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思想者的研究视域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注。
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
新时期呼唤新人文,也不断催生着新人文。
《误解的对话》共分三辑:在第1辑中,作者试图从阐释学和当代学术的角度,阐述海外汉学研究的正当性、合法性及其意义,并对民国期间汉学与中国学之互动进行梳理。第二辑主要考察了德国汉学家的中国叙事如何反映明清之变以及晚清民国之变,选取的人物有汤若望、福兰阁以及傅吾康父子。在第三辑中,作者选用了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中西互视与互释的重要性,涉及的西方人士既有经典翻译家卫礼贤,也有目前研究不多的白乐日、许理和、罗哲海。
在学科分类愈来愈专业化的当今时代,重新审视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的整体研究以及整体观点,会使我们获益匪浅。
李雪涛,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德国汉学、德国哲学以及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专著,2008)、《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主编之一,2005)、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m(主编之一,1999)、《佛像解说》(译者,2003)、《大哲学家》(主译,2004/2010)、《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往复书简》(译者,2012)、《民国时期的德国汉学:文献与研究》(编者,2013),并主持翻译了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文学史》。另发表《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的中国思想来源》等论文150余篇。
所有的理解都是一种源自远方的理解(fernes Verstehen)。这说明,如果有距离感的话,外国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反之,中国人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国。中国学术需要汉学,汉学需要源自中国学术的资源,它们都需要阐释学。李雪涛教授的新书把这个观点阐述得非常透彻:没有阐释学的汉学、没有汉学的中国学术都不太可能有什么希望。
——顾彬(Wolfgang Kubin,德国波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读李雪涛教授的著作,我仿佛有一种进入凡尔赛宫镜厅之感——自己在一面面镜子里,但不同角度的镜子所显示的我又是如此多样化。我们可以看出自己习焉不察的某些面相,同时也可以看出被镜子扭曲了的形象。感谢雪涛,他让我看到德国汉学家如何看我们,也鼓励中国读者从自身出发反思德国汉学的局限与价值。
——贺卫方(北京大学教授)
对话之根本,当是敞开封闭、打通尘障,从而理解不同于自己的对方,也重新理解自以为理解的自己。而理解已经是诠释,“诠释的循环”又正是诠释活动本身。因此,对话的关键并非正误之辨,何为“正见”其实也无从谈起。在“误解”中展开的对话,恰恰会将我们引向何以为然的思考。
——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几年前认识雪涛教授之后,我才开始借由汉学史来反省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处境。让我惊讶的是,在民国时期,德国学者与当时重要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建立了相当密切的交流。我经常问自己,当今的跨文化研究是否充分吸收了前辈汉学家的成果,并将之转化为适合当代的动态交往模式。在我看来,汉语学界应当接续民国以来所累积的文化资源,从而与当代学术研究的某些发展趋势产生创造性的互动。
——何乏笔(Fabian Heubel,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代序 “误解的对话”
—试论汉学研究的阐释学意义
第一辑 “汉学”与“国学”
“汉学”与“国学”
—李雪涛、何乏笔对谈
试论民国时期德国汉学界与中国学术界之互动
—以20世纪20-40年代初的北平为中心
第二辑 从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
汤若望笔下的明清之变
—崇祯的末日、山海关之战,及大顺政权被逐出北京
福兰阁的汉学研究与当时之世界
—论欧洲汉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汉学家福兰阁的东亚旅行日记
论福兰阁1899年的朝鲜旅行日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为中国着迷”的傅吾康
此心安处即吾乡
—德国汉学家傅吾康在中国的十三年(1937—1950)
附:1937年—1950年傅吾康汉学论著目录
中德学会出版的丛书和单行本一览表
八大胡同闲走遍 几回慷慨发悲歌
—汉学家傅吾康笔下的八大胡同
第三辑 中西间的互视与互释
误解的对话
—许理和教授汉学研究之理路初探
罗哲海的儒家伦理学研究及启示
德国汉学家白乐日
卫礼贤《易经》德译本的翻译过程及底本初探
卫礼贤与建德周家
儒家话语对康德思想的重构
—《人心能力论》译本初探
雅利安人熊伟
—与熊伟先生的博士论文相关的几个问题
乔冠华及其庄子哲学研究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外国人名索引
《误解的对话》这本书,就像是一面破碎的镜子,每一次照看,都能看到自己扭曲的倒影。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结构,而是将故事碎片化,让读者自行拼凑。这种方式,恰恰模拟了我们在生活中,接收信息,理解他人时,所经历的模糊和不确定。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那些隐藏在微笑背后的忧伤,那些隐藏在沉默之下的呐喊,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常常会停下来,去思考,去揣摩,书中的人物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本书让我对“沟通”产生了深深的困惑。我们以为我们在说话,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对方,可能根本就没有听懂,或者,听懂了,却曲解了。这种“错位”,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他能够抓住那些最微小的细节,然后将它们放大,让我们看到误解是如何一点点积累,最终酿成大祸。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是一场关于“沟通失败学”的案例分析,而我,则是那个正在被案例所折磨的学生。
评分《误解的对话》这本书,我只能说,它是一次非常“另类”的阅读体验。作者的叙事方式,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故事的认知。他没有清晰的开端、发展和结局,而是将时间线打散,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暴露在读者面前,然后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我时常会感到一种“抽离感”,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在观察一群人,在经历着他们的生活。书中人物的对话,充满了试探和猜测,每一次对话都像是在试图解开一个谜团,但结果往往是,谜团变得更加复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这些“复杂性”的描绘,它们是那么的真实,又是那么的令人沮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可能正在被同样的“复杂性”所困扰。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冷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显得刻薄。相反,他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我甚至觉得,书中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样本”,用来展示“误解”是如何在我们之间蔓延。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是一场关于“人际关系病理学”的诊断书,而我,则是那个正在被诊断的对象。
