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权竞合要论——兼及对民法方法论的探讨 [Study on the Concurrence of Claims and the Mathodology of Civil Law]

请求权竞合要论——兼及对民法方法论的探讨 [Study on the Concurrence of Claims and the Mathodology of Civil Law]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厚省 著
图书标签:
  • 民法
  • 请求权
  • 竞合
  • 债权
  • 方法论
  • 民法典
  • 权利冲突
  • 法律适用
  • 学术研究
  • 法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489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084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udy on the Concurrence of Claims and the Mathodology of Civil Law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0
字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请求权竞合要论——兼及对民法方法论的探讨》除导论外,计划由六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是对民法请求权概念的初步讨论。第二章分为三节内容,前两节分别讨论请求权竞合的概念与特征、请求权竞合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最后一节就请求权竞合的问题史做一些简单的考察。第三章将开始对请求权竞合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就实体法领域关于解决请求权竞合问题的学说观点的讨论。第五章将就程序法领域关于解决请求权竞合问题的理论观点进行考察。第六章将尝试突破既往学理在实体法与程序法领域寻求答案的视域限制,从法哲学的层面展开,探讨通过对民法方法论的重构,来解决请求权竞合问题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段厚省,男,安徽怀远人,1970年生。1996年至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习民事诉讼法学,先后获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工作,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民商法学方向博士后研究。现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和民法请求权理论。迄今已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四部,与他人合著专著四部,参编民事诉讼法学教材多部,其中个人专著《民法请求权论》曾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体例

第一章 民法上的请求权
第一节 请求权概念的形成
一、罗马法上的诉权概念
二、德国法上的请求权概念
第二节 请求权概念的含义
一、请求权的含义界定
二、民法请求权与民法债权
三、民法请求权与民事责任
第三节 请求权概念的价值
一、请求权概念的提出使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独立建构成为可能
二、请求权概念的提出使得规范出发型法律思维模式得以形成

第二章 请求权的竞合
第一节 请求权竞合的概念
一、请求权竞合概念之观点概览
二、学说观点评析
三、本书之观点
第二节 请求权竞合的特征
一、一个生活事件
二、符合数请求权之构成要件
三、各该请求权之目的相同或者交叉
第三节 与请求权竞合相关之概念
一、请求权聚合
二、法条竞合
三、诉因竞合
四、其他权利形态之间的竞合
第四节 请求权竞合的问题史
一、请求权竞合之域外史
二、请求权竞合之中国史

第三章 请求权竞合的原因与后果
第一节 请求权竞合的原因
一、既有观点述评
二、本书关于请求权竞合原因的观点
第二节 请求权竞合的后果
一、司法裁判的确定性目标落空
二、司法裁判的合理性目标落空
三、司法裁判的不确定性与不合理性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解决请求权竞合的实体法理论
第一节 德国法系实体法学理上的请求权竞合理论
一、法律竞合论
二、请求权竞合论
三、请求权基础竞合论
第二节 我国大陆地区实体法学理关于请求权竞合的观点
一、请求权有限竞合论
二、请求权基础竞合论
三、请求权自由竞合论
四、请求权相互影响说
五、学理和实务中存在的其他观点
第三节 实体法学理上的请求权竞合理论评价
一、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竞合理论未能处理好请求权与诉讼标的的关系
二、请求权基础竞合说与请求权相互影响说未能保持请求权内涵的统一
三、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竞合理论未能真正解决请求权竞合的难题
四、实体法上请求权竞合理论未能兼顾司法裁判的确定性与合理性

