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大地,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民族主义描述为一种统一的力量,而是揭示了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尤其对作者关于“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的区分感到受益匪浅。前者更侧重于语言、历史、文化等非政治因素,而后者则强调国家主权和政治独立。书中对德国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语言、音乐、文学等文化元素如何被用来构建一种强大的民族认同感,以及这种认同感如何推动了德国的统一。同时,作者也指出了这种浪漫民族主义可能带来的排他性和狭隘性,以及它在日后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阅读这一部分,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澎湃却又充满争议的时代。
评分通读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欧洲民族思想的变迁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反复和深刻的矛盾。作者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将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从古老的部落意识,到中世纪的普世教会,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以及20世纪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战后欧洲的自我反思,每一步都充满了思想的激荡和历史的偶然。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欧洲民族思想的文化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理解自身、如何构建共同体、如何面对冲突与合作的思想史。它让我认识到,民族认同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有其内在的逻辑,也深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当下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文化冲突,提供了一个深厚的历史维度和深刻的思想启示。
评分书中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对民族观念的影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文明的重新发掘,不仅复兴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也重新点燃了对“城邦”和“公民”概念的兴趣。虽然这一时期的“民族”概念与我们今天的国家民族概念尚有很大距离,但它已经开始强调个体在政治共同体中的作用,以及对自身地域文化和历史的自豪感。特别是作者对马基雅维利等思想家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政治现实主义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对国家力量和统一的追求与对特定政治体(即国家)的忠诚联系起来。他指出,正是这种对国家利益的关注,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凝聚一个具有共同政治目标的群体。此外,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印刷术的普及如何加速了民族语言的标准化和传播,这对于构建共同的文化认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本书对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思想变迁的关系的梳理,堪称全书的点睛之笔。作者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并非简单的地缘政治冲突,而是深刻的民族意识冲突的体现。他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加剧了欧洲各民族之间的猜疑和敌对,并为法西斯主义等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纳粹德国的民族主义的论述所吸引,作者深入剖析了其种族主义、优越论和扩张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是如何导致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同时,作者也探讨了战后欧洲在反思民族主义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例如,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对人权和国际合作的强调。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民族思想并非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更是影响人类命运的强大力量。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战后欧洲的民族思想演变时,呈现出一种更加 nuanced 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将战后的欧洲简单地描绘成一个完全摆脱了民族主义的“大同世界”,而是细致地描绘了民族认同在新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复杂形态。他分析了主权国家在面对跨国公司、全球化媒体以及超国家组织(如欧盟)时的角色变化,以及民族认同如何在这种新的语境下被重新协商和构建。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欧洲身份”与“国家身份”之间张力的讨论,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内部关于欧洲一体化不同声音的分析,揭示了民族认同的韧性和多样性。此外,他对后殖民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挑战的探讨,也为理解当前世界的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角。
评分宗教改革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而这本书对此的解读也极具洞察力。作者并非仅仅将宗教改革视为一场信仰的革命,而是将其视为深刻影响民族思想变迁的关键节点。他详细阐述了宗教改革如何打破了教会的普世权威,使得不同地区的民众开始依据自己的信仰选择效忠的对象,从而加剧了地域性的分化。特别是路德宗和加尔文宗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作者分析了它们如何与当地的政治势力相结合,最终催生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宗教派别,并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区域的独立意识。书中对“人民”与“上帝”之间关系的重新解释,以及将翻译《圣经》视为普及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手段,都让我对宗教改革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复杂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神学的争论,更是政治权力和文化认同的重塑。
