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梅森(1842-1923)英國著名教育傢、“教育之傢”創始人。她畢生奉獻於兒童教育事業之中,倡導“麵嚮所有兒童的自由教育”理念。她寫作的“夏洛特·梅森教育經典”一直成為西方父母的傢庭教育指南。
梅森齣生於英國北愛爾蘭的班戈爾,兒童時代基本是在傢庭接受教育。當她16歲,母親離世,次年父親病故。梅森開始就讀於一所教師培訓學校,獲得一級證書。此後來到英格蘭沃辛市戴維遜學校教書。從事教學期間,她一直探索其“麵嚮所有孩子的自由教育”的教育理念。在當時的英國社會,她提齣這種“自由”教育理念是何等可貴!
1880-1892年,梅森開始為學生們編寫係列地理教材,受到學校的歡迎。她應邀請到英格蘭南部奇切斯特市的一所教師培訓學院進行演講,並在那兒呆瞭五年多時間。這些年她不斷演講,倡導其自由教育理念,這些演講,促成瞭《傢庭教育》一書的誕生。她同時創辦瞭一本期刊《父母評論》,與父母教育聯盟的成員保持聯絡。
1891年,梅森來到安布爾賽德,創立瞭“教育之傢”,專門培訓女教師及其他兒童工作者。父母聯盟推廣至全英國,並成立瞭父母聯盟學校。更多的傢長得以充分理解和運用的梅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她不斷總結自己的研究與發現,寫作瞭更多教育圖書,如《父母與孩子》、《學校教育》、《我們自己》、《性格的培養》、《自由教育的哲學》等,成為傢長們必讀的教育經典。
CHAPTER 1 傢 庭
教育終於和傢庭聯係在一起思考瞭。對於教育的認識的提高隻能算是重建傢庭這場偉大運動中的一個階段,教育終於把父母同子女在各個年齡階段的關係作為完整的體係進行綜閤考慮瞭。人們對於這些關係的認識深刻全麵,強烈地希望建立更加密切、更加親切的關係,形成溫情不斷、長相廝守的氛圍。
--馬奈
盧梭成功地喚醒瞭父母們 還沒有彆的教育傢像盧梭那樣深刻地影響瞭父母們。盡管現在讀《愛彌兒》的人越來越少瞭,但是當代的兒童教育理論又有多少不是從這部著作當中得到有益的啓迪呢? 眾所周知,盧梭那個時代的人們比我們更清楚地知道,讓·雅剋·盧梭的品行不足以使他成為任何一個領域的學術權威,尤其不可能成為教育學的權威。他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卑劣的傢夥,而且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他在《懺悔錄》中的自述。我們沒有被他優雅迷人的風格所迷惑,也沒有被他“外強中乾”的形象所濛騙。人們對他的評價也不過如此,而且對他的哲學理論缺乏大膽認同。 在當時,他的大部分理論觀點的確是離經叛道,讓人難以接受。
但是盧梭具有洞察某些獨特真理的能力,而且這是隻有天纔纔具備的能力。加之真理高於一切,因此,盧梭的這種獨到的洞察力就使他成為當之無愧的教育大師。人們曾經問,“讓·雅剋·盧梭還是不是一個預言傢?”而且現在仍有人這樣問。歐洲受過教育的父母當中曾有成韆上萬的人狂熱地追隨他,他的教育理念已經滲透到許多普通的傢庭,這一事實足以解答人們的疑問。
的確,還沒有哪個教育傢的影響力能趕上盧梭的十分之一。在他的教育理念的感召下,現代社會的人們就像俄國公主加利欽一樣,遠離塵世,帶著自己的孩子們到安靜的地方,把他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履行父母的職責。從錶麵上看,母親們退齣瞭社會舞颱,甚至離開瞭自己的丈夫去攻讀古典文學、數學、科學,為的是親自教育孩子。她們自問,“如果不這樣做,我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人們普遍認識到教育子女是男人和女人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
即使盧梭倡導的教育方法再怎麼過分,也會有一批追隨者,因為他恰好找到瞭開啓人們心靈的鑰匙。他是為數不多的喚醒瞭父母本能的教育傢之一。他並沒有說:“我們對父母已經失去瞭希望,讓我們為孩子們而工作吧!”而這卻是今天心智脆弱、悲觀失望的人們常說的話。
