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梅森(1842-1923)英国著名教育家、“教育之家”创始人。她毕生奉献于儿童教育事业之中,倡导“面向所有儿童的自由教育”理念。她写作的“夏洛特·梅森教育经典”一直成为西方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南。
梅森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的班戈尔,儿童时代基本是在家庭接受教育。当她16岁,母亲离世,次年父亲病故。梅森开始就读于一所教师培训学校,获得一级证书。此后来到英格兰沃辛市戴维逊学校教书。从事教学期间,她一直探索其“面向所有孩子的自由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她提出这种“自由”教育理念是何等可贵!
1880-1892年,梅森开始为学生们编写系列地理教材,受到学校的欢迎。她应邀请到英格兰南部奇切斯特市的一所教师培训学院进行演讲,并在那儿呆了五年多时间。这些年她不断演讲,倡导其自由教育理念,这些演讲,促成了《家庭教育》一书的诞生。她同时创办了一本期刊《父母评论》,与父母教育联盟的成员保持联络。
1891年,梅森来到安布尔赛德,创立了“教育之家”,专门培训女教师及其他儿童工作者。父母联盟推广至全英国,并成立了父母联盟学校。更多的家长得以充分理解和运用的梅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她不断总结自己的研究与发现,写作了更多教育图书,如《父母与孩子》、《学校教育》、《我们自己》、《性格的培养》、《自由教育的哲学》等,成为家长们必读的教育经典。
CHAPTER 1 家 庭
教育终于和家庭联系在一起思考了。对于教育的认识的提高只能算是重建家庭这场伟大运动中的一个阶段,教育终于把父母同子女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关系作为完整的体系进行综合考虑了。人们对于这些关系的认识深刻全面,强烈地希望建立更加密切、更加亲切的关系,形成温情不断、长相厮守的氛围。
--马奈
卢梭成功地唤醒了父母们 还没有别的教育家像卢梭那样深刻地影响了父母们。尽管现在读《爱弥儿》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当代的儿童教育理论又有多少不是从这部著作当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呢? 众所周知,卢梭那个时代的人们比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让·雅克·卢梭的品行不足以使他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学术权威,尤其不可能成为教育学的权威。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卑劣的家伙,而且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在《忏悔录》中的自述。我们没有被他优雅迷人的风格所迷惑,也没有被他“外强中干”的形象所蒙骗。人们对他的评价也不过如此,而且对他的哲学理论缺乏大胆认同。 在当时,他的大部分理论观点的确是离经叛道,让人难以接受。
但是卢梭具有洞察某些独特真理的能力,而且这是只有天才才具备的能力。加之真理高于一切,因此,卢梭的这种独到的洞察力就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大师。人们曾经问,“让·雅克·卢梭还是不是一个预言家?”而且现在仍有人这样问。欧洲受过教育的父母当中曾有成千上万的人狂热地追随他,他的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许多普通的家庭,这一事实足以解答人们的疑问。
的确,还没有哪个教育家的影响力能赶上卢梭的十分之一。在他的教育理念的感召下,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俄国公主加利钦一样,远离尘世,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到安静的地方,把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履行父母的职责。从表面上看,母亲们退出了社会舞台,甚至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去攻读古典文学、数学、科学,为的是亲自教育孩子。她们自问,“如果不这样做,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子女是男人和女人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即使卢梭倡导的教育方法再怎么过分,也会有一批追随者,因为他恰好找到了开启人们心灵的钥匙。他是为数不多的唤醒了父母本能的教育家之一。他并没有说:“我们对父母已经失去了希望,让我们为孩子们而工作吧!”而这却是今天心智脆弱、悲观失望的人们常说的话。
