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
這一年,北宋帝國覆滅,南宋帝國在風雨飄搖中宣告誕生。
中國人陷入長達十餘年的兵凶戰亂、血雨腥風之中。
先是頭年底,帝國首都汴京(又稱汴梁,即今日開封)淪陷敵手;進入正月,金國騎兵將首都的金銀寶貨、文玩古物、儀仗圖籍搜羅一空;二月,金人立原來的帝國宰相張邦昌為大楚皇帝;三、四月間,我們帝國的兩位皇帝——當瞭一年多太上皇的宋徽宗趙佶,和他的大兒子、隻當瞭一年多皇帝的宋欽宗趙桓——全部成為大金騎兵俘虜,被擄掠到瞭金國。一同被掠去的還有在汴京的皇傢宗室、妃嬪宮女、文武百官、工匠藝伎等14000多人。北宋帝國就此滅亡。
這是中國人從未遭遇過的恥辱。
從此,“靖康之恥”刀子般刻進瞭中國人的記憶。
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僥幸脫身,鏇即逃往南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當年五月一日,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南宋帝國,改年號靖康二年為建炎元年。當時趙構剛滿21歲,他成瞭大宋帝國的第十位皇帝,也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史稱宋高宗。
這一年,本書所涉及的人物,情況各不相同。他們當中,有一些被認為需要對本年發生的一切負責,有些則被本年度發生的一切改變瞭命運,這種改變有時錶現得相當徹底。
遂成為令人無法釋懷的帝國政界往事。
後記
幾年前,在清東陵的乾隆墓與慈禧墓,我曾經大受刺激。是日,正值沙塵暴,古人叫大風霾。從他們的墳裏鑽齣來時,心情灰惡至極。4000年來,我們不知為帝王們造瞭多少如此美輪美奐的墳墓,假如有人能夠算齣一共花瞭多少銀子的話,一定是個能嚇死人的、真正的天文數字。據說,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盜墓賊孫殿英,在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後墳裏,不算毀掉的古籍善本、珍罕字畫,僅僅盜走的陪葬品,價值就在2億5韆萬兩白銀以上,用購買力摺算,差不多將近今天的500億人民幣。這還沒有計算墳墓的造價之類。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一輩子一輩子乾過的事兒。從來沒聽什麼人問過:這叫什麼事兒呀?
一個傢庭裏,傢長的氣質教養、能力性格、為人處世,對於這個傢庭是否幸福的關係極重。清貧之傢和睦幸福的,大有人在;富裕傢庭亂七八糟的,更不罕見。究其原因,蓋齣於此。由此想到,一個單位裏,一二把手的氣質教養、能力性格、為人處世,對於這個單位是否興旺發達的關係極重,很少聽說一個單位的一二把手狗屎倒竈,該單位的員工還會特彆有團隊精神的。由此想到,一個國傢裏,恐怕不能說曆史就是人民創造的,和皇帝宰相們沒有關係。尤其是中國,誰都知道皇帝宰相意味著什麼,誰都知道他老人傢根本就是我們的天地神靈,誰都知道他比我們的親娘老子管的可要寬多瞭。連七品芝麻官都被滅門的縣太爺,更遑論皇帝宰相。既然如此,要想弄清楚中國曆史上那些迴腸蕩氣、一唱三嘆、跌宕起伏、長歌當哭的事兒,隻弄明白瞭生産力與生産關係、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可能還不太夠,說不定雲裏霧裏的反倒更糊塗。好些東西,從人的角度想一想,把人當成人琢磨一下。說不定很快就明白瞭。
於是,就寫瞭這本書。
為什麼挑這一段曆史下手?僅僅因為有一個人的死,從會看小人書的時候就開始摺磨我。不用說大傢也能知道,這個人是嶽飛。
我沒受過正規的史學訓練,可能有不少錯誤讓方傢笑話。好在有一點我心裏有數:任何一件史實,包括稍微重要一點的人物對話,我都可以告訴你在古、現代文獻資料中的齣處。
寫作過程中,曾經有我的同事和我珍視的朋友聽過一些片斷。我想告訴你們,你們曾經給予的贊美和鼓勵,對於我極其重要。我時常懷著感恩之心迴想起來。謝謝。
書法傢硃岩先生慷慨賜字,為本書題寫章目及書法作品。我惶惑於本書配不上先生的墨寶,隻能再次深緻謝忱。
吳思是我的大學同學。在寢室下圍棋,我們互有勝負,心裏很安慰,覺得智商還不太差。畢業幾年再碰麵時,居然在圍棋盤上幾乎沒有瞭還手之力。又過幾年,迴到一個城市裏,他突然搡給我一本書,名叫《潛規則——中國曆史的真實遊戲》,吳思著。一口氣讀下來,感覺是服瞭,比在圍棋盤上沒活齣幾顆棋時的感覺徹底多瞭。隨後問他,可否報考他的研究生,他斜我一眼,相當得意地說瞭句:“彆扯淡瞭。”事實上,本書是在他的刺激下寫齣來的,需要感謝他亦兄亦弟亦師亦友的海闊天空。
吳雨初是另一位亦師亦友亦兄的人物。在他麵前,我不太敢造次。當他邊聽著我談本書寫作計劃,邊以不算大的眼睛笑眯眯地盯著我看時,讓我的自我感覺變得奇好。我必須承認,他以相當特殊的方式對本書作者的幫助與鼓勵,令人難忘。
硃明德則是多年的兄弟。我的5年西藏生活,就是以到拉薩後第一天就與他同居一室開始的。當他對本書錶示齣淡淡的興趣時,我的感覺是,必須快點寫好,讓這個曆史係齣身的人長點見識。
聽林宏的批評是一件令人極其憤慨的事情。過後仔細想來,不能不承認,他推過來的一堆垃圾,的確存在於本書的原稿中。這是我老老實實再三修改書稿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此,即便有錶示感謝的意思,也相當勉強。責任顯然應該到他身上去找。
感謝我的妻子和女兒,她們毫無抱怨地與我一同承受瞭辭職後的所有風險,毫無抱怨地接受瞭我極其乏味、晝夜顛倒的寫作習慣。我無法用語言錶達感激之情。
最後,我想對讀者朋友們說的是:你們如果喜歡這本書,我會極其開心;要是不喜歡的話,那麼來吧,我將鎮定地站在這兒,等著你扔來的磚頭。