事實上,他說過:“父母們,這是你們的工作,而且隻有你們纔能做這個工作。拯救社會,使之萬代傳承的任務就靠你們這些年輕的父母們瞭。再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事情瞭。培養子女、使他們長大成纔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和這些相比,那些讓許多人嘔心瀝血、辛苦經營的職業就如同幼稚的兒戲一樣。”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人們傾聽他的教誨。這些教誨激發瞭父母們的熱情,産生的反響就像決堤的江水, 洶湧澎湃, 這種情形亙古未有。盧梭這個脆弱而且不太受人尊重的人是這項正義事業的布道者,他讓所有父親們把心思都用到瞭孩子們的身上,從而為造物主造就瞭一批閤格的子民。可惜的是,他在奠定瞭這樣的理論基礎之後,就再也提不齣更有價值的教育方法瞭, 就像打好瞭地基之後,為修房造屋的人拿不齣比木材、乾草和柴火更好的材料一樣。
不齣所料,盧梭成功喚醒瞭父母們,使他們認識到瞭為人父母所附帶的義務具有約束性、寬泛性以及嚴肅性。他也失敗瞭, 因為他應該失敗,他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當成瞭一種教育模式來推廣。然而,他的成功是令人鼓舞的。他認識到造物主把培養子女的任務交到父親和母親的手中,而且他的教誨所帶來的反響就像海水對月球的引力做齣迴應一樣, 父母們敞開心扉,接受他的思想,把教育孩子看成是一項神聖的使命。
毫無疑問,每個做父母的人都意識到瞭不成文的法定義務,但是,他們對這些義務的明確程度和崇高地位的認識各不相同。所以,如果我們試著把這些義務寫成文字,形成法律,也許會令父母們感興趣。
傢庭即公社 “傢庭是國傢的基本單位”。這一創造性的論斷在某些方麵揭示瞭父母的職責。一直以來,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曾齣現過公社性質的社會形式,這種形式有助於人們在公共事物和宗教活動中進行閤作。近代以來,它幫助人們抵禦種種不平等的環境。但是不論哪一種情況,這種社會形式的基本規則就是全體成員共同享有一切事物。我們往往不假思索地認為這種協作的努力注定要失敗。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美國,大概是因為它的雇傭勞動不像在我們英國那麼普遍,於是他們發現瞭一片相宜的土壤,在那裏興建瞭許多管理有序的公社性質的機構。當然不少的嘗試遭到瞭慘痛的失敗,這些失敗似乎可以歸納為一個
原因,這就是政府試圖實行民主原則與公社原則相結閤的統治。也就是說,在共同事務中兩種原則糾纏在一起,而每一派彆卻是自以為是,我行我素。一個機構隻有在生機勃勃、絕對統一的製度下纔能興旺發達。
傢庭實際上就是一個公社。在傢裏,不可分割的財産為全體成員享用,在傢裏,成員們有平等的社會地位,並各司其職。在傢長製盛行的地方,傢庭成為部落,傢長就是部落首領,實行絕對統治。在我們的國傢裏,傢庭的規模通常很小,其成員包括父母親和嫡係子女,還有自然隸屬於一個傢庭的隨從和親屬,切記,他們也是傢庭的組成部分。小規模的傢庭往往會掩蓋它的特徵,於是我們領會不瞭本章開頭引言的確切含義。如果說國傢的基本單位是自然公社--傢庭的話,那麼,我們就看不齣傢庭保證能在其內部發揮國傢的一切功能,因為它的小巧、精緻和完備隻適閤小規模的工作。
傢庭要與外界交往 不言自明的是,一個國傢的文明程度與它和彆國所建立的密切友好的關係成正比,而且是和許多國傢而不是一兩個國傢保持聯係;反過來講,一個國傢的野蠻程度與它的孤立程度成正比。一個世世代代不與外界打交道的傢庭在其智慧、德行方麵哪能不退化呢?
傢庭必須為社區服務 同樣,一個國傢是否強大,就要看它是否找到適當發揮自身作用的途徑,還要看它是否擁有一批它渴望納入國傢統轄的領地和屬國。傢庭,作為國傢的縮影,情況也是如此。幫助貧睏傢庭,撫養孤兒,開展慈善活動,援助朋友, 所有這些助人為樂、樂善好施的行為難道不都是為瞭維持高層次的傢庭生活嗎?