事实上,他说过:“父母们,这是你们的工作,而且只有你们才能做这个工作。拯救社会,使之万代传承的任务就靠你们这些年轻的父母们了。再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培养子女、使他们长大成才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和这些相比,那些让许多人呕心沥血、辛苦经营的职业就如同幼稚的儿戏一样。”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人们倾听他的教诲。这些教诲激发了父母们的热情,产生的反响就像决堤的江水, 汹涌澎湃, 这种情形亘古未有。卢梭这个脆弱而且不太受人尊重的人是这项正义事业的布道者,他让所有父亲们把心思都用到了孩子们的身上,从而为造物主造就了一批合格的子民。可惜的是,他在奠定了这样的理论基础之后,就再也提不出更有价值的教育方法了, 就像打好了地基之后,为修房造屋的人拿不出比木材、干草和柴火更好的材料一样。
不出所料,卢梭成功唤醒了父母们,使他们认识到了为人父母所附带的义务具有约束性、宽泛性以及严肃性。他也失败了, 因为他应该失败,他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当成了一种教育模式来推广。然而,他的成功是令人鼓舞的。他认识到造物主把培养子女的任务交到父亲和母亲的手中,而且他的教诲所带来的反响就像海水对月球的引力做出回应一样, 父母们敞开心扉,接受他的思想,把教育孩子看成是一项神圣的使命。
毫无疑问,每个做父母的人都意识到了不成文的法定义务,但是,他们对这些义务的明确程度和崇高地位的认识各不相同。所以,如果我们试着把这些义务写成文字,形成法律,也许会令父母们感兴趣。
家庭即公社 “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单位”。这一创造性的论断在某些方面揭示了父母的职责。一直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曾出现过公社性质的社会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人们在公共事物和宗教活动中进行合作。近代以来,它帮助人们抵御种种不平等的环境。但是不论哪一种情况,这种社会形式的基本规则就是全体成员共同享有一切事物。我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这种协作的努力注定要失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大概是因为它的雇佣劳动不像在我们英国那么普遍,于是他们发现了一片相宜的土壤,在那里兴建了许多管理有序的公社性质的机构。当然不少的尝试遭到了惨痛的失败,这些失败似乎可以归纳为一个
原因,这就是政府试图实行民主原则与公社原则相结合的统治。也就是说,在共同事务中两种原则纠缠在一起,而每一派别却是自以为是,我行我素。一个机构只有在生机勃勃、绝对统一的制度下才能兴旺发达。
家庭实际上就是一个公社。在家里,不可分割的财产为全体成员享用,在家里,成员们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并各司其职。在家长制盛行的地方,家庭成为部落,家长就是部落首领,实行绝对统治。在我们的国家里,家庭的规模通常很小,其成员包括父母亲和嫡系子女,还有自然隶属于一个家庭的随从和亲属,切记,他们也是家庭的组成部分。小规模的家庭往往会掩盖它的特征,于是我们领会不了本章开头引言的确切含义。如果说国家的基本单位是自然公社--家庭的话,那么,我们就看不出家庭保证能在其内部发挥国家的一切功能,因为它的小巧、精致和完备只适合小规模的工作。
家庭要与外界交往 不言自明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它和别国所建立的密切友好的关系成正比,而且是和许多国家而不是一两个国家保持联系;反过来讲,一个国家的野蛮程度与它的孤立程度成正比。一个世世代代不与外界打交道的家庭在其智慧、德行方面哪能不退化呢?
家庭必须为社区服务 同样,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就要看它是否找到适当发挥自身作用的途径,还要看它是否拥有一批它渴望纳入国家统辖的领地和属国。家庭,作为国家的缩影,情况也是如此。帮助贫困家庭,抚养孤儿,开展慈善活动,援助朋友, 所有这些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行为难道不都是为了维持高层次的家庭生活吗?
