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内府刻书研究(套装上下册)

清代内府刻书研究(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翁连溪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史
  • 内府刻书
  • 古籍研究
  • 版本学
  • 图书史
  • 文化史
  • 清史
  • 文献学
  • 学术著作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30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01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2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代内府刻书,不仅所刻之本大多流传于今世,且内府有关图书活动的档案俱在,事无巨细,一一可考,但前人或囿于史料多庋藏于大内深宫,索阅不易,故论及清内府刻书,虽不乏褒美之词,论及其源流递嬗却多草草,且迄今为止,尚未见一部论述清内府刻书的专著面世,不能不说是中国书史研究的一个缺失。《清代内府刻书研究(套装上下册)》依据大量原始资料,对清内府刻书条分缕析,务求详明有据,以再现清内府刻书的辉煌。

目录

上册

绪论

第一章 清内府刻书概述
第一节 清内府刻书的肇始期——清入关前至顺治
第二节 清内府刻书的发展期——顺治至康熙前期
一 顺治时期的内府刻书
二 汤若望进呈本《西洋新法历书》
三 武英殿修书处成立之前的康熙朝内府刻书
第三节 武英殿修书处的成立和内府修书各馆
一 武英殿修书处的成立、建制及其职能
二 内府各修书馆的设立
第四节 清内府刻书的鼎盛期——康、雍、乾时期
一 武英殿修书处成立后康熙朝的内府刻书
二 雍正时期的内府刻书
三 乾隆时期的内府刻书
第五节 清内府刻书渐消渐亡的衰败期——嘉庆至清亡
第六节 清内府刻书的字体、行款、物料、装帧
一 清内府刻书的字体、行款
二 清内府刻书的物料——纸、墨
三 清内府刻书的装帧
第七节 清内府刻书的价值和影响
一 内府刻书皆为“钦定”,是彰显朝廷教化,维护皇权的工具
二 清内府刻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大总结、大提高
三 清内府刻书是对中国雕版印刷的全面总结对历代中央政府刻书的发扬光大
四 改革前代积弊,校勘精审,质量上乘
五 清内府刻书是清代的社会思潮和学术发展以及民问刻书的风向标
六 清内府刻书的局限性

第二章 清内府宗教图书的刊刻
第一节 佛教大藏经的刊刻
一 藏文《甘珠尔》与《丹珠尔》的刊刻
二 蒙文《甘珠尔》与《丹珠尔》的刊刻
三 汉文《龙藏经》的刊刻
四 满文《大藏经》的刊刻
第二节 清内府单刻佛道经典的刊刻
第三节 清内府佛道版画的刊刻
一 《大藏经》中的版画
二 单刻佛教经籍版画
三 道教版画

第三章 清内府刊刻的版画
第一节 清内府木版画刊刻概况
第二节 清内府木版画述要
第三节 清内府刊刻的铜版画
一 马国贤与《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铜版画
二 清内府刊刻的铜版战图
三 铜版画中的皇家园囿——《圆明园长春园图》

第四章 清内府舆图的刊刻
第一节 清前期刊刻的中国全图
一 康熙时期刻的《皇舆全览图》
二 雍、乾时期刻印的《皇舆十排全图》和《皇舆全图》
第二节 清内府铜版舆图的镌刻
一 马国贤与《皇舆全览图》
二 铜版《乾隆十三排图》的镌刻
第三节 乾隆问内府刊刻的河流图、区域图
第四节 清内府对舆图的编日和管理

下册
第五章 清内府活字和套版、拼版印刷
第一节 清内府的铜活字印书
一 清代内府铜活字印本概况
二 清内府铜活字制作方法和数量
三 铜活字和《古今图书集成》
四 《数理精蕴》套印、图形印制方法辩误
第二节 清内府的木活字印书
一 清内府木活字印书的倡导者和实践家——金简
二 金简和《武英殿聚珍版书》
三 “聚珍版”的印制
四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节 内府刻书中的套版与拼版印刷
一 清内府的套版印刷
二 清内府的拼版印刷

第六章 清内府书版的刊刻
第一节 清初对明代旧版的补刻和利用
第二节 清内府书版的管理、保护和刊刻
一 清内府书版的用料及采集
二 清内府书版的管理
三 清内府对书版的加工和保护
四 清内府书版的刊刻
第三节 清内府书版的散佚
一 磨损漫漶,人为销毁
二 兵燹丧乱,破灭巨大
三 水火频仍,大批书版付与“龙王”、“祝融”
四 帝王反复无常,祸及书版
五 管理不善,造成书版损毁
第四节 清官雕版在版本鉴定、文献开发上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清宫遗存雕版现状及利用
一 清内府雕版遗存
二 清内府遗存雕版的利用