第五章 解决请求权竞合的程序法理论
第一节 民法请求权与民事诉讼标的之关系
一、诉讼标的概念
二、民法请求权与民事诉讼标的的关系
第二节 请求权竞合使传统诉讼标的理论陷入困境
一、传统诉讼标的理论遭遇困境
二、传统诉讼标的理论的自我救赎
第三节 新诉讼标的理论的产生和变迁
一、二分肢说
二、一分肢说
三、新实体法说
四、生活利益说
五、纠纷说
六、新二分肢说
第四节 诉讼法学理上的诉讼标的理论评价
一、传统诉讼标的理论自身难以解决请求权竞合带来的程序问题
二、新诉讼标的理论尚未实现逻辑自洽
三、各诉讼标的理论的根本缺陷也在于未能兼顾司
法裁判的确定性与合理性

第六章 本书关于解决请求权竞合问题的思考
第一节 关于解决请求权竞合的目标问题
一、以消除请求权竞合导致的后果为目标
二、以兼顾司法裁判的确定性与合理性为目标
第二节 关于解决请求权竞合的路径问题
一、在法律方法论层面解决请求权竞合问题
二、传统民法方法论的缺陷
第三节 关于重构民法方法论的初步思考
一、概述
二、逻辑推理方法
三、诠释学循环方法
四、法律商谈方法
第四节 重构后的民法方法论与请求权竟合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性质上的请求权基础竞合与技术上的请求权竞合
二、重构后的民法方法论对请求权竞合问题的处理
三、小结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一、一个生活事件
  所谓生活事件,乃是与法律构成要件事实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前者是未经法律评价的事实,后者是经过法律上评价的事实。我在这里之所以使用“生活事件”这样的表述,而没有使用“生活事实”的表述,是因为生活事实这个概念表达的往往是在时问上具有连续性和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的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变化,在边界的划分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而“生活事件”则可以突出“一个事件”或“一件事情”这样的意思。换言之,生活事实可以包括一系列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则是相对来说不可再做分割的被视作完整和单一的生活事实,因此我在这里是将生活事件作为生活事实的下位概念使用。当然,我对生活事实和生活事件进行这样的划分,也是具有相对性的。因为我所说的生活事件,若展开更细微的观察,也许仍然可以进一步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割,这似乎与我所说的生活事实的概念仍然存在难以清楚界分的地方。但是我所说的生活事件具有这样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们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有可能表达行为人要追求的某种社会关系上的效果。例如某甲向某乙借款一万元,他先是买票乘车到达某乙的居住地,然后进入某乙居室,向某乙提出借钱的请求。某乙答应了某甲的请求,然后和某甲一起乘车到达银行所在地,从银行柜台取出现金交付给某甲。接着某甲手写一份借条交给某乙。最后他们道别后各自回家。以上事实,从某甲向某乙借款的意义上说,乃是一个生活事件。但是这样一个生活事件,实际上又是由一系列更微观的事件构成。若是我们分别考察这些更微观的事件,则某乙和某甲乘车的行为,就是他们各自与旅客运输业者之间的生活关系,某乙到银行取钱的行为,则又是他与银行之间的生活关系。只有把这些行为放在一起,方是某乙与某甲之间的借款合同的生活关系。这个由一系列小的事件构成的生活关系事实,作为一个整体,乃被看作一个生活事件。
  我就生活事实和生活事件这两个概念所做的上述说明,并非源自我的忽发奇想或者闭门造车。学界早已有着类似的观点。例如在罗森贝克提出二分肢说的诉讼标的理论后,由于他以事实+诉的声明作为识别诉讼标的的标准,学界就他所说的事实这个要素应当如何理解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罗森贝克所说的事实是指具体的生活事件,有人认为是指生活事实理由,也有人认为是指法律构成要件事实。其中,法律构成要件事实乃是指经过法律规范评价的事实,与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生活事件显然不是相同的概念,但是具体的生活事件和生活事实理由这两个概念,却与我所说的生活事件这样的概念,大致相当。主张罗氏的事实是指具体的生活事件的学者,将具体的生活事件界定为认为自然的、未经法律评价的单一的事件。这一界定虽然比较简单抽象,但是其在生活事件和法律事件的区分上,却是比较明确的。但是,由于事实的发生往往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一定是一个单一的生活事件。所以又有学者提出了生活事实理由这样的概念,认为一个在发生的过程上也就是历史上不一定被认为是一个事实的一连串的事件,如果根据交易概念或者一般的看法,是连成一体的话,则被视为一个事实。
  ……

