行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它如何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协调;“中庸”的智慧,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平衡与理性;“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在消费主义浪潮下的演变;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重新获得其精神的 relevancy。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中国经验”的独特视角。作者认为,中国所经历的深刻社会变革,并非简单地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充满了中国式的思考与实践。因此,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些处理方式背后所体现的深层价值观。例如,在经济发展中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对“稳定压倒一切”的强调,以及在社会治理中对“和谐”的推崇,都蕴含着与西方不同的价值取向。 《东方的智慧》并非一本空洞的理论说教,它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文学作品、社会调查、以及对当下社会现象的生动描绘,将抽象的价值观具体化、鲜活化。例如,书中会引用《红楼梦》中对人情世故的描摹,分析古代官场中的权力运作逻辑,对比不同时代人们对“成功”的定义,甚至探讨网络时代特有的“社群”现象与传统“熟人社会”的内在联系。这些丰富的例证,使得本书在学术深度之余,更具可读性和启发性。 总而言之,《东方的智慧:古今中国人的精神图谱》是一部旨在构建中国人精神世界全景图的力作。它不仅梳理了影响中国人的古老智慧,更深入剖析了这些智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与演变。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理解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根本原因,并为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提供一个深邃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它是一本献给所有渴望理解中国文化、民族精神以及中国人内在世界的读者们的思想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近乎田园牧歌式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时期在南方小镇的成长经历。那些关于蝉鸣、老榕树和邻里间淳朴互助的片段,仿佛一帧帧泛黄的老照片,让人瞬间沉浸在一种怀旧的氛围中。作者对光影的捕捉极为细腻,无论是午后斜照进窗棂的光束,还是夜晚油灯下模糊的轮廓,都处理得极其富有诗意。读到这里,我完全被带入了一种慢节奏的生活状态,思考着现代都市人匆忙中遗失的那些微小而确切的幸福感。尤其是对“时间”这个概念的描绘,不同于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追求,作者笔下的时间是流动的、有弹性的,它似乎更关心季节的更替而非钟表的滴答声。这种叙事风格,初看之下略显缓慢,但细细品味,却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尊重与眷恋。它不像是在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温柔的私人倾诉,让人忍不住放慢自己的呼吸,去感受文字背后那份沉淀下来的宁静与安详。

评分

这本书的中后段,叙事重心转移到了对个体抗争的描摹上,笔触变得如同尖锐的钢针,直指人性深处的矛盾与挣扎。作者没有采用传统英雄主义的叙事套路,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巨大社会惯性下,试图保持独立思考的小人物的内心波澜。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一个技术人员在面对指令与良知冲突时的内心独白,那段文字充满了令人窒息的压抑感和对“真实性”的拷问。这里的句子结构变得破碎而急促,充满了内向的独白和自我辩驳,很好地模拟了人物在巨大压力下思维混乱但又执着于某个核心信念的状态。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个体在宏大叙事面前的无力感,以及即便如此,依然要为维护某种内心秩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它探讨的不是成功或失败,而是“坚持”本身所具有的沉重意义。

评分

再往后,文风突然变得轻盈而又带着一丝戏谑的讽刺意味,仿佛作者在完成了前期的沉重论述后,决定用一种更接近大众传播的、略带幽默的口吻来总结一些现象。书中穿插了许多辛辣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往往取材于网络热点或日常笑料,但作者总能从中提炼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荒谬性。比如对某类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和演变进行的“社会语言学”分析,读起来轻松有趣,但其内核却直指信息传播中的肤浅化倾向。这种幽默感并非为了逗乐,而是一种高明的批判武器,它让那些原本严肃得令人难以接近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让读者在笑声中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成功地避免了整本书陷入单一的沉闷说教,为艰涩的主题增添了一抹明亮的调色。

评分

随后,这本书的笔锋陡然一转,进入了一段充满思辨色彩的论述,探讨了某种集体潜意识的形成机制。作者大量引用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模型,试图剖析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模式的内在逻辑。这里的语言风格变得严谨而富有逻辑性,充满了对“结构”和“符号”的解构。例如,作者对某种民间仪式进行的长篇分析,并非简单地描述其流程,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契约。这种分析的深度,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稍一走神便可能跟不上作者跳跃性的思维路径。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拗口的术语和复杂的论证链条。这种阅读体验是挑战性的,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智力满足感,仿佛被邀请进入了一个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见证着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层层剥离与重构。它迫使你跳出现有的框架,用一种全新的、甚至有些冷峻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

评分

全书的收尾部分,回归到了一种充满哲思的、近乎散文诗的意境中。作者似乎放下了所有的分析工具和批判的姿态,转而用一种俯瞰万物的温柔来总结这场思想的旅程。这里的文字充满了象征意义,大量运用自然意象,如风、水、石头,来比喻永恒与变化的关系。语言的节奏变得非常舒缓,句子绵长而富有回味,仿佛在为读者搭建一个可以休憩的港湾。它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结论或指导方针,而是提供了一种和解的可能性——与过去的和解,与自身的和解。读完最后一段,我感到的是一种平和的释然,就像爬上山顶后,视野开阔,心中的纷扰也随之消散了。这是一种极具力量的收束方式,它没有强迫你接受什么,只是邀请你静静地站立在那里,感受那份宁静的重量。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受益匪浅

评分

实际上,中国人的价值观早就定型了:人为财死、升官发财、官运亨通、发家致富、荣华富贵、有钱能使鬼推磨、权比法大、学而优则仕官、朝里有人好做官、36计、《孙子兵法》、货卖一张皮、人无外财不富、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好死不如赖活、老实人吃亏、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逢场作戏、及时行乐。。。难道这些不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吗?难道中国人几千年来不是靠这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奋斗至今的吗?这样的价值观人生观难道不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动机和社会共性吗?只是某些自诩为三个代表的人们不肯在口头上承认而已。他们早就把中国古人唯一正确的人生观:“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抛到九霄云外了。

评分

全书是由香港与台湾教授的论文组成的,算是论文集,可以看看不同的观点。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还没看呢,回头学习下看看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难看出,所谓价值观其实就是世界观、人生观、真理观、认识论。在这个“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里,探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变迁,旨在启示国人重新思考价值观等形而上问题的书,愈加值得世人阅读和思考。

评分

本书收录的各篇文章是海内外学者关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古代的根源”、“人性与自然”和“现代的重建”三部分,从人文学的视角,围绕“人性与自然”的主题,既追溯中国人的价值观于历史传统之中,探讨古代中国人价值取向的传承与变迁;又与西方思想相互对照,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所造成的观念解放与价值的迷失,进行了客观透彻的评析;并且试图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在现代的脉络中重建中国人的价值观。

评分

很大一部分中国人 ,活着的意义在于寻求一种与他人对比而产生的自我优越感,无论是财富上名望上地位上学识上的认知能力上的 等等等等吧。反正都是优越感,这大概是封建思想的一种体现,他们缺乏最起码的平视别人和自己的勇气,有的还不愿意去承认自己这一点,并且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用自己的思维去绑架他人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