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学术文库:清儒学术拾零

明清史学术文库:清儒学术拾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祖武 著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清史研究
  • 清儒
  • 学术史
  • 思想史
  • 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文献
  • 辑佚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34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63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明清史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3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清史学术文库:清儒学术拾零》主要内容包括: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明儒学案》杂识、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双鹤瑞舞赋》考证、明清更迭与华南知识界、从关中、漳南二书院看清初的关学与北学、姚际恒与《仪礼通论》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再版前言
初版前言
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
一 孙夏峰笔下的刘蕺山
二 蕺山学北传的重要途径
三 从《理学宗传》到《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杂识
一 学案解题
二 《明儒学案》内容举要
三 编纂体例及其评价
四 《明儒学案》与《皇明道统录》

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
一 为学与为人相统一的一生
二 《日知录》述要
三 《日知录》的历史价值
四 黄汝成与《日知录集释》
五 李兆洛非《日知录集释》纂辑者

《双鹤瑞舞赋》考证
一 赋文试析
二 赋赠尚善说释误
三 历史的真相

明清更迭与华南知识界
一 袁崇焕与晚明政治
二 抗清斗争中的华南知识界诸英烈
三 屈大均的坎坷生涯
四 余论

从关中、漳南二书院看清初的关学与北学
一 李二曲与颜习斋
二 关中、漳南书院之比较
三 清初的关学与北学
四 清初书院的演进趋势

姚际恒与《仪礼通论》
一 姚际恒生平学行述略
二 《仪礼通论》管窥
三 顾颉刚与《仪礼通论》

清初江南三奇儒
一 费密与《弘道书》
二 从《衡书》到《潜书》
三 阎若璩与经史考据
……
《榕村语录》发微
关于乾嘉学派的几点思考
扬州诸儒与乾嘉学派
赵翼与《陔馀丛考》
康雍乾时期的儒林与文苑
乾嘉时期的思想界
孔子仁学与阮元的《论语论仁论》
读《清学案小识》札记
清中叶今文经学的复兴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钱宾四先生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清儒学案》杂识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明清纪元简表
编后说明

精彩书摘

  本来,黄汝成既然为《日知录》的研究付出了长期的艰苦劳作,人们予他以肯定的评价和纪念,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到清末,却有人对此提出非难,断言《曰知录集释》非出黄汝成手,纂辑者应当是李兆洛。此说肇始于光绪间吴县藏书家朱记荣。朱氏在《国朝未刊遗书志略跋》中,率先提出了黄汝成窃李兆洛书稿为己有的说法。宣统初,学者李详与之唱和,认为《曰知录集释》系李兆洛与吴育、毛岳生等人共撰,“借刻于黄氏”。对朱、李之说,尔后的《日知录》研究者虽多不以为然,但它毕竟以一家之言而存在于学术界,且未予以否定。尤其是迄今评介清代文献的一些有影响的论著,诸如已故张舜徽先生著《清人文集别录》、来新夏先生著《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都还给他留有一个席位。因而把历史真相考察清楚,不仅可以为黄汝成辩诬,而且也可以澄清历史文献研究中一个讹传已久的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朱、李二位之于历史文献学,都是曾经做出过贡献的人。对《日知录集释》的纂辑者,他们所提出的上述说法,也并非杜撰的无根之言。问题在于他们据以立说的依据是否可靠,形成此一认识本身在方法论上又是否科学。关于资料来源问题,朱先生未予展开,而李先生在所著《愧生丛录》卷二中,则罗列得很清楚。好在文字不算太长,为便于讨论,兹全文引述如后:
  《李申耆先生年谱》三卷,附《小德录》一卷,排印本,阳湖弟子蒋彤编。中有二事,录以备考,是昔所未闻者。一云:“道光癸巳(十三年——引者)夏五月,始校刊顾氏《日知录》。先是嘉定钱氏大昕评释《日知录》百数十则,生甫(毛岳生,字生甫。——引者)录以示先生,乃谋推其义例,通为笺注,有资实学。嘉定黄潜夫汝诚(诚字误,当作成。——引者),肯任剞劂之费。既又得杨南屏诸家,皆尝用功于是书者,有可采录,悉收之。山子(吴育,字山子。一引者)、生甫分司之,彤亦与校雠焉。”案:今传《日知录集释》,题嘉定黄汝成名。
  谱又云:“十四年四月,刊《日知录》成。生甫又为《刊误》。”今黄氏《集释》亦附有《刊误》。是先生此书,与吴、毛诸君共撰,借刻于黄氏,此不可不知也。
  乍一看去,李详先生之说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似乎《日知录集释》应为李兆洛主持纂辑,参预其事者为毛岳生、吴育、蒋彤,而黄汝成只不过提供了刻书经费而已。事实果真如此吗?不然。只要我们稍事搜寻,比照有关史料,即可看到,无论是蒋彤之所记,还是李详据以做出的判断,要用来否定黄汝成的纂辑地位,都是经受不住历史真实检验的。
  首先,在李兆洛的现存遗著中,寻找不出任何足以说明他主持纂辑《日知录集释》的证据。固然,李兆洛一生正是以表彰先贤遗集,致力纂辑而著称。因此,凡由兆洛纂辑,或经他表彰刊行的前哲著述,诸如《皇朝文典》、《骈体文抄》及《邹道乡集》、《瞿忠宣集》、《绎志》、《易论》等等,他皆撰有序跋、题记一类文字。然而,唯独就不见表彰《日知录》的记载。尤其不应忽视者,在一部26卷的《养一斋文集》及《续编》中,竟然没有一篇专门探讨顾炎武学行及《日知录》的文字。仅在《文集》卷四《顾君(广圻)墓志铭》中,偶一提及“亭林先生罗列改书之弊”寥寥数字而已。这样一种情况,恐怕同《日知录集释》纂辑者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此外,他的高第弟子薛子衡所撰《养一李先生行状》,其罗列兆洛纂辑书目,也无《日知录集释》。
  ……

