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艺术评论》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系以艺术学科所包含的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为主的纯学术性学术集刊,每年两辑,设专论、焦点话题、艺术学前沿、各体艺术评论、艺术史研究、书评等栏目。《北大艺术评论》依托北京大学深厚的艺术人文资源和悠远的艺术教育、艺术研究传统,联系国内外艺术学科的知名学者和学术新锐,立足史论,倡扬积极介入的当下批评实践,推介zui新的艺术学学术成果,激发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促进艺术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和批评实践,并以此探索“道”与“艺”、学与思的融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
王一川,1959年生,四川乐山沐川人。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入选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1982、1984、1988年先后于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4至2011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院。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学位办主任、教务处处长、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近年主要研究艺术理论、文艺理论、美学、影视批评等。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语言乌托邦》、《修辞论美学》、《张艺谋神话的终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中国现代学引论》、《文学理论》、《文艺转型论》、《第二重文本》和《革命式改革》等。
发刊词
王一川 写在《北大艺术评论》创刊之际........................................(1)
特 稿
叶 朗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基础性工程..................................(6)
柯蒂斯·卡特 追随卡西尔:艺术和审美符号...................................(12)
特别策划“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传承”笔谈
王一川 理解“中华美学精神”的含义..........................................(24)
彭吉象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我见...........................................(34)
朱良志 匪夷所思的美
——谈中华美学精神的一个典型例证......................................(40)
陈旭光 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艺术精神散论......................................(60)
向 勇 当代创意设计中的中华美学精神........................................(72)
唐金楠 互联网时代中华美学精神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75)
美学与艺术理论
彭 锋 电影哲学:从理论到问题................................................(80)
刘 俊 摄影的诞生与艺术的终结:传媒艺术的实践
前奏与研究前奏.............................................................(95)
艺术史
李 凇 父子宰相之心
——关于唐代韩滉《五牛图》与新出土的韩休墓壁画之关联性的初步思考......(112)
影视批评
李道新 跨国构型、国族想象与跨国民族电影史................................ (120)
厉震林、罗馨儿 2015 年国产电影表演美学述评................................(140)
陈晓云 类型模式下的个性叙事
——以《烈日灼心》和《解救吾先生》为例...............................(152)
张慧瑜 崛起时代的中国电影与新的中国故事
——以近期国产商业大片、青春片和文艺片为例.........................(161)
视觉理论
蓝 江 记忆与影像
——论阿甘本的生命—影像哲学........................................(174)
姜宇辉 肉体之眼与不可见之力
——贯穿尼采、巴塔耶与德勒兹的视觉之思...............................(190)
戏剧研究
顾春芳 论戏剧的诗性空间..................................................(204)
彭万荣 戏剧形态与戏剧编剧................................................(216)
音乐研究
刘小龙 献给三军将士的交响礼赞
——综论冼星海《民族解放交响曲》 第三乐章“保卫祖国”................ (230)
伍维曦 西学文脉与“古典”音乐诗学
——查尔斯·罗森《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中译本读后.........(241)
艺术传播
林 一 中国文化艺术国际受众的层次论 .......................................(256)
博士后论坛
崔朝阳 人文历史情境中的艺术创作
——以“吴门画派”为例..............................................(266)
高 鹏 浅谈数字化时代的美术馆创新与实践
——以国际美术馆数字化实践及今日未来馆为例..................... .....(272)
邸含玮 “粉丝戏剧”研究.................................................... (281)
拓 璐 新世纪中国“小妞电影”............................................... (288)
百家艺谭
林祥雄 漫谈中国画的发展与演变
——阅读《早报》现在封面《不为水墨求出路,做自己就好》触感.. ........ (296)
学术动态
吴燕武、朱亮亮 宋代的视觉景象与历史情境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综述..................(302)
李雨谏 电影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新材料、新思路、新方法
——第三届北京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国际论坛综述.......................(308)