第七章 清内府刻书的流通与鉴定
第一节 清内府刻书的流通和使用
一 呈览用书
二 陈设用书
三 赏赐用书
四 颁发用书
五 对外文化交流
六 请印、翻刻与售卖
第二节 清内府刻书的鉴定
一 清内府刻书的鉴定
二 清内府木活字本的鉴定
三 清内府修书档案对图书著录的正误
四 清内府刻书中的避讳制度
附录
附录一 清代内府刻书编年日录
附录二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现存古籍概况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印刷与雕版艺术的璀璨瑰宝 《中国雕版印刷史论》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国雕版印刷技术自隋唐萌芽至明清鼎盛的发展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史的梳理,更是一部艺术史、社会史的综合研究。 第一编:源起与奠基(隋唐五代时期) 本卷聚焦于雕版印刷术作为一种成熟技术在唐代的正式确立。通过对敦煌石窟出土的大量早期佛经、历书和民间印刷品的细致考证,本书重构了早期雕版制作的工艺流程。重点分析了“拓印”到“雕印”的质变,以及佛教经典的广泛传播如何成为雕版技术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的雕刻风格,如何从较为朴拙的楷书风格,逐步演化出注重线条流畅与结构稳定的“唐风”雕版艺术。同时,本书对比了此时期雕版与手抄本在信息传播效率和文本准确性上的差异,探讨了印刷术对中古文化生态的初步影响。 第二编:成熟与规范(宋代) 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本书将宋代雕版印刷的成就置于宋代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一、官营印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重点阐述了北宋政府设立的印刷机构,如校书局、崇文院等,在官方典籍的统一校勘、雕刻和发行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对《大宋重修官本图经注解本》《资治通鉴长编》等大型官刻本的版式、字体、墨色进行物理分析,揭示了官刻本“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追求。 二、民营书坊的勃兴与区域特色: 详细描绘了以开封、杭州、成都、建阳为中心的四大印刷中心。不同地区的书坊,如南宋福建的“建本”,因其独特的装帧(如蝴蝶装向经折装的过渡)和针对特定读者的内容(如韵书、小说、戏文)而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本书对这些民营书坊的资本构成、刻书目的选择策略进行了社会经济学的分析。 三、技术革新与印刷质量的飞跃: 深入探讨了宋代雕版技术在刀法、木材选择(如梨木、枣木的使用)以及纸张处理(如印金、印朱工艺的应用)上的进步。特别指出宋代雕版文字布局的成熟,如“白口”“黑口”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阅读体验。 第三编:转型与融合(元明时期) 元代,虽然雕版技术受到活字印刷的冲击,但其在官方层面和民间通俗文学的传播中依然保持了重要地位。本书分析了元代雕版在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和佛教密宗经典雕印中的应用。 明代是雕版印刷向世俗化、娱乐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本书详细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人集团与版画的结合: 以《西厢记插图本》《水浒传》等为核心,探讨了雕版技术如何与专业的绘画艺术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套印”和“插图版画艺术”。分析了当时版画的线条表现力如何超越了单纯的文字辅助功能。 二、地方志与家谱的雕刻高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精英阶层对记录乡土历史的需求激增。本书统计了明代雕印的地方志和家谱的数量,分析了这些书籍在内容上对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的忠实记录,它们成为研究明代社会史的珍贵一手资料。 三、刻书的商业化运作: 研究了如南京、苏州、徽州等地书坊如何将刻书视为一项复杂的商业活动,涉及编校、雕刻、印刷、发行、库存等多个环节的专业化分工。 第四编:最后的辉煌与挑战(清代中后期) 清代前期,政府对书籍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字狱的阴影深刻影响了雕版业的走向。本书详述了官方机构(如武英殿)对前代经典进行汇编、校刻的努力,这些“殿本”在字体规范和校勘严谨性上达到了技术上的巅峰,但同时也体现出保守与复古的倾向。 与此同时,民间书坊在小说、戏曲、通俗读物的领域继续繁荣。本书特别关注清代雕版在版画艺术上的新发展,如徽派的“徽派版画”以其细腻的刀法和丰富的层次感著称。 然而,本书的最后部分也探讨了在西方传入的平版印刷术(石印)的冲击下,清代末期,传统雕版印刷业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包括成本高昂、反应速度慢以及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文字修改等问题,为雕版印刷时代的落幕做了铺垫。 结论: 本书最终总结了雕版印刷术在中国文化传播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与精湛工艺的物质载体。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拜读了《明代海禁政策与东南沿海经济研究》,这是一本探讨明代特有治理难题的力作。作者并没有将海禁简单地视为中央集权的强化,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地方利益冲突、沿海卫所的军事需求以及士绅阶层的商业诉求是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一政策的反复无常。