傢庭必須為國傢服務 傢庭公社之間保持友好的睦鄰關係,善待遠道而來的客人,光這些還不夠。傢庭是國傢的單位。國傢是一個有機整體,一個活的肌體,就像自然人的身體一樣是由無數的活的生物體組成的,隻有當傢庭為國傢生活做齣應有的貢獻時,傢庭生活纔是完美的。公共利益必須均分,公共事業必須分擔,公共福利必須共享。一句話,傢庭和國傢的一體性必須得到保護,否則,傢庭就不再是一個活的整體的組成部分,而是像動物體內的壞死組織一樣變成有害成分。
……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我一直以為傢庭教育就是關於學習方法、行為規範之類的,但這本書卻打開瞭我新的視野。它不僅僅是關於孩子,更是關於父母自身的成長。書中反復強調,父母首先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纔能更好地教育孩子。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我常常因為孩子的錶現而焦慮,卻很少反思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狀態。這本書引導我認識到,我的情緒、我的價值觀、我的生活態度,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所以,與其拼命地去“改變”孩子,不如先去“修煉”自己。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講到“情緒的傳遞”,讓我深刻地意識到,當我焦慮不安時,孩子也會感受到,並可能模仿這種情緒。這促使我去學習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在一個充滿挑戰的育兒環境中保持平和。另外,書中對“閱讀”的重視也讓我茅塞頓開。我一直覺得閱讀隻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閱讀更是滋養心靈、拓寬視野、培養同理心的重要方式。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和孩子一起閱讀的時光,不再隻是為瞭完成任務,而是真正去享受那種共鳴和分享。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過去的不足,也指明瞭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嚮。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冊,而是一份長期的陪伴,一本需要反復品味和實踐的指南。
評分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育兒的書,但大多都是在講“術”,比如如何製定規矩,如何奬勵懲罰等等。而這本書,更多的是在講“道”。它讓我從一個更宏觀、更根本的角度去理解親子關係和教育的本質。書中的語言樸實無華,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它讓我明白瞭,教育孩子不是一場戰役,而是一場漫長的旅程。在這個旅程中,父母的角色至關重要,但並非是發號施令者,而是引導者、同行者、甚至是陪伴者。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自由”的討論。我過去總覺得,給予孩子自由就是讓他們為所欲為,結果反而導緻瞭混亂。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規則和界限之上的,是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和學習的權利。它鼓勵我嘗試著去信任孩子,給予他們適當的選擇權,讓他們在犯錯中學習,在探索中成長。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關於“榜樣”的章節,讓我反思瞭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我總希望孩子有禮貌,但自己卻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而對他人不耐煩。這本書提醒我,父母的榜樣作用是任何說教都無法替代的。我需要成為孩子心中那個值得尊敬和學習的人。這本書讓我卸下瞭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負擔,讓我能更輕鬆、更自然地與孩子相處。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溫和的色調和略帶復古感的插畫,讓人一拿到手裏就覺得很舒服。我一直對傢庭教育很感興趣,但市麵上大多數的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太過於簡單粗暴,很難找到那種既有深度又能指導實踐的。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用一種非常親切、不帶評判的方式,與我分享她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點滴感悟。書裏沒有那些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充滿瞭具體的例子和真誠的思考。例如,書中提到“父母要像花園裏的園丁,而不是工廠裏的工程師”,這個比喻一下子就點醒瞭我。我之前總想著要“規劃”孩子的一切,希望他們按照我的設想成長,結果卻適得其反,孩子反而變得越來越抵觸。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不是一種灌輸,而是一種引導和培育。它強調瞭耐心、觀察和尊重的重要性,提醒我放下對“完美孩子”的執念,去欣賞孩子身上獨一無二的光芒。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遊戲”的部分,它不僅把我從一個嚴肅的“教育者”的角色中解放齣來,也讓我重新認識到遊戲對於孩子成長和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我開始主動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搭建積木,一起玩過傢傢,那種純粹的快樂,是我很久沒有感受到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是在教你“怎麼做”,而是在啓發你“如何思考”,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從而自然而然地成為孩子心中那個值得信賴和依靠的父母。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它沒有給我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在我心裏種下瞭一顆顆寶貴的種子,等待著慢慢發芽。我一直覺得,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應該是“指引方嚮”的,但這本書卻讓我意識到,更多時候,父母的角色是“陪伴成長”。它讓我明白瞭,孩子不是需要被“塑形”的材料,而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節奏,自己的方式。書中關於“傾聽”的章節,讓我反思瞭自己平時和孩子交流的模式。我總是急於給齣建議,急於解決問題,卻很少真正地去傾聽孩子的內心。這本書提醒我,即使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們需要被尊重,被理解。我開始嘗試著在和孩子交流時,放下自己的預設,認真地去聽他們說話,去感受他們的情緒。這種改變,不僅讓我們的親子關係更加融洽,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我的孩子。此外,書中關於“耐心”的論述,對我來說也尤為重要。我常常因為孩子的一些小錯誤而感到不耐煩,但這本書讓我明白,耐心是教育中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它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礎,也是父母自身成熟的錶現。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很多思考,也給瞭我很多力量,讓我能夠更從容、更自信地麵對育兒路上的挑戰。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啓發是全方位的,它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書籍,更像是一本關於人生和成長的哲學讀物。我常常覺得,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付齣瞭很多,但也收獲瞭更多。這本書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意義,以及我們所扮演角色的深遠影響。書中關於“品格塑造”的部分,讓我意識到瞭在孩子成長的早期,培養良好的品格比單純的知識學習更為重要。它強調瞭誠實、善良、責任感、毅力等內在品質的重要性,並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培養這些品質。我之前總想著要讓孩子在學業上領先,卻忽視瞭他們內在品格的培養。這本書的齣現,及時糾正瞭我這種偏頗的觀念。我開始更多地關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誠實,是否願意幫助他人,是否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此外,書中對於“傢庭氛圍”的營造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種刻闆的“教育方法”,而是通過營造一個充滿愛、支持和理解的環境,讓孩子能夠在其中茁壯成長。我開始有意識地去調整自己的言行,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傢庭氛圍。這本書讓我明白,教育的根本在於愛,而愛恰恰體現在生活的點滴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