家庭必须为国家服务 家庭公社之间保持友好的睦邻关系,善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光这些还不够。家庭是国家的单位。国家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活的肌体,就像自然人的身体一样是由无数的活的生物体组成的,只有当家庭为国家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时,家庭生活才是完美的。公共利益必须均分,公共事业必须分担,公共福利必须共享。一句话,家庭和国家的一体性必须得到保护,否则,家庭就不再是一个活的整体的组成部分,而是像动物体内的坏死组织一样变成有害成分。
……
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教育方法本身,它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人生智慧的传递。我常常在想,我们之所以如此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成功”的定义过于狭窄。我们总以为,孩子考上名校,找到好工作,就是成功的。然而,这套书却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成功,是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德、热爱生活的人。书中关于“艺术”和“音乐”的篇章,让我深思。我曾经认为这些是“可有可无”的,是“锦上添花”的。但书中却强调了艺术在塑造孩子心智、培养审美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我开始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接触艺术的机会,带他们去听音乐会,去看画展,去尝试自己动手创作。我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种纯粹的喜悦,让我明白,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功利,更应该是为了心灵的丰盈。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过于功利地看待生活?是否也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细微的瞬间?这套书,不仅改变了我的教育方式,也悄然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套书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的育儿书籍琳琅满目,很多都昙花一现,最终沦为书架上的摆设。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之后,我才发现,这套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的“不易察觉”的渗透力。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没有蛊惑人心的承诺,只是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一点点地改变着我的认知。书中关于“原则”的强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长久的坚持。它让我认识到,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孩子内心深处的成长需求是恒定的。我曾经因为孩子的一点小错误而大发雷霆,也曾经因为他们的一点小进步而沾沾自喜,但现在,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我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探索未知,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盯着”他们学习,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空间。我发现,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反而更高涨。这套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人性化、更尊重生命本真的教育。
评分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它那股“返璞归真”的力量。在如今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用更复杂、更“高科技”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生怕被时代落下。然而,这套书却将我们拉回到最本质、最朴素的起点。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往往蕴藏在最简单、最日常的生活之中。比如,书中关于阅读的论述,并非简单地告诉你读多少本书,而是强调了“阅读的品质”。它教我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的书籍,如何引导他们享受阅读的乐趣,而不是将其视为一项任务。我尝试着不再强迫孩子去读那些“他们应该读”的书,而是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空间,同时,我也开始主动为他们朗读,用声音传递文字的温度。令我惊喜的是,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书中关于“大自然”的章节,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曾以为带孩子去户外玩耍就足够了,但书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引导,让我明白,与自然的连接,是一种深刻的心灵滋养。我开始带着孩子去观察一朵花的生长,去聆听鸟儿的歌唱,去感受风的吹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了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种子。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看见”我的孩子。在此之前,我总是习惯性地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用我设定的标准去衡量他们。我总是在想,“他应该学会这个了”,“他为什么还不会那个”。而这套书,则让我真正地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们。它让我明白,孩子拥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他们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式的。第一册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洞察,让我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反复提问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轻易地被他们的情绪所裹挟,而是能够更冷静、更有耐心地去回应。我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让别人夸奖,而是为了让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书中关于“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论述,给了我很多实用的指导。我不再只关注知识的获取,更关注孩子品格的塑造。我开始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做家务,自己整理房间,自己规划学习时间。当我看到孩子们在这些方面展现出的进步时,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这套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教育中的不足,也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让我能够以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长。