前言/序言


《清儒学术拾零》:探寻清代学术的遗珠与脉络 《清儒学术拾零》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清代学术史通论,而是一部精选集,旨在拾取那些零散于故纸堆中、或许不那么为人瞩目,却具有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的清代儒家学术片段。本书并非旨在描绘一幅宏大的清代学术全景图,而是试图通过对一些代表性个案的深入剖析,呈现清代儒学在思想、方法、传承与创新等多个维度上的复杂性与生命力。它并非试图涵盖清代儒学的所有面貌,而是聚焦于其中一些“拾遗补阙”式的研究,如同在浩瀚的学术星河中,拣选出几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星辰,引导读者去发现那些被遮蔽的学术景观。 本书的视野,首先聚焦于清代学术思想的“边缘”地带,那些并非主流却同样深刻的思想涌动。例如,书中可能探究那些不属于乾嘉考据学主流,却在哲学思辨上另辟蹊径的学者;或者那些将儒学与边疆民族文化、异域思想(如早期传教士带来的西学,尽管其影响有限,但其存在的痕迹也值得关注)进行初步碰撞与融合的尝试。这些“拾零”并非对主流学说的否定,而是对其补充和丰富,展现清代儒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处处涌动着思想的活力和多元的倾向。 其次,本书着重于对清代儒者在学术研究方法上的“精微”之处进行发掘。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之功固然为人称道,但除了“考据”之外,清代儒者在治学方法上还存在哪些值得细致揣摩的“拾零”?例如,在对待古籍的态度上,不同学者可能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有些人可能更注重文字的训诂,有些人则可能在义理的阐释上更为用力,即使他们同属一个学派。又或者,本书会关注清代学者在利用特定史料(如地方志、奏疏、书信、日记等)时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这些细节往往能折射出他们对史实的把握和对义理的追寻。这些“拾零”之处,正是构成清代学术肌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清代学者严谨而又富于创造性的治学范式。 第三,本书将目光投向清代儒学在“地方性”和“家族性”传承中的“遗珠”。清代学术并非仅限于书院和名师门下,许多地方性的学术社群、家族传承的治学传统,以及散落在民间的学术交流,都孕育了独特的学术风貌。本书可能选取一些地方性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一些家族式的学术传承,深入挖掘其学术思想、传授方式以及对地方文化的影响。这些“拾零”之处,恰恰展现了清代儒学渗透到社会肌理的广泛性,以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生命力。它们可能不具备全国性的声望,却在各自的领域内发光发热,丰富了清代学术史的内涵。 此外,本书还可能关注清代儒学在“转型期”的“微妙”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清代儒者在面对社会变迁、外部挑战时,其思想和治学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某些“拾零”式的调整。例如,一些学者可能开始在传统儒学框架内,对某些被长期忽略的社会现象(如商业经济、人口问题、边疆治理等)进行更具现实关怀的考察;又或者,一些学者在对儒家经典进行解读时,开始融入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显露出某种 proto-modern 的思想萌芽。这些“拾零”并非突如其来的革命,而是潜移默化的演进,它们为理解清代学术向近现代学术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对清代儒者学术思想中“未竟之业”或“反思之处”的梳理。正如任何时代的学术都不会是完美的,清代儒学也存在其局限和需要进一步反思的地方。本书可能挑选一些学者,探讨他们在其学术研究中遇到的困境,或者他们对自身学术思想的某种“自我修正”或“局限性”的自觉。例如,有些学者可能在坚持考据的同时,也意识到过度偏重实证可能带来的义理空疏,并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又或者,有些学者在批评前人学说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学术成就局限的某种“谦抑”之语。这些“拾零”式的反思,恰恰展现了清代儒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 因此,《清儒学术拾零》并非要提供一个完整、封闭的清代儒学体系的介绍,而是希望通过对一些“碎片化”的、看似不那么起眼但极具启发性的学术片段的聚焦,来展现清代儒学丰富而多样的面貌。它鼓励读者跳出主流的框架,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精妙之处,去体会清代儒者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坚守与创新。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拾遗”的态度,在于其对“拾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的挖掘,从而为研究者和对清代学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视角。它如同在梳理历史的长河时,精心打捞出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闪烁着智慧光芒的遗珠,让它们重现于学术的视野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入手的是这套《明清史学术文库》中的一册,名为《清儒学术拾零》。光看书名,就足够吸引我这类对明清学术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了。我一直觉得,要深入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脉络,就必须细致地审视其思想家们的言论和论述,尤其是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后,依然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拾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首先在于它的编纂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拾零”,这意味着可能存在一些过去被忽略、被淹没,但却极具价值的思想碎片。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清代学者,或是对某些重要学者进行全新的解读,展现他们思想中不为人熟知的侧面。或许里面会有一位曾经被低估的史学家,其对史料的独到见解;又或许是一位哲学家,其对儒家思想的创新阐释,这些都可能成为我重新认识清代学术史的窗口。而且,“文库”二字也暗示了其学术的严谨性和系统的性,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本随笔集,而是经过深入研究、考证扎实的作品,能够为我提供可靠的学术支持。我非常看好这本书,它承诺的,是深入肌理的探索,是学术的精致呈现,是让我能够在这片浩瀚的明清学术星空中,发现更多璀璨的星辰。