娄 逸 影视艺术与传媒文化的深度研讨:前沿理论与热点现场
——近期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学术综述....................... (313)
《北大艺术评论》稿约...................................................... (321)
写在《北大艺术评论》创刊之际
王一川
《北大艺术评论》同读者见面了。这是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以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为主要探讨领域的学术集刊。汉语中的“集”字,金文大篆作,小篆作,其本义即“群鸟在木上也”(《说文》),指群鸟栖止于树上,有聚合、会合之意。《诗经? 周南? 葛覃》说“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本刊诚邀海内外艺术学界同人会“集”于燕园之林木间,以文会友,以论交朋,共同就中外艺术潮流的今天、昨天和明天发出自己的“喈喈”之声,以汇入当前学林的百家争鸣之中。
在迎接北京大学艺术学科100 周年和艺术学院建院(系)20 周年的时刻兴办这份集刊,自有一种意义和承当。自从蔡元培先生于1917 年1 月正式执掌北京大学并即锐意开拓中国现代高等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科至今,艺术学科在北大已历经百年。在“五四”运动期间,北大不仅有《新青年》杂志,而且还有《每周评论》及学生自办刊物《新潮》、《国民》和《国故》等,它们共同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纵论时代风云、社会变迁及思想变革,特别是在现代文艺思想、文艺创作及文艺批评等的变革方面做了重要的开拓,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新辟《北大艺术评论》集刊平台,正是希望能自觉传承北大的这份学术传统,面对当今中外艺术现象与问题而展开我们的理论与评论工作。特别是,当前中国艺术发展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 a。真正的批评才能成为推动中国艺术及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现有相关学术期刊和集刊业已为数众多之时,本刊之所以仍要办,乃是源自学科主见形成后的静心涵养和持守的自觉。自2011 年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以来,学院根据全国现有艺术学科格局和北大自身的学科传统及定位,确立起以艺术学理论学科为核心并兼顾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及音乐学的学科发展方略。这一方略要求自觉以艺术史论为重心,合力精心耕耘艺术学理论学科,并使之与上述其他学科相偕而行、协调发展。鉴于艺术学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依然筚路蓝缕(尽管源远流长),且在各个艺术门类史的相互融通上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故现在集中精力于这片一级学科处女地的潜心耕耘,尤有必要。恰如伏尔泰笔下“老实人”所说,“种咱们的园地要紧”。
设想和期待中的能持续投寄我们的学科主见及自觉的这片园地,大体应有(但不限于)如下重心:
第一,艺术新思想探询。艺术新思想的诞生总来自于不同思想间的学术争鸣。假如缺乏真正的新思想,就不足以引发质疑;而不能在质疑声中站住脚,终究无力衔负新思想的使命。遥想先辈本着“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的精神,“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的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b 如今在走向北大艺术学科第二个百年里程的时刻,理应张开远大的抱负和宽阔的襟怀,依托自由气氛下平等探索与质询新思想的传统,在艺术新思想的自由探询及原创上竞相啼鸣,为中国和世界艺术发展做出积极的理论建树。
第二,艺术门类互通新探。中国“艺术学”的早期开拓者宗白华曾在“中国艺术心灵”视野中描绘中国宇宙观、阴阳二气、气韵生动、生命的节奏等在中国书法、诗、绘画和音乐等艺术门类中的相互融通式呈现。c 如此,努力在各艺术门类之间、特别是在各艺术门类史之间寻求跨门类相互比较及融通的可能性,以便在单一艺术门类理论及单一艺术门类史的持续研究基础上开拓出具有普遍性品格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正是本刊的选择和承当的重心之一。这可能是该学科所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具有关键性和标志性意义、但在目前又仍属亟待突破的难点之所在的基础性问题域。
第三,艺术新潮评点。当前中国文艺或艺术新潮在其活跃中尤其需要真正的艺术论。百年前的北大文艺学科前辈们不仅敢于评点文艺新潮,而且本身就是文艺新潮的潮儿。蔡元培对“美育”的倡导、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新主张及鲁迅刊于《新年》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都相继拉动了全国的文艺新潮。难怪会有“北大是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的评说。a今天这份北大集刊也应以先辈的创新精神为典直面艺术创作、理论及评论之新现象、新问题,及时发出自己的独立声音,做出自主评判,并开展相互平等的对话与争鸣,以期在当前中国文艺发展中真正起到批评的作用。
第四,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新实践。北大人历来注重艺术与生活(人生)的新型系之理论探索及其实践,特别强调以高远的精神境界去引领艺术变革和改造人们的日生活世界。朱光潜早就提出“人生的艺术化”主张b,叶朗先生勉励今日北大人坚守“高远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c。当前,如何让理想主义的精神之光,“照亮”在其中商业美或审美资本已变得日趋活跃的艺术创作、鉴赏与教育,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艺术政与营销等艺术与文化领域,引领其保持应有的精神境界、审美品位和文化气度,恰是刊应有的关切。