评分初读这套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宝藏的入口,每一本都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在静静地诉说着教育的真谛。我曾一度在各种教育理念的汪洋中迷失方向,试过各种流行的“速成法”,结果往往是孩子们厌倦,我也精疲力尽。直到我遇到了这套书,它没有给我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也没有教我什么花哨的技巧,而是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孩子,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唤醒”的生命。第一册就如同序曲,用温柔的笔触描绘了“儿童是人”的根本观念,这简单却深刻的道理,一下子就拨开了我心中积攒的迷雾。我开始明白,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激发。我开始观察我的孩子,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眼神。我不再纠结于他们有没有学会某个知识点,而是开始关注他们是否拥有好奇心,是否热爱学习,是否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转变,是潜移默化的,却是翻天覆地的。我曾经的焦虑,似乎也随着这套书的阅读,一点点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更宁静的教育智慧。
评分1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创立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在英国,另一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创建了“教育之家”,探索真正的人的教育。梅森是西方“家庭教育运动”发起人,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在当时只有富人家庭孩子才能享受在家接受教育的背景下,梅森提出了“面向所有孩子的家庭教育”,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她终身从事家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并写作了一系列教育经典,让她杰出的教育智慧流传于世。
评分1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创立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在英国,另一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创建了“教育之家”,探索真正的人的教育。梅森是西方“家庭教育运动”发起人,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在当时只有富人家庭孩子才能享受在家接受教育的背景下,梅森提出了“面向所有孩子的家庭教育”,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她终身从事家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并写作了一系列教育经典,让她杰出的教育智慧流传于世。
评分梅森在本书中认为,在受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机会。只要按照孩子应走的道路去培养他,他长大以后就不会偏离这条轨道。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布道者,为孩子们的成长培养坚定不移的信心,按照孩子的思维规律来引导他健全心智的发育。她尤其强调,优秀的品质需要培养,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为了帮助父母养育出对社会有用的孩子,书中贯穿着大量生动的事例和富有启发性的技巧。
评分不好读。。。。。。。。。
评分不错,买得值!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在灿烂的阳光中,在膝上摊开一本书,闻着薄薄的纸上散发出的淡淡的油墨的清香,旁边放上一杯水,听风吹开书页的美妙声音。妈妈为了熏陶我爱读书的品性,在家的墙壁上安装了一个红色的小书架,我总是站在前面,仰着头看那些花花绿绿的小册子,我知道,对书的喜爱,从那时起,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无论是厚重肃穆的字典、精巧感人的小说、空灵芳馨的散文集,抑或是精辟真挚的小故事,他们或让我了解了人生的至真至纯,或使我懂得了世界的广大、知识的无限,但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一本叫做再试一次的书。我的数学一向不好,无论我怎么认真听讲,努力做题,成绩永远是在80分上下晃悠。来回考了几次成绩都无太大变化,我有点心灰意冷地想放弃努力。看到我不思进取想后退的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妈妈没有多言语些什么。只是在我生日时,送给我一本书,名字叫再试一次。这是一本并不起眼的书,淡蓝色的封皮,淡雅而普通。讲的是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商海中艰苦创业摸爬滚打,失败了许多次最终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情节并不时髦,甚至有些俗套,但是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当你失败了许多次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如果此时失去成功的信念,之前的失败就白费了,每一次失败都是成功对你的考验,多一次失败你就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再试一次,或许你就成功了。”这本书,告诉了我短短的两句话,却又是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道理。我了解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在以后的学习中,每当我失败后伤心沮丧时,我就会想起这本再试一次,我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再试一次,我就会成功”,终于,我的数学成绩一跃排在了班中的前几名。面对着我的进步,我笑了,妈妈笑了,我觉得那本书,也笑了。 其实我真的应该感谢书,书不仅给了我许多有形的知识,更给我注入了许多无形的力量,教给了我许多深刻的道理,为我人生的航程指明了方向。再美的花儿也会凋零,再绚丽的彩虹也会消失,但只要有了书将它们珍藏其中,便会成为永恒的美丽。读书的好处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这要看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就像世上既有不识字的流浪汉,也有满腹经纶的穷秀才一样。然而,没有文化却不可能成为名医、工程师,研制不出原子弹,造不出航母,要想成为社会名流、带动生产力的进步,不读书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如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说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今社会正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可以推测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要在社会上立足是何其难,要是连食品药品说明书都看不懂,那该多不方便呀。因此,趁着年轻,努力学习
评分不好读。。。。。。。。。
评分书没问题,快递给力~
评分这套书与其他儿童教育书相比,可以说是一株奇葩,因为它的题材广泛,研究翔实。梅森的教育思想强调家庭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儿童、父母和教师等人不断学习与成长的场所。读她的书,我们能够发现自我,懂得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不断地理解自我教育。
评分书没问题,快递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