书中对“倭寇”的成因分析尤其独到,不再将其描绘为单纯的外部威胁,而是与国内的走私贸易、官员的庇护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呈现出一个复杂的利益共同体。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关于嘉靖年间海禁松动与张璁、严嵩集团的关系分析,这部分材料的挖掘很有价值,显示了在国家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个人权谋和经济利益如何相互渗透。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它成功地将军事史、经济史和政治史编织在一起,描绘出明代沿海地区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历史侧面。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明代中晚期士绅阶层的经济活动兴趣更为浓厚,而《江南士绅的财富与社会网络》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作者聚焦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苏州、松江一带的士绅群体,通过宗族族谱、契约文书等一手资料,重构了他们如何通过土地兼并、商业投资和放贷活动积累财富,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社会声望和政治资本的过程。书中对“义庄”和“会馆”等民间组织的研究尤其精彩,这些机构是如何在地方治理中扮演半官方角色的,以及它们如何平衡士绅的私利与地方的公共需求,分析得入木三分。虽然主题集中在经济层面,但作者并未忽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比如士绅如何通过修建园林、资助科举来彰显其“教化”职能。这本书的叙事风格较为学术化,但逻辑清晰,数据详实,让人读后对明代社会结构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最近手头在看的是《唐宋变革期: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思想的盛宴!它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叙事,而是以“变革”为核心,探讨了自晚唐至两宋期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维度上发生的深刻转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士大夫”这一新阶层的崛起过程的分析,他们是如何摆脱门阀的束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权力中心,并最终塑造出宋代精致的文人文化。书中对理学兴起前后的思想争鸣有着精彩的描绘,那些关于“天理”、“人欲”的辩论,即便放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论断,因为它挑战了许多传统史学观点。这本书的阅读难度稍高,因为它需要读者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历史脉络有所了解,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洞察历史深层动力学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我最近淘到了一本关于宋代城市商业的书——《汴京坊巷与市井生活》,简直是穿越回千年前的市井街头!作者利用了大量笔记、小说、地方志中的零散记载,像拼图一样还原了北宋都城开封的繁华景象。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的历史书的架子,反而充满了烟火气。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夜市的开放时间、各种小吃的叫卖声、瓦舍勾栏里上演的戏剧类型,甚至连不同行业行会的管理规矩都有提及。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交引”和“飞钱”的介绍,展示了宋代金融业的进步程度远超我们想象。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细节的丰富性,它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宋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消费习惯、娱乐方式,乃至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都通过那些生动的场景展现出来。对于想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史和市民文化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极其生动且扎实的图像资料。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刚读完《康熙朝内务府档案汇编》,深感清代宫廷运作的复杂精妙。这本书详尽地梳理了康熙年间内务府在宫廷日常、皇室开支乃至人事管理上的具体操作细节,那些原本只在宏大叙事中一笔带过的事务,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比如,书中对御膳房食材采购的记录就非常有趣,从全国各地进贡的珍稀食材到日常的肉类分配,无不体现出皇家的排场与规制。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档案文献的细致解读,他不仅罗列了材料,更深入分析了这些材料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文化意涵。对于想要了解清代中后期皇权如何通过日常行政来维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坚实的微观基础。读罢此书,我对“内务府”这个机构的理解远超出了以往的想象,它更像是一个庞大而高效的皇家企业管理部门,而非简单的服务机构。整体来说,资料翔实,论述严谨,是研究清代宫廷史绕不开的佳作。