评分启蒙运动作为欧洲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本书对其在民族思想演变中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作者认为,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人权和主权在民等思想,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特别强调了卢梭的“公意”理论,以及人民主权如何成为构建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概念。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时,并没有回避启蒙思想家内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例如,一些思想家在倡导普世人权的同时,也可能隐含着对特定民族文化优越感的认同。这本书通过梳理不同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展现了这一时期民族思想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此外,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解读也相当精彩,他将这场革命视为启蒙思想的实践,也视为民族主义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关键事件,人民如何从被动的臣民转变为国家的主人,这一转变过程的描写令人振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便透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深邃的蓝色背景衬托着烫金的标题,仿佛在诉说着厚重的历史。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不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思想的重量。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人深思的序言,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勾勒出本书宏大的叙事框架,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即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跨越数个世纪的欧洲思想探索之旅。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民族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概念,而是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演变、碰撞、融合的过程。从古希腊城邦的早期雏形,到罗马帝国时期对“公民”身份的界定,再到基督教兴起后对普世教会的想象,每一个阶段都为后来的民族国家建构埋下了伏笔。我尤其对作者在序言中对“民族”一词的多义性进行梳理感到赞赏,他并未简单地将民族等同于血缘或语言,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政治、宗教和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这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到这里,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潜入书中,去探寻那些塑造了现代欧洲面貌的深层动力。
评分本书对19世纪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的描绘,极其细腻且发人深省。作者并没有回避民族主义在实践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殖民扩张以及对少数民族的压迫。他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展现了民族主义的扩张性和潜在的侵略性,以及不同民族如何在争夺资源、领土和影响力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定义自身。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关系的探讨,他认为,在19世纪末期,民族主义的扩张性与帝国主义的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版图。书中对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跨民族帝国的衰落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民族主义如何在瓦解旧有帝国的同时,又催生出新的民族国家,这其中充满了历史的辩证法。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设置,如同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着读者穿越欧洲历史的迷宫。作者并没有按照纯粹的时间顺序来推进,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潮流穿插起来,形成一种更加立体和多维度的视角。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世界”的概念是如何逐渐被地方性认同所侵蚀的讨论。在那个时代,宗教的普世性似乎是压倒一切的,人们首先是基督徒,然后才是某个地域的居民。然而,随着教会权力的衰落和世俗君主的崛起,地域性的语言、习俗和法律开始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为日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埋下了种子。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思想家的论述,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转变的微妙之处。他特别强调了大学的兴起在传播地域性文化和知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方言文学的繁荣是如何强化了特定社群的文化认同。读到这一部分,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与碰撞,看到一个正在缓慢孕育的欧洲。
评分六、启蒙哲学中的“民族性”问题
评分这是三个美国教授(其中有一对夫妇)编撰的一本大学地理教材,大概使用了30多年,现在还在用,还在不断修订、出版。我和上高中的闺女讨论过此书。她说与目前中国中学地理教材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可能是废话,自然科学当然没有国界——只不过深度和广度要远远超过人教版。她还说了最重要的一点:(比人教版)有意思。事实上,我闺女先读完了该书,并且又涂又画。我暗自高兴,这是本很少见的,能够直接提高地理学习成绩的“课外书”。
评分二、赫尔德和文化相对主义
评分自南宋至晚清,除了故里后进陆九渊、章衮、陈汝锜、李绂、蔡上翔等有所褒扬外,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变法被看作是北宋灭亡的原因,荆公新学遭受到严厉抨击,被视为异端邪说。二十世纪疾风暴雨式的社会变革,加深了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体认,自一九○八年梁放超《中国六大政治家·王剂公》①为王安石变法翻案后,对王安石的研究全面深入,有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越来越细密,肯定性的评价逐渐占了上风。仅王安石《老子注》的辑佚本就有四种,其中《王介甫老子注佚文》时间最早,一九四八年六月发表于四川省立图书馆编印《图书集刊》第八期上,当年是以冯璧如女士名义发表的,但据蒙默考证,此文系其先君蒙文通辑本,并重编收入《蒙文通文集·道书辑校十种》中。严灵峰一九六五年在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无求备斋老子集成·辑王安石老子注》,但仅从彭耜《道德真经集注》中辑录王注,过于筒略。一九七九年一○月严灵峰在前书基础上又整理出版了《老子崇宁五注·王安石老子注》①,成为目前内容最多的王安石《老子注》辑本。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辑本》②体例最善,所辑每一条佚文皆标明出处、页码。但容辑本有漏辑误辑的内容,蒙默已有所发现;且所用《老子》乃王弼《注》通行本,与王安石注文往往抵牾。
评分五、气候与民族性格
评分第六节 文化与民族:文学、公共领域和反对法国的相对主义思潮
评分根据麦迪森的估计,在公元1世纪,中国的汉朝和欧洲的罗马帝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基本一致,而且直到1820年,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GDP总量仍占世界份额的32.4%。多数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几乎全部具备了。但是,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于是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经济迅速从领先于西方变为远远落后于西方。
评分很有价值的一本书,增强知识
评分好书,值得细读的书,翻译也还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