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大师手笔,厚重而不失典雅,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具考究,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质感,非常适合反复摩挲品读。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度。内页的排版布局疏密有致,将那些流传千古的笔墨瑰宝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尤其是那些精细的拓片放大,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地捕捉到线条的微妙变化和气韵的流转。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让人放心大胆地翻阅,不用担心脆弱的装订会因为长久的爱惜而损坏。可以说,光从硬件条件上来说,它就已经超越了许多同类出版物的水平,为中华书法艺术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载体。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书法本体的敬畏之心。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套书的某一卷里,感觉时间都静止了。那些碑帖上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个带着体温的对话者,默默地向我倾诉着书写者彼时的心境与时代的风貌。我特别留意了几个大家名篇的局部特写,那枯润相宜的笔触,那种“飞白”处的力量感和韵律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透过这些清晰的影印,我仿佛能“听见”笔尖在纸上沙沙作过的声音,那份独有的、无法被机器复制的生命力,直击人心。不同于在屏幕上看电子版的粗糙感受,实体书提供的这种沉浸式的、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是任何数字化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每次看完都会有一种被洗涤过的平静感,对“气韵生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中透露出一种含蓄的东方美学,绝非那种浮夸的“高仿”路线。它的色彩选择是低调而沉稳的墨黑与米黄的搭配,很好地还原了古旧纸张和墨迹的自然状态,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现代印刷技术带来的“失真”感。翻开时,那种油墨与纸张接触后散发出的微微的、植物性的气味,更是让人心神安宁。我发现自己不再急于看完所有内容,而是会放慢节奏,像品茗一样细细体会每一页带来的审美愉悦。这种对“原貌”的尊重,使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与古代文人进行精神交流的仪式,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对于一个刚开始接触书法艺术的新手来说,如何选择入门的范本常常令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但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菜鸟”指明了方向。它收录的都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公认为标准和楷模的珍品,几乎可以看作是一部浓缩的“书法正史”。更重要的是,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充满生硬的理论说教,而是直接将最顶尖的作品摆在你面前,让你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美”。我甚至把其中某几幅结构严谨的作品放在案头,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凝视一番,那种无声的熏陶,远胜过冗长的理论课。这本书无疑为我的书法学习之路奠定了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石。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研究宋代书法风格演变脉络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的资料维度极其丰富和立体。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一件法帖的背景考据和版本比较做得非常扎实和严谨。那些关于“出土地”、“历代收藏流转”、“不同时期拓本的差异比对”的详尽注释,为我们这些做研究的人节省了海量的时间。我尤其欣赏它在关键拓片旁附带的专家解读,这些解读视角独特,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指用笔的诀窍和章法的精妙之处,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参考价值。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艺术品鉴赏的宝典,更是一部严谨的文献工具书,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
评分印刷的还可以,是彩色印刷。
评分这本不错,彩色还可以,可惜版面有点小。《大观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大观帖》仍如《阁帖》分为十卷。 第一卷:题为“历代帝王法帖”,收入从汉章帝到陈永阳王共18位帝王的法书。 第二卷至第四卷:皆题为“历代名臣法帖”,收入从后汉车骑将军崔子王至唐太子太师柳公权共67位名臣的法书。 第五卷:题为“历代诸家占法帖”,收入从仓颉、夏禹至无名氏“古法帖”共16人的作品,性质相当于前四卷的附录。 第六至第八卷:题为“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专收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第九、第十卷:亦题为“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专收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每卷的末尾,署“大观三年正月一日(1109年)奉圣旨摹勒上石”楷书款二行,与卷首标题、卷中各书家名衔,皆蔡京一手所书。每块帖版前小字上记卷数,中记版数,下记刻工姓名。 帖版较《阁帖》高些,视觉效果更为舒服。《大观帖》虽然在内容上与《淳化阁帖》相同,但在编排上改正了阁帖的错误,如《淳化》第二卷中张芝《知汝殊愁》帖有一个草书“”字被误认为“不可” 2字,《大观》把它合拢了。 大观帖的帖板比阁帖稍高,每行多一至三字,故行款也不尽相同。序略有更易,虽系重新更定,尚有延习之误。 在摹刻上更比阁帖精细准确得多,笔画沉着丰腴,使转纵横都能体现用笔之妙,因而获得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宋代刻帖中的精品。有书甚至言之为”古代刻贴第一精品“。[1] 古人评语: “《淳化》为祖,《大观》尤妙”——北宋·刘次庄 “此正国朝盛时,典章文物灿然备具,百工技艺咸精,其视淳化草创之始,自然不同。“——南宋·曾宏父 “金石之工,较《淳化阁帖》更胜。”——明·董其昌。拓本又分北宋拓与南宋拓《大观帖》刻成不到二十年,即遭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拓本传世无多。 工艺:拓工精良。金人占领开封,南北互不往来,帖版亦失陷。1141年“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北方互置“榷场”(货物南北过江必须通过的换货纳税市场,即边贸市场),开展边境贸易。为满足南宋士人对《大观帖》的需求,有人开始“潜拓”少量拓本拿到榷场上贩卖。由此,南宋拓(金拓)者在此出货,因而又称为“榷场本”。 工艺:帖版边缘多有破损,拓工不精,墨色不匀。帖中“亮”字为避金主完颜亮名讳被磨去,拓工也不如徽宗时精善。现存原石拓本已不足全套。“《大观》原本······传至今日仅存王弇州本卷二、四、五在故宫,翁方纲本卷六残本在南京大学,张简盦本卷七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外故宫尚有卷二、四、六、八、十(中四、六卷残泐甚)。”(《帖学举要》)
评分和文物版的黑白版和孙宝文的放大版相比较 这个是彩印的 清晰度也可以 贴边加了释文 收录全部题跋(题跋也基本加了释文) 有目录查阅比较方便 如果是原大的话就更完美了 硬伤是释文部分错误不少 编辑质量有待加强
评分和文物版的黑白版和孙宝文的放大版相比较 这个是彩印的 清晰度也可以 贴边加了释文 收录全部题跋(题跋也基本加了释文) 有目录查阅比较方便 如果是原大的话就更完美了 硬伤是释文部分错误不少 编辑质量有待加强
评分印刷的还可以,是彩色印刷。
评分《大观帖》摹勒谨严,镌刻精工,论者以为在《阁帖》之上。苏美版全部原色印制且均有释文,当在文物版之上。
评分慢慢看。
评分给一星是给快递小哥的他们吃苦啦!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给我负2000京豆的人,我给你们差评,算是对等了。
评分北宋汇刻丛帖《大观帖》全 10卷,为大观三年 (1109)宋徽宗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稍加厘定,重行摹勒上石。款署“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各帖标题与各卷款识皆蔡京手书。刻工精良,胜于《淳化阁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