2004年4月28日淩晨於北京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猶如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充滿暗流的迷宮之中,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去梳理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盤根錯節的政治派係。作者的學識淵博,體現在他對當時社會各個層麵,包括經濟基礎、士大夫階層的思想演變等背景信息的信手拈來,使得每一次政治風暴的發生都有瞭堅實的土壤作為支撐。我尤其欣賞其對曆史語境的還原,避免瞭用現代的道德標準去審視古人的行為,而是試圖理解他們在特定框架下的最優解或無奈之舉。閱讀過程中,常常需要停下來,細細琢磨作者對某個特定法令或某次朝堂辯論的解讀,那份嚴謹和審慎,是許多通俗曆史讀物所不具備的。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帶著敬畏之心去細細品讀的力作,它挑戰瞭我們對“曆史真相”的慣有認知。
評分這本厚重的曆史著作,甫一翻開,便如同一部古老的畫捲緩緩展開,將人一下子帶入瞭一個充滿風雲變幻的年代。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對史料的搜集和考證功夫令人嘆服。他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是試圖還原那個時代精英階層的真實生存狀態與復雜博弈。書中對官場文化的描摹尤為傳神,那些權謀、傾軋、忠誠與背叛,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讀來仿佛能聞到那時的墨香與官署裏的肅殺之氣。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重大曆史事件時的客觀與冷靜,既不盲目美化,也不肆意貶低,而是力求從曆史的深層邏輯去探究人物的動機和決策的必然性,這使得整部作品在厚重之餘,更添一份深刻的思辨色彩。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深度旅程,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反思權力的運作規律和人性的幽微之處。對於任何一位對中國古代政治生態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精神盛宴。
評分讀完此書,我感到一種久違的震撼,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曆史情懷的激發。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時而如疾風驟雨,將關鍵的曆史節點刻畫得驚心動魄;時而又如潺潺流水,娓娓道來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背後的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我特彆關注到作者對於地方勢力與中央朝廷之間那種微妙張力的刻畫,那不僅僅是行政層級的關係,更是一種文化認同和利益分配的拉鋸戰。書中對多位重要人物的側麵描寫,往往能從細微的言行舉止中洞察其深層性格和政治手腕,避免瞭臉譜化的處理。這使得原本冰冷的曆史人物鮮活瞭起來,他們的每一次抉擇都顯得沉甸甸的,充滿瞭現實的重量感。對於想深入瞭解特定曆史時期政治肌理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極其豐富的細節和獨到的見解,絕對值得反復品味和推敲。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深度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像很多曆史作品那樣熱衷於渲染傳奇色彩,而是專注於剖析權力運作的機製和製度的僵化對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作者似乎對“製度”本身有著深刻的洞察,他將一係列曆史事件視為製度演變過程中的節點,而非孤立的偶然事件。書中的分析邏輯嚴密,論證充分,特彆是對於不同政治派係之間基於共同利益和意識形態的聯盟與破裂過程的梳理,堪稱一絕。我感覺自己仿佛旁觀瞭一場場高水平的政治博弈,那些看似簡單的決定背後,往往隱藏著無數次精密的計算和艱難的權衡。對於渴望理解曆史深層結構,而不是滿足於瞭解“誰做瞭什麼”的求知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極其寶貴且富有啓發性的。
評分翻開此書,我感受到的不是教科書式的陳述,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政治話劇的劇本。作者的文字功底極為深厚,遣詞造句典雅而不晦澀,對於復雜場景的描述,總能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不同於一般曆史書籍注重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這部作品的精彩之處在於對中下層官吏在巨大政治壓力下的生存狀態的描摹。他們如何在風雨飄搖中求得自保,如何在這種環境中催生齣獨特的官場生存哲學,這些細節讓曆史的厚度一下子提升瞭一個檔次。每次讀到關鍵性的轉摺點,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行文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曆史復雜性的深沉理解和淡淡的悲憫情懷。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精品,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麵對曆史迷霧時保持清醒判斷力的訓練。
評分不錯的一次京東購物之旅。下次再來。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快遞還可以,就是書的質量有點問題,書邊沒裁好,書麵也不乾淨。
評分還可以還不錯還行吧,贊加油
評分值得閱讀的曆史,不錯的書
評分最近對宋史很感興趣 學習一下
評分於善待“差生”,寬容“差生”。
評分朋友推薦的
評分非常棒的曆史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