当然,言不尽意,无法在此开列本刊的所有关注点,只是想约略说明我们所思所之焦点而已。欢迎各位方家和友朋聚集于《北大艺术评论》,予我们以支持和指点,发我们共同的和鸣之声,一道为中国艺术及艺术评论迈向新境界尽一份绵薄之力。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新奇和有些许不安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极强的“立场性”。这不是那种中立、客观地罗列各方观点的百科全书式评论,而是充满了鲜明的价值判断和明确的批评靶子。在阅读那些对特定艺术现象的剖析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们所持有的美学立场——他们似乎对某种“纯粹性”有着近乎宗教般的执着,并毫不留情地鞭挞那些被他们视为“媚俗”、“投机”或“过度市场化”的现象。这种批评的力量感是惊人的,它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割着当代艺术的肌理,揭示出光鲜外表下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捆绑。然而,这种强烈的倾向性也带来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对于那些尚未形成自己稳定美学体系的读者来说,很容易被作者的论证逻辑所裹挟,不自觉地接受其预设的价值体系。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拉进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被说服的成分可能大于被启发的成分。这种“非黑即白”的论断,虽然阅读起来酣畅淋漓,但艺术评论的价值不正在于激发更多元的思考路径吗?这本书更多地像是给出了一个坚定的答案,而不是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感受是其作为一份“知识密度极高、学术门槛明确”的内部交流文本的属性。它无疑是了解中国顶尖艺术院校内部正在进行的前沿学术思辨的一个绝佳窗口,那些对于学科边界的拓展、对于传统概念的重新定义,都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时代嗅觉。它提供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理论建构视角,试图从宏观的哲学、社会学框架中为当代艺术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合法性论证。但这种高屋建瓴的方式,也导致了内容与现实艺术实践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书中的理论似乎总是在讨论一个理想化的、被精心提炼过的艺术品,而非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充满泥土气息和商业妥协的真实作品。我读完后,对“艺术的本质”的理解似乎更深入了,但对于“如何看待我手边正在展览的那些作品”却感到更加迷惘。这本书更像是梳理过去、定义未来的理论蓝图,而非指导当下行动的工具书。它是一份需要被反复研读、消化和反驳的文本,而非一次性的消费品,其价值在于激发持续的智力交锋,而非提供一时的满足。
评分我尝试用一种比较感性的角度来解读这本书,想象它是一场声音复杂的交响乐,而不是一份清晰的乐谱。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跳跃,仿佛是把不同时期、不同脉络下的艺术思潮碎片随机地抛洒在了纸面上。有的篇章洋溢着对某种新媒体艺术形式的狂热赞美,笔触轻盈得像是夏日午后的微风,充满了对未来可能性的无限憧憬;而紧接着,下一篇文章可能就迅速转向了对古典主义美学在当代语境下被过度消费的尖锐批判,那种论调的沉重感和宿命感几乎要将人压垮。这种极端的张力,坦率地说,一开始让我感到有点混乱,就像在听一场没有明确主题变换的摇滚音乐会,各种音色和情绪的碰撞让人应接不暇。我尤其对其中一篇关于“图像消解与本体论回归”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使用了大量哲学思辨的语言,将一个原本可能很直观的视觉现象,解构得面目全非,只剩下纯粹的符号学推演。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提升了讨论的深度,但也无疑疏远了那些寻求简单答案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硬核”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身处艺术研究高地的人们提供的“内参资料”,而非面向公众的“艺术入门指南”。它成功地展示了一种批判性的学术姿态,但同时也牺牲了必要的易读性和亲和力。
评分《北大艺术评论(第一辑)》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带着一种对“名校出品”的敬畏感去翻开它的。我本以为会看到一套严谨到有些刻板的学术论文集,毕竟“北大”二字本身就自带了一种权威光环,尤其还是“艺术评论”这个领域,总让人联想到晦涩的理论和佶屈聱牙的术语。然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与其说是一本冷冰冰的理论汇编,不如说是一扇通往当代艺术思潮内部的、略微有些通风不良的阁楼窗户。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那种信息密度极高的文字风格,它不像一般的艺术普及读物那样轻快,更像是一种内行人之间的低语,充满了只有圈内人才能心领神会的指涉和典故。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需要停下来,掏出手机去查阅那些被提及的艺术家或展览的背景资料,这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初入迷宫的探险者,每走一步都要依靠地图的碎片。特别是关于某个特定时期本土先锋艺术运动的梳理部分,作者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拥有相当扎实的美学史知识框架,这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主要靠兴趣驱动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书中的论述视角非常锐利,直插现象的本质,但也因此显得有些尖刻,缺乏必要的缓冲和引导,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种智力上的疲惫感。这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边喝咖啡边轻松翻阅的读物,它要求你拿出十二分的专注力,去拆解那些层层叠叠的意义结构。
评分从装帧和设计上看,这本书的物质实体本身似乎也在试图传达一种“非主流”或“反商业化”的信号,这或许是这套“评论”系列一贯的风格。封面设计极其简约,黑白灰的色调占据了主导,没有任何一张引人注目的、色彩鲜艳的艺术品图片作为钩子,这在充斥着大量视觉刺激的艺术市场中,显得有些特立独行,甚至可以说是固执。内页的排版也偏向于传统的学术期刊样式,留白不多,文字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这进一步强化了其严肃性。这种选择,我理解为一种对内容本身的绝对自信——相信文字的力量胜过视觉的诱惑。但当我试图将这本书推荐给身边那些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朋友时,他们大多望而却步,直言封面看起来像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教材,缺乏探索的欲望。这让我思考,作为一份旨在评论和引导潮流的刊物,它在自我呈现上是否过于“自我中心”了?它似乎并不太在意如何吸引那些尚未入门的潜在读者。书中的插图极少,即便有,也大多是小尺幅、低分辨率的黑白图片,仅仅起到佐证文字的作用,丝毫没有提供视觉上的享受或直观的理解辅助。因此,对于注重阅读体验和视觉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可能会带来一些阅读上的阻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