前言/序言



《民事权利的演变与司法实践的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对当代民法学中的核心议题——特别是民事权利的变迁、合同责任的边界以及物权制度的最新发展——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系统的梳理。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理论建构与司法实践的多个关键维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民法学图景。 第一部分:民事权利的现代转型与理论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背景下,传统民事权利体系所面临的挑战与重塑。我们首先探讨了私权神圣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内涵演变,分析了环境权、信息权等新型权利的兴起对既有权利体系的冲击。书中详细阐述了从古典自由主义法哲学向社会国家法理论过渡中的权利能动性问题,特别关注了权利主体资格的扩展及其带来的法律适用难题。 第二部分:合同法理论的深化与适用前沿 合同法作为民法的核心支柱,其理论基础在当代经济活动中不断受到新的考验。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合同自由原则在平台经济、数据交易等新兴领域中的适用边界。我们对合同的成立、效力和履行中的情势变更原则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并引入了比较法视角,分析了不同法域在处理不可归责于双方的风险分配问题上的差异和共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绿色合同”与“社会责任合同”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超越了传统的债权债务关系,探讨了合同不仅仅是私人意思自治的体现,更应承担一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我们审视了如何通过合同条款来内化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裁判此类新型合同纠纷。此外,对格式条款的规制,尤其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进行了详尽的法律解释和案例评析。 第三部分:物权法与用益物权的新发展 物权制度是维护社会财富秩序的基石。本书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与土地使用权性质的演变。我们关注了“居住权”这一用益物权在《民法典》中得到明确规定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书中对占有制度的法律保护效力及其在复杂财产关系中的定位进行了反思,并分析了相邻关系纠纷中,如何在保障个体权益与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的司法策略。 对于动产的公示和担保问题,本书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特别是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股权出质等新型财产权利的担保实现方式,提供了深入的法律分析。 第四部分:侵权责任的扩大与法定赔偿的完善 侵权责任法是填补民事损害的关键机制。本部分超越了传统的过错责任构成要件,重点研究了特殊侵权领域的司法应对。书中详细分析了高空抛物坠物、网络诽谤、产品缺陷等社会热点问题引发的侵权责任认定。 本书的亮点之一是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探讨了其在维护人格尊严方面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探讨了量化标准与裁判尺度。此外,对环境污染责任的特殊规定,特别是举证责任倒置与连带责任的适用,也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旨在推动侵权责任制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部分:家事法领域的新挑战与权利保障 随着社会家庭结构的多元化,《民法典》对家事法的修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书第五部分详细解读了离婚冷静期制度的立法意图与实际效果,并深入分析了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离婚经济帮助等热点问题。 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本书关注了监护人失职的法律后果,以及如何通过司法干预来保障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对于家庭暴力导致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本书分析了其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与证明标准,强调了司法在维护家庭和睦与个体安全中的主动作用。 结论与展望 本书的结论部分对以上各议题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民法学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民法学已从单纯的私权保护,转向在维护个体自由的同时,更积极地回应社会公平、科技进步与生态伦理的要求。本书力求提供的方法论视角,鼓励法律从业者和研究者以开放的心态,审视既有规范,并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找到最恰当的法律适用之道。 本书适合于法学院学生、律师、法官以及所有关注民法理论与实践的法律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能构建一个更加成熟、更具时代精神的民法思维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部著作似乎是在民法理论的某个前沿领域进行探索,尤其是“请求权竞合”这一概念,其复杂性与实践意义一直备受关注。想象一下,当一个人在遭受损害后,可能有多条法律途径可以寻求救济,此时就需要审慎地界定不同请求权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救济或权利真空。而“兼及对民法方法论的探讨”则将这一具体理论问题的研究,拔高到了方法论的层面,这无疑是极具洞察力的。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和适用的方法,如何从立法精神和既有判例中提炼出合理的规则,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来解决疑难案件,这些都是方法论的范畴。这本书的出现,预示着作者可能在这一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或者对既有方法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与重构。对于希望深入理解民法理论精髓、提升法律实务能力的读者而言,这样一本理论与方法并重、深入浅出的著作,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值得期待其对相关问题的精彩论述。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与深度。初读之下,便能感受到作者在“请求权竞合”这个民法学上的重要理论问题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对“请求权竞合”这个概念一直颇感兴趣,因为它涉及到权利主体在同一事实发生后,可能同时拥有数个请求权,而如何选择、如何适用,以及这些请求权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与协调,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这本书的副标题“兼及对民法方法论的探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表明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梳理与分析,而是更进一步地触及了民法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论。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民法理论来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问题,如何构建和发展民法的解释规则和推理模式,这都是一个法律人需要不断反思和提升的。这本书的书名预示着它将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请求权竞合的复杂性,并从中汲取关于民法方法论的宝贵启示。对于任何希望在民法领域有更深造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