评分

清代内府刻书,不仅所刻之本大多流传于今世,且内府有关图书活动的档案俱在,事无巨细,一一可考,但前人或囿于史料多庋藏于大内深宫,索阅不易,故论及清内府刻书,虽不乏褒美之词,论及其源流递嬗却多草草,且迄今为止,尚未见一部论述清内府刻书的专著面世,不能不说是中国书史研究的一个缺失。《清代内府刻书研究(套装上下册)》依据大量原始资料,对清内府刻书条分缕析,务求详明有据,以再现清内府刻书的辉煌。清代内府刻书,不仅所刻之本大多流传于今世,且内府有关图书活动的档案俱在,事无巨细,一一可考,但前人或囿于史料多庋藏于大内深宫,索阅不易,故论及清内府刻书,虽不乏褒美之词,论及其源流递嬗却多草草,且迄今为止,尚未见一部论述清内府刻书的专著面世,不能不说是中国书史研究的一个缺失。《清代内府刻书研究(套装上下册)》依据大量原始资料,对清内府刻书条分缕析,务求详明有据,以再现清内府刻书的辉煌。清代内府刻书,不仅所刻之本大多流传于今世,且内府有关图书活动的档案俱在,事无巨细,一一可考,但前人或囿于史料多庋藏于大内深宫,索阅不易,故论及清内府刻书,虽不乏褒美之词,论及其源流递嬗却多草草,且迄今为止,尚未见一部论述清内府刻书的专著面世,不能不说是中国书史研究的一个缺失。《清代内府刻书研究(套装上下册)》依据大量原始资料,对清内府刻书条分缕析,务求详明有据,以再现清内府刻书的辉煌。清代内府刻书,不仅所刻之本大多流传于今世,且内府有关图书活动的档案俱在,事无巨细,一一可考,但前人或囿于史料多庋藏于大内深宫,索阅不易,故论及清内府刻书,虽不乏褒美之词,论及其源流递嬗却多草草,且迄今为止,尚未见一部论述清内府刻书的专著面世,不能不说是中国书史研究的一个缺失。《清代内府刻书研究(套装上下册)》依据大量原始资料,对清内府刻书条分缕析,务求详明有据,以再现清内府刻书的辉煌。清代内府刻书,不仅所刻之本大多流传于今世,且内府有关图书活动的档案俱在,事无巨细,一一可考,但前人或囿于史料多庋藏于大内深宫,索阅不易,故论及清内府刻书,虽不乏褒美之词,论及其源流递嬗却多草草,且迄今为止,尚未见一部论述清内府刻书的专著面世,不能不说是中国书史研究的一个缺失。《清代内府刻书研究(套装上下册)》依据大量原始资料,对清内府刻书条分缕析,务求详明有据,以再现清内府刻书的辉煌。清代内府刻书,不仅所刻之本大多流传于今世,且内府有关图书活动的档案俱在,事无巨细,一一可考,但前人或囿于史料多庋藏于大内深宫,索阅不易,故论及清内府刻书,虽不乏褒美之词,论及其源流递嬗却多草草,且迄今为止,尚未见一部论述清内府刻书的专著面世,不能不说是中国书史研究的一个缺失。《清代内府刻书研究(套装上下册)》依据大量原始资料,对清内府刻书条分缕析,务求详明有据,以再现清内府刻书的辉煌。

评分

中国书店的提要是这么写的:清康熙帝玄烨崇奉程朱理学,乃敕命李光地等儒臣将朱熹文集、语录进行整理删节,编成此书,并以“御纂”名义颁行全国。是书分为学类、论学、孟子、中庸、易、书、诗、春秋、礼、乐等19门,用上好开花纸印刷,纸质细腻洁白,序文后钤印朱文御玺2方。《清代内府刻书图录》P38有著录。

评分

原来此书康熙朝即有两刻,却非《清代内府刻书图录》记载的黑口,白口两种本子,而是两种皆为黑口本(见图一,十九卷本,见于嘉德2003年秋拍~十册全~),即《清代内府刻书图录》图录部分P38左图。图二,六十六卷本,见于1994年。2004年嘉德秋拍~二十四册全~。)白口本则确为乾隆国子监刻本。两种康熙黑口本中十九卷本刊印应早于六十六卷本,即康熙帝不满意的和素刻本,六十六卷本则是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重新刊刻的本子。可能由于十九卷本流传著录都不多见,加之故宫旧藏的又恰好是只余首两册的残本,让此书的编著者翁连溪先生误把和素编刊的十九卷黑口本误作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重编刊黑口本。为此特别查阅了《康熙朝满文奏折朱批全译》,和素在康熙五十一至五十三年间的奏折也间接证明了我的看法。

评分

书有破损,不爽

评分

中国书店的提要是这么写的:清康熙帝玄烨崇奉程朱理学,乃敕命李光地等儒臣将朱熹文集、语录进行整理删节,编成此书,并以“御纂”名义颁行全国。是书分为学类、论学、孟子、中庸、易、书、诗、春秋、礼、乐等19门,用上好开花纸印刷,纸质细腻洁白,序文后钤印朱文御玺2方。《清代内府刻书图录》P38有著录。

评分

很好

评分

中国书店的提要是这么写的:清康熙帝玄烨崇奉程朱理学,乃敕命李光地等儒臣将朱熹文集、语录进行整理删节,编成此书,并以“御纂”名义颁行全国。是书分为学类、论学、孟子、中庸、易、书、诗、春秋、礼、乐等19门,用上好开花纸印刷,纸质细腻洁白,序文后钤印朱文御玺2方。《清代内府刻书图录》P38有著录。

评分

前年中国书店春拍成交的那部六十六卷本也颇能说明问题,十九卷黑口本卷一为“大学”,六十六卷黑口本卷一为“小学”,“大学”则放在卷七中,内容相同,顺序却截然不同(图四)。

评分

然查国图网站和《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P1201)除康熙五十三年刊黑口六十六卷本(三十二册)尚著录有一种康熙内府刊刻的十九卷本(八册),也系黑口本,行格同。而白口单鱼尾本则为乾隆元年至二年国子监刻本(二十五册)。趁着有闲查阅了历届古籍拍卖会的图录,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