评分这本《误解的对话》如同一个精巧的迷宫,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踏入一个意想不到的转角。我并非一开始就抱着“解谜”的心态去阅读,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好奇,想看看作者究竟能如何玩转语言和情感的边界。从书本的装帧到扉页的设计,都透着一种沉静而引人深思的气息,仿佛在低语着即将展开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构建人物内心世界时所使用的细腻笔触,那些微妙的情绪波动,那些难以启齿的顾虑,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有时候,我会停下阅读,反复咀嚼某个词语,去体会它在特定语境下所承载的复杂含义。书中人物的每一次沟通,都像是在薄冰上行走,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有时是心照不宣的默契,有时却是瞬间崩塌的隔阂。这种戏剧性的张力,恰恰是这部作品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它让我不断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方式,那些看似平常的对话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未被察觉的误会?我常常在想,如果当时我说得更清楚一些,或者对方再多听进去一点点,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误解,更是关于理解的艰难与珍贵。它挑战了我对“沟通”这一行为的固有认知,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在沟通,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各自的世界里发出声音。作者的叙事手法也非常独特,时而将叙述者置于局外,以一种冷峻的视角审视着人物的挣扎;时而又将读者拉入人物的内心深处,感同身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切换自如的叙事技巧,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层次感和动态美。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困境与希冀。
评分《误解的对话》这本书,打开的第一页就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质感,它不像其他许多书籍那样急于抛出情节,而是徐徐展开,如同古老画卷的层层揭示。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内敛,却又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他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出人物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物情绪变化的捕捉,那些细微的、难以言说的情绪,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能感受到人物的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呼吸。书中人物之间的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充满了张力,每一次对话都像是在小心翼翼地探寻对方的边界,又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对方的痛处。这种“言不由衷”的交流方式,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去思考,去揣摩,人物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潜台词”的百科全书,它揭示了我们在日常沟通中,有多少信息是被隐藏的,有多少情感是被压抑的。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并不局限于某一个人物的视角,而是像一个上帝的视角,俯瞰着整个故事的发展,看到人物们在误解的漩涡中挣扎,看到他们如何一次次地错失理解的机会。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是一场关于“沟通的悖论”的哲学探讨,它让我对“理解”这个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
评分初次翻开《误解的对话》,我的第一感觉是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编织而成的潮湿森林。作者以一种近乎于描摹自然景色的笔触,勾勒出人物情感的起伏和心理的纠葛。那些错综复杂的内心独白,那些欲言又止的试探,都仿佛是森林中缠绕的藤蔓,一层一层地将我包裹其中。我时常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去品味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词语,感受它们在不同语境下所折射出的微妙光泽。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清晰的故事线,它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片段,将散落的情感和思绪拼凑在一起,最终形成一幅模糊却引人遐想的画卷。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微不足道的眼神交流,那些不经意的肢体语言,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书中的某个场景,某句对话,就发生在我曾经的某个时刻。这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误解”的普遍性和根源性。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理解”,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真正的理解,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勇气。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内敛,他很少直接点破人物的内心,而是通过旁敲侧击,通过环境的烘托,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也使得这本书的耐读性大大增强。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适合一次性读完,更适合在不同的心境下,反复品味,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误解的对话》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就像是在我心底埋藏了很久的一根刺,读完之后,那种隐隐的疼痛感久久不能散去。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将时间线打散,将不同的人物视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破碎却又异常真实的美感。每一次阅读,我都感觉自己像一个侦探,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但往往越是深入,越是发现真相的模糊和多义。书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他们都只是在各自的立场上,努力地沟通,却又一次次地被误解所困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挣扎的描绘,那些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摇摆不定,那些在孤独与渴望之间徘徊不前,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甚至觉得,我可以在书中的某个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我在生活中曾经犯过的错误,曾经经历过的痛苦。这本书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沟通”的意义。我们常常以为,只要我们说出来了,对方就一定会理解,但实际上,语言只是一个载体,真正重要的,是对方如何去解读,如何去感受。而解读和感受,又受到太多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任何“解决方案”,它只是呈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困境,然后将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跨越的难题,留给了读者自己。