评分

从书名《请求权竞合要论——兼及对民法方法论的探讨》来看,这本书显然是在民法学领域中一个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我们知道,“请求权竞合”是民法学中的一个核心且常被讨论的难题,它涉及到当一个法律事实同时构成不同请求权基础时,权利人应当如何选择,以及不同请求权之间是否存在效力上的优劣或者并存关系。这不仅考验着对具体法律条文的理解,更考验着对民法基本原则的把握。而“兼及对民法方法论的探讨”这一部分,则将本书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理论层面。它意味着作者不仅在解决“请求权竞合”这一具体问题,更是在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工具箱”和“操作手册”——即民法的方法论。这可能包括如何解释法律、如何适用法律、如何进行利益衡量,以及如何构建和发展民法理论等。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与普遍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注定会为读者带来关于民法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深刻启迪,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学术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请求权竞合要论——兼及对民法方法论的探讨》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内容相当扎实,而且是那种直击核心的学术探讨。首先,“请求权竞合”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复杂的民法议题。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一个概念,更是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复杂的法律关系和多重侵权或违约行为时,如何有效地主张自己的权利、如何避免法律上的混乱,一个非常关键的切入点。这本书的“要论”二字,预示着作者将会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深入的论述,试图梳理清楚其脉络,并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其次,更吸引人的是其副标题“兼及对民法方法论的探讨”。这说明作者的野心不止于解释一个具体概念,而是将这个概念的研究,上升到了民法研究方法论的高度。这就像是在告诉你,这本书不仅会教你如何解决“请求权竞合”的问题,还会告诉你“如何去思考和解决民法中的问题”。这种从具体到宏观的研究视角,往往能够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强的启示。对于法律从业者和理论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著作。

评分

“请求权竞合”这个词组,光是念出来就带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它指向的是民法中一个相当精妙的环节,即当同一个损害事实发生时,受害人可能会有不止一种合法的救济途径。比如,合同违约和侵权行为可能同时发生,这时法律就需要明确,究竟应该优先适用哪条法律,或者是否可以合并适用,以及如何计算损失,等等。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条文的解读,更是法律价值判断的权衡。而《兼及对民法方法论的探讨》这个副标题,则为整本书的视野奠定了更宏大的基础。它表明作者不仅仅满足于对一个具体理论问题的辨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民法思考和实践的“方法论”。这就像是在研究一座精巧的机械,作者不仅会拆解零件(请求权竞合),还会告诉你这台机器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以及它应该以何种方式运转(民法方法论)。这样的结合,无疑会给读者带来一次思维的升华,让我们在理解具体的法律规则时,也能洞悉其背后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非常有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