评分

对于我而言,阅读《清儒学术拾零》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体验。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清代学者的思想呈现在我眼前。他并非只是简单地介绍学者的生平事迹,而是着重于他们的思想内核,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发展并产生影响的。我喜欢他对于某些学术争鸣的描述,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如何推动了学术的进步。他对于清代学者对经典诠释的细致分析,也让我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有了新的维度。书中的一些案例,例如某个学者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危机,或者某个学派如何对传统伦理进行辩护,都让我看到了学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本书没有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那些思想家们一同思考。我从中感受到的,是历史的厚重感,也是思想的生命力。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学习过程,让我对清代学术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拿到这本《清儒学术拾零》后,我怀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情翻开了第一页。我原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没有直接抛出艰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精彩的论辩,将清代学者的思想巧妙地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上的功力,仿佛能看到那些学者们在书斋中伏案疾书,在课堂上慷慨激昂的身影。他对于清代学术流派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能够揭示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演进痕迹。我注意到作者似乎特别关注那些“非主流”的学术声音,那些可能没有被收入正史,或者在后世评价中被忽视的学者。正是这些“拾零”,构成了清代学术丰富多样的生态,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拜访那些曾经活跃在思想前沿的先贤,去聆听他们跨越时代的智慧回响。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阅读下去,去发掘更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宝藏。

评分

在浩如烟海的学术著作中,《清儒学术拾零》犹如一股清流,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没有试图去构建一套宏大的学术体系,而是以一种更为灵活和多元的方式,展现了清代学者的智慧结晶。我注意到作者在选材上似乎颇具匠心,他挖掘的并非都是名垂青史的大家,而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有着独到见解,或者对某个学术流派有着重要贡献的学者。他对于这些学者思想的阐释,充满了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例如,他对某个地方性学术思潮的研究,或者他对某个学术社群的考察,都让我看到了清代学术的地域性和多样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小而美”的学术体验,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却在细节处彰显了其学术价值。我从中不仅看到了清代学术的多彩图景,也感受到了作者在学术研究中的独特眼光和不懈努力。这让我相信,即使是“拾零”,也蕴含着宝贵的学术财富。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购买这本《清儒学术拾零》时,对于它究竟能提供多少“新意”是持保留态度的。明清学术史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想要找到真正具有突破性的观点并不容易。然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惊喜。作者并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清代学术的细枝末节,那些被大部头著作所忽略的角落。他对于一些重要概念的溯源,或者对于一些学说形成的微观考察,都做得相当扎实。我尤其欣赏他在论证过程中的严谨性,每一个观点都 backed by ample evidence,并且能够清晰地展现其逻辑链条。我看到了他对一些古籍的深入解读,并且能够从中提炼出前人未曾注意到的论点。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想的深度挖掘。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学术创新,有时候就隐藏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中。这本书仿佛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清代学术思想的脉络,以及那些塑造了后世学术走向的微小力量。我从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治学方法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