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是一场关于“理解”的考试,而我,还没有找到及格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误解的对话》就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可能有些许的涩,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丰富的层次和回甘。作者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韧性,它不张扬,不喧哗,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他并没有以宏大的叙事来吸引读者,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人物之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上,那些细微的情感流转,那些欲言又止的沉默,都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物内心挣扎的描绘,那种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拉扯,那种在孤独与渴望之间的摇摆,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不禁想起自己曾经的经历,引发深深的共鸣。书中人物的每一次沟通,都像是在一次充满风险的探索,他们小心翼翼地抛出语言的试探,却又常常因为对方的反应而产生新的误解,仿佛一座精心搭建的积木,在不经意间便轰然倒塌。这种“得而复失”的过程,让我对“理解”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不仅仅是听到对方的言语,更是要去洞察言语背后的意图,去感知言语之外的情感。作者的叙事结构也颇具匠心,他并没有采取线性叙事,而是将时间线打散,将不同人物的视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破碎却又异常真实的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多棱镜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事件。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永远不要轻易下结论,永远要保持一份谦逊和审慎,去尝试理解,去努力沟通。
评分说实话,《误解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吞不下,也吐不出来。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复杂的心理状态。但正是这种“简洁”,让我感觉更加压抑。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甚至有些沉闷。然而,正是这种“平静”,让我感受到了背后巨大的暗流涌动。我时常会陷入一种恍惚的状态,仿佛我就是书中的某个角色,正在经历着他们的痛苦和挣扎。我试图去理解他们,去原谅他们,但每一次,我都会被新的误解所击倒。这本书让我对“沟通”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们用语言交流,但很多时候,语言并不能真正传达我们的意思。我们以为我们在表达,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发出一些模棱两可的信号,然后期待着对方能够准确地接收。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误解的开始。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分散,他并不侧重于某一个人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群体,投向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全景式”的描绘,让我看到了误解是如何像瘟疫一样蔓延,如何一点点地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是一份关于“人性黑暗面”的报告,而我,不幸成为了这份报告的读者。
评分读《误解的对话》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雾气弥漫的山谷中行走。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具特色,他并不直接给予读者清晰的指引,而是通过层层叠叠的意象和含糊不清的线索,引导读者自行探索。我时常会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迷失,不知道下一步会走向何方,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书中人物的对话,与其说是交流,不如说是各自的独白在空气中碰撞,产生的火花,或是熄灭,或是引燃更多的误会。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这些“火花”的描绘,它们是那么的短暂,又是那么的具有破坏力。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正在重复着同样的错误。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洗练,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牺牲情感的表达。相反,他用最精炼的语言,触动了最深层的情感。我甚至觉得,书中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思熟虑。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结局”,它更像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将如何解读,如何回应的难题,留给了读者。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是一场关于“沟通的艺术”的实践课,而我,正在这个课堂上,努力地学习着。
评分初读《误解的对话》,便被一种沉静而压抑的氛围所笼罩。作者的叙事风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同细密的雨丝,一点点浸润人心。他并未直接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通过描绘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微妙的情感波动以及含糊不清的对话,来展现“误解”这一主题的复杂性。我时常会在阅读时感到一种似曾相识的疼痛,仿佛书中人物的困境,就曾是我生活中的缩影。作者对细节的刻画尤为出色,那些不经意间的眼神交流、细微的肢体语言,甚至空气中弥漫的沉默,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由误解构筑的迷宫,让我时而感到窒息,时而又被吸引着去探索。书中人物的每一次尝试沟通,都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小心翼翼,却又难免失足。我曾反复思考,究竟是什么让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晦涩?是表达的不清晰,是倾听的缺失,还是我们内心深处固有的偏见?作者并未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些问题抛给了读者,引发我们对于自身沟通模式的深刻反思。这种“留白”的艺术,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性,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在看似相同的文字中,发现新的维度和更深层的含义。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普遍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失语症”,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困境中挣扎与前行。
评分乔冠华及其庄子哲学研究 320
评分—汉学家傅吾康笔下的八大胡同 208
评分罗哲海的儒家伦理学研究及启示 232
评分一种新的视角~~~~~~~~~~~
评分误解的对话
评分误解的对话 作者: 李雪涛
评分试论民国时期德国汉学界与中国学术界之互